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陽
識字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隨著新課程標準不斷更新,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但是目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仍出現重量不重質、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而借助繪本材料,可充分利用“圖”“文”一體開展識字教學,能夠有效提升識字教學質量。
一、小學低年段識字教學現狀及問題
1.學生水平參差,缺乏興趣
小學低年段是小學生識字黃金期,但由于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因而在識字教學中較易出現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此外,由于低年段小學生自控力較差,若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較易出現前半堂課認真聽講,后半堂課“開小差”的情況。所以,如何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作為切入點,幫助學生在識字教學中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成為了低年段識字教學亟需解決的重難點。
2.重量不重質,教學效果差
新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段識字教學的任務作出規劃,要求低年段的識字量達到1600~1800個,這是因為低年段識字是奠定中高年段教學的基礎。而由于教學任務重,識字教學比重大,許多教師忽略了學生的識字質量,在教學過程過于重視學生對漢字的識記情況,導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未能激發,識字教學效果無法得到“內驅力”支持,難以保證學習效果。
3.教學方式守舊,缺乏歸納研究
教學方式傳統守舊也是影響小學低年段識字教學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教師在識字教學過程中,過度依賴教材,將教材中的某個生僻字的既定圖片作為教學依據,這種教學模式過于傳統、單一,究其原因還是教師缺乏教學主動性,因循守舊,創新意識不足。為避免在課堂教學中“出錯”,選取“保守”教學法,導致學生的知識拓展較少,也降低了學生的識字興趣。
二、小學繪本識字教學策略
筆者認為,教師要敢于放下教材,要積極借助繪本材料補充教學,通過繪本的直觀性、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識字質量。
1.創設情境,激發識字興趣
對于低年段的學生而言,興趣是提升學生識字主動性的內驅力。在帶領學生閱讀繪本前,教師應結合教學主題甄選繪本材料,并根據繪本主題創設有代入感的情境,奠定良好的識字教學開端。以《奇怪的舅舅》為例,在課堂教學前,教師這樣導入:“小朋友,老師想問一下大家,你們喜歡吃什么樣的食物呢?”這樣貼近生活的情境設置可激發學生的繪本閱讀興趣。
2.字源認知,引導理解識字
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繪本材料時,在標題處、情節轉折處可稍作停留,引導學生結合繪本圖片進行識字。以繪本識字課《奇怪的舅舅》為例,在閱讀前,教師通過“舅”字的演變動畫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漢字的造字方法。而后帶領學生結合圖文感知“飯、菜、湯”等字的演變歷程,從而加深對漢字字形及字義的深入理解。
3.巧設疑問,梳理故事識字
通過分組閱讀,學生們已經對故事有了整體感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結合故事內容提出疑問,在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進行識字。如:在《奇怪的舅舅》中,教師拋出問題——“這里有個‘傻小熊和一個‘假熊,它們分別是誰呢?”學生在閱讀繪本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選詞填空寫下“小熊、舅舅、假”等詞語,再通過連一連的方式梳理情節。整個學習過程既有趣又充滿挑戰性,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了解到故事情節,而且不知不覺增加了識字量。
4.主題教學,拓展知識模塊
繪本識字作為低年段識字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以其趣味性和直觀性深受孩子們的歡迎。縱觀小學低年段所使用的繪本材料,每個繪本故事都有一個主題,或關于情感教育或貼近生活實際。這樣的主題式學習針對性強,也更容易讓孩子深入情境,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在完成了識字教學之后,教師可借助繪本材料進一步拓展教學,可引導學生思考繪本故事所蘊含的道理,或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對繪本內容的理解,這樣有助于讓學生形成知識模塊。在課后實踐中,教師還可拓寬作業思路,讓學生將繪本故事講給家人聽,或以情景劇的形式進行再現演繹,從而讓使識字教學深入化。
結語:在小學低年段中開展繪本識字教學,是對教材識字教學的極大補充,它能營造良好的識字教學氛圍,通過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識字的積極性、自主性,為后續的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