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宇 安航 顧穎



【摘 ?要】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信用風險頻發,房地產市場進入“多事之秋”。個別房企境內外債接連違約,被提請清盤呈請。房地產債務市場面臨的內外圍壓力不斷增大,已違約房企的債務處置壓力較大,注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更應勤勉盡責,充分發揮其審計監督職能。論文通過調研2018-2021年融創中國的財務狀況和債務違約情況,對普華永道辭任融創中國審計師這一異常現象的背后原因進行深究細研后,分別從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國家監管機構等不同角度,提出進一步完善企業內部預警機制、加強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監督、適度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等建議,以期規范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行為,促進房地產行業平穩健康發展。
【關鍵詞】地產債務違約;會計師事務所;財務風險;關鍵審計事項披露
【中圖分類號】F233;F239.4;F299.23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3)06-0043-03
1 引言
在2021年下半年的恒大暴雷事件中,普華永道作為已連續12年擔任恒大審計師的會計師事務所,卻未對恒大的資金風險提出預警,遭到香港監管機構調查,自身信譽受到影響。融創中國于2022年6月30日發布公告稱,普華永道辭任其審計師,截至當前,普華永道辭任審計師的房企數量已達數十家,損失酬金超億元。融創中國暴雷是繼恒大暴雷之后中國房企的又一大“黑天鵝”事件。在本事件中,普華永道很難“作”出一份讓融創、港交所和投資者都滿意的審計報告,已不愿因涉嫌違規舉動而承擔風險。普華永道在辭任函中表示其原因為尚未就若干事項取得進一步資料,導致其無法完成2021年度業績審核工作必要的審核程序。2022年7月8日,融創發布公告稱已更換香港立信德豪會計師事務所為新一年度的公司審計師。同年7月11日,包含融創中國的8家地產公司同時被正式剔除出恒生指數。融創中國的股份自2022年4月1日上午9時正起于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暫停買賣,次年4月13日復牌當日股價大跌55.64%。
融創中國雖為行業龍頭房企之一,但其經營較為激進,財務杠桿高,近年來盈利能力有所下滑。自2021年底以來,市場出現融創下屬項目公司商票無法兌付的新聞,受此影響,2022年2月公司經歷“股債雙殺”;公司債務危機不斷蔓延,多筆債券價格大跌;3月,公司與投資人溝通債券展期等事宜;5月,公司公告未能在寬限期內支付4筆美元債利息,觸發違約事件;9月,公司已收到債權人提起的清盤呈請。此類連鎖反應大大增加了普華永道為融創中國出具2021年審計意見的難度。融創中國真實經營情況到底怎樣,是投資者十分關心的問題,這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意見的真實性和公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年報推遲發布3個月后,2022年7月8日融創中國正式發布公告稱更換會計師事務所,這對2021年年報的出具十分不利,新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以往的經營狀況和管理缺陷往往了解不夠深入,需要進行諸多重復工作,且對公司賬務處理規則不夠熟悉,無法及時地配合公司披露年度財務報表,其出具的新審計報告又受多方重視和監管,尷尬處境不言而喻。
2022年12月22日,在推遲8個多月后,融創中國披露了2021年年度報告,盡管這是一份讓新會計師事務所“無法作出意見”的年報,但也足以讓投資人及債權人對“融創中國財務困境危機”一探究竟。
2 融創中國的財務風險
2.1 籌資風險現狀及成因
近年來,融創中國通過提升財務杠桿,大幅舉債以追求超額利潤,其負債總額由2018年的6 435.53億元提升到2021年的10 518.81億元,2021年相比2020年增長率已經達到13.04%。從表1可以看出,2021年融創中國的凈負債率指標為2018-2021年這4年來的最高值,現金短債比轉紅,資產負債率仍高于監管機構的要求,目前處于“三道紅線”政策中的紅色檔,即有息負債不得增加,后期償債壓力和資金壓力較大。
目前,融創中國主要面臨的問題為多筆國內外債務展期或違約,清償難度較大。從債務結構來看,近年來融創中國在全國范圍內大舉舉債收購土地,不斷開發新的項目而導致流動資金的缺乏,流動負債占比不斷增大,說明其償債能力變差,短期負債留給企業籌集資金的時間較短,因此,其資金斷流風險較大。
2.2 投資風險現狀及成因
表2 ?融創中國2018-2021年資本回報率、毛利率、凈利率
單位:%
由表2可知,融創中國的凈資產收益率在2021年大幅下降已成負數,其大規模擴張并不能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反而受疫情、多筆債務到期、房地產政策變化等影響,收入遠不及預期。融創中國的毛利率下降主要是因為大舉并購的物業公司毛利率往往較低,進而拉低了融創中國的銷售毛利率。
2.3 營運風險現狀及成因
房地產企業在營運過程中主要面臨的財務風險體現在銷售和回款兩個重要時點。銷售狀況影響房屋回款進而影響企業現金流,對債務還款也會造成一定壓力,不確定性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本文選取存貨周轉率和總資產周轉率對融創中國的營運財務風險進行識別。
表3 ?融創中國2018-2021年營運能力指標
單位:%
從表3可以看出,2018-2021年融創中國的存貨周轉率指標相較于行業平均水平0.13還具有不小的差距,說明融創中國原有的存量房銷售情況不佳,在有大量存量房的情況下依然進行大規模的收購擴張。此外,融創中國的總資產周轉率低于行業的平均水平,說明融創中國當前的銷售情況并不十分理想,存量房銷售緩慢,易出現回款不及時、資金周轉不靈等問題。
2.4 現金流風險現狀及成因
企業現金流量是否充足關系著企業能否正常運轉,對于房企資金鏈上的任何環節都要加強管控和預警,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威脅企業現金流的穩定性。融創中國2021年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出現了較大跌幅;2021年的投資性現金流量相較于2020年有所下降,說明其通過經營活動獲取現金的能力較差。企業正逐步加大融資活動的比重,與現金流量相關的比率一直呈現下降趨勢,企業的任何決策都會將其影響反映在現金流上,因此,企業在制定任何戰略時都要謹慎而為。
3 融創中國關鍵審計事項披露情況
普華永道在2018-2020年審計期間,為融創中國出具的均為標準的無保留審計意見,但在2021年半年報中則不發表審計意見,審計師表示,其根據《香港審計準則》進行審計的范圍較小,故不能令其保證將知悉在審計中可能被發現的所有重大事項。本文基于上述現象對融創中國的關鍵事項披露進行分析(見表4)。
表4 ?2018-2021年融創中國審計意見及關鍵事項
審計內容概況表
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差別較小。
在2021年中報的財務風險因素披露板塊,審計師簡要介紹了融創中國目前業務承受的多項財務風險:市場風險、信貸風險及流動資金風險。但其簡明綜合中期財務資料并不包括年度財務報表所要求的所有財務風險管理資料及披露事項,且表示自2020年12月31日以來風險或風險管理政策并無任何重大變動。
更換后的新會計師事務所立信德豪對融創中國2021年年報給出的審計意見為“無法作出意見”,發表基礎為該時間段內有關持續經營的多項不確定因素及其之間可能產生相互影響而對綜合財務報表產生累計影響,且債務難以償付和涉及不同訴訟及仲裁案件,這些情況表明企業存在重大不確定性,因此,對融創中國持續經營的能力存在重大疑問。
4 融創中國關鍵審計事項披露中存在的問題
4.1 披露數量較少
2018-2021年融創中國平均每年披露1.5個關鍵審計事項問題,數量相對固定。同時,審計師未披露本期其他不具有個性的重要事項。少數重要事項的披露容易導致披露不完全,未涵蓋被審計單位當期需要考慮的事項,這會增加與財務報表預期使用者的信息差距,信息不對稱會導致潛在投資者作出不恰當的投資決策等一系列問題。
4.2 披露內容同質化,披露格式單一
在披露內容方面,融創中國的披露內容較為同質化,且披露格式相對固定,簽字審計師數年來未發生變化。2018-2021年,除2019年增加了投資物業估值外,關鍵審計事項未發生任何變化,對事項的描述和審計回應也只進行了微小調整,難以揭示被審計單位當期實際情況及可能缺失的關鍵信息。
4.3 審計師對關鍵審計事項的說明流于表面
在融創中國的關鍵審計事項披露中,普華永道對關鍵審計事項的描述采用了文字描述+附注表格的形式,左側為關鍵審計事項的主要問題描述,右側為審計師的審計應對方法,但并未就具體審計事項進行詳細說明,結論性語句過多,流于表面,表述方法有待進一步完善。
5 普華永道辭任融創中國審計師的背后原因
5.1 被審計企業財務狀況存在問題
融創中國從前期大舉收購房企、加大杠桿持續融資等,到如今資金吃緊、債務違約,短短幾年房企市場環境發生巨變,在這個突變的過程中融創中國美化財務報表、隱藏或有負債等情況發生的概率較大,因此,在出現“黑天鵝”事件后,監管機構、投資者對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更為關注,審計師也會更加謹慎。
5.2 普華永道作為會計師事務所缺乏應對措施
隨著融創中國面臨的內外部危機不斷加大,會計師事務所需要對諸多出現問題的事項進行更為嚴格的審計,并對其關鍵審計事項進行更為充分的披露;在應對新修訂的香港財務報告準則時,需要達到完善化和標準化的專業水準;考驗審計師對關鍵問題和突發事項的緊急處理能力及職業判斷能力。融創中國的企業情況在2021年發生急速變化,是否有欺詐行為需要進一步調查,股票持續停牌、受疫情影響、資金鏈吃緊、債務到期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諸如此類的問題已超出審計師的審計能力與損失預期。
5.3 監管機構的監管力度不夠
在融創中國未在規定時間內發布年報后,港交所對其進行停牌處理,并剔除出交易指數。雖然這在督促上述公司履行披露義務中起到作用,但事前監管力度不夠,例如,未對房地產行業關鍵審計事項披露數目及內容給予重視、新會計準則的使用遠未達到監管標準。
6 事件反思
6.1 對于企業
企業不應僅僅關注其賬面利潤,更應當關注自身的現金持有狀況,以免發生流動性危機,進而引發信任危機和破產危機。
6.2 對于會計師事務所
會計師事務所需要嚴格執行注冊會計師輪換制度,避免連續審計帶來的諸多弊端,如注冊會計師在相鄰審計期間的審計程序相似、審計重復工作無效、關鍵審計事項同質化等。會計師事務所應根據以往的執業經驗和不同行業的審計情況,最大限度地量化關鍵審計事項的確認標準和量化事項的重要性。會計師事務所需要加強對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監督,應當加強對本所內部對關鍵審計事項特別披露的監督,使注冊會計師能夠根據審計準則確定、溝通和披露關鍵審計事項。
6.3 對于國家監管機構
監管機構應重點對關鍵審計事項的披露進行理論指導和監督。在規范性方面,需要進一步明確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數量、語言、格式及其在審計報告中的位置,更好地為審計報告使用者服務。監管機構要進一步加強對注冊會計師信息披露的監督,例如,對于注冊會計師確定的關鍵審計事項是否合理、在審計過程中是否保持了應有的職業懷疑以及審計報告披露是否恰當等作出職業判斷,對不符合準則要求的行為采取適當懲罰措施。
7 結語
作為國際化的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辭任融創中國審計師,且接連退出多家內地房地產企業的審計業務,其在面臨外界多方壓力下選擇退場。這意味著當資本市場出現業績暴雷、債務違約等重大事件時,審計師們面臨的執業環境正日趨復雜且面臨更多挑戰。背負大眾超高期望和使命的審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更應勤勉盡責,充分發揮其審計監督職能,要經得起一次又一次“暴風驟雨”的洗禮和錘煉。
【參考文獻】
【1】尹中立.八家地產公司同時退出香港恒生指數意味著什么?[J].中國經濟周刊,2022(14):100-101.
【2】王莎莎.房地產行業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研究——以X集團為例[D].延安:延安大學,2022.
【3】馬凱琦.房地產行業關鍵審計事項披露的多案例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22.
【4】鐘黛.普華永道辭任[J].21世紀商業評論,2022(4):52-54.
【5】孫夢凡.超20家公司年報難產 地產業信用又亮“紅燈”[N]. 第一財經日報,2022-03-30(A10).
【6】王雙琦.融創中國財務風險分析與應對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