宋子樂
走班分類制教學是針對當下音樂課程教學現狀而提出的教學模式,一方面通過分類方式,將課程內容劃分為聲樂與器樂兩個板塊,聲樂板塊仍按教學大綱完成教學,而器樂課程則讓學生根據興趣自由選擇,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另一方面通過走班形式,整合了教學資源,優化了課程安排,是提升教師素質與學校教育品質的有力手段。
一、初中音樂走班分類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觀念需轉變。一方面要了解走班分類制教學的根本含義,確保教學設計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另一方面則要認識到走班分類制的教學目標,以明確的方向指引教學規劃與完善。
(二)課程教學資源需整合。走班分類制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產生了巨大差異,其不僅將課程劃分了不同板塊,且通過走班的方式將依據學生興趣分為不同的發展方向,這就會導致在教學進度、教學場地、師資等方面的資源分配上,容易出現沖突與矛盾。
(三)學生課時計劃需重設。在傳統課程模式下,學生的課時計劃安排相對簡單,只需按照班級課程表進行上課即可。但在走班分類制教學時,由于課程內容分成了兩個板塊,而器樂部分又分為“葫蘆絲”等不同的教學方向,這就使得課時安排計劃需重新設計,既要保證課程有序開展,還要滿足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在不同板塊學習中都能擁有合適的學習時長,達到預期目標。
二、初中音樂走班分類制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設立培訓制度,組建教研團隊。一方面,學校應設立教師培訓制度,針對走班分類制的模式特點,采取“線上線下”講座等途徑,向教師傳遞分類走班制的理論基礎與實施策略,讓教師能夠最大化地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學校可組織教師組成教研團隊,開展“邊教邊研”教研項目,教師根據每周實踐教學過程中的反饋提出相應問題,相互探討并結合自身在實施走班分類制教學時的經驗,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有效促進教師能力的發展。
(二)資源有序分類,合理靈活利用。首先,在我校音樂課程中,其分為聲樂與器樂兩個板塊。聲樂是學生全面學習的基礎知識,因此是按正常班級授課模式,依據教學大綱實施教學內容;而器樂則是依據學生興趣,自由選擇的走班制學習模式,目前提供“葫蘆絲”與“口琴”兩種樂器課程。因此,在資源分配上,同樣需要做好分類工作,將學校關于聲樂理論教學的課程資源、葫蘆絲、口琴等樂器教學場地進行有序分類。如可在樂器設備室的不同方向分別開設兩個器樂教室,一方面可就近取用樂器進行教學,另一方面也能將不同的樂器課程在不同教室中同時開展,使其互不影響與干擾。其次,學校還可以開發新的資源內容,如針對樂器資源,學校可以利用模擬軟件,在學生未能掌握其演奏技巧時,可借助模擬器設備進行練習。
(三)分化課程內容,構建智能系統。在實施分類走班制后,排課方式就成為教師最大的難題。在課時安排上,首先要遵循兩個基本原則,第一要堅持課程的高效性,第二要保證學生的選擇權。在此基礎之上,還需保證教學資源能夠有序分配,教師授課時間不會出現沖突等。因此在實際設計課程安排時,第一步應做好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工作,如學生的選課結果、走班教室的分配等,進而從學生、硬件設備、教師等方向分析課程需滿足的不同條件。第二步,由于需滿足的條件過多,因此學校還需要借助信息技術的支持進行數據分析與課程安排,利用大數據的分析功能,將學生與教師的上課需求進行整理,然后利用智能系統,將聲樂板塊與器樂板塊的課程安排自動生成,學生按照選課方向分別進入對應的教室學習。
(四)更新評價體系,推動師生共進。在分類走班制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的評價體系也應進行同步改革與優化。首先,針對學生評價,應將評價主體與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聲樂理論課程教師給予評價,根據其理論掌握程度、課堂表現狀態等內容進行合理評價;另一部分則由器樂教師對學生開展評價,包括樂器的演奏技巧、基礎理論等,此外還應拓展學生自我評價、學生互評等其它評價模式,從不同視角評價學生個體的學習成果。按照不同的權重比例進行成績綜合后,最終得出學生評價結果。其次,對于教師的評價,則從不同的課程開展反饋通道,在聲樂課上,根據教師的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組織能力等為依據;在器樂課上,則根據教師教授器樂演奏的能力及學生學習效果展開評價,以全面展現教師在不同課程中的教學水平。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