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吳楠 楊麗
編者按:2023年4月20日,最高檢發布了“王某某生產、銷售偽劣種子案”等5件檢察機關依法懲治制售偽劣農資犯罪典型案例。本批案例涵蓋了農藥、獸藥、種子、化肥等多個領域,充分展示了檢察機關依法從嚴懲治制售偽劣農資犯罪,參與農資安全領域綜合治理,能動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種業安全的積極作為。為進一步發揮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領作用,本刊特策劃專題,約請最高檢第四檢察廳對案例的發布背景、指導意義進行解讀,約請各案例承辦檢察官聚焦個案重點問題和類案辦理思路探討交流,加強辦案指導,并提醒農民群眾增強農資安全意識。為方便讀者,每篇解讀文章均附相關案例內容二維碼,掃碼即可閱讀。
摘 要:2023 年 4 月 20 日,最高檢發布了一批檢察機關依法懲治制售偽劣農資犯罪典型案例。該批典型案例? 體現了檢察機關對農資安全的全方位、多視角保護,是檢察機關以檢護農、 以檢助農,服務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檢察機關在辦理制售偽劣農資犯罪案件時,要堅持依法從嚴懲處的總基調,突出打擊重點,堅持打防結合,依法維護農資安全,促進種業振興,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關鍵詞:制售偽劣農資犯罪 農資打假 糧食安全 社會治理
一、典型案例發布的背景和特點
(一)案例發布的背景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明確提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種子、農藥、化肥、獸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即農資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物資保障和基礎,農資安全事關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公共健康安全,必須確保農資安全可靠。
近年來,檢察機關從服務保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高度出發,依法嚴厲打擊制售偽劣農資犯罪,積極參與農資安全社會綜合治理,有力維護農資市場秩序,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良好法治保障。2022年至2023年4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涉農資犯罪193件332人,提起公訴506件899人;建議行政執法機關移送刑事案件103件116人;監督公安機關立案85件101人。
為了進一步增強各地檢察機關依法懲處制售偽劣農資犯罪、保障農資安全的主體意識,加強對此類案件辦理的指導示范,強化對農民群眾的教育警示和法治宣傳,我們選編了5件檢察機關依法懲治制售偽劣農資犯罪典型案例。
(二)典型案例主要特點
本批案例涉及農藥、獸藥、種子、化肥多個領域,體現了檢察機關對農資安全的全方位、多視角保護,在檢察機關農資打假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概括來講,本批案例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準確界分各罪名間的法律適用關系。行為人實施生產、銷售偽劣農資犯罪,可能同時構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生產、銷售偽劣農藥、獸藥、化肥、種子罪,假冒注冊商標罪,非法經營罪等犯罪,司法機關應當準確把握各罪名適用條件。如張某某等人生產、銷售偽劣化肥,假冒注冊商標案,張某某等人生產、銷售的偽劣化肥使用了印有注冊商標的包裝袋灌裝,涉案化肥經檢驗不合格,銷售金額巨大,同時構成生產、銷售偽劣化肥罪和假冒注冊商標罪,應擇一重罪處罰,故檢察機關對張某某等人以生產、銷售偽劣化肥罪提起公訴。又如王某某生產、銷售偽劣種子案和張某某等人生產、銷售偽劣化肥,假冒注冊商標案中,因能夠證明“使生產遭受較大損失”,以及使用偽劣種子、化肥與農戶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故適用刑法第147條規定的生產、銷售偽劣農藥、獸藥、化肥、種子罪。
二是從不同角度展現檢察充分履職積極作為。本批案例中,有的檢察機關提前介入偵查,提出了調取證據的明確建議,為公安機關確定偵查方向提供指引,為確保案件辦理質效夯實了證據基石;有的檢察機關在面對復雜案件犯罪數額認定時,堅持以客觀性證據為主、言詞證據為輔的審查原則,善于運用電子數據等綜合認定銷售金額,特別是對已銷售偽劣農資的金額認定提出了可資參考的方式;有的檢察機關助力農戶維權,積極配合法院開展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調解工作,盡力為被害農戶挽回經濟損失;有的檢察機關注重部門聯動配合,充分調動農業農村、物價等部門發揮專業優勢服務刑事訴訟,善于運用“外腦”助力專業化辦案;有的檢察機關有效推進行刑反向銜接,對應當行政處罰的事實及時移送相關行政部門作出處理。
三是彰顯檢察機關積極參與農資安全社會治理的綜合成效。檢察機關在司法辦案中彰顯大局意識,堅持治罪與治理并重,積極提出社會治理檢察建議,推動開展相關領域專項整治,助力農資市場安全監管。有的檢察機關由個案探索到類案規范,對個案辦理中總結的經驗予以推廣適用,聯合相關職能部門制定規范性文件。有的檢察機關抓住春耕備耕等時間節點,積極開展以案釋法普法宣傳,引導農民群眾提升農資安全意識,達到了“辦理一案、影響一片”的社會效果。
二、本批典型案例的指導意義
(一)王某某生產、銷售偽劣種子案
本案亮點主要在于:一是對“假種子”采取實質認定標準。檢察機關全面審查專家組田間調查和現場勘驗意見,結合被害人陳述和王某某供述等,證明王某某系以商品薯冒充種薯銷售,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第48條規定的“以非種子冒充種子”,應認定為“假種子”。二是依法認定涉案假種子與受害農戶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檢察機關通過田間鑒定專家組認定受害農戶種植的馬鈴薯感染黑脛病減產主要原因為種薯帶菌的鑒定意見,結合GPS測畝儀測量的土地畝數、農業農村部門作出的馬鈴薯測產報告、物價部門作出的損失價格認定結論書以及受害農戶陳述等形成完整證據鎖鏈,證明假種子與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并證實了損失的具體數額。三是治罪與治理并重,推動行業規范發展。檢察機關注重由“案內”審查向“案外”治理延伸,系統梳理行政監管漏洞向相關部門制發檢察建議,從加大對種子生產經營者的監管力度、完善舉報投訴激勵制度建設等方面建議相關部門依法履行監管職責,同時加強涉種子領域行刑銜接聯動履職,為種業健康發展筑牢協同保護的基石。
(二)謝某某等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非法經營案
本案亮點主要在于:一是準確認定犯罪罪名。檢察機關派員提前介入引導偵查,建議公安機關對扣押在案的農藥樣品及時送檢,并向購買該農藥的證人核實情況,查清涉案農藥屬性。走訪農業農村部門,確定本案案發時百草枯已被列入《禁限用農藥目錄》,屬于禁用農藥。根據各被告人行為準確認定其所涉罪名,對謝某某、張某某等購進百草枯原液,加工后冒充“敵草快”等除草劑農藥銷售的行為定性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對毛某某等人通過網絡銷售百草枯原液的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6條第2款的規定認定為非法經營罪。二是強化對電子數據等客觀性證據的審查。本案系通過網絡銷售假農藥,涉及地域范圍廣、消費者眾多,在偵查取證、數額認定等方面均存在困難。檢察機關高度重視對電子數據的客觀性、關聯性的審查,通過對涉案人員的微信聊天記錄、物流單據、資金走向等信息進行比對,扣除行為人提出的正常交易、合法收入等合理辯解部分,依法準確認定銷售數額。三是積極開展訴源治理。向當地農業農村部門通報案情,推動開展農資生產執法檢查;針對網絡寄遞銷售的特點,向當地郵政管理部門制發檢察建議,推動開展縣域寄遞行業安全專項整治。
(三)龔某等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案
本案亮點主要在于:一是準確認定案件性質。對龔某等人冒用其他公司農藥登記證生產、銷售農藥的行為,公安機關移送起訴認定罪名為非法經營罪。檢察機關認為,刑法第225條非法經營罪規定的“專營、專賣物品或者其他限制買賣的物品”需由法律法規予以明確規定,對于“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兜底條款適用應嚴格限制,且現有司法解釋無明確規定冒用農藥登記證生產、銷售農藥的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故檢察機關對非法經營罪未予認定,而是依據檢驗結果,將其中不合格產品的數額,計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數額后提起公訴。二是依法認定犯罪數額。針對涉案偽劣農藥、假化肥種類多,僅少部分被現場扣押的情況,檢察機關建議公安機關以物流公司代收貨款為突破點,查明代收貨款中農藥、化肥的占比;從生產工藝和流程上認定已銷售產品中存在偽劣產品,同時結合調取的銷售清單、收款記錄等,對照所銷售產品中被鑒定為不合格產品的品名、規格、劑型、生產日期,將相應產品對應的銷售記錄進行審計,從而準確認定不合格產品已銷售金額。三是開展行刑反向銜接。向相關行政部門制發檢察意見,建議對龔某等人冒用他人農藥登記證進行無證經營的行為給予行政處罰。同時,針對被查封扣押的大量農藥、化肥及原材料具有污染環境等安全隱患的情況,與行政部門會商,推動提出行之有效的處置方案,保證人民群眾人身安全和環境安全。
(四)張某某等人生產、銷售偽劣化肥,假冒注冊商標案
本案亮點主要在于:一是準確認定因果關系。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與生產、銷售偽劣化肥罪區分適用的關鍵在于偽劣化肥使用與農民生產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的認定問題。檢察機關建議公安機關針對農作物生長期死苗原因及時鑒定,由當地農業農村部門組織吉林省土壤肥料總站等多家單位的5位農業、土壤、肥料、種子方面專家進行田間鑒定,專家結合田間實地調查,綜合地塊條件、種植方式、種子、農藥、氣候等因素,鑒定得出農作物死苗與使用涉案化肥具有因果關系,從而為本案認定生產、銷售偽劣化肥罪夯實證據基礎。二是科學確定損失數額。檢察機關建議公安機關在農作物成熟后收割前的關鍵時間節點,由鑒定機構在田間取樣與調查后,鑒定出每戶農民農作物損失產量,再由當地公安、農業、糧食、物價等四部門經過市場調查,聯合對受害農戶農作物進行糧食等級認定,最終由物價部門對農作物損失價格進行認定,確定了本案損失數額。三是全鏈條打擊犯罪行為。該案被告人跨省作案,社會危害性大,檢察機關上挖源頭、下追流向,實現了生產端、銷售端全鏈條打擊。
(五)柴某某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案
本案亮點主要在于:一是依法認定假劣獸藥。檢察機關應邀提前介入偵查,建議公安機關、農業農村部門規范扣押、移送、檢驗程序,確保關鍵客觀證據取證程序合法,以準確查明涉案獸藥性質。農業農村部門委托檢驗機構對涉案獸藥進行檢驗,確認相關獸藥成分未檢出或含量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規定,后農業農村部門認定涉案獸藥為假獸藥或劣獸藥。二是引用“外腦”助力辦案。檢察機關邀請農業農村部門專業人員作為特邀檢察官助理從介入偵查階段即參與案件辦理,就獸藥管理規范、偽劣獸藥檢驗等問題提供專業審查意見,為案件順利辦理提供智力支持。三是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檢察機關針對辦案中發現的問題,向當地農業農村部門制發檢察建議,提出完善獸藥行業監督執法的四項措施建議,為維護當地農資市場秩序出謀劃策。
三、關于制售偽劣農資犯罪案件的法律政策把握問題
生產、銷售偽劣農資犯罪嚴重危害國家糧食安全,侵害農民切身利益,還侵犯了國家對農業生產資料的質量監管制度,社會危害嚴重。在辦理生產、銷售偽劣農資犯罪時,應重點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依法從嚴懲處。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要求和關于糧食安全、食用農產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終保持對生產銷售偽劣農資犯罪的高壓態勢,堅持依法從嚴懲處的總基調。對符合批捕、起訴條件的案件要依法快捕、快訴,要在依法提出從嚴適用主刑量刑建議的同時,建議加大罰金刑、從業禁止的適用與執行力度,并注意通過采取追繳違法所得、收繳犯罪工具、銷毀偽劣產品等措施,從經濟上剝奪犯罪分子再次犯罪的能力和條件,切實加大犯罪成本,確保形成有力震懾效果。
二是突出打擊重點。要以農村和城鄉接合部、農資經營集散地、種養殖生產基地、菜籃子產品主產區為重點地區,聚焦農業生產必需、使用量大的農資品種,上挖生產廠家、下追銷售流向,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生產、銷售偽劣農藥、獸藥、化肥、種子罪,假冒注冊商標罪,非法經營罪等為重點罪名,對相關犯罪行為依法予以懲處。
三是堅持打防結合。要克服就案辦案、孤立辦案的陳舊觀念,既要依法從嚴懲治犯罪,也要牢固樹立“抓前端、治未病”理念,結合辦案工作,系統梳理行政監管漏洞,向相關部門制發檢察建議,以“我管”促“都管”,全力推動凈化農資市場。加強以案釋法,聚焦易受害群體、案件高發行業和重點地區,開展精準化普法宣傳,提升農資安全意識,切實推動形成農資安全齊抓共管、群防群治的整體合力。
四是積極追贓挽損。堅持辦案與追贓挽損并重,將追贓挽損與嚴懲犯罪、矛盾化解、維護穩定相結合,強化與公安、法院的協作配合,引導公安機關及時收集涉案人員資產情況,因案制宜建議公安機關對涉案財物依法采取相應措施,多措并舉督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退贓退賠,盡最大可能為受騙群眾挽回經濟損失。對被告人積極賠償損失的,可以考慮適當從輕處罰。
四、下一步工作謀劃
檢察機關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持續深入推進農資打假專項行動,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依法維護農資安全,促進種業振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一是積極參與“農資打假”專項行動,緊盯重點對象、重點產品和薄弱環節,依法嚴厲打擊制售偽劣農藥、獸藥、化肥、種子犯罪,保持對相關犯罪的震懾力,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助推鄉村振興。二是積極參與涉農領域訴源治理。積極延伸檢察觸角,指導地方檢察機關充分運用制發檢察建議等方式督促相關行政機關依法履職,提升治理能力。三是進一步加強與行政執法部門、公安機關等相關單位溝通聯系,推動加快制定農產品領域行刑銜接辦法,優化協作配合機制,強化協同保護力度,提升行刑銜接質效,筑牢農資安全防線。四是提高辦案隊伍專業化建設,強化對下指導,聚焦司法實踐需求開展業務培訓,提升履職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