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追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一門精妙的教學藝術,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有關鍵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課堂追問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制約了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文章指出,初中數學教師要提高對課堂追問的重視,創新追問方法,實施有效追問,將學生的思維方式由單一變為靈活,顯示出課堂鮮活的生命力。
關鍵詞:有效追問;初中數學;數學課堂;初中生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8-0048-03
引 ?言
在數學教學中,追問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引導和激發作用,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意識,真正提高學習效率。每一個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特點都是不同的,這給課堂追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還要關注創新課堂和生命課堂的構建,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1]。初中數學教師應注重實施平等的師生對話,強調課堂的動態性和生成性,用聯系、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數學教師要結合課程教學目標,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追問藝術,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促進學生數學知識認知體系的建構,形成高效的數學課堂。基于此,本文分別論述初中數學課堂追問存在的問題和有效的追問策略,旨在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層。
一、初中數學課堂追問存在的問題
(一)追問較為隨意,脫離課程目標
教師追問語言清晰、明了,才能夠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但是實際上,教師追問的語言往往較為隨意,沒有體現出數學學科的嚴謹性和邏輯性;學生聽得昏昏沉沉,與教師的配合十分不協調,教學效果不理想。有些數學教師追問的內容與課程目標不符,甚至有些內容超過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導致學生產生挫敗感或逆反心理,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數學教師的追問形式也缺少規范性和科學性,對于追問的時機把握不準確,導致學生不知道如何應對,有時候會出現“冷場”的現象。
(二)追問過于淺顯,缺乏深度分析
在日常教學中,有些數學教師在追問時只關注問題的表面,而學生只要翻看教材就能夠快速說出答案,完全不用思考。這樣的追問沒有任何意義,難以進一步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為了快速銜接教學內容,教師往往不會深入拓展數學知識,即使學生有深入學習的想法,也得不到教師的支持和輔導。另外,數學教師擔心追問學困生需要給他們提供較多思考的時間,會浪費課堂時間,所以都是追問優等生。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是不科學的,容易造成學生“兩極分化”嚴重。
(三)追問急功近利,忽視學生實際
眾所周知,初中生面臨著中考的壓力,無論教師還是家長都希望學生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所以,數學教師在追問的時候內容過于急功近利,考試時考什么就追問什么,對于一些考試中很少涉及的內容則置之不理,完全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此外,教師的追問缺乏情感熏陶,沒有與德育融合,將數學知識孤立起來,給學生造成誤導,使其錯誤地認為學習數學僅僅是為了考試,沒有體會到數學中蘊含的美感和哲理。
二、初中數學課堂有效追問策略研究
(一)在錯誤處追問,鼓勵學生積極反思
數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綜合性特點,學生學習數學難免會出錯,教師可以在學生出錯的地方進行追問,一方面強化學生的記憶,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哪里犯錯了,為什么犯錯了,避免下次再犯相同的錯誤,另一方面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指導學生掌握反思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數學教師沒有把握學生出錯的契機,浪費了寶貴的教學資源,對學生的指導和教育明顯存在不足,這需要引起教師的注意。為了構建生命課堂,展現數學課堂的風采,數學教師要抓住學生出錯的時機,設計一系列問題,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利用錯誤求知,在求知中成長,進而形成數學知識體系。
例如,初中數學“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要求學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產生對幾何領域的學習興趣。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程度,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引導學生預習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提出一個思考問題:“小明家里一個三角形的玻璃窗戶壞了,媽媽要去配一塊新的玻璃,那么需要測量窗框的哪些數據呢?”此時,學生展開了討論,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名學生說:“只要任意找出兩條邊和一個角就行。”此時,教師追問:“對這個角有什么要求嗎?如果是隨意的一個角,那么我能畫出來很多不同的三角形。”接著,教師就在黑板上畫了很多符合條件的三角形。通過觀察,該學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補充說道:“需要兩條邊相等,并且這兩條邊的夾角相等。”教師鼓勵他動手畫一畫,發現這樣真的能夠找到與原來窗框相同的玻璃。在教師的不斷追問下,學生對三角形全等有了正確的認識,系統地掌握所學知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在膚淺處追問,指引學生深入研究
數學知識是環環相扣的,新舊知識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但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很容易忽視這種聯系,在實際應用的時候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2]。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學生如果仍然故步自封,那么將會失去很多進步的機會,不利于形成自主學習習慣。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實際學情入手,對膚淺的數學知識進行追問,引發學生的深入研究和討論,這樣不僅能夠給學生創造更大的發揮平臺,還有利于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還要注重追問的內涵,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針對某一個或某一層次的學生;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主動發揮自己的主體意識。
以初中數學“勾股定理”為例,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勾股定理是數學史上的璀璨明珠,吸引無數科學家為之探索,從而加強學生的重視程度,利用勾股定理解決實際問題。有的學生只知道“a2+b2=c2”,并沒有對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進行探索,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對此,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勾股定理的定義進行追問: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非常多,我們常見的是“割補法”,請同學們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探索直角三角形三邊分別構成的正方形的面積關系。學生們紛紛利用手中的硬紙片進行裁剪和拼圖,對圖形進行分割和拼接,有效鍛煉了推理能力。為了加深學生對勾股定理的了解,數學教師還引入了數學史知識,并設計了追問內容:“同學們,我國歷史上很多科學家對勾股定理都有深入的研究,請結合自己的知識,說一說你都知道哪些相關的科學家。”師生互動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學生掌握了建模思想和數形結合思想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品質。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數學思維會變得越來越縝密,教師要借助有效的追問,將學生引入正確的學習軌道,提高學習的信心。
(三)在困惑處追問,幫助學生生成知識
對很多初中生來說,數學是眾學科中讓他們最頭疼的,不僅要記憶大量的概念、公式、定理,還要掌握多種多樣的數學思想和解題方法。學生的數學水平、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各不相同,這就導致他們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困惑,影響學習效果。數學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在學生遇到困惑的地方進行追問,這既能夠緩和枯燥的學習氣氛,打開學生的思路,觸及學生思維根源。為了達到高效課堂的目標,數學教師要勇于創新,構建問題情境,將追問包裝成有趣的課堂互動,讓初中生產生一探究竟的想法,從而降低數學的學習難度,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
以初中數學“中心對稱”的內容為例,這部分內容考查學生的空間思維和抽象思維。學生在課堂上經常會混淆軸對稱和中心對稱,這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率。所以,教師可以在學生出現困惑的地方設問:“中心對稱與軸對稱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區別,請同學們想一想它們各自的定義都是什么呢?”這個問題能夠帶動學生回顧以前的知識,鍛煉獨立思考的能力,形成濃郁的課堂氛圍。然后,教師繼續追問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中心對稱與軸對稱的例子,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軸對稱,哪些物品是中心對稱。問題情境的構建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可能會存在一些錯誤,教師不要進行批評和指責,而是要耐心給他們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價值。一節優質的數學課,必須讓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知識,形成數學思維模式,做到舉一反三。數學教師要重視追問過程與結果的和諧,走出重結果而輕過程的誤區,避免使用思維含量低的追問內容,追問后要鼓勵學生不斷反思,尊重學生的自我感受和獨到見解。
(四)在重點處追問,促使學生思維發展
當前的初中數學教材以單元形式編排,每個單元都有相應的教學目標和主題,學生需要跟隨教師的步伐,一步一步地深入挖掘數學知識,找到每個單元的學習重點,從而突破學習困境。在實際學習中,有些初中生對教學重點的重視程度不足,在教師講課的時候不注意聽講,導致在解題的時候找不到方向。對此,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數學教師要創新求變,在教學重點處設計追問內容,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和記憶,多動腦思考,多動手實踐,循序漸進地提高數學綜合水平。對于較復雜的重點內容,教師要提倡小組合作學習,向小組進行追問,讓小組成員經過討論后給出答案,這樣可以發揮學生合力,取長補短,真正落實“減負增效”的目標。
數學課堂的追問與其他課堂不同,需要體現出追問的探究性和邏輯性,幫助初中生優化自己的學習過程,掌握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活學活用知識。教師要認真預設每一個追問方式,在課堂追問中做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將每一個數學重點都講解透徹,對重點知識進行補充,幫助學生形成質疑習慣,在數學學習中嶄露頭角。例如,初中數學“一次函數”的教學重點是一次函數的概念。為了使學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數學教師設計了如下追問內容:“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數的內在聯系是什么?形如y=kx+b(k≠0)的函數都是一次函數,那么反過來成立嗎?運用函數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但方程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模型,它們有什么區別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在一系列的追問下,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了一次函數,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獲取了知識和素養,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提高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五)在意外處追問,調動學生逆向思維
受定式思維的影響,學生無論學習教材還是解題都缺乏新意,總是沿用固定的步驟,這會束縛學生的能力,導致他們不能快速進入現代化的學習環境。此外,還有些教師對學生提出要求,讓學生必須完全按照教師教學的步驟學習,導致數學課堂教學過于平淡。對此,數學教師可以故意制造一些“矛盾”或者“意外”,打破平淡的教學局面,鍛煉學生的逆向思維,對問題進行創新思考和解答。教師要在意外處設計追問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富有探究性和趣味性的追問支持學生的學習。
有意外才有生成。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正視課堂上的意外,及時做出反應,在關鍵點上追問,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在思辨過程中水到渠成地達成教學目標。例如,初中數學“有理數的乘方”這部分內容是學習有理數混合運算的基礎,需要學生全身心參與,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數學教師可以提出一個互動問題:“一張紙的厚度為0.1毫米,把這張紙對折,厚度變成0.2毫米,再把這張紙對折,厚度變成0.4毫米,繼續把這張紙對折,厚度變成0.8毫米……請猜想對折20次以后,這張紙的厚度變成了多少?”當學生一步步計算時,突然有一名學生站起來說道:“這樣計算太麻煩,而且還容易出錯。我們可以利用乘方的形式去計算。”教師沒有阻止這名學生,而是繼續追問:“你有什么好辦法?”該生說:“一次對折使紙張厚度變為2倍,就可以列出方程0.1×220= 104857.6毫米。”通過折紙游戲,教師捕捉到課堂的“意外”,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還調動了學生的興趣。
結 ?語
總而言之,有效追問是數學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能夠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將數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中,實現融會貫通。初中數學教師要通過多種渠道進行追問,提高師生之間溝通的效率,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思考能力,培養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同時,教師要解放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從“被追問”到“主動追問”,構建目標多元的數學課堂,讓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永葆活力。
[參考文獻]
芮協婷.追求有效教學 煥發生命活力:初中數學課堂有效追問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2):
146-148.
陳麗娜.實施有效追問,構建高效課堂[J].兒童大世界:教學研究,2016(12):1.
孫振陽.實施有效追問,構建綠色高效數學課堂[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9):154.
作者簡介:張軍年(1971.1-),男,甘肅武威人,
任教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中壩鎮九年制學校,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