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溪
摘要:一位初三學生因中考學業壓力、身體狀況和人際關系感到焦慮,容易發呆和胡思亂想,經常擔憂自己沒有高中可上,對未來感到恐懼,陷入了“焦慮性學習低效”的惡性循環,在家長和老師的建議下,主動尋求心理教師的幫助。心理教師采用焦點解決短程治療,讓來訪學生用盡可能短的時間探索她希望生活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并幫助她尋找相應的能力和資源。最后來訪學生上課狀態明顯好轉,逐漸體驗到學習成就感。
關鍵詞:學習焦慮;焦點解決短程治療;奇跡詢問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0-0050-05
一、個案概況
小美(化名),家中獨女,15歲,漢族,廣東省深圳市某中學初三學生。目前與父母共同居住,父親為企業高管,母親是學校教師。小美從小由父母養大,外婆常年在身邊照顧生活直至她小學畢業。她性格陽光開朗,學習成績優異,人際關系好,擅長畫水彩畫,曾多次參加各類繪畫比賽并獲得榮譽。進入初中以來,小美的學業成績、人際關系相繼出現了一些問題。在初二時,因腿部受傷在家休養數月直至暑假結束,初三返校后,由于重新分班、中考壓力驟增等,感覺自己精神緊繃,容易發呆和胡思亂想。近兩個月睡眠受到影響,經常擔憂自己沒有高中可上,對未來感到恐懼。在家長和老師的建議下尋求心理教師的幫助。
心理測驗結果:SAS,標準分53;SCL-90(中學生版),總分153,焦慮2.5,人際關系敏感2.2。
二、原因分析
綜合老師、家長和小美的自述及心理測驗結果判斷,她當前的情緒狀態主要是焦慮和自責,很容易陷入“焦慮性學習低效”的惡性循環,即一開始學習就容易緊張、坐立不安,答題時出現手抖的情況,時常擔憂未來,無法專注學習。形成的原因有如下三個方面。
(一)生物學因素
小美在髕骨骨折后休養了較長一段時間,后來盡管康復了,但是醫囑要求不要過量運動,限制了她的體育訓練及日常活動的自由度,由此她開始擔憂自己的體育中考成績。
(二)社會性因素
1.中考壓力
近年來,關于“深圳中考難”的新聞報道很多,尤其是類似“一半以上學生上不了高中”“深圳中考比高考還難”等標題,乍一看讓人感到壓迫感滿滿,家長和學生容易受到類似新聞的影響從而感到焦慮。
2.學校因素
初三開學初進行重新分班,原來班級中小美的好友都去了其他班級,同學之間熟悉度較低,她需要熟悉新的環境,重新建立人際關系。另外,初三的大考、小考比較密集,較難適應新的學習節奏。
3.家庭因素
小美的父母均為重點大學本科畢業,學歷層次較高,非常重視她的教育,對待她比較嚴格,期望較高。在小美骨折、在家休養期間,剛開始家長陪伴較多,但后期因工作調動溝通變少,且在語言上有較多的指責,會有“考不上好高中,就別想上名牌大學”“深圳高中有多難考,你還不加把勁兒”“博士現在找工作都很難”等表述,讓來訪學生對未來產生恐懼。
(三)心理因素
1.個性
小美個性要強,從小獲得很多贊美和榮譽,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有時候稍有不完美,心里就會很難受。進入初中后,學習難度增加,較難達到理想的成績,對好成績的追求使她難以享受學習的過程,只關注學習的結果。因此一旦遭遇挫折,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備受打擊。
2.習慣性的歸因方式
考試失利時,小美總是傾向于認為自身努力還不夠,即使老師在班上講某次考試難度較高,她仍然耿耿于懷,認為自己本來可以做得更好。這種歸因方式雖然有利于她的成績更上一層樓,但是也迫使她一直努力,不能停下來,久而久之就會使其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
3.自我同一性混亂
小美目前是15歲,正處于埃里克森所說“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階段。面對自己內部生理發育和外在環境的快速變化,青少年會對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和任務感到困惑和懷疑,由此產生“角色混亂”,表現為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暫時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
4.“焦慮性學習低效”的條件反射
雖然距離中考還有半年的時間,但是小美仍然感到時間非常緊迫,越緊繃越不能靜下心來學習,尤其是面對自己不太擅長的學科時,她的焦慮情緒就撲面而來,即S(學習情境)—E(焦慮、緊張)—R(低效的學習狀態)。這種焦慮情緒已經不知不覺與學習情境建立了條件性情緒反射,即面對學習時越想努力,反而越感到緊張,效率越低,成績越差。
三、輔導過程
因體育中考和中招考試即將到來,時間緊、任務重,因此必須采用輔導周期短、效果顯著且發展性的輔導方法。考慮到小美的個性特點和現實因素,我采用了焦點解決短程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SFBT讓來訪學生用盡可能短的時間探索他們希望生活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并幫助他們尋找相應的能力和資源。在輔導過程中,小美需要把自己視為解決問題的專家,不過分糾結于已經發生的事情,著眼于當下,把焦點放在問題的“解決”上。輔導中主要用到了基于未知理念的傾聽技術、賦能技術(尋找希望、正常化、贊許)、解決建構技術(奇跡詢問、例外詢問)。
(一)資料搜集
班主任反饋,近期該生心態上出現了很大波動,在課堂上容易分心,跟同學們也鬧了些矛盾,一批評就很喪,完全沒有以前那種斗志昂揚的狀態。
家長反饋,小美從小性格要強,家長對她期望很高。小學之前親子關系都非常融洽,升入初中后,因為學習和環境的不適應出現了一些問題,導致親子關系變得緊張。 初二腿部受傷對她影響挺大,不過她自律性強,又報了網課,成績還能跟得上。初三分班對她的打擊很大,她原來的好朋友都分開了。家長那段時間也在調整工作,忙得顧不上她。直到期中考試成績出來,家長才意識到她承受的壓力的確挺大。
心理教師通過攝入性會談,介紹心理輔導的性質和工作原則,并采用攝入性會談收集了小美的基本資料。 在她陳述時積極傾聽,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接納,鼓勵其宣泄情緒,肯定其求助行為。來訪學生表述近期上課難以集中注意力,很后悔自己休養了過長時間,以至于學習成績退步,感覺“這輩子完了”,充滿焦慮、痛苦和內疚。
(二)建立關系
1.基于未知理念的傾聽技術
“個案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作為心理教師,要在談話的過程中把來訪學生視為“專家”,必須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要相信來訪學生已經為解決問題付出了很多努力,他們本身就有很多解決問題的資源。
輔導實錄:
小美:我覺得我很沒用,此刻我應該坐在班級里學習,但是我卻來輔導室做輔導,簡直太浪費時間了,可是我坐在教室里又靜不下心來。
心理教師:這種感覺挺矛盾的,那我很好奇,你之前是怎么做到即使靜不下心來,也可以坐在教室里學習呢?
小美:我戴著耳機感覺會稍微好一些,周圍就沒那么吵鬧了。
心理教師:原來聽音樂可以讓你靜心,你還是挺有辦法的。
小美:是啊,但是上課老師肯定不讓戴耳機,就很煩躁。
心理教師:那是所有課都會感到煩躁,還是某些課你感覺還好?
小美:物理學不會,就覺得煩躁,數學下降了好多就聽不進去,其他課還好。語文沒發愁過。
我相信以小美的個性,她一定不是自我放棄的類型,所以她肯定已經做了很多嘗試,這些嘗試需要被自己看見,不能因為目前的失敗就否定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
2.尋找并命名資源
當心理教師聚焦在來訪學生的資源上時,來訪學生就會變得更加開放,這將促進會談往更加高效的方向前進。
輔導實錄:
小美:我發現我現在再怎么努力,成績都提不上來,我對自己感到很失望。
心理教師:那我們看看具體的科目成績怎樣。
小美:語文沒變,數學降低了30分,已經不及格了;物理真的不會,最近兩次小考只考了40分;歷史和道法倒還好,反正背誦的科目花時間了就會有效果。
心理教師:在你敘述的過程中,我看到背誦類的科目上你比較容易提高分數,同時語文是你的優勢科目,你為之感到驕傲。
小美:是的,語文我沒擔心過。
(三)輔導展開
1.找到來訪學生最希望的收獲
“你最希望通過我們的談話獲得什么?”這個看上去非常簡單的問題實際上讓來訪學生導向結果,讓她描述自己未來的狀態,同時強化了以來訪學生為中心的視角,讓她意識到她有能力選擇自己的未來。
輔導實錄:
小美:我現在問題特別多,一會兒想到數學退步好大,一會兒我又想著我的腿不能沖刺更好的分數目標了,想到這里我就覺得我的未來完蛋了。
心理老師:的確有很多問題讓人發愁,這些問題如果都能解決的話,能實現你什么愿望呢?
小美:我希望能考上好高中,“四大”我眼看著是不行了,至少也上個“八大”。
心理教師:嗯,希望上個理想的高中,那你了解過哪所高中嗎?
小美:我參觀過深圳中學,如果能在那讀書就好了,但我也知道自己水平不夠。我聽學姐講過紅嶺中學也挺好的,也想去。
心理教師:好高中還是有很多的,關鍵是適合你的,這些學校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
小美:我知道紅嶺中學有個很厲害的心理劇社團,我那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可以寫出來表演。
心理教師:聽上去你馬上要成為一個心理劇的編劇了。
“最希望的”問題對來訪學生也是一個挑戰,因為很多人奔著“問題”來的,壓根沒想過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它指明了來訪學生想要去的方向。
2.建立合約
來自瑞典的焦點解決咨詢師哈利·科爾曼提出,咨訪雙方在協商“合約”時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合約是來訪學生想要實現的;
(2)合約在咨詢師的職責范圍內;
(3)通過咨訪雙方的共同努力有希望實現。
輔導實錄:
小美:我希望我能考上個好高中。
心理教師:我相信你可以做到,不過考上好高中不在我的職責范圍。我能夠做的是跟你一起找尋你能考上好高中的證明。
小美:太好了,我們快找吧,我敢說絕對很少。
心理教師:你說了“我們”,這讓我感到很榮幸,我可以預見,明年這個時候的你就在高中懷念著現在的你。
小美:太期待了!但是好難啊。
心理教師:這種期待很有力量,現在我們想辦法把期待化作行動。
小美:行動就是我要努力學習。
心理教師:那么我們可以約定輔導的目標是:你能擁有努力學習的心情和狀態。
小美:是啊,我的學習狀態確實要提升。
心理教師:在什么狀態下,你可以努力學習?
小美:不想著成績的時候我感覺會好一些。
心理教師:還有嗎?
小美:我爸媽不啰嗦的時候。
討論合約的流程非常直接,通過回答問題,來訪學生逐漸明確自己在會談中能夠達成的目標。
3.尋找“例外”
無論多么糟糕的狀況,總有偶爾不發生的時候,這就是“例外”。將例外作為改變的基礎,關鍵在于細節,我們需要引導來訪學生詳細描述替代的行為。
輔導實錄:
心理教師:你多次提到數學很讓人崩潰,甚至害怕數學,你可以具體說說是什么樣的害怕嗎?
小美:我寫數學題的時候,手會抖。一旦寫完卷子就再也不想碰它,對答案的時候也十分抗拒。
心理教師:那你怎么還能把卷子寫完呢?
小美:就是逼著自己寫。
心理教師:可是手都在抖,居然還能寫?
小美:寫得不好,但是不寫的話不就一分都沒了嗎?寫的話,至少簡單的題我能拿到分數。
心理教師:寫簡單的題的時候,手抖嗎?
小美:那時候就不在意手了。
SFBT的核心假設是:人們不可能完全處在一種行為模式中,無論問題多頑固,總有例外存在,那個時候我們一定在做有效的努力。
4.正常化
來訪學生的問題可能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人都會有的,在不同人生階段,體會到不同程度的壓力是正常的。這樣可以讓來訪學生感受到自己的困擾并非獨特的,也不是絕對不變的。
輔導實錄:
小美:我太倒霉了,所有同學都可以參加訓練,只有我坐在那邊不能動。
心理教師:你認識小佳嗎?
小美:是上一屆的學姐嗎?聽說她已經考上高中了,她怎么了?
心理教師:她從小膝蓋受傷,需要長期的理療,所以她從來都沒跑過步。
小美:是嗎?我從來都不知道啊!那體育中考她豈不是根本考不了?
心理教師:是啊,我們的確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樣生活的,就像我們現在也不知道她是怎么熬過來的,還考上了那么好的高中。
小美:天呢,她簡直太勵志了,我還以為只有我這樣。
心理教師:事實上,你不是第一個來跟老師表達擔憂沒高中上的同學,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這種感受會讓來訪學生緩解焦慮情緒,更容易接納自己的情況,從而激發來訪學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5.奇跡詢問
心理教師始終要向來訪學生傳遞一個信念:未來是可以塑造的。
輔導實錄:
心理教師:剛才我們畫了自己的生命軌跡圖,你畫得很細致,不愧學過美術。不過重點在于,有峰值也有谷底,起起伏伏,真有意思。
小美:是的,我從來沒發現原來人生也像正弦函數那樣曲曲折折的。
心理教師:請你想象現在是一年后的今天,你在高中也畫著你的生命軌跡圖,最近這一年你的軌跡圖奇跡般地緩緩上升著。那么,這一年發生了什么事?
小美:天呢!那一定是我數學又考好了,我又可以了!
心理教師:考得怎樣叫“好”?具體一些。
小美:就是比現在好,超幾分也是好,然后一點點分數更高。
利用奇跡詢問,心理教師可以邀請來訪學生去憧憬和建構一個來訪學生非常期待的未來景象,讓當事人能夠從原有的問題中跳出來。
(四)輔導結束
我充分肯定了小美在近幾次輔導中的積極參與,并讓她認識到,主動求助、尋找支持資源、找到目標和希望多么讓人振奮。在第四次輔導即將結束時,小美主動提出近期不再過來輔導,并向心理教師和班主任表示感謝。
四、效果與反思
輔導結束后,我請班主任關注了小美的學習狀況。班主任反饋,小美近期上課狀態明顯好轉,上課發呆次數減少,而且小考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小美在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逐漸體驗到成就感,學習時煩躁的情緒逐漸減弱,也樹立了合理的中考目標。
在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中,心理教師應該更多關注來訪學生自身能力的發掘。當陷入學習低效的惡性循環時,應該引導來訪學生尋找自身資源,發現“例外”,探尋自己最希望達到的狀態并付諸行動。與此同時,父母需要對孩子多說鼓勵、認可的話,增加教育耐心,調整期望,多給孩子支持。班主任則可以在學業和職業規劃上給予來訪學生更多的指導,讓來訪學生充滿信心和希望。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