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艷梅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政工作的意見》要求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中指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的“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所有高校教師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2021年,教育部新修訂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年本)》中提出要將建設“大思政課”作為評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個主陣地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高校教育體系中80%的課程為專業課,在專業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是提高思想政治育人效果的關鍵措施[4]。根據專業課的主要特點,將思政元素深刻融入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可充分發揮二者融合后的優勢,作到全面、全方位育人[5]。從當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情況而言,專業課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夠充分,特別對于計算機類的工科專業,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教育仍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問題[6-7]。
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基礎是高等教育環節中大學本科的一門計算機基礎類課程,是高校為入學新生開設的通識教育課,講授計算機基礎相關知識,提升學生計算素養與能力,使其掌握計算機基本的應用技術。課程內容涵蓋計算機起源與發展、數據表示與存儲、程序編寫與翻譯、計算技術應用、人工智能等方面知識,內容覆蓋范圍廣,涉及知識點豐富。對于不同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向具有差異,課程旨在培養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思維,提升其他理工科專業的計算技術應用能力。
1.2.1 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其心理狀態
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基礎課程面向計算機專業和其他理工類專業,由于學生成長環境不同,教育背景存在差異,計算機水平差異較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大多數學生的接受情況,對基礎薄弱的學生給予更多指導和鼓勵,避免某些學生跟不上整體學習進度而產生厭學、棄學等不良情緒。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應以啟發式教學為主,使其在教師引導下深入思考,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針對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的問題,為保證教學質量,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態,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在教學、育人兩項任務中取得平衡。
1.2.2 大學新生正處于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重塑期,需要進行正確引導
剛入校的大學生思想尚不成熟,且熱衷于從網絡上獲取國內外社會熱點問題的相關信息,以此形成自己觀點[8]。大學一、二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塑造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由于網絡上信息內容真假難辨,信息質量良莠不齊,一些負能量、有失偏頗的言論極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價值判斷。與此同時,外來文化的傳播和滲透使得青年群體更加迷茫,教師應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堅持核心價值觀。因此,教師應密切關注具有時代特征的新問題,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守住課程思政的主陣地,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動態,思學生所思,解決學生的困擾,針對性的開展思政教育,在關鍵階段重視培養學生的價值觀。
1.2.3 課程內容具有大量可挖掘的思政元素
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集計算機基礎知識為一體,既保留了計算機發展過程中的思想精華,又記錄了領域內理論技術研究成果,處處閃耀著知識的光芒。在課程內容中,計算技術發展背后所蘊涵的哲學思想具有普遍性,對學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計算思維創新背后的故事令人心生鼓舞,從中體現的勇于突破思維定式的理念值得學生深入體會。計算思維、計算機基礎與思政教育的銜接具有天然優勢,將二者有機融合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專業知識發展脈絡,深化感性認識,又有利于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吸收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科學精神、學術素養和家國情懷,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基礎授課任務由計算機系教師團隊承擔,擅長相關專業領域的教師負責對應章節內容的講授。然而,在授課過程中由于缺乏規范、全面的課程思政實施策略,導致教師各自為戰,教師對學生思想、專業知識等方面缺乏系統的了解,在育人層面形成“信息孤島”,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過程中受到的思政教育缺乏針對性與完整性。
因此,計算思維課程授課方式的特點亟待形成一套規范、全面且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融入策略,挖掘思政元素、收集思政素材、審核思政融合方式、確定課程思政融合策略,將思政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使專業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目前,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是課程思政建設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對課程思政建設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9],但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淺薄,對課程思政實施的動力不足,影響了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強化教師課程思政意識,一方面可通過校內舉辦課程思政專題教學競賽,開展思政教育方法培訓,聘請專家開展線上線下主題講座等方式提升任課教師的德育意識;另一方面可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即時反饋激發教師育人意愿,在課程思政實踐過程中形成正反饋,使學生在思政教育中受到啟發,教師在傳道受業解惑中收獲滿足感,增強教師在授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主觀意愿。
缺乏好的思政元素,難以在授課過程中無縫銜接思政內容與課程內容,將導致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無法感同身受,缺少內心觸動,不容易接受蘊含在其中的思想與信念,課程思政教育效果受到影響。并且,思政元素質量對課程思政的效果起到關鍵作用,在建設課程思政過程中應全方位、多渠道挖掘高質量思政元素,在實踐過程中應聚焦學生熟悉的身邊小事、杰出人物、時事熱點和經典案例等,使思政內容在關聯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最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潤萬物于無形”的境界。
課程思政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指揮棒[10]。目前,針對專業課開展課程思政評價具有一定難度,一方面由于當前教學質量評價主要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維度的評價[9];另一方面思政教育成效本身具有延遲和難以估量的特點,現有評價方法缺乏精準度,評價結果模糊,無法對教學過程起到糾偏的作用。
為此,對于計算思維課程可從以下3個方面構建課程思政評價體系:①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覆蓋面廣,較多知識點的能力要求為理解層面,適合針對某個主題進行探索完成課程大報告,教師在大報告的評價中可加入團隊精神、工匠精神、職業道德等方面的考核;②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將課程思政考核內容轉化為問卷題項,在課程結束前發送至學生填寫提交,從問卷結果中量化課程思政教育的結果;③教師將實時記錄的課堂反饋作為評價指標,以進一步優化課程設計。
根據2020年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通知要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在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寓價值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基于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特點和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進一步分析擴展課程思政融合的系統設計(見圖1)。

Fig.1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design structure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computer fundamental course圖1 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基礎課程思政系統設計結構
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主要圍繞計算機基礎知識與計算機應用技術展開,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有機結合家國情懷、職業素養和道德修養,引導學生形成科技報國的使命感,激發學生探索未知、勇攀科學高峰的專業責任感,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3.2.1 準備階段
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關于將課程思政內容落實到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大綱修訂等方面,貫穿于課堂講授、教學研討、作業論文各個環節的要求,在準備階段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轉變教學目標,重新修訂教學大綱,將課程思政融入前期課程設計中。具體的,在教學目標層面擴充思政教育培養部分,從德育角度深化課程內容教學。
由表1可知,轉變前的教學目標聚焦知識點本身,轉變后的教學目標增加了在知識傳授基礎上的思政教育,更加注重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三者協同并進。同時,教學目標的轉變為大綱修訂提出了新要求,在大綱修訂層面細化了思政元素的融合方式,對學生能力提出了新的考核標準。通過改變教學目標、修訂教學大綱將思政教育落到實處,為課程思政課堂講授階段提供規范且豐富的教學素材。

Table 1 Comparison of teaching objectives transformation表1 教學目標轉變比較
3.2.2 講授階段
在課堂講授階段,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采用案例式教學、研討式教學和傳統理論講授式教學并濟的方式。以職業素養教育為例,通過故事形式講述教科書計算機發展歷史章節中巴貝奇差分機的案例,將其引申至現實生活案例,讓學生了解正確的人生理想對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巨大作用,培養學生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進取的科學精神和勇于突破的創新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
本文以家國情懷教育為例,立足我國發展現狀講述計算機技術發展歷程,帶領學生回顧中國計算機坎坷成長路徑,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使命感。在計算技術發展過程中,我國算盤、算籌及天河一號均在當時世界計算技術發展水平處于領先地,借此引導學生樹立四個自信,認識自主知識產權對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科技強國的愛國意識。
3.2.3 鞏固階段
結合課堂所講案例,提出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設置課堂討論環節。在討論中學生可提出自身看法與觀點,也可對其他學生的觀點提出置疑,在此過程既可培養學生辯證思考的能力,又能鞏固課堂所講授的內容。如果教學課時充裕,將學生進行分組完成課程所學相關主題報告,在報告中深化認識,激發思政教育與知識傳授的深度融合。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對課程思政融合效果進行評價,被調查主體為中國石油大學理工科專業大一年級完成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任務的學生。總計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86份(男生72人,女生14人)。從性別比例而言,調查人群分布符合理工科專業學生整體情況,調查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由表2可知,課程思政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97%的學生認為教師在課堂上列舉的思政教育案例會在不同程度上對自身產生影響,43.02%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對自身影響較大;100%的學生認可教師在專業課程中融合思政教育內容,學生并不排斥課程思政融入課堂;45.35%的學生表示非常喜歡引入思政的教育形式;在短視頻興起時代,相較于傳統理論講授、互動討論和分享方式,大部分學生更愿意接受案例故事與視頻動畫形式來展現課程思政內容。

Table 2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ng with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computer fundamental evaluation feedback表2 課程思政融合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基礎評價反饋
由學生對課程思政融合專業課的評價結果可見:①課程思政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學生也愿意接受這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可加強在專業課中融入思政內容,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學生自身價值;②由于案例故事和視頻動畫內容精、代入感強,更符合教育認知特點,學生更傾向于接受以案例故事與視頻動畫為載體的課程思政內容,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平臺,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微視頻等方式將思政內容引入專業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接受程度,提升思政教育的立德樹人成效。
本文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的課程思政要求,結合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基礎課程特點,提出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思政建設路徑。實踐表明,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分析與實踐反饋結果具有通用性,對其他相關學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接下來,將致力于挖掘更多、學生更容易接受的課程思政融合模式,嘗試將微視頻教育模式應用于課程思政實踐,推進課程思政與計算機專業課的深度融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中課堂教學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