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被譽為農業的“芯片”,種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源頭。在辦理涉種案件時,莊稼受損往往與氣候氣象、田間管理等因素交織在一起,難以認定農戶損失與偽劣種子之間的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損失更是難以挽回。實踐中,檢察機關根據現場實地勘查情況、田間鑒定專家組鑒定意見、測產報告等因素,綜合認定損失與偽劣種子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且由“被動”受理案件,向“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轉變,梳理監管部門漏洞制發檢察建議,將依法懲治制售偽劣種子犯罪與促進訴源治理相融合,能動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種業安全。
關鍵詞:糧食安全 行刑銜接 支持起訴 檢察建議
一、基本案情及辦案過程
2021年3月,被告人王某某在未取得種子經營資質的情況下,將自己種植收獲的“希森6號”馬鈴薯商品薯裝袋后冒充“希森6號”馬鈴薯種薯向陜西省靖邊縣張某某等6戶農戶銷售,銷售金額共計8.3萬余元。張某某等農戶共種植129余畝土地。種植后少部分種子沒有發芽,部分種子生長過程中出現植株發黃、根部發黑腐爛和地下薯塊腐爛現象。
2021年6月23日,張某某等5戶農戶[1]向靖邊縣農業農村局投訴并申請田間鑒定,靖邊縣農業農村局組織榆林市植保、土肥、薯類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田間鑒定專家組,實地對馬鈴薯種植地塊進行了田間調查和現場勘驗,經鑒定:田塊馬鈴薯品種為“希森6號”,感染黑脛病主要原因是種薯帶菌。經靖邊縣農業農村局測產鑒定,張某某等農戶種植的馬鈴薯,平均畝產1225.9千克。經靖邊縣物價服務中心進行價格認定,涉案種子造成每畝損失價格為3600余元,共計造成張某某等農戶損失47萬余元。
2021年8月23日,靖邊縣農業農村局向靖邊縣公安局移交案件,2021年8月31日,靖邊縣公安局決定對王某某生產、銷售偽劣種子案立案偵查。2022年5月26日,陜西省靖邊縣人民檢察院以生產、銷售偽劣種子罪對被告人王某某提起公訴。2022年8月30日,靖邊縣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以生產、銷售偽劣種子罪判處被告人王某某有期徒刑6年,并處罰金6萬元。判決宣告后,被告人王某某未提出上訴,判決已生效。
二、涉種案件認定難點及應對
(一)全面分析證據認定因果關系
涉種子案件中,如何排除土壤、天氣等其他影響因素,確定種子與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一大難題。馬鈴薯是我國四大主食之一,為保證馬鈴薯種業安全,我國專門制定了馬鈴薯種薯的國家標準(GB18133-2012),規定馬鈴薯種薯的病毒、細菌、真菌、昆蟲等允許率均應符合最低標準要求。檢察機關堅持實質認定標準,全面審查專家組田間調查和現場勘驗意見,結合各被害人陳述和王某某供述、證人證言等證據,最終認定涉案假種子與受害農戶損失之間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一是被告人與受害農戶的言詞證據,可以證明被告人王某某所銷售的馬鈴薯種薯系假種子。根據受害農戶的陳述,張某某等6戶農戶購買的馬鈴薯種薯來源于被告人王某某,馬鈴薯種子是用紅色的網袋包裝的,沒有任何標識,袋內有爛種子,出苗的時候種子就開始腐爛變黑,買農藥治療也沒有辦法,種子出問題后聯系王某某,王某某也不承擔責任。檢察機關審查被告人王某某的供述后得知,其所銷售的馬鈴薯種薯實際是自己在內蒙古自治區太仆寺旗寶昌鎮種的“希森6號”馬鈴薯商品薯,他將剩下的一部分商品薯冒充種薯向張某某等農戶銷售,自己沒有培育馬鈴薯種子的技術和資質,也不懂培育種子的流程。結合各被害人陳述和王某某供述等證據,檢察機關認定王某某系以商品薯冒充種薯銷售,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第48條規定的“以非種子冒充種子”,應認定為“假種子”。
二是其他“希森6號”種植戶的證言,可以證明“希森6號”馬鈴薯的產量情況。證人許某某也是靖邊縣“希森6號”馬鈴薯種植戶,他的證言證明其當年購買的“希森6號”種薯外包裝有“希森6號”標志,且每袋有合格證、說明書,畝產6.2噸,商品率為80%,利潤每畝約2000元。證人喬某某的證言也證明當年種植的“希森6號”馬鈴薯畝產4.5噸左右,商品率基本是八成左右。通過審查該二人的證言,可以證明當年當地土壤、氣候適宜種植“希森6號”馬鈴薯,張某某等馬鈴薯出苗后死苗、腐爛等現象與天氣、土壤性質等因素無關。
三是專家組田間調查和現場勘驗意見,可以證明馬鈴薯種薯與實際損失之間的因果關系。檢察機關主要審查田間鑒定專家組的鑒定資質、鑒定程序以及鑒定結果,從鑒定意見中可以看出,專家組實地對馬鈴薯種植地塊隨機抽取五個樣點進行統計分析,確定馬鈴薯種子由王某某經銷,品種為“希森6號”,種薯級別及種子合格證、檢疫證不詳,該5戶馬鈴薯種植戶的馬鈴薯田間長勢、地上部分植株性狀和地下薯塊特征,符合“希森6號”馬鈴薯品種特性,馬鈴薯部分植株發黃枯萎、根部發黑腐爛和地下薯塊腐爛,主要原因是馬鈴薯黑脛病所致,馬鈴薯黑脛病為細菌性病害,主要通過種子和土壤傳播,據調查該鑒定田塊前茬都不是馬鈴薯,并且與種植戶進一步確認,以前種植馬鈴薯從未發生過黑脛病危害,排除土壤帶菌,感染黑脛病主要原因為種薯帶菌,據田間調查,發病率20%-35%,預計減產30%以上。鑒定意見排除了馬鈴薯發病的其他影響因素,進一步確定了種薯帶菌與馬鈴薯發病進而減產之間的因果關系。
(二)準確認定損失數額
偽劣種子造成的損失也是涉種案件辦理的一大疑難問題。實踐中一是根據現場實地勘察,邀請農業方面專家分析鑒定農作物能否正常結果,是減產還是絕收,分析減產或者絕收面積、產量;二是通過審定區域同種類農作物的平均產量與往年產量,綜合評估平均產量;三是根據農作物市場行情及平均單價等,確定直接損失。
本案中,首先,田間馬鈴薯測產報告可以證明被害農戶實際畝產情況。由農技中心專家組成測產鑒定小組,通過調查走訪查看,專家們對張某某等5戶的馬鈴薯田塊,隨機抽取五個有代表性的樣點進行實地測產鑒定,鑒定結果為張某某等種植馬鈴薯,平均畝產1225.9公斤(其中商品薯668.3公斤,非商品薯557.6公斤)。
其次,靖邊縣農業農村局農產品產量評估的函能夠證明“希森6號”當年的平均畝產量。靖邊縣農業農村局安排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縣園藝技術推廣中心業務人員對東坑鎮農作物產品進行評估,評估結果為“希森6號”馬鈴薯每畝平均產量為4200公斤。
最后,靖邊縣物價服務中心價格認定結論可以證明實際造成的損失。價格認定小組根據專家鑒定組測產報告、農業農村局農產品產量評估函,經過對靖邊縣種植“希森6號”馬鈴薯農戶調查后得出,張某某等五戶農民種植的“希森6號”馬鈴薯每畝損失商品薯為2691.7公斤,非商品薯為282.4公斤,采用市場法確定“希森6號”馬鈴薯價格商品薯為1.3元/公斤,非商品薯為0.52元/公斤,最終認定每畝損失價格為3636.06元,結合GPS測畝儀測量的土地畝數,最終計算出實際造成的經濟損失。
(三)聚焦民生主動履職盡責
小小馬鈴薯的背后,是國家糧食安全。制售偽劣種薯的行為給農民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擾亂種業市場秩序,危害國家糧食安全,必須依法嚴厲懲治。本案中檢察機關依法通過刑事嚴懲、行政監督、民事支持起訴等方式綜合能動履職,確保重拳出擊、整治到底、震懾到位,形成對農資安全、種業創新和農民權益的全方位保護。
一是治罪與治理并重,積極推動行業規范有序發展。牢固樹立“抓前端、治未病”理念,由“案內”審查向“案外”治理延伸,全力凈化農資市場。靖邊縣是農業大縣,又是西北地區馬鈴薯的主要產地,針對該地區制售偽劣種子坑農害農行為時有發生的情況,檢察機關系統梳理行政監管漏洞向相關部門制發檢察建議,從加大對種子生產經營者的監管力度、完善舉報投訴激勵制度建設等方面建議相關部門依法履行監管職責。當地農業農村部門高度重視,制定整改方案,組織開展專項檢查,制止無證經營行為,堅決取締無證經營場所。通過專項檢查責令整改15家,當場處罰2家,立案查處1家;督促轄區內76家種子門店完善經營臺賬,對鎮、村種植大戶、制種公司工作人員80余人開展培訓,促進規范合法經營。
二是加強行刑銜接聯動履職,共促形成“都管”大格局。為提升行刑銜接質效,合力保障農資安全,檢察機關主動聯合縣農業農村局、林業局等12家單位共同簽發《靖邊縣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辦法(試行)》,在案件線索發現、線索審查、線索移送等環節加強配合、精準發力,凈化農資市場。檢察機關與當地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6部門聯合制定《涉知識產權違法犯罪行刑銜接工作實施辦法(試行)》,進一步完善涉種子違法犯罪行刑銜接機制,凝聚懲治合力,保護激勵種業創新,為種業健康發展筑牢協同保護的基石。
三是多措并舉,切實保障農民利益。檢察人員逐戶走訪受害農戶并聽取意見,綜合考慮全案事實證據,在作出批準逮捕決定的同時,充分發揮檢察機關以案釋法優勢,通過線上線下宣傳購種注意事項以及發現購買到偽劣種子的維權方法。為最大限度幫助農戶挽回經濟損失,審查起訴階段檢察機關多次組織農戶、被告人及被告人近親屬進行調解,因農戶之間對賠償數額未能達成一致,加之被告人不能一次性支付賠償款,而未達成調解。檢察機關告知農戶可以通過民事訴訟途徑維護合法權益,受害農戶提起民事訴訟后,檢察機關依法支持起訴,為農戶提供法律咨詢,向法院移送證明造成損失數額的相關證據,依法維護農戶合法權益。最終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三、涉種案件辦理的建議
(一)增強農民的維權意識及證據意識
正規的購貨渠道和符合相關資質的產品銷售者是高質量產品的有效保障,但部分農戶維權意識不強,往往貪一時的便宜,從無證商販手中購買“三無”產品,出現問題后,往往忽視證據的收集、保管,而涉種案件因為影響因素較多,譬如土壤、天氣、種子、肥料以及人為因素等等,難以確定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加之取證困難,證據一旦滅失難以再補正,增加了維權的成本和難度,實踐中往往是雙方當事人各承擔一半責任。本案中被害農戶正是忽視了審查被告人種子來源是否正規,從而造成了重大損失。所以增強農民維權意識及證據意識至關重要,相關部門應當持續加強普法宣傳,教育農民群眾通過正規渠道購買農產品,提高自我鑒別能力,并且注重保存證據。
(二)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監督職能,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涉農類產品對于農民意義重大,關乎農村的社會穩定,檢察機關要加大對行政執法部門的監督,以“我管”促“都管”,督促相關部門加大執法力度,堅決取締無證經營者,嚴厲打擊涉種領域的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完善種子生產經營檔案,完善舉報投訴激勵制度建設,動員社會全員參與種子市場監管,降低農民維權成本,切實提升農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