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霞


摘要:在校園心理危機高發的背景下,結構化強、短程安全、團體容量大的簡快重建法可以快速有效干預校園心理危機受影響群體,協助干預服務對象穩定狀態,看到資源,獲得支持,恢復適應性的心理社會功能。遵循簡快重建法的導入熱身階段和四個工作階段,干預了一起因樓上同學墜樓而大受影響的心理危機團體,干預反饋表明服務對象的急性應激身心反應大大減輕,安全感、控制感和效能感提升,社會功能良好,效果明顯。
關鍵詞:心理危機;簡快重建法;應激反應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0-0040-05
一、心理應激干預“簡快重建法”介紹
心理應激干預“簡快重建法”創立于2008年,它是心理應激干預的一種方法[1]。心理應激干預屬于心理急救,是應急、短期的社會心理支持,不屬于心理治療。簡快重建法的目標是減輕受影響人群的應激反應,從而減少混亂,穩定其狀態,助其看到資源,獲得支持,促進重建。
簡快重建法提供了在心理應激干預實踐中的安全、可行、有效的簡便框架,它的結構包括導入熱身階段和四個工作階段(問題呈現、信息傳遞、應對探討、總結提升),助力專業人員更有效地發揮專業所長,也適合準專業人員學習使用。該方法的優點包括以下五個方面:(1)用途廣泛,適合于從人際事件、自殺事件到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等應激源影響的群體。(2)團體容量大,每次人數在8~60人左右,人數過多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分組,按年級或年齡劃分,反應嚴重程度不一的可以共處于同一團體。后期臨床實踐報告顯示,該方法也適用于個體應激干預[2]。(3)一次性見效,結構性強,安全不易出錯。(4)兼容性高,可以加入帶領者擅長的相關技能。(5)隨時可用,可在心理應激的不同階段使用,不同階段又有不同側重。
該方法的干預時長一般是2小時,對初、高中生則約1.5小時。根據人數、問題復雜度、年齡、認知特點確定時長,中間各階段用時可根據參與人數和情況復雜程度彈性調整。它的入組標準是,無論是否表現出可見的反應,均可參與。排除標準有兩點:有嚴重精神衛生問題的可在個別輔導/評估后決定是否加入團體,有沖動行為(自殺、自傷、傷人)和較重驚恐反應者不宜加入[1]。
二、案例背景
小檸(化名),初二轉學生,轉學的第二周從四樓的課室走廊跳樓自殺未遂。樓下初一年級三名學生目睹墜落過程或聽到落地撞擊聲,受到很大沖擊。其中包括一位男生小東和兩位女生小月和小洛(均是化名)。
事發當天下午,我作為鎮街心理危機干預組長,被教育指導中心派遣前往該校帶領心理應激干預團體。
三、干預過程
心理干預團體一般由2~3位干預帶領者負責,一位主帶,一位助手負責觀察記錄,一位負責宣教,配合健康教育科普工作。考慮到本次干預對象只有三位學生,因此安排了干預帶領者兩人,我是主帶,該校心理教師擔任助手。
帶領者在正式干預前需要盡可能了解危機事件的基本情況和性質、目標人群相關信息和資料(人數、干預對象級別、當前精神和身心狀態等)和學校已介入的心理援助情況等。隨后明確團體心理干預帶領教師的分工,干預前需要準備相應的物資或道具,如援助信息卡、簽字筆若干、彩色鉛筆一筒、A4白紙若干、面巾紙等。
(一)導入熱身階段
目的是建立聯結,形成團體,營造安全開放的團體氛圍,雙方建立良好關系。
在這個階段,首先由團體成員信任或熟悉的人介紹帶領者,然后帶領者說明身份、來意,表達同理心,介紹助手。描述簡快重建法的過程和規則,例如保密、尊重原則,中間不休息、不走動,上完廁所再開始,不錄音/像,不外泄資料等。最后是成員做自我介紹。特別要注意的是,帶領者要以平等的姿態開始工作,避免以專家身份自居,避免表達憐憫。
干預片段(帶領者簡稱“帶”,小東簡稱“東”,小月簡稱“月”,小洛簡稱“洛”):
帶:大家好,我是隔壁中學心理老師陳老師,我將陪同大家一起面對今天的突發事件,希望減輕這件事給大家帶來的影響,恢復適應性的心理社會功能。這個突發事件中的小檸同學目前沒有生命威脅,醫院正在積極治療,具體原因警方正在調查中,在這個階段我們不宜對事件作揣測或下判斷。對于這個意外事件,老師剛聽說時也是挺震驚和痛心的,不過知道她性命無憂,稍感安慰。我們這次會談大概需要一個小時,包括問題呈現、信息傳遞、應對探討、總結提升四個流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是有不舒服的感覺或想離開,可以隨時提出來。坐在我旁邊的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咱們學校心理老師梁老師,她會協助我一起為大家服務。
梁老師:同學們,我會和你們在一起的,請大家放心地表達。有需要老師幫助的盡管告訴我們。
帶:現在先請同學們輪流介紹一下自己的姓名和自己與突發事件中的小檸的關系。
團體成員依次做自我介紹,從中得知他們均不認識小檸。
(二)問題呈現階段
目的是呈現當前最困擾團體成員的問題或癥狀,確定干預問題及方向。
該階段是后面工作的基礎,問題呈現是否充分,共情與暴露是否適當,關系到雙方關系的建立和團體成效。該階段應注意以積極傾聽為主,給對方足夠的表達空間(以不增加痛苦、不產生危害為限),幫助澄清問題。同時避免負性場景的詳細描述,尤其是有較強沖擊力的負性場景(如恐怖畫面、閃回的具體內容等),以及避免過多負性情緒的卷入。發現苗頭應溫和阻斷,回到當下的主題[2]。
第一,是什么?了解應激事件帶來的困擾或問題癥狀并具體化。團體人數多時,可讓干預對象用兩分鐘思考和書寫。以下是干預片段。
帶:我們相聚在這里,是因為我們被小檸的墜樓事件影響到了,我們目前出現了一些困擾,請大家分別說說這件意外突發事件給你帶來了什么影響。
三位學生低頭不語。
帶: (專注、關切的眼神)那就從我左手邊的小東開始,順時針講述,好嗎?
東: (語音低,語速慢)我并沒有親眼看到,只是聽到那位同學墜落著地撞擊的聲音,我整個人非常害怕和恐慌。(小東身體緊縮)
月: (有點哽咽)我控制不住地哭泣,我感到非常害怕,我對死亡非常害怕。我是坐窗邊的,眼角余光掃到那位同學墜落時的影子。她就像……
帶: (柔聲阻斷)嗯,如果是我,我也會非常害怕的。小洛,你的困擾是什么?
洛: (聲音顫抖)我也聽到了墜落聲,我還聽到同學對這件事的議論,我聯想到了自己去世的爺爺奶奶,我非常害怕,我的身體一直在發抖。
帶:看來這個突發事件帶給我們三位同學的感受都是害怕。
第二,為什么?目的:讓服務對象看到困擾問題背后的動機,看到意義,了解為什么此時求助,為什么愿意來。下面是干預片段。
帶:這件意外事件發生后,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影響,大家從為什么害怕這個問題來說可以嗎?
東:因為這讓我想起媽媽以前做一個腫瘤切除手術時,我和爸爸在手術室外等候的感覺,我真的太害怕,太恐慌了,我怕媽媽會死去。
帶:哦,這個意外事件讓你回憶起了媽媽手術時的恐慌,現在媽媽還好嗎?
東:媽媽現在沒事了。
帶:你現在的生活起居是由誰照顧的呢?
東:媽媽。媽媽每天買菜做飯,搞衛生。
帶:嗯,雖然今天的突發事件讓我們想起過去媽媽做手術時的害怕、恐慌感覺,但我們真切地知道媽媽現在是平安健康的,也感受到媽媽給了我們很多照顧和溫暖。這次經歷讓我們更加深刻感受到我們對媽媽的愛及生命的寶貴,對嗎?
東:(眼神有亮光)對。
第三,確認核心問題。如果服務對象擬處理多個問題,應聚焦在當前情境下最困擾他的問題,調整合理期待,達成目標。
由于這個團體一致認為突發事件帶來的困擾是害怕,已聚焦核心問題,所以可省略這一步。
第四,評分。目的:評估主觀困擾程度。打分規則:0分代表中性,沒有任何困擾,10分代表非常困擾。請干預對象對這件突發事件給他造成的困擾程度打分。處理建議:如果干預對象打8分左右,那么需要采用穩定化技術幫助其關注當下,比如著陸技術和保險箱技術等。請助手梁老師記錄評分。
評分結果顯示,小東和小洛都是6分,而小月為7分。鑒于小月打分接近8分,所以采用著陸技術來幫助干預團體穩定。帶領老師請他們描述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和觸到的。如“這里是學校心理輔導室”“我正坐在沙發上”“我看到桌子上放著一束花”等。通過自我標記讓他們與當前現實的環境連接,控制自己的解離狀態。
(三)信息傳遞階段
目的:提供有助于消除誤解的信息和所需的實用信息,消除緊張感。
1.正常化心理教育
正常化即簡述人類面臨此類應激事件會出現哪些身心反應(與干預對象前述一致),讓干預對象知道,他們剛才反饋的問題(癥狀)是正常反應。正常化心理教育即告訴干預對象“不僅是你,大家都會有各種類似的反應”。帶領者可以適時做一點自我暴露。
在本次危機事件的干預中,我始終有溫度地傾聽,看見干預對象的情緒,也引導三位干預對象看見彼此的情緒應激反應都是害怕。這種看見不僅能緩解他們的情緒,還會讓干預對象感覺被關注、被抱持。也跟干預對象說明:沒有什么感受和身心反應也是正常的,無須攀比和愧疚。滯后出現一些身心反應也是正常的。
2.提供相關科普信息
目的:有利于干預對象自我理解和自我接納。
首先,科普危機事件后常見的初期應激身心反應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危機事件后常見的初期應激身心反應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見表1(表格源于《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危機干預手冊》)[3]。
本次干預由助手梁老師完成,她向三位學生做科普教育,并說明身心反應發展變化的規律: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有家人、師長和朋友的支持,求助身邊信任的人,這些常見反應大約在數天至數星期內減退。恢復期間也可能出現比較大的波動,這都是正常的,但可以嘗試自我調整,必要時尋求專業援助。
然后,強化求助意愿,鼓勵求助。在這個環節,需要花點工夫去消除干預對象的病恥感,樹立正確的疾病觀,科普精神心理疾病的“四早”,鼓勵他們必要時積極尋求專業心理援助,為他們提供官方心理援助途徑、資訊、求助熱線和醫療機構等。現場派發的“援助信息卡”就包含這些內容。
要注意的是,這個階段有互動和澄清,小組帶領者一方面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一方面還要注意用詞的嚴謹。
(四)應對探討階段
該階段目的是通過自助、互助、他助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干預對象梳理、聯結其社會支持系統及資源,協同尋求解決思路或方法。
這個階段是最重要的一步,需要注意:(1)這個階段要營造寬松的氛圍,打開思路,鼓勵干預對象表達自己的智慧,為小組聚集力量,一起面對危機和困境。(2)不提倡支招。因為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3)引導中避免使用評判性語言,多用名詞,少用形容詞。具體內容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具象化準備
身處危機中的學生往往狀態不穩定,思維比較混亂,難以用語言準確表述應對方法,所以先讓他們書寫并理清,這樣比較合適。因此可準備一些筆、白紙、活動單同心圓等。
2.提取資源
第一,挖掘個人資源。增加干預對象的自我效能感是應激干預要素之一[2]。協助其尋找當前或過去應對相關問題的成功經驗,提取內在資源與力量。
帶:大家以前害怕時曾經用過哪些辦法來緩解?
洛:我試過邊洗澡邊唱歌,就是哼曲調。
帶:效果如何?
洛:覺得很放松,慢慢就不覺得那么害怕了。
東:我會運動。
帶:什么運動呢?
東:打籃球。
帶:能夠減輕害怕情緒嗎?
東:可以。
月:我喜歡畫畫,沉浸在畫畫中時感覺好像好些,能漸漸平靜下來。
第二,汲取團體動力資源。幫助其聯結身邊的資源,強化團體動力。下面是干預片段。
帶:對于小東提到的運動這個方法,你們覺得對自己來說有用嗎?
月、洛:應該有用。
帶:你們認為自己可以試試嗎?
月、洛:可以。
第三,幫助聯結團體外部資源。高質量的社會支持有助于復原力恢復與創傷后成長[2]。下面是干預片段。
帶:大家觀察到身邊的朋友和同學用過一些緩解害怕的方法,其中你覺得有哪些可以借鑒?
洛:我覺得跟家里人說說應該有幫助。
東:我會跟我的好朋友聊天。
月:我以前見我爸媽遇到一些緊張害怕的時候會深呼吸。
帶:嗯,越來越多的辦法產生了。大家覺得親友采用的方法我們可不可以試試?
三位學生:(點頭)可以。
帶:前面老師提供的援助信息卡上的心理熱線電話,大家覺得可不可以用?
三位學生:可以用。
最后,帶領者提供資源。
帶:感謝大家的分享。害怕是暫時的,我聽到每位同學都有應對害怕的有效方法。老師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快速平靜的方法——腹式呼吸放松法。
帶:(練習完腹式呼吸接著說)害怕只是暫時的,我們已經擁有很多應對方法。老師還想請大家想象并繪制一個“害怕”盒子,這個盒子一定要有蓋子,還要有一把無比結實的鎖。我們將這份害怕裝進盒子,并牢牢地把它鎖在里面。現在請同學們用鉛筆和彩筆在A4白紙上繪制你自己的“害怕”盒子。
三位學生專心致志繪制。
帶: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深呼吸幾次,想象將害怕放進盒子中,請放好的同學點點頭。(三位學生逐一點頭)確認放好后,請上鎖。鎖好的,請點點頭。請將鑰匙放在你覺得安全的地方,哪里都可以。放好的,請點頭。現在已經把害怕鎖在盒子里,就可以走開去忙其他事情,比如一會回家好好吃個飯睡一覺。將鑰匙安全放置好的,請輕輕睜開眼睛,并將你的“害怕”盒子圖交給梁老師保管。
3.資源植入
目的:增強團體力量。
想象練習:引導干預對象回想前面的困擾,想象用這些資源應對會出現什么情景,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
4.再評估
目的:再次評估癥狀(問題)的困擾程度。
帶領者引導干預對象做個深呼吸,回到當下。請大家輪流評分此時此刻這件事帶給自己的影響,0分代表沒有任何困擾,10分代表非常困擾。助手梁老師記錄評分,并做反饋。(見表2)
由他們的打分可知本次干預是有效的,三位學生的分數都降低了。打完分,邀請三位學生分享感受、想法或收獲等。特別說明,對于沒有收獲的同學,要現場帶離進行個別輔導。
5.改善計劃
在上述基礎上,面向未來探討最適合的可行規劃。
(五)總結提升階段
目的:總結提煉收獲感悟,堅定信念,啟動行動。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回顧歷程
帶領者回顧本次團體活動的歷程,強調小組的互助性。然后表達感謝,總結大家認可的應對經驗。
2.收獲感悟
每個人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的收獲與感受,不想說的組員可以不說。
3.啟動行動
幫助成員看到資源,看到更多途徑、方法,看到互助小組作用后制定改善計劃,激發行動的動力。
4.承諾行動,確立時間線
干預片段:
帶:團體結束后,你會去做什么?什么時間開始做?
東:我會繼續打籃球,跟朋友聊天,今晚就開始。
月:我會畫畫,做腹式深呼吸。運動對我應該也有用,我選擇跑步,明天一大早我就開始。
洛:我還是繼續邊洗澡邊唱歌,今晚洗澡時我就唱一會。晚上我也會跟家人聊聊。
帶:感謝大家的分享,如果后面還有心理困擾,歡迎隨時聯系梁老師,聯系我也可以。
四、干預效果及啟示
經過這次簡快重建法的干預,三位學生表示輕松不少,沒那么害怕了。他們的面部表情也舒緩很多,小東深埋著的頭抬了起來,小月停止了哭泣,小洛不再發抖。從他們前后兩次打分的下降也可看出,本次干預效果明顯。干預那天是周五的晚上,周末家長反饋學生在家情緒穩定,作息規律,順利完成功課。接下來一直正常返校上學,無異常身心反應出現。由于小月目睹了墜落過程,所以我特別交代梁老師后期跟進,適時給予輔導。一個月后,梁老師反饋小月報告不需要再跟進。
我們發現,近幾年學生的自殺行為增加不少,尤其是在一些心理危機高發時間節點,如開學前后、重大考試前后等。本次危機事件就發生在開學后第二周。這提醒我們心理老師要做好高危學生的預警建庫工作,及開學前的心理家訪工作和開學后的高危學生心理跟進和評估工作。另外,心理危機學生是剛轉學來的,班主任、科任教師和心理教師都對她的心理狀況一無所知,這也給我們警示:對于轉學生,在正式到校就讀之前,學校需要對學生及其家長開展調查、評估。
參考文獻
[1]隋雙戈,黃曉鵬,王孟成. 災難救援的青少年團體心理咨詢——“簡快重建法”初探[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1):23-28.
[2]隋雙戈. 疫情應激個體干預“簡快重建法”[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0,47(3):422-424.
[3]攸佳寧. 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危機干預手冊[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22.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