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摘要】在“家國情懷”視域下教師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引領學生從藝術欣賞走向圖像識讀、藝術表現、審美判斷、文化理解以及創造實踐。
【關鍵詞】家國情懷;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策略
小學美術欣賞課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是教師在課程內容的“欣賞·評述”學習領域中通過豐富多元的教學方法展開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接受美術作品的過程中經過玩味、嘗試、領略等方法,從而提高個體藝術素養、陶冶思想情操、開闊文化視野、提升核心素養的一種重要美育課業形式。
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綿延不斷,根植于中華民族血脈深處的家國情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國情懷”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深厚的精神底色,也是中國當代美術最應發揚的精神品質。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藝術情境、多元角度欣賞、融合多元學科、激活創造思維等四個方面探討“家國情懷”視域下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策略的研究實踐。
一、創設藝術情境,走入欣賞識讀
古往今來,經典不朽的中華民族傳統藝術作品呈現著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豐富個性化表達的藝術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視聽、游戲的巧妙渲染,和學生積極互動,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經驗等,營造輕松有趣的情境氛圍,激發學生的欣賞興趣。
1.光影動態導入,激發審美興趣
在二年級上冊第七課“對折剪紙”課堂教學中,為了有效提升學生對剪紙這一民間鏤空藝術的形象感知,教師首先通過一個介紹剪紙的視頻導入,引導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更為深刻地感知剪紙一門藝術,感受它所想要表現的藝術形象。學生通過講解豐富的視頻內容介紹,激發了他們對剪紙這一門工藝的興趣。在帶領學生欣賞詩畫結合繪畫《稼軒詞意圖》《詩意圖》時,教師可以播放韻味流暢的古箏曲目,引導學生在優美的古箏聲中靜靜地欣賞中國文人繪畫過程中詩畫結合的情景交融式的表達,在提升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同時增強對藝術作品的個性理解。
2.游戲巧妙銜接,增強主觀能動
一字一圖畫,一語一境界,文字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燦爛結晶。在一年級上冊第20課“漢字中的象形文字”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看、畫、猜”的游戲,激發學生對象形文字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出示事物的圖片來演示象形文字的發展變化,引導學生在趣味性地寫畫、猜測中了解漢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小篆)和中華文明的發展,引導學生在游戲的體驗中看一看象形文字是如何“象形”的,想一想可以變成象形文字的一些事物形象,并且嘗試運用自己了解的知識說一說自己認識的象形文字,從而增進對漢語的理解和學習興趣。
二、多維角度欣賞,培育鑒賞能力
創新、求變是小學生最大的心理特點,他們對新鮮的事物永遠保持最熱忱的好奇之心,倘若欣賞形式一成不變的話,學生很容易喪失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中國優秀美術作品的欣賞課教學時,要善于指導學生拓展觀察方法,引導學生學會用多維角度欣賞中國傳統藝術作品,鼓勵學生在習得鑒賞方法的基礎上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欣賞方法,共同進行有內容、有深度、有趣味、有研究的欣賞學習活動。
1.妙用美術語言,培養審美感知
例如,在欣賞清代虛古的《蔬果冊》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站在美術語言的角度上欣賞,引導通過觀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線條、構圖、明暗等內容,初步表達自己對這幅作品的審美理解,在潛移默化的鑒賞中培養和提升審美感知能力。學生在經過初步觀察后得出,這是中國畫中的寫意畫法,畫風簡潔凝練又不失豪放,畫家在繪畫過程中以簡筆取形傳神,整幅畫顏色以水墨為主,色彩次之,在作畫過程中畫家通過“淡、清、濃、焦、重”五色墨、趁濕潑墨來描繪蔬果根莖的不同墨色變化,給這些豐富的蔬果增添了些許靈動。
2.基于人文歷史,提升文化理解
例如,在進行藏書票的欣賞課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搜集關于藏書票的人文歷史,挖掘藏書這一文化品位極高的收藏藝術活動的情趣價值。學生通過在課前的主動探究,了解到藏書票的歷史發源、特點以及表現形式,對在課上通過紙版畫或吹塑紙版畫來制作屬于自己審美創意的藏書票夯實底蘊基礎,有些學生在課上制作了關于2022年冬奧會、“我的書屋我的夢”等系列專題的藏書票,在涵養文化品格的同時提升了自己的創造能力。
3.挖掘作品意蘊,促進審美表達
在“欣賞·評述”領域的教材內容中,教材中展出的中國傳統藝術作品蘊含著豐厚的文化內涵。教師要做文化積累的有心人,善于積累課外資源去挖掘藝術作品中的意蘊內涵,讓學生感受作品內在的韻味和獨特價值,在文化品格的涵養中逐漸促進審美表達。例如,在重陽節人們捏制鯉魚、蓮花、壽桃等寓意吉祥的花樣作品,讓學生知道不同面塑背后的寓意價值,進一步了解面塑文化的內涵,同時在欣賞活動中巧妙銜接實踐活動,提供實踐示范案例,以學生豐富迥異的視角展示新時代的面塑作品,引導學生學會用中國文化特色暢想、創作具有民族和時代特色的面塑,促進、豐富學生的個性審美表達。
三、巧用多樣教法,提升審美判斷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要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并且學會觀察、領略生活中的美術現象,從而涵養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因此,在“家國情懷”視域下,教師要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為學生準備豐富多樣的藝術欣賞內容,加強美育滲透,提升學生的欣賞分析能力,在實踐體驗中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
1.問題驅動,深入觀察體驗
在四年級上冊第二十課“漫畫欣賞”“欣賞·評述”領域教學中,針對漫畫這一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教師通過層次漸進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在欣賞各種形式的漫畫的過程中逐漸領會漫畫的種類區分、主要特點以及表現手法,從而了解漫畫與動漫的基本知識,開拓學生的美學視野。
2.積極聯想,表達認知見解
小學生具有思維豐富、善于聯想的特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在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可以采用聯想教學法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思維與預測中調動學生的鑒賞樂趣,以五年級下冊“寫意”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通過欣賞國畫名家的寫意畫作品體會用筆墨概括表現動物靈動姿態的表現手法,從而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讓學生積極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個性表達,學生在進行有效串聯和思維的過程中大大激發了創新能力,從而讓欣賞課變得更生動富有意趣。
3.對比思考,拓寬審美視野
美術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有綜合性的人類活動之一。美是共性且又充分散發個性的,教師在美術欣賞課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應積極采用對比思考教學法,鼓勵學生在對比觀察之下去欣賞藝術作品的共性規律和個性特征,開闊學生的審美視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
四、融合豐富元素,提升審美判斷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教師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多元學科滲透、積極聯系生活經驗的方式,突破學科之間的壁壘,統整學生的知識,把美術知識與其他學科相互有效串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1.學科融合,涵養藝術品格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珍愛國寶—秦始皇陵及秦兵馬俑”欣賞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觀看《國家寶藏》紀錄片中關于秦兵馬俑的視頻內容,引導學生在觀看中更為直觀地感受秦始皇陵秦兵馬俑的特色。教師可以巧妙結合語文學科、讓學生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不同種類的兵馬俑,從而提升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極大程度地涵養了藝術品格。
2.生活融合,探尋藝術真諦
每個人的生活每時每刻都有美的存在,更離不開審美。美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塑造心靈的體操,在生活中只有不斷提高審美修養和情趣,才能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教師要積極將美術欣賞融入生活。
眼界決定境界,思維指導行為,個性引領創造,教師在“家國情懷”視域下培養小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力有助于厚植他們的文化自信,引導他們在藝術鑒賞中獲得向善求美、奮斗自強的價值取向,在人文陶冶中開拓文化視野、厚植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張美紅.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21(32).
[2]祁婷婷.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方法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