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琴倩 王文廣 周子群 曾婷 陳文潔
摘 要: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鄉村特有的鄉土性、文化性、生態性逐漸消失。傳統村落作為特殊的鄉村形式,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生產方式、人居環境、人口構成等發生了明顯變化,這加劇了傳統村落空心化、老齡化,造成土地閑置、文化遺忘和人口流失等現象,這與我國城鎮化推進的初心相悖。本文引用精明收縮理論對湖南省張家界市馬頭溪村的保護與發展進行探討,在保護馬頭溪村傳統文化的前提下,重構產業發展模式、合理規劃公共空間。
關鍵詞:精明收縮理論;傳統村落;保護;發展
傳統村落一般指那些形成歷史悠久,文化與自然資源豐富,在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價值的村落。傳統村落一般都有傳統建筑群,歷史印記和文化景觀突出,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珍貴遺產。對傳統村落進行系統保護,可以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同時,也能對民族文化的傳播和文化自信的樹立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城鎮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村落面臨著人口流失、土地閑置、社會活動缺失等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加速了傳統村落的衰敗和消失。國家對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高度重視,積極將傳統村落名錄進行擴充和完善,并發布各項保護傳統村落的法令條例。同時,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中,相關專家學者也在積極思考傳統村落發展新思路。
精明收縮理論自2002年被國外學者提出并實際運用后就備受關注,其針對的是在人口減少背景下,通過對產業、空間、資源、土地的重新優化配置,以達到促進地方良性發展的目的。本研究以精明收縮理論為主要理論支撐,在保留傳統村落的文化、布局等基礎上,充分挖掘傳統村落的公共空間價值,完善基礎設施,保護村落文化,發展農業產業,滿足村民需求,進一步激發傳統村落的活力,助推鄉村振興。
一、研究背景
(一)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新契機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與《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先后就鄉村振興工作作出了具體要求,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傳統村落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載體,有效且完整地保留了民族文化基因,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在現代社會,由于傳統村落內生動力的不足,引發了一系列本土問題,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黨中央在對“三農”工作進行整體布局的同時,提出關注傳統村落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及傳統村落的振興發展,為傳統村落中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落發展之間良性互促機制的形成提供了政策指引與支持。
(二)傳統村落發展動力不足的精明收縮選擇
城鎮化進程中,城市人口、空間的增長需求必然會引發鄉村人口的流出。同時,城市空間的擴張造成了鄉村空間被擠壓,進而可能導致鄉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農業經濟低迷、農村用地粗放、人居環境惡化等問題,加快了部分傳統村落的消失。在此趨勢下,傳統增長式理念與鄉村實際發展情況相背離,導致大量“空心村”“老齡村”的出現,浪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精明收縮是以衰退地區現實狀況為基礎,為尋求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提供發展框架。
二、精明收縮理論簡述
20世紀初,為了促進城市更好地發展,國外學者進行了以城市美化運動為背景的芝加哥城市規劃。規劃領導者丹尼·拜納姆的思想受到了其他學者的追隨,引發了學者們對于如何拯救空心城市,使城市恢復往日活力的思考。
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擴張導致鄉村空間的空心化、鄉村活力的萎靡化、建設用地利用率降低,且城市發展活力不足等現象。針對這些現象,美國學者Frank Popper教授及其夫人在2002年提出了精明收縮(Smart Shrinkage)理論,并將其定義為更少的規劃、更少的居民、更少的建筑以及更少的土地利用。他們將這一理論運用于城市規劃中。其中,揚斯敦鎮(Youngs Town)規劃是該理論運用效果最為顯著的規劃。該規劃以“收縮發展的同時注重增長的培育”為目標,將城市重新規劃建設,以達到城市恢復往日活力的目的。揚斯敦鎮在20世紀以開采礦石為主要經濟來源,但隨著美國金融危機和礦產的耗竭,揚斯敦鎮逐步蕭條,最終被時代拋棄,成為一座無生命力的“廢城”。直到后來,城市規劃者直視揚斯敦鎮所扮演的城市角色,采用組織建設多樣化鄰里、廢棄地塊再利用、城市規模精簡等一系列方法,將該地區重新定位,規劃打造都市農業等綠色商業活動空間,最終提高了該地區發展質量和生活水平。該規劃作為全美第一個收縮規劃,取得了成功,也為其他地區發展提供了參考。
精明收縮關注人口收縮地區資源的合理重組,注重減少增量規劃、提升空間品質、改善人居環境和保持地區活力等,為有效解決我國農村的收縮衰退提供了新視角。
三、馬頭溪村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區域定位
馬頭溪村位于國際知名旅游城市——湖南省張家界市,地處永定區王家坪鎮的西南部。馬頭溪村的東、西、南、北各方都與其他村落交鄰,四通八達,是王家坪鎮的核心地帶,也是土家吊腳樓建筑群核心保護區。該村地勢東西高、中間低,一條馬頭溪穿境而過,將整個村落分為東西兩側,故名馬頭溪村。
馬頭溪村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暖夏涼,雨水充沛。村內自然風光優美,山清水秀,傳統建筑保存完好,存有百年之久的風雨橋2座,土家吊腳樓198棟,手工榨油坊3處。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村民自發修建大型村史館,館內存有2000余件農作工具。
(二)傳統文化
隨著央視扶貧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的播出,劇中無處不在的土家文化吸引了人們的關注,而該劇的主要取景點正是馬頭溪村。馬頭溪村的傳統文化氛圍濃厚,揚杈舞、西蘭卡普、網罩捕魚、陽戲等均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馬頭溪村雖地處偏遠,但村內祖訓嚴謹,自古以高尚情操為上等追求,家家戶戶以學業為重。各家在新建房屋時會選擇將勸學銘牌掛于房屋的飛檐之上。這些銘牌制作精美,一般是鐵制,部分采用平滑光潔的木板制作而成,上面繪制許多動物形象,除了常見的蝴蝶、魚、鹿、田螺,還有神靈怪獸,如麒麟、鳳凰等,借此以鼓勵自家兒女認真求學。
馬頭溪村的傳統民族文化彌足珍貴,體現了生活在此處的土家人民的智慧,深度挖掘有利于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城市虹吸導致傳統村落空間萎縮。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傳統村落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馬頭溪村地處偏僻,條件相對艱苦,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對偏遠地區進行政策扶持,村里搭起了電網、聯通了信號、修起了通往外界的水泥路。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周邊發達城市的虹吸效應造成原住民特別是青壯年人口的持續流失,導致村內勞動力不足,老齡化、空心化問題日益凸顯,傳統村落空間持續萎縮。
二是基礎公共服務空間聯系松散。馬頭溪村被馬頭溪分為東西兩側,這樣的地理環境使村落空間呈線形,而建筑多呈點狀形,偶有群集型,建筑之間聯系不緊密。當地公共服務點設立地點也不夠合理,距離村民家較遠,步行需30分鐘以上,這對于腿腳不便的老年人來說極為不方便。除此之外,村里的學校、醫療站、活動中心等都有相同問題。久而久之,公共服務點就成了擺設,造成了空間資源的浪費。
三是文化景觀遭到破壞。馬頭溪村內現存吊腳樓是傳統土家建筑,也是我國建筑史上重要建筑類型之一,具有極高的審美和文化價值。吊腳樓以杉木而制,杉木是該地普遍的樹種,具有不易變形、不易開裂等特點。但是隨著多年風吹雨打,不少吊腳樓都出現了漏雨等問題,因而需要經常對房屋進行修繕。每隔5年,房屋表面需刷一層桐油;每隔10年,屋頂整體翻修。但由于村內缺少青壯年,修繕房屋的資金也不足,吊腳樓維護工作遭遇了困難,造成了吊腳樓破損、坍塌。除了人為因素,自然災害也是破壞文化景觀的重要因素。2020年,一場特大洪災將馬頭溪村最古老的一座百年風雨橋沖毀,雖然政府和村民積極進行災后重修,但是這座風雨橋依舊無法回到最初的模樣。作為馬頭溪村重要的文化景觀,該橋不僅是馬頭溪村重要的交通路線,也是世代生活在此處的土家人的精神寄托。
四、馬頭溪村保護與發展的策略
要做好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首先要對傳統村落的狀況進行改善。傳統村落的發展必須以經濟增長為重點,立足于農業產業現狀,發展文旅產業,減少不必要的土地空間資源浪費,根據傳統村落的實際情況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在保護傳統村落特色文化的基礎上,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一)立足特色資源優勢,重構產業發展模式
馬頭溪村的人口正持續流失,其中以青壯年人口為主,他們被城市的就業環境、薪酬待遇、發展前景所吸引。要想留住青壯年人口,不能只依靠情懷。政府應主動分析馬頭溪村產業的優勢和劣勢,以積極、創新、開放的態度去對待外來經濟合作者,并為當地農企提供優惠政策,重構村落產業發展模式。
馬頭溪村自然風光迷人,盛產莓茶、野蜂蜜、土家臘肉等特色美食,政府可利用自媒體平臺對這些特色美食進行宣傳,以美食吸引游客,從而增加村民的收入,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
除此之外,還要加大對吊腳樓的保護,加強對吊腳樓的管控,禁止村民對吊腳樓進行違規修繕、拆除和破壞。可建立統一的管理機制,專人專項負責到底。
(二)合理規劃公共空間
科學制定空間規劃是收縮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措施,即整合閑置、空置、廢棄的用地空間,將空間進行二次整合與利用,從而增強用地活力、提高空間利用率。
馬頭溪村的公共空間較為零散,建筑功能更新慢。學校、衛生所、快遞站點等地較為分散,對于村民來說不夠便利,對于前來觀光的游客來說則是影響旅游體驗的一大因素。村內自建的村史博物館距離百年風雨橋30分鐘車程,過長的路途時間,使游客產生疲倦,降低了游玩體驗感。對于馬頭溪村公共空間的規劃,應綜合考慮經濟、產業、環境、文化等方面,合理設立公共服務點,達到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最優的目的,防止土地空間閑置、浪費。
(三)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
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政府的引導與扶持。政府要做好優秀傳統文化普查建檔工作,實施分類分項管理。培育村民文化保護意識,對積極保護、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村民給予一定獎勵。在村內開辦民族教育課堂,積極組織村內老師傅對新師傅進行特色文化教學,這樣既可保證文化傳承下去,也為老師傅提供了生活補助,能形成良性可持續循環。
五、結語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新課題。我國是傳統村落最多的國家,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在傳統村落中孕育而生。傳統村落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和優秀基因庫,承載著歷史記憶,也寄托著濃濃的鄉愁。但是,目前傳統村落面臨著一些問題,如人口流失、經濟發展落后、土地空間活力缺失等。若不加以重視,積極保護與發展,傳統村落必然會失去原有生機,逐漸消失,這不利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因此,應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從人口、經濟、生態等多角度進行統籌規劃。
參考文獻:
[1]余壓芳,龐夢來,張樺.我國傳統村落文化空間研究綜述[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12):74-78.
[2]劉益明.鄉村振興戰略下傳統村落保護研究[J].核農學報,2021,35(09):2207-2208.
[3]李偉巍.精明收縮視角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策略研究[J].陶瓷,2021,426(04):125-126.
[4]游獵.農村人居空間的“收縮”和“精明收縮”之道:實證分析、理論解釋與價值選擇[J].城市規劃,2018,42(02):61-69.
[5]Popper D,Popper F.Small can be beautiful:coming to terms with decline [J].Planning,2002,68(7):20-23.
[責任編輯: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