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琳
關鍵詞:蔡璋;琉球;美國;日本
摘 要:自1940年代后期到1960年代后期,蔡璋是國民黨與琉球聯系的重要紐帶。蔡璋心系琉球政治命運,反對琉球歸屬日本。1948年蔡璋曾與國民黨高層取得聯系,表達琉民“內向”心意。他抨擊作為美日利益交換結果的“剩余主權”說,稱其為“帝國主義的回光返照”。隨著局勢發展及國民黨對琉球政策的務實化,蔡璋轉而盼望琉球成為東方的瑞士、太平洋上的冰島,保持獨立而中立。但美國對日本在琉球活動的縱容使其覺醒,蔡璋指出琉球不能成為美國錯誤的遠東政策的犧牲品,日本正在以“事實積成方式”重占琉球。遺憾的是,蔡璋自身的立場和局限性使他的主張矛盾而無力。
中圖分類號:K3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2435(2023)04-0045-09
Kiyuna Tsugumasa and the Ryukyu Issue
FENG Lin(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CASS,Beijing 102488,China)
Key words:Kiyuna Tsugumasa;Ryukyu;USA;Japan
Abstract:From the late 1940s to the late 1960s,Kiyuna Tsugumasa was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the KMT and Ryukyu. Kiyuna Tsugumasa was concerned about the political fate of Ryukyu and opposed Ryukyu belonging to Japan. In 1948,Kiyuna Tsugumasa contacted the senior levels of the Kuomintang to express the "China-friendly" tendency of the Ryukyu people. He refuted the theory of "residual sovereignty" as a result of the exchange of interest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calling it "a reflection of imperialis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and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Kuomintang's policy towards Ryukyu,Kiyuna Tsugumasa turned to hope that Ryukyu would remain independent and neutral as Switzerland in the east and Iceland in the Pacific Ocean. However,the conniva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Japan's activities in Ryukyu awakened Kiyuna Tsugumasa. Kiyuna Tsugumasa pointed that Ryukyu could not become the victim of the erroneous Far East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and Japan was reoccupying Ryukyu in the way of "accumulation of facts". Unfortunately,Kiyuna Tsugumasa's own position and limitations made his propositions contradictory and powerless.
研究近代以來中琉關系的歷史,蔡璋(原名喜友名嗣正)是個避不開的人物。相關研究集中在蔡璋與琉球革命同志會的關系、中國對琉球的政策兩個角度。1關于美國對琉球主權與地位的態度演變及日本“竊占”琉球的步驟研究尚不充分。本文以蔡璋對琉球主權與地位的相關言論為線索,揭示其歷史背景及發展脈絡。
一、蔡璋其人及1948年的請愿活動
蔡璋,琉球政治家,生于檀香山。蔡氏一族祖籍中國福建泉州府的南安縣(今福建省泉州南安市)。1943年,蔡璋任臺灣總督府琉球疏散居民輔導員。1945年,任美國夏威夷“實業之夏威夷”新聞社編輯。日本戰敗后,琉球被美國占領。蔡璋借助琉球青年同志會以及后來改組而成琉球革命同志會,1從事民族解放運動。1948年7月,蔡璋任“臺灣省琉球人民協會”理事長。2此后,蔡璋以琉僑領袖身份活躍于政壇。蔡璋堅決反對琉球“復歸日本”,主張琉球歸屬中國或實現獨立。1958年11月,琉球國民黨成立,蔡璋被推舉為副黨首兼琉球國民黨涉外部部長。1961年,蔡璋發表聲明,反對美國將琉球移交日本,主張琉球獨立。1971年,美國將琉球施政權讓給日本,蔡璋仍主張琉球獨立,但影響力愈發有限。1989年6月逝世。
戰后大約20年的時間里,蔡璋是琉球與國民黨政權聯系的一個紐帶。早期的聯絡是借助琉球革命同志會進行的。
1940年代,琉球革命同志會在臺、琉兩地秘密成立,起初僅有20人,前身為琉球青年同志會。該會宗旨在“鼓吹革命解放琉球,歸屬中國,并啟發琉胞之民族思想,擊破日本之侵略政策”。因刺探日本軍情,事機不密,領導人赤嶺親助等被捕。日本以“外患預備罪”判處其有期徒刑5年,并以武力解散該會。戰后,赤嶺親助被釋放出獄,琉球青年同志會恢復組織,成員600余人。1947年5月,琉球革命同志會向國民政府呼吁在商議對日和約時將琉球問題列入議程。8月,向美國特使魏德邁(Albert Coady Wedemeyer)呼吁合理解決琉球問題,并通過外交部轉交建議書。琉球革命同志會欲借助簽訂戰后和約時機解決琉球地位問題,幾年間發展迅速,1948年時,在琉球有6 000余人,在臺灣30人。3
1947年日本有意爭取更多領土的不甘日益為國際社會所察覺。5月29日,前鋒論壇報東京通訊稱,日本外務省擬具計劃,將于談判和約時向盟國要求保留千島群島及琉球諸島嶼,如不獲許可,則擬將上述各島請求聯合國托管,并有意將上述各島租借給某一強國,期滿后由日本收回。消息稱美國已同意日本此項計劃。外交部劉鍇為此致電外交部,認為“我國對琉球問題已至采取行動時機”。4一些琉球人民也在向中國政府表達著訴求。1947年8月,琉球與那國島513人至臺聯絡,報告該島6千琉胞一致要求歸屬中國。6
1948年6月,蔣介石授意中央黨部秘書長吳鐵城運用琉球革命同志會人員秘密組織、掌握政權,吳鐵城很快與蔡璋取得聯系,七、八月間,吳、蔡二人多次商談琉球地位問題。8月3日,蔡璋與外交部長王世杰面談。蔡璋介紹稱:“琉球為中國之屬國者,達千余年,光緒五年,始終為日所吞并,故戰后琉人莫不內向中國。”惟革命同志會之運動為“片面運動”,與中國政府缺乏聯絡,故希望外交部予以指導。蔡璋言琉球革命同志會主張琉球歸屬中國,退而求其次,也可在“中美琉一體”中尋求解決,“惟絕對反對歸屬日本,且誓死反對”。1
8月9日,蔣介石在中央黨部接見了蔡璋。同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召集相關部門密議收回琉球方略,達成五點初步意見。2國民黨高層紛紛接見蔡璋,迅速做出響應,足見對琉球問題的重視程度。“琉球在地理上為我東方海上之前衛,在歷史上曾與我有遣使入貢、奉正朔、受冊封之關系”,3因而,當時中國舉國上下十分關注琉球未來去向,主張接管收回者頗多。
但是,當時也有意見認為,中國政府已聲明不愿為自身擴張疆土,4琉球在歷史上與中國僅限于朝貢關系。琉球歸中國的提議,“既難獲國際間之支持,復有引起面盟邦疑忌之虞,似亦無提出之必要”。5中國不宜在開羅宣言規定外,再提出領土要求。6關于琉球地位,中國政府的底線是“反對以全部或一部歸還日本。防止日本再以琉球為侵略臺灣南洋之跳板,及威脅我東方海防”。7不能歸日本所有這一底線在當時看來是確定不會被觸及的。時人認為,日本領土已經規定限于九州島、四國、本州島、北海道及其附近小島嶼,8琉球自不能劃歸日本。在外交部亞東司看來,中美共同托管似為當時最佳選擇。當然,托管“應有一確定而短速之時限,如以五年或十年為期,以完成其關于自治及獨立之各項準備”。9托管琉球政策雖非蔣介石本意,但當時國民黨政府已在走向衰微與失敗,國際上亦缺乏足夠實力與發言權,中國在琉球問題上能做的并不多。
此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蔡璋密切關注著琉球問題的異動,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這些見解不乏啟發意義。
二、“剩余主權說”是“帝國主義的回光返照”
二戰結束后,按照國際慣例,盟軍在完成對日軍事占領后,應早日訂立媾和條約,結束軍事占領。根據《波茨坦公告》和1945年12月莫斯科外長會議關于設立遠東委員會及盟國管制日本委員會的決議,對日媾和應經中、蘇、美、英四國外長共同討論,并遵循大國一致原則。可是隨著冷戰拉開序幕,在對日媾和問題上,美國卻利用單獨占領日本的優勢條件,排除蘇聯、中國等主要戰勝國。日本處心積慮重占琉球,不斷向美國提出索取要求。
美國占領琉球是基于戰略需要,目的是利用其軍事基地價值,并不想對琉球表現出領土野心。1950年9月7日,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在聯合備忘錄中提出,美國應以確保在北緯29度以南的琉球群島、南鳥島及孀婦巖以南的南方群島具有排他性戰略統治權,并以此為原則,著手與日本開始和平條約談判。1只要美國獨享上述地區的戰略價值,就可以對日讓步。
1951年6月27日,國務卿顧問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指出,如果日本被強制放棄主權后,沒有對任何國家有利的傾向,特別是如果聯合國不同意美國的托管提案,國際環境將產生混亂。美國在托管琉球時可對在這些島嶼的土地、領水和居民行使行政、立法、司法之權,已得到日方承諾。倘若日本完全放棄對這些島嶼的主權,則它許諾給美國的上述權利也將隨之受到損害。杜勒斯提出“剩余主權(residual sovereignty)”的說法,既滿足美國在某些區域的“排他性戰略統治”原則,又便于與日本進行利益交換。2
對“剩余主權”概念的強化與推廣,是在1951年9月的對日和約談判中。8日簽訂的《舊金山和約》雖然沒有將“剩余主權”一詞寫入,3但在5日的會議紀要中,出現了這一概念。9月5日,在對日媾和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杜勒斯對和約第三條解釋說:“自投降以來,這些島嶼(琉球與日本南方及東南方其他群島)一直由美國單獨管理。一些盟國強烈要求日本應當在和約中放棄這些島嶼的主權并同意美國的主權,另外一些則建議這些島嶼應完全歸還日本。面對這些不同意見,美國感到最好的方案是允許日本保留剩余主權,而將這些島嶼置于聯合國托管制度下,以美國為管理當局。”4也就是說,美國認為日本對琉球擁有“剩余主權”。借主導對日媾和之便,美國將這一看法灌輸給盟國。
由杜勒斯起草的和約草案不再對日本領土范圍作出明確定義,也不再列出日本放棄琉球的條款,只是保留了將琉球置于聯合國托管制度之下、以美國為管理當局的內容,同時在這前面又加入美國暫時行使施政權的文字。含糊的條約文本,為美國提出“剩余主權”論埋下了伏筆,并最終成為美國進行政治利用的工具。同時,模糊的表述也為日本的發揮留出余地,日本官方認為,琉球等《舊金山和約》第三條所舉領域僅系同意由美國暫為統治,并得向聯合國提議交由美國作委任統治,與該約第二條明文規定“放棄一切請求權”的性質不同,故“潛在主權仍屬日本”,5日本尚留有“請求恢復主權之余地”。6
1957年初,美國合眾社有消息披露:“當美國準備放棄沖繩及其他琉球地區時,美國打算把他們歸還日本”。美國的意圖引起蔡璋的關注。3月,蔡璋發表《當前之琉球問題》一文,臺灣“行政院新聞局”將其作為第二十四號時事參考資料編印刊發。其中指出,“在美國政府今日的意念中。琉球最后是要交歸日本的,但因其為一重要戰略基地,在世局未緩和時,不愿放棄。因其如此,美國既沒有依照和約規定正式向聯合國建議由其托管,也沒有扶植琉球人民自治獨立的計劃,而只是拖著看”。 1
針對1951年以來關于“剩余主權”的議論以及美日異動,蔡璋指出,“剩余主權”是“帝國主義的回光返照的見解”。他發出質問:“琉球人民對琉球群島有完全主權,與美國在北美大陸,英國在不列顛群島之有完全主權是一樣的,美國曾承認菲律賓人對菲律賓群島有完全主權而許其獨立自主,何以對琉球群島獨異呢?”蔡璋認為,美國即使要對日本寬大,也不能寬大到放任日本再成“東亞和平的威脅者”的地步。美國欲將琉球私自贈予日本,“是討好日本,是姑息日本,是承認日本過去的侵略,是鼓勵日本空間擴展和要索其他土地的貪欲”。 2
1958年10月8日至12日,《漢城新聞》連刊蔡璋所撰有關琉球獨立的文章。針對美國政府承認日本對琉球有所謂“剩余主權”的論調,蔡璋指出,琉球人民反對美國“過分討好日本的強權政策”,因為美國采取的態度侵害了琉球人民的利益。琉球原本不是日本領土,也不是賠償戰爭之割讓領土,“琉球應該成立獨立之國土”,不應一直被作為“戰略地區”。不然這種“戰略體制”將來可能變成一種“殖民地制度”。美國政府對琉球托管之初就已犯了很多錯誤:僅考慮琉球的戰略價值,并不考慮合理的政治前途;在琉球不但未實行與美國國內同一之政治制度,亦未對實施同一政治制度做出任何許諾。從美國托管琉球以來的表現看,美國沒有理會琉球人民的自治要求,且“對促進琉球自治問題毫無考慮”。就1957年以來美國歷次聲明加以觀察,美國對琉球托管“并未達成其使命與責任”,從中很容易窺知美國對日本的懷柔政策及讓日本再度占領琉球之態度。美國此種政策“徒眩惑世人耳目,自招‘美帝國主義之惡宣傳而已”。3
三、琉球應該且必須是東方的瑞士、太平洋上的冰島
關于琉球歸屬,蔡璋原本寄希望于國民黨政府,使琉球歸屬中國或在“中美琉一體”框架下解決。為擴大對琉球的影響力,國民黨當局曾嘗試在琉球設立官方機構,以便在國際社會體現琉球獨立自主的形象。然而,在美國刻意阻撓下,國民黨當局無力推動,只能在1957年以臺灣省商業聯合會以及“中信局”駐琉機構的名義,設立非官方的駐琉機構。此后,國民黨當局又曾設想以“外交專員辦事處”的形式設立駐琉機構,在美、日等各方阻力下,依舊無法實現。4國民黨當局駐琉機構設置就已經面臨巨大困難,要推行其琉球政策更是難上加難。戰后風云變幻,國民黨當局自顧不暇,美國又炮制出所謂“剩余主權”說,將其運用于琉球,蔡璋只能一再降低對于琉球地位的期望,轉而主張琉球中立化。
瑞士曾為法國附庸國,于1815年重獲獨立,并確認為永久中立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皆未受戰火波及。冰島曾是挪威的殖民地、丹麥的附屬國,后來脫離丹麥控制而獨立,為政治中立之地。瑞士與冰島都不大,都曾從附庸狀態中獨立,并保持中立,遠離戰火。在一段時期,兩地成為琉球人心向往之的政治模板。1957年2月15日,沙學浚在《新生報》撰文指出,冰島自10世紀以來屬于丹麥,1940年脫離丹麥成為獨立國,而其人口只有14萬。琉球現有人口70多萬,比冰島大五倍,且被日本侵占時間只有70多年,當日本已經正式承認“放棄”之后,自亦可建為獨立自主的國家。5走向獨立,并保持中立,也成為蔡璋對琉球未來政治地位的一種理想。然而,現實的走向并不如蔡璋所設想。
琉球位于臺灣與日本的中途,為美國在遠東的防衛要地。在戰后琉球處置問題上,美國不將琉球交聯合國托管,有“防蘇”的考慮,琉球一直是太平洋島嶼托管領土的“例外性處理”。因為其戰略價值,美國希望保有琉球作為軍事基地,而日本一邊允諾美國在軍事上利用琉球的同時,一步步換取美國政府在琉球行政權方面對日本的讓步;一邊利用琉球人民的反美情緒,煽動“復歸”,培養親日傾向。
1953年4月1日,“復歸日本運動”的核心組織“沖繩教職員會”成立,以屋良朝苗為會長,該協會提出了恢復因戰爭破壞的校舍、“復歸日本”兩大行動目標。1954年1月,該會與“沖繩縣青年團協議會”等23個團體組成“沖繩諸島祖國復歸期成會”。該協會曾在琉球廣泛傳播,后來在琉球列島美國民政府的壓力下被迫停止活動并解散。
1950年代中期,美國有意使琉球長期成為其軍事基地。6月13日,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價格小組委員會( the Price Subcommittee of United States Hous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 )發表報告,建議美國長期收購琉球的土地并一次性支付。1將農民與土地分離,以及由此帶來的農作物損失及失去土地所有權的風險引發琉民的激烈情緒。琉球人民對美情緒高漲,反對擴大征用土地。日本趁勢大搞“復歸”運動,日本社會黨公開以小笠原、琉球之“復歸”為競選口號。
整體而言,1950年代的前期及中期,日本所煽動的琉球“復歸”運動,還不成氣候,處于被美壓制的狀態。1957年2月,日本首相石橋湛山因病辭職,岸信介以外務大臣身份署理總理大臣,成為自民黨最具權勢的政治人物。岸信介在參眾兩院先后答復自民黨眾議員野田卯一及共產黨參議員川上貫一關于琉球問題的質詢,聲稱:收回琉球施政權,向系日本國民“一致之希望”,故曾多次與美方交涉,但目前美方由于戰略關系難以交還。今后遇有機會,政府當賡續努力。2
琉球為東亞花彩列島的中段,從日本西南延長到臺灣之東,似一道長堤,一方面聯系東亞和東南亞,一方面隔開東海和太平洋。“在海權和空權運用上,都是西太平洋的衢地和樞紐區域。”蔡璋看到,此群島如被日本控制,對于中國、菲律賓均十分不利。日本欲再侵略占據這一重要群島,“動機絕不是經濟的,顯然是軍事的、國防的——與日本恢復帝國主義的陰謀,息息相關”。3
《聯合國憲章》第七十六條4是包括蔡璋在內的倡導琉球獨立者所依托的國際法依據。既然托管目的是要被托管地逐步走向自治或獨立,托管國家不存在對被托管地的主權享有,更無權將其移交或贈送。美國自知其主張不符合國際法常規,因而未曾在和約或其它文件中明確寫入,但又通過模糊措辭,在舊金山和會上征求盟友認可,以減少將來實施行動時的阻力。
當然最為直接的原因還是國民黨當局態度的變化。如果說戰后初期,國民黨還能奉行“外宣托管,內行收復”5的琉球政策的話,到1950年代后期,面對美日壓力,加之自身實力有限,已經無力維持對琉球“內行收復”的初衷。1957年,國民黨當局公開表達對琉球的基本態度:“(一)防阻琉球落入共產勢力范圍,(二)愿見琉球人民自治獨立之愿望得以逐漸實現。”6自1940年代后期,蔡璋就期望借助國民黨的力量實現自己對琉球未來地位的目標。在國民黨公開表態之后,蔡璋也隨之調整自己對琉球問題的主張。
蔡璋指出,為了實現托管的目的,以保障東亞的和平,美國應于琉球托管結束時,將其“歸還”聯合國或琉球人民;再根據憲章規定,在琉球成立獨立自主政府,由中、美、日、韓、菲等國共同保障其獨立和中立。“琉球應該而且必須是東方的瑞士,太平洋上的冰島。” 1這代表了一部分琉球人民的心聲。然而,美國在琉球問題上對日本的包容空間卻在進一步擴大,日本對琉球滲透活動頻仍。
四、琉球不能成為美國遠東政策的犧牲品
1950年代末,美國外交政策在多地面臨困難,外交姿態較以前更富彈性。遠東事務方面,美國需要逐漸強大的日本的配合,改變對日本居高臨下姿態,而改持平等盟友態度。在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擴大對琉球技術援助及行政事務指導、加強對琉球教育援助,以謀求日本與琉球間之“民族團結及行政之一體化”,這些是得到美國默許的。
1958年春,“日本復歸琉球期成會”代表神山政良等人質疑琉球在“亞盟”2的會員資格及琉球地位,蔡璋作為琉球獨立協會代表兼“亞盟”琉球總會理事,發表聲明稱:“琉球原非日本的領土,更不屬于任何國家的殖民地,琉球自有其自治獨立的固有主權”,“日本野心份子們歷年來絞盡腦汁,用盡方法,想重新奪取琉球的嘴臉,我們早已看穿了”。3
6月,日本社會黨琉球委員會決定制作20萬面日本國旗,將其送交琉球社會黨、社會大眾黨、學校教員及工會,并向琉球人家庭散發。該會還決定與執政黨磋商,讓一名琉球代表以“某種形式”參加日本眾院。4
在美國國防部審查修正在琉球軍用土地租借辦法之際,琉球政府行政主席及立法議員6人于6月上旬飛往華盛頓,與美國國防部首長舉行會談。蔡璋在報紙發文,呼吁提高警覺,指出“由于美國從無有效抵制日本對琉球的殖民統治意欲,致今日琉球內部釀成混亂與動搖”。5
7月,由琉球返回的自由民主黨考察團向岸信介首相報告琉球近況,岸信介決定采取積極措施,協助琉球工業發展。新政策要求就一個寬泛范圍給予各種協助,包括財政技術、工業發展、教育交換訪問等。具體措施包括:派遣首相府總務局長松野賴三以岸信介的特使身份,前往琉球;在本會計年度補加預算項下,撥款2 000萬日元,賠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政府征用的琉球船舶;在內閣中設立一個沖繩島問題研究委員會。6
1959年9月,日本政府擬對琉球進行行政事務指導的消息刊登在《讀賣新聞》上。這項計劃預算了技術援助費總額8 000萬日元,自1960年會計年度開始實施。日本政府將對琉球的產業、行政之所有部門(涉及農林、漁業、商工、社會福祉、醫療、郵政、地方行政、警察、稅務、調查、戶籍等),派遣指導員,并訓練琉球來日實習人員。如此大范圍之技術援助由日本總理府統一進行,尚屬首次。日本官方稱,此舉目的為:“根據琉球政府之愿望,透過行政指導方式,由琉球政府實行日本式之行政,以謀求日本、琉球間之民族團結及行政之一體化。”7
1960年,日本文部省將對琉球的教育援助金增加至每年7億日元。日本政府準備自1961年度起每年資助100名(比原來多一倍)琉球學生赴日本就學。這些學生留學所需一切費用由日本政府承擔。日、琉交換教授。在政府主持之下,為教師開辦特別課程。日本將在每年暑假派教師30位前往琉球,訓練琉球教師。1
1960年,有東京報紙透露,日本防衛廳有意在琉球招募新兵,已有琉球人民離開琉球前往日本參加考試,以期在日本軍中服務。日本政府辦理國勢調查,通知日本在海外的使領館自1960年9月中旬起調查海外居留之日本僑民,這其中就包括來自日本及琉球、小笠原等前日本屬地僑民,概需向日本大使館登記以作為日本全國人口調查之一部分。蔡璋觀察到日本這些試探性舉動,向國民黨當局呈文說明,并表示琉球革命同志會“決將盡一切可能之方法以公開斗爭方式,粉碎日本的殖民主義之嘴臉”。2
日本政府及日本左翼政黨為爭取琉球人民之好感,并曾以資金支持琉球親日政黨參加競選,對琉球展開“銀彈”攻勢。3當時琉球政黨有自由民主黨、社會大眾黨、人民黨、社會黨、國民黨等。自由民主黨與社會大眾黨之綱領,均主張與美國合作,推進社會及經濟改善。人民黨與社會黨被稱為革新政黨,倡導撤廢美軍占領、復歸日本。1960年11月選舉時,琉球國民黨主張“琉球獨立論”,但其兩名候選人均落選,國民黨獲票比率僅為1.2%。人民黨與社會黨分別獲得14.4%與2.6%的選票。4當時琉球最有影響力的政黨是自由民主黨,在1960年琉球立法院選舉中該黨獲得29席中的22席。其黨首大田政作于1960年7月赴日訪問,主張通過日、美、琉合作,洽商解決在琉球發生的相關問題,亦屬腳踏實地以漸進方式促成琉球在實質上“復歸”日本之意。是年,琉球政府行政主席改為以“第一黨方式”產生,大田政作出任第3任琉球政府行政主席。在其任內,推行經濟復蘇,強化了與日本政府以及日本自由民主黨的關系,積極提倡設立“日美琉懇談會”“日琉微波通信”等聯絡手段。可見,當時依附美國的心理仍占主導,但日本對琉球的種種活動業已展開,琉球人民親日心理在增長之中。
此種環境下,依托國民黨力量的蔡璋的聲音是微弱的。蔡璋以“琉球國民黨涉外部部長”的名義對外反對美國將琉球移交日本,主張琉球獨立,沒有產生多少共鳴與回應。1967年,因與襲擊臺灣省商會聯合會駐那霸辦事處的9名琉球大學中文俱樂部學生來往密切,蔡璋漸遭國民黨冷遇,臺灣當局轉而起用方治5主導對琉球政策。蔡璋離開臺灣回到琉球,堅持琉球獨立論,然其聲音更趨微小,無人關注。但他仍在作最后的努力。
1968年7月,蔡璋向臺“行政院”發出一份長電顯示出其判斷上的重要轉變。他在電文中表示,“琉球未來政治地位之前途,已臨到如此嚴重階段”,自己不得不提出意見。蔡璋不再如以前那樣在話語間充滿對美國的期望,而是看透了美國在遠東的陰謀。他認為,“美國以承認日本對琉球保有殖民主權之代價,換取日本對美國的忠誠合作”。并指出,“中琉之命運息息相關,我們之命運,絕不能寄托于它們(美國)錯誤的遠東政策上”!6此時,日本對琉球的重占步驟,便是重點采取所謂“西歐合理主義”,最終達到強占琉球目的。日本采用的所謂“事實積成方式”,是以“奄美群島”的授受為第一階段;承認“剩余主權”為第二階段;準許日本國旗在琉球懸掛為第三階段。藉以這些既成事實為根據,“最后將強詞奪理,企圖吞并琉球群島”。1
上述電文是筆者所目及蔡璋寫給臺灣當局的最后一封電文。1971年6月,美國將琉球群島和釣魚島的施政權“歸還”給日本。蔡璋的判斷被后來事實所證明。
五、余 論
中琉關系源遠流長,琉球在歷史上長期是中國藩屬國,中國對琉球、琉球對中國均有特殊的感情。由于種種原因,琉球歸屬問題未能在二戰后期形成定論。戰后局勢的發展,使中國政府只能面對托管琉球一種選擇。在國民政府對琉球處置問題缺乏良方之際,蔡璋的出現曾帶來一絲轉機。1947年,琉球革命同志會向行政院請愿,要求國民政府“收回琉球”。國民黨中央與該會會長蔡璋建立聯系,有策劃接管琉球意向。中華民國政府自二戰結束后,透過蔡璋在琉球組織民間團體,搜集琉球資料、宣傳中琉關系淵源、進行政治性活動。雖然單靠一個民間組織之力在當時東亞局勢下,有癡人說夢之感,但是不可否認,此時的蔡璋不僅是中琉關系的一個溝通管道,還承載了中國保持對琉球影響力的希望。
琉球地位重要,美國出于戰略考慮,力謀為己利用。日本則以“剩余主權”或“潛在主權”為由,最終將琉球據為己有,而美國也有意“歸還”。此種態勢在1971年6月美日簽訂《歸還沖繩協定》之前,持續了多年。蔡璋反對將琉球“歸還”日本,借各種機會揭露日本的野心及美國的縱容,駁斥“剩余主權”說,認為其是“帝國主義的回光返照”,主張琉球為中立之地,最終應走向獨立。
蔡璋對于琉球的政治前途曾有不同的期望。1948年前后,蔡璋主張琉球歸屬中國,退而求其次,企求“中美琉一體”。1950年代蔡璋接受了美國托管的現實,但盼美國給琉球獨立自治的希望。1960年代后半期,蔡璋逐漸放棄對美國的幻想,認為琉球的命運絕不能寄托在美國錯誤的遠東政策上。由不同局勢下務實的主張,轉為看清美國帝國主義本質后清醒的認識。目睹美日在琉球問題上的不斷勾連,從在國際法上埋下伏筆、創造新詞,到美國默許日本以實際行動向琉球滲透,蔡璋的認識由警醒而深刻。1961年前后,蔡璋看到,今日琉民絕不是當年日人眼目中的所謂沖繩縣下之被奴“皇民”。面對“自琉球始而至琉球終”的日人南進政策,死灰復燃,“自應時時提高警覺,將予以嚴重的打擊”。21968年,蔡璋意識到,日本將“以事實的集成為根據”,最后將強詞奪理、強占琉球。3
作為弱小民族的一員,在時代的洪流之下,蔡璋將琉球人夢寐以求的獨立自治寄托在國民黨當局與美國的身上。他看到了美國對日本的姑息與縱容,卻又不得不依賴美國。他希望美國從速確立琉球政策,堅定立場,不要向日本一再讓步。他支持琉球獨立自治,卻又認為在中國未能統一之前,美軍必須留駐。4這使他的主張矛盾而無力,并不能發揮實質的作用。
1949年國民黨集團敗退臺灣后,因實力所限,在國際事務的處理中并沒有什么發言權;且因需要站在資本主義陣營,需要美、日支持,對兩國不敢過于強硬。“臺灣當局”將對琉球工作的重點放在防止“赤化”方面,具有很大局限性。1960年代后期以后,國民黨在琉球的影響更顯衰落。在此種背景下,依托于國民黨的蔡璋在琉球政壇自難有所作為。
責任編輯:馬陵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