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姣姣
摘 要:美術作為藝術類學科,其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因此,在中學美術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情境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興趣,并在生活化情境中去近距離體驗美、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中學美術教師應秉持生活化教學理念,充分利用生活同美術藝術學科之間存在的內在關聯來創設和諧舒適的課堂環境和氛圍,并且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和滲透,豐富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美術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精神。
關鍵詞:生活化 情境教學 中學美術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52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新教改的不斷推行,在這個文化碰撞與融合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將其應用到美術學科的教學中會取得相當可觀的成效,為美術教育水平和質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中學美術教師應根據實際課程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避免沿襲傳統教學模式中程序化、單一化、區塊化的教學形式,而是要靈活運用各類新型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多元的課堂體驗和視聽盛宴,同時堅持生本理念,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學生為核心和根本,專注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美術學科的重要作用和價值。
一、美術和生活的關聯性分析
美術同生活之間的關系正如人類同食物之間的關系,二者之間是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整體,缺少一部分都會變得不完整。美術是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生活氣息才有美術的色彩,猶如城市的喧囂繁華對比戈壁灘的荒涼孤寂;而生活中缺少美術元素就如雙眼戴上墨鏡,目光所及一片朦朧暗淡。因此,正確地認識美術和生活的關聯性是非常必要的,其關聯性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美術源于生活。自人類正式步入發展道路起,生活中就存在各式各樣的美術,例如,原始人類將狩獵的場景刻畫在巖壁上,隨著時間推移,美術一步步發展和完善,才有了“筆墨山河”“移步異景”,總的來說美術正因其適用性價值以及同生活實際密不可分的關系,才逐漸成熟。
其次,豐富精神生活。美術是一門藝術類學科,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都靠美術來表達內心的想法,滿足精神的追求,長久以來美術藝術已深深印刻在人們的心中、骨子里,如提到“壯麗山河”,就可以想到滾滾長江東逝水、巧奪天工華山峰等,這些都來源于生活的沉淀和人們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并借以豐富自身的精神生活,滿足內心和精神的追求。
最后,賦予生活產品價值。經過不斷發展,人們對美術的追求不再局限于蘊含生活氣息,而是將目光放在了對生活產品的追求方面,使得生活產品不再僅僅具有單一的使用價值,更具有獨特的美感和外在表現。可以說,正因為有了美術的快速發展,才有了如今的生活品質,人們的生活才更精致、更具有審美價值。
因此,美術同生活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只有正確認知和清晰定位二者的內在聯系,才能夠真正發揮生活化美術情境教學的作用和價值。
二、傳統文化背景下中學美術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情境的特征
傳統文化是美術教學的主要素材來源,新時期推行中學美術生活化教學,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實踐性。美術自古以來就具有“記錄”這一重要作用,從原始人類時期的巖畫到封建社會時期的水墨畫和水彩畫等,無一不是記錄相關歷史時期的人、事、物,經過不斷的歷史發展、完善、創新等,最終形成了如今的美術藝術學科。中華傳統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在人格健全和內涵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中學生受到快餐文化和西方文化影響,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了解,這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積極滲透傳統文化內容,不僅可以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指導,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其中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因此,在實際教學中,中學美術教師要重視美術學科的實踐性,充分整合傳統文化資源,結合美術學科教學的需要來創設自由、和諧、輕松的環境和氛圍,高效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通過實踐活動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提升美術修養。
其二,啟發性。“天馬行空”一詞最早是形容詩文的豪放,后在美術學科中常常指個體思維的活躍、想象力豐富、創造力新穎等,此外,美術學科作為藝術表現的一種方式,其根本在于藝術二字,藝術從來不拘泥于某種形式,美術同樣如此,若只是單純學習水墨畫,固然可以在水墨畫領域獨樹一幟,但文化大融合時代需要的是創新而非單純的繼承,因而,中學美術教師在教學時應側重對學生思維的啟發,打破學生的思維壁壘,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發揮想象,加強對美的感知和辨認,提高對美的運用和學習,從而促進學生美術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傳統文化背景下將生活化情境教學融入中學美術課堂的策略
1.營造傳統文化生活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美術作為歷史較為悠久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其在歷史長河中經過不斷發展和完善,早已形成獨特的文化氣息和內在表現元素。美術同文化之間同樣存在一定的聯系。因此,教師就可以通過挖掘傳統文化元素,滲透到美術課堂上來,營造生活情境,給學生真實的體驗和感受,讓學生能夠近距離地“觸碰”,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此外,中學美術教材中選編有大量知名的作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格外注意傳統文化與美術結合創設生活情境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美術作品較為抽象等,教師就可以通過滲透作品的歷史背景、文化故事、創作者經歷等,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美術作品,加強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知,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如在鑒賞《清明上河圖》這一名作品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拓展《盛世·汴梁》的相關歷史文化,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清明上河圖》放大,進一步帶領學生去觀察畫中房屋的建筑風格、人們的服裝樣式、整體城市布局等,共同感受北宋汴梁城的繁華景象。此外,為加深學生對這幅名作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們共同了解北宋時期的歷史背景,如咸平之治、仁宗盛世,以及諸如農業、牧業、手工業、海外貿易等情況。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評價:“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通過這種方式進行鑒賞,既能夠幫助學生通過美術著作來了解相關歷史,提升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又能夠通過精彩的解說來提高學生對美術的興趣,進而有效學習和分析這幅畫作,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和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達到美術教育的真正目的。
又如,在講解《洛神賦圖》這一作品的繪畫技法時,要重點講解其中所展現的各種傳統文化符號,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認知和掌握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中學美術教學的過程,有助于促進初中美術教學體系的健全完善,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達成教學目標。
2.營造直觀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對于中學生來講,他們更喜歡自己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由教師進行講解和分析。此外,營造直觀的生活情境,也能夠將美術學科中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并充分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進行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完成美術學習。直觀生活情境的創設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學手段。美術教材中編入了很多國內著名景色和美術著作,教師可以在幫助學生在充分了解相關美術知識的基礎上,基于學生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所學習的知識和了解的美術作品進行再創作,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學習興趣。
如在鑒賞蘇州園林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為了增強學習的直觀性,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將蘇州園林中豐富多彩的景色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加強對蘇州園林的直觀認識,如蘇州園林中的拙政園,同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分為東、中、西三個部分,東園視野開闊、中園極具精華、西園建筑精美等。再如留園,院內亭臺樓閣高低不同、參差有度,曲廊回庭蜿蜒輾轉、綿延近千米,又有建筑同山、水、石相互交融的天然之趣。又如蘇州園林環秀山莊,以假山為主要景色,布局則以水池為輔,展現出山水相依、相輔相成的園林景觀,被譽為“蘇州三絕之一”。如此,通過營造直觀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得以近距離觀察和感受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輔以相關信息資料進行補充拓展,使學生能夠充分感知蘇州園林的精巧奧妙、奇特景觀,同時慨嘆古人精妙絕倫的設計和布局,贊嘆古人的智慧和才干,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特色,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充分實現美術教育的作用。
3.營造生活情境,增強學生的社會認知
美術作為一門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藝術類學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也是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能夠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的主要原因,同時又能夠通過這種方式來表現美術學科的應用價值。美術教學并非單一的鑒賞,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在于實踐,即動手繪畫。作為藝術表現形式之一,美術實踐活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還要對美術基本的線條和色彩有一定的理解,反之則是胡亂涂鴉、浪費時間、浪費資源。此外,中學美術教師在營造生活情境時,要嚴格以實踐為核心,以生活情境為主要條件,探尋生活中相關的教學素材和案例,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加強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美術能力。
如教學《霓裳之舞》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作為學生實踐的依據和參考,為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自主分配角色,扮演記者、市民,并分配一些服裝的圖片給市民,由記者圍繞書桌模擬“街頭采訪”,提問諸如“這款服裝有哪些功能?”“這款服裝是符合制作的?有什么代表意義嗎?”“如果自己做的話,會準備哪些材料呢?”這些問題不僅貼近生活、同生活實際息息相關,還能夠讓學生更熱衷于對美術學科的學習,既能夠感受美術學科存在于生活中的美,還能夠切實體驗美術的美如何作用于生活、應用于生活、體現于生活中,并從中挖掘傳統文化在不同美術藝術創作形式中的不同表現方式,再通過簡單的實踐來加深學生對相關美術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從而加強學生對美術學科的理解和感受。
4.營造自然生活情境,擴大美術教學平臺
美術作為藝術類學科之一,中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夠局限于課堂,而是可以有計劃、有章程、有規則地組織學生去探索戶外的自然環境,營造自然生活情境,讓學生以更飽滿的姿態、更放松的心情去觀察自然生活中的美,進而體驗美、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記錄獨屬自己的關于美的感想,從而豐富自身對美術學科的認知和理解,激發興趣和積極性。
如在教學《向日葵》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去近距離觀看向日葵,讓學生們自主觀察向日葵是否會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而改變,向日葵具體長什么樣,向日葵存在哪些色彩元素,向日葵中的籽在未成熟時是什么形狀等,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以自己更喜歡的方式去走近自然來感受美。
再如,教學齊白石的《蝦》時,教師可以按照齊白石先生看蝦、畫蝦的過程帶領學生近距離觀察魚兒在水中游戲的姿態、白鵝在水中游的場景、鳥兒在天空中飛行的軌跡、小兔子在草地上蹦跳的形態等,加強學生對相關美術作品的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
5.營造探究生活的情境,提升學生的內在精神
美術教育的核心作用與初衷是豐富學生精神世界,提升內在體驗和感悟,讓學生能夠養成一個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同時通過美育加強情感教育,利用美育的普遍性和超脫性,引導學生正確體驗和解讀美術知識。此外,中學美術教師在引領學生鑒賞時,不能一味從線條、色彩、構圖等角度進行,而是要從細微處著手,聯系現實和虛擬,輔以美術學科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蘊,讓學生更深入、更具體、更全面地了解和學習美術學科。同時,教師還要教育學生如何真正融入生活,只有學生真正融入生活,取眾所長補己之短,通過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來豐富自身的美術知識,才能提升自身的美術學習能力和效率,由此真正使美術教育發揮最大的價值和作用。
另外,教師也可以挖掘區域特色文化元素,帶領學生感受傳統民俗藝術,切身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促使學生能夠從普遍的生活現象中發現美、感受美。如,選擇剪紙和編結作為教學內容,展示更具代表性的剪紙與編結作品,激發學生對這一內容的探索欲望,然后介紹具體的操作過程,讓學生在感受精湛技藝的同時,還可以增強對傳統文化的喜愛。最后,讓學生自主操作剪紙和編結的技藝,切身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在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達成美術課程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
綜上所述,在中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正視美術學科中存在的生活化元素和氣息,將美術融入生活,加強學生的生活化美術體驗和感悟,營造生活化情境,增強學生的認知,教師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美術修養,基于時代的發展,靈活運用各類新穎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創設各類教學情境和教學場景,為學生提供優質的美術教學服務,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及綜合能力,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的作用和價值,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 李環環《生活化情境教學融入初中美術課堂研究》,《科普童話·新課堂》2021年第12期。
[2] 楊學俊《生活化情境教學融入初中美術課堂的研究》,《美術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
[3] 趙淑桂《淺談中學美術課堂生活化之策略》,《教師》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