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師權威;學習壓力;親子關系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0-0058-03
一、案例一:小學發生的怪現象
有一天我上完課,在大學校園里忽然被一名遠遠追過來的教授叫住了,說要請教問題。于是我們進行了一次關于小學生學習的深入交流,從中了解了一個特別的情況,發現了一個怪現象。
某學校小學四年級英語由一名優秀的教師執教,期末考試班級絕大多數學生考了100分,只有一名學生考了95分。老師高度重視,約談家長說:“我教的學生個個英語考試都是100分,只有你家孩子考得這么差,班級倒數第一名。你的孩子可能有心理問題,請家長找專家看看。”家長也是大學教授,高度重視自己孩子的教育,便向我詢問:“我家上四年級的二寶A究竟有什么心理問題?”
我首先了解情況,這位四年級的二寶A,各項成績都優秀,活潑開朗,也喜歡英語,英語口語很好,跟隨父母出國時也沒有交流障礙。這次怎么只考了95分,還被老師認定可能有心理問題呢?經過交流評估,我告訴家長:“你的孩子沒有任何問題,這個老師有點問題。”
原因很簡單,小四年級英語期末考100分還是 95分都屬于優秀成績,而且沒有顯著差異,更不能預測未來。英語老師沒有實現全班學生考100分的目標,就亂懷疑亂解釋,說95分的學生可能有心理問題。這種情況下,真有可能老師說有問題,就會讓孩子真的出現問題,即使之前沒有心理問題。由于家長特別信任老師,而這位老師又是教學權威,讓家長感受到了壓力,于是把壓力傳遞給了孩子,孩子很委屈。這個壓力背后有一股厲害的力量,很多人感覺到但是說不出來——話語權,老師擁有特定的話語權,她說的話明明不對,但當教授的父母也只能接受。這就是一個怪現象。
二、案例二:教師的權威導致孩子受傷
我的一位已畢業的碩士生當媽媽了,她忽然有一天來跟我請教問題,“老師,我的女兒(B女生,8歲)上一年級了,但是我最近被老師三次電話通知,說我的孩子已經三次漢語拼音測試倒數第一,要家長高度重視。我已經不淡定了,我晚上輔導作業時,已經開始跟我的女兒吼了。是我有問題了,還是孩子真的不行呢?”
我先詢問情況,了解到女兒在學校每次漢語拼音測試都是80分上下,而其他同學都是90分以上,而且有許多得100分的。因為她的女兒在幼兒園大班時沒有重點抓漢語拼音,也沒有補課。進入一年級后,漢語拼音老師會教的其他孩子都已經學完了。而B第一次學習漢語拼音能夠達到80分上下已經很好了。實際上B是一個聰明伶俐、多才多藝的孩子,學習能力不差,只是其他同學重復學習,所以得了高分,他們學習掌握的效率并不比B高,或者說B只是不如別人熟練,掌握得還是很好的,因此B得到的評價是極不公平的。老師和家長怎么會如此不公平呢?從這個現象中可以看到,話語權、解釋權的威力或者危害性沒有被認識到。
老師和家長如何理解B連續班級倒數第一名呢?老師的理解是,成績倒數第一說明這個孩子是我們班的差生;家長不淡定的原因是,被老師指責了,女兒考倒數第一難以接受,家長很沒有面子,雖然知道孩子的學習能力不是問題。壓力的層層傳遞,最終導致問題的出現。
三、被濫用的“考試—評分—解釋”權力
媽媽感受到的壓力實質上就是“考試—評分—解釋”的權威性,這種權威性不一定科學,不一定有利于孩子成長,但壓力很大。明明B已經很努力了,結果也不算差,但被否定、被施壓。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心態崩潰,內心必然會受到傷害。
“考試—評分—解釋”是老師特有的一種權力,這個權力是社會制度、文化習慣所賦予的。小學四年級英語老師經過考試評分就認定“你的孩子可能有心理問題”——話語權發揮了影響力。你的孩子小學一年級漢語拼音考了80分,倒數第一名,是我班最差的——也是話語權的威力。家長因為尊師重教,立即接受了,感受到了壓力,這個壓力是信任教師、尊重教師的文化習俗產生的。如果家長認為老師胡說或者不重視孩子的分數,結果就不會有壓力,也自然不會傳遞到孩子身上。問題是現在“考試—評分—解釋”權力被濫用,許多家長放大了教師這種“考試—評分—解釋”的影響力,給自己的孩子施加了不必要的壓力,結果孩子容易受傷。這里的問題沒有被認識到和被理解。
“考試—評分—解釋”這一權力被濫用后,沒有自我保護能力的學生更容易受傷害,后果很嚴重。大概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受傷害的表現是躺平不干了——甘做差生,因為每次“考試—評分—解釋”的結果都證明自己失敗,這是學校里每周甚至每天都發生的事情,不躺平沒法活;另一類是焦慮內卷,繼續掙扎,直到有一天可以徹底放棄。這種放棄又分為三種,一種是考取了大學,目標實現了,不必再學習了,在高等學府混日子,因為還要繼續在考試—評分—解釋的環境下生存,但又喪失了內在的進步動力;第二種是經過努力成為少數的成功人士,獲得了體面的工作后還繼續奮斗,或者發財,或者升官,這些目標實現后開始放棄努力,忘記初心,辱沒使命,成為只追求個人享樂而不盡社會責任的某些特殊人群;第三種是學習生活功能受損,心灰意冷,或者躺平不干了,或者患病,成為焦慮癥、抑郁癥等神經癥患者中的一分子,少數更嚴重的甚至選擇了自殺。
在現在的情境和文化壓力下,成人為了學生升學的目標而展開了非理性的操作,把學生自身的主體性、體驗感忽略了。這種情形之下,學生被當成工作對象和考試拿高分的工具。教育者只要完成階段性任務,不用管學生的人生和未來,因為學生的人生和未來發展如何,不與現在的教師職責和家長責任的考核相掛鉤。教育者的特權不受管控,權力沒有節制,可以肆無忌憚,大行其道,結果就出現了以上兩則案例中的怪現象。
四、正確認識并預防教師濫用權威的方法
這個游戲規則“考試—評分—解釋”的傷人之處在于過于頻繁的考試和對分數的過度解釋,對此只要我們建立了正確的認識,也是可以預防和減少的。
A和B兩位學生的媽媽均采納了我的意見,我們商定的應對方法簡單而實用,應用之后問題迎刃而解。
第一,尊重教師的權威,但對于不科學、不利于孩子身心發展的話不聽,重點接受和消化對孩子學習的感受、體驗和成長發展有良性影響的意見。父母不必計較孩子考了95分是第幾名,讓孩子開心地生活和學習。因為許多老師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權威性對學生有多大壓力,甚至還會帶來傷害,但是老師又需要被尊重和被理解,因此家長需要成為師生關系的調節器。這個調節器需要過濾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長的信息,切忌把消極的或錯誤的信息傳導給孩子。老師追究,父母就虛心接受,承擔父母自己的責任,但絕不把消極信息傳給孩子,這樣可以避免部分教師濫用權威的消極影響。
第二,切勿過度強調每次考試的意義。中小學階段的考試中只有少數考試具有重要意義,多數考試都是試錯的過程,借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切不可以分數來隨意解釋學生的未來,切忌每次以分數來評價孩子的人品。可以說只有兩次意義重大的考試,一次是“中考”,另一次是“高考”。但是也不能強調“一張試卷定終身”,考好了有前途,考不好就沒有前途。了解學生情況的時候,需要高度重視孩子自己的體驗和感受,重點是通過考試達到促進掌握、探究的興趣和提升創新能力等。不是每個學生都擅長考試,也不是每個學生都擅長語言文字表述,學生有多種才能,以后都能在不同行業發揮不同的作用,都是有意義的。
第三,學習是終生的課題,讓孩子持續地喜歡學習是最需要培養和維護的習慣和素質,“活到老學到老”的人才能幸福一生。A的媽媽最接受的是我說的“你的孩子喜歡學英語是最重要的,只要她一直喜歡,將來英語一定會很好,現在的考試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傷害她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被傷害了,教育和考試就錯了。”父母和教師都應該共同保護孩子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這比任何形式的考試和考試結果都重要。95分也是優秀的,80分也是很棒的,沒有別的任何意義,第幾名毫無意義。不能用孩子的分數來維護家長的面子,不能用考試分數來替代對孩子人品的評價,考試成績更不能反映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不能推斷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
作者簡介:陶新華,博士,副教授,臨床心理學碩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首批注冊心理督導師,蘇州大學蘇南地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專職咨詢師、督導。國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市),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臨床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團體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表達藝術心理治療學組組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家庭治療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表達藝術治療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要創辦人之一,江蘇省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蘇州市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蘇州新教育心理培訓學校校長,日本宇部創新大學臨床心理學客座教授。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