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明志,劉 釗,2
(1.中山大學,廣東 廣州 510275;2.廣州中爆數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535)
移動互聯時代,社會需要大量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和項目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來滿足社會各領域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需求。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2005修訂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計算機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1]、專業目錄和課程設置要求,軟件項目管理通常在計算機專業本科或研究生高年級階段設置。
軟件項目管理是高端課程,以專業理論與工程實踐為基礎,占據教學體系的頂端,可為學生畢業后解決復雜科學與工程問題奠定項目管理與應用實踐基礎。
軟件項目管理與課程思政相互融合,屬于較為新穎的課題,部分專家學者針對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從課程建設、教學目標、教材編寫與設計、教學理論與講解、實際應用等方面進行相關研究,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與措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截至2022年7月31日,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基礎,將檢索主題設置為課程思政,總共查詢到38 246篇文章。其中,學術期刊論文2.85萬篇,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學科占2 503篇,內容涵蓋大部分學科課程,例如計算機導論、編程語言、數據結構、算法分析、操作系統、數據庫原理、軟件工程、編譯原理、離散數學等。在軟件項目管理與思政方面,唐光義等[2-3]從優化IT人才培養,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手段、完善考核方式等角度進行探索研究,采用案例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繼而闡述通過修訂教案大綱補充思政元素、改革課程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實踐與探索,以此提升教學質量。吳清鋒[4]從IT項目管理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著手,對其進行深入分析,探究實施路徑。張大平等[5]針對軟件項目管理中思政建設的短板與難點,以真實“方艙建設”案例提出文理融合,技術管理交叉為著力點和突破口,豐富思政案例,詳細解讀軟件項目管理的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朱鄭州等[6]基于學習數據,針對IT項目管理課程,從課程理論與實踐角度挖掘思政元素,提出教學設計,提升教師思政素養。崔春生等[7]在IT項目管理教學中梳理十大知識領域與思政元素的結合,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等方面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從而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有效結合,達到以德育人,知識育人的目標。王丹等[8]以軟件質量與項目管理為案例,結合課程思政教育特點、課程方案與教學方面進行闡述,為學生專業學習、品格塑造奠定基礎。
盡管思政與軟件項目管理的研究目前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該方面研究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而言,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還未達到預期目標,需要進一步結合實踐,從融合寬度與深度進行拓展。因此,在項目管理與產品研發領域,軟件產品的研發過程與思政融合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3個根本問題[9]。在軟件項目課程融合思政內容,使學生在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同時接受思政教育,這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然而,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在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方面存在不足,導致學生對思政元素內容理解不透徹,領悟不深刻,使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無法較好融合。思政是IT項目管理課程的基礎與價值源泉[10],融合思政與專業課程內容需要教師深度引領和師生雙向互動,才能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軟件是軟件項目管理課程教學的最佳載體,軟件產品設計是智力與藝術的工作,但由于學生缺乏真實工作經驗,對軟件產品設計的理解往往不到位,具體表現如圖1所示。

Fig.1 Deficiencies in different aspects圖1 不同方面的不足之處
1.2.1 軟件產品設計理解不足
軟件項目管理的落腳點是管理,它不僅僅是技術,更是藝術。在實際工作中,學生利用基本軟件項目管理知識,借助不同產品設計工具,實現初步需求的調研與分析,設計基本的產品結構與功能,劃分不同的項目管理生命周期階段,制定初步的項目管理計劃。然而,學生對大型、復雜信息系統在產品設計的軟件模塊劃分顆粒度、復雜度、出入度、功能關聯性、人性化和易用性等方面理解不足,往往導致交付的產品商業推廣困難重重。
1.2.2 軟件產品項目管理經驗不足
軟件產品項目管理,從字面而言軟件融合了數學原理、算法邏輯、分析設計、系統架構、編程測試等基本計算機科學原理與知識,計算機專業學生必須熟練掌握這些基本技能。產品是指被人們使用和消費,并能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任何東西,包括有形的物品、無形的服務、組織、觀念或它們的組合[11]。項目管理屬于管理學分支,具有藝術與科學的雙重特性。在項目管理領域已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例如PMBOK[12]、IPMP、C-PMBOK,相較于計算機專業核心課程,這些內容用心學習,日積月累,容易被學生所掌握,然后實踐應用,不斷磨練,即可出真知,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然而,由于項目管理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容易造成學生對課堂學習形成眼高手低的結果,看似簡單,實際較難,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但實際應用無法落到實處。掌握的軟件產品項目管理知識一知半解,零零星星,只看到表面,并未透視本質。在實際工作中,畢業生應具備基本的軟件產品需求調研與分析能力,能交付基本的項目文檔,但目前在文檔的數量(齊套性)、質量和內容方面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究其原因是學生的軟件產品項目管理知識不足,缺乏熟練掌握與靈活運用能力。
1.2.3 角色站位局限,軟件成本和風險管控意識缺乏
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研發軟件產品要及時識別風險、尋找應對措施,不能采用既來之則安之的策略,見招拆招,既不客觀也不科學。針對風險,如果無法科學分類和劃分風險等級、缺少風險預案就會造成風險預防欠缺,難以有效應對尷尬局面和商業損失。通常學生將自身定位為軟件開發者,很少站在公司或老板的角度考慮軟件產品的成本投入與產出,缺乏軟件成本意識,無法較好地從整體上理解項目不同階段的產品開發過程與活動。成熟的項目管理者必須洞悉項目成本,作好成本預算,在軟件項目開發過程中作好成本與風險管控。
現實證明,當一個國家處于和平建設的發展時期,教育能興國;未來證明,當一個國家處于偉大復興的躍升時期,高等教育可強國[13]。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對時代賦予的重大機遇,新工科發展的未來遠景,完成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標準、新體系、新人才的重構,鳳凰涅槃,時不待我。因此,構建基于思政與產品驅動的軟件項目管理課程教學模式,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如圖2所示。

Fig.2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ode for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based 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product driven圖2 構建基于思政與產品驅動的軟件項目管理課程教學模式
建立人才培養的標準意識,強化質量意識,改變傳統依據經驗、憑借感覺進行專業人才培養的做法,站在人才培養角度認識專業與支撐學科,科學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14]。針對軟件項目管理,結合產品設計,從指導思想、課程建設、教材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等環節全流程融入思政建設內容。新工科IT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為基礎,思政為重點,教師為關鍵。構建全方位思政教育體系,以思政為抓手,產品為脈絡,教師從自身做起,結合教材課程、教學工具和案例等多種手段,結合思政內容與學生血脈,培育國家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如表1所示。

Table 1 Key point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course content表1 軟件項目管理課程內容關鍵點與思政元素
軟件項目管理課程,產品設計為導向,思政為主線,貫穿始終。教學案例選題必須結合思政內容與移動時代,面向市場,在技術、方法和工具應用方面與時俱進,推出新穎實用的教學案例,例如APP、小程序、Apache開源框架產品、大型商業信息化系統或平臺。圖3為智能教育培訓平臺。

Fig.3 Intellig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latform architecture圖3 智能教育培訓平臺構架
從工科學生的角度出發,掌握軟件項目管理的基本理論不難,難的是熟練且靈活運用,如果缺乏真實項目的鍛煉,將難以串聯所學知識點。因此,通過思政綱領指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大國工匠精神,創新精神,構建完整的軟件項目經驗,使紅色元素與項目血脈相連。
通過在教學環節無縫融合思政內容、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觀,以德育人,知識育人,結合愛好與趣味使學生發自內心的愿意學、自發的深入學習相關知識。實踐表明,具有扎實科學理論根底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越來越受到學生們的喜愛。
傳統課堂教學方法是教師教,學生學,已形成固有思維模式,優缺點顯而易見。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IT課程的教師已意識到這種授課模式的不足,開始嘗試多類型授課方法,例如視頻影音、頭腦風暴、場景式角色扮演、翻轉課堂等[15],授課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和特點選擇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做中學”,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軟件項目管理課程適合以產品設計輔助和真實的項目驅動,項目計劃不斷執行,交付物不斷產出和持續迭代,使學生理解和熟練掌握軟件項目管理理論與應用。并且,努力打造成為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金課”是每位高校計算機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目標[16]。
優秀的項目管理者必須熟練掌握思政教學,科學識別待研發的軟件產品功能和項目范圍,明晰哪些是項目該做的事情,哪些不屬于項目范疇,只有正確劃分項目范圍,工作才能順利推進。
前期,項目范圍確認是非常復雜且耗時的工作,會影響后續所有產品設計與項目管理工作。教師授課過程中要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會使用多種需求收集工具與項目管理工具,將思政元素無縫融入項目管理與產品設計,形成愛國主義牽引,以德育人與知識育人并重。在產品設計方面要體現生態文明教育,尊重、敬畏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觀。推向市場的產品不僅要受到客戶青睞,更應體現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優秀產品的內涵與外延必須保持一致。
制定項目管理計劃并非項目管理者個人的責任,項目計劃是項目所有干系人的職責,科學規范、創新和協作在此階段能得到充分展現。在項目實施前,項目規則要以規章制度的方式進行約束,通用項目術語、評審制度、匯報制度、項目風險識別與對策、里程碑與交付物驗收、項目培訓制度等。在項目執行階段要講究團隊協作和集體主義精神,上下同欲者勝。在系統設計和開發階段需要精益求精,提倡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優秀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能熟練地將思政元素融入研發產品的項目管理課程教學,讓教師不僅僅只是教師,更是職業教練和精神導師。
軟件產品的研發成本控制依賴于估算軟件成本,這項工作專業性強,是項目管理課程傳授的難點,也是教學的薄弱環節。優秀教師會以產品為導向,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計劃,從思政、人力、設備、工具、材質等成本要素出發,按照計劃執行,作好項目成本控制與管理。
研發軟件項目應具備基本的風險識別與預防能力,這是優秀軟件項目管理者的基本素養,也是必須掌握的技能。風險與人力、時間和成本牢牢相關,必須了解風險的基本概念與原理,將損失控制在可控范圍內。此外,教師不能一味著教學,傳授基本技能,更要傳授一些軟性能力,例如風險識別、良好溝通、深度思考、協調統籌。風險始終存在于項目執行的全過程,隨時可能出現引發問題,造成成本損失,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麻痹大意。
辦教育要政產學研結合,產學深度融合,這是辦好高等教育、提高質量的必由之路[13]。軟件項目管理課程建設既要考慮思政基礎,又要以產品為導向,如果僅考慮單個方面,既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也達不到教學目標與質量。
教學是高等學校的中心工作,課程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最重要的環節[17],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的復合型人才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本文基于思政與產品驅動的軟件項目管理教學進行探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思政與產品內容,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教學體系,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與素質提升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