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汝涵
【摘 ?要】雙元創新逐漸成為企業適應環境變化與創造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冃Х答佔鳛槠髽I決策的重要依據,對企業創新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影響。論文從績效反饋與雙元創新的概念出發,總結二者測量方式,并整理和分析了績效反饋對雙元創新影響的相關研究,最后對研究現狀作出總結,并對未來研究提出展望。
【關鍵詞】績效反饋;雙元創新;利用式創新;突破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2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3)06-0130-03
1 引言
創新是驅動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因此有關創新的研究一直是理論界與實務界的熱點。企業創新可以分為利用式創新和突破式創新,實施雙元創新有助于企業實現短期利益與長遠發展的兼顧,構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但是兩類創新活動在搜索范圍、風險承擔、資源投入、研發周期和投資回報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企業對兩種創新活動的投入可能有所不同。組織行為理論認為,企業管理者會將企業實際績效與期望績效的差值作為一種反饋信號,以此作為企業何時采取何種創新決策的依據之一。績效反饋機制為企業創新與變革等組織響應行為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視角,其對雙元創新的影響逐漸成為企業管理領域的研究熱點。
2 績效反饋的概念及測量方式
2.1 績效反饋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績效反饋是企業行為理論的核心命題之一,是理解企業行為與決策模式的重要理論基礎??冃Х答佒钙髽I決策者根據企業實際績效與期望績效之間的差距來決定企業采取什么戰略行動。當企業實際績效高于期望時,產生期望順差;當實際績效低于期望時,產生期望落差。績效反饋可以成為企業進行戰略調整的一個參照點,面對不同的績效反饋,決策者可能采取不同行動。
期望順差是一種積極的反饋,表明企業當前戰略與外部環境相匹配,企業為了維持當前的績效水平,傾向于維持當前戰略,進行變革與創新的動機較小。此時企業可能會感受到同行企業追趕的壓力,從而采取一些投機行為來維持企業的競爭優勢。
期望落差是一種消極的反饋,表明企業當前戰略與外部環境發生了偏離,企業為了改善業績會采取一系列的戰略調整行為。梳理相關研究發現,處于績效落差狀態時,決策者的行為有3種不同傾向:
一是決策者傾向于通過技術創新、產品研發、資源重置、組織能力構建等具有長期導向的戰略變革行為,從根本上對組織進行改變來扭轉業績困境;二是決策者通過采取賄賂、尋租、財務舞弊等不正當的短期冒險活動來快速降低損失、改善業績困境[1];三是決策者受績效落差的威脅表現出僵化趨勢,傾向于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拒絕接納新信息,不愿打破戰略慣性。
2.2 影響績效反饋的調節變量
績效反饋對組織決策產生影響的過程會受到外部環境、內部資源人員的調節作用。
①從外部環境來看,行業環境與制度環境都會對績效反饋產生影響[2]。若行業競爭激烈,顧客需求變化快、技術進步快,則會加強企業進行變革來維持或扭轉績效的動機。若制度環境好、法制完善健全,則會削弱企業進行不正當冒險活動的動機。
②從內部資源來看,若企業有豐富的冗余資源,則有更強的動機去進行變革行為。
③從內部人員來看,管理者的風險偏好會影響決策方向,風險偏好型管理者傾向于進行變革,風險厭惡型管理者傾向于規避風險。
2.3 績效反饋的測量方式
績效反饋是通過企業實際績效與期望績效間的差距來進行衡量。期望績效可以分為歷史期望績效與社會期望績效。歷史期望績效關注企業以往的實際績效,而社會期望績效反映市場上同行業企業的平均水平?,F有研究更多的是以社會期望績效為參考點,因為以行業平均水平為標準可以反映出企業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也能避免行業周期和宏觀經濟環境造成的干擾[3]。也有研究將二者以不同的權重同時納入考慮。
對于績效的測量,為了數據的可得性與精確性,大部分學者借助ROA(資產收益率)、ROE(凈資產收益率)、銷售收入等財務指標來進行測量,其中ROA能更加直接地反映出企業的盈利能力,而更加普遍地被用于相關研究。具體測量方式包括以下兩個步驟(以社會期望績效與ROA為例):
①確定行業期望績效。根據企業行業代碼,對企業進行行業分類。以企業在(t-2)期的ROA行業中位數水平(權重為β)和(t-1)期ROA行業中位數水平(權重為1-β)加權平均得到行業期望績效,計算公式如下:
IEPi,t=(1-β)IPi,t-1-βIPi,t-2
式中,IEPi,t為i公司所在行業第t期的行業期望績效;IPi,t-1為i公司所在行業第t-1期的ROA中位數;IPi,t-2為i公司所在行業第t-2期的ROA中位數;β為權重,介于0到1之間,多數研究報告β取值為0.4、0.3、0.5或0.6的結果。
②判斷績效差距。計算(Pi,t-IEPi,t),若結果大于0,表示期望順差;若結果小于0,表示績效落差。通常情況下績效落差會以其絕對值來衡量。其中Pi,t表示i公司在第t期的ROA。
3 雙元創新的概念及測量方式
3.1 雙元創新的概念與相關研究
雙元創新指同時進行利用式創新和突破式創新。其中,利用式創新是組織對現有知識、技術、能力、產品等的細化和擴展,研發周期較短,研發結果可預測性較強,能推動企業在短時間內提升活動效率,優化產品與服務,維持企業短期的競爭優勢。突破式創新是一種激進的、根本的、大幅度的創新活動,旨在尋求新的組織慣例,發現全新的技術、業務、流程、產品等,研發周期較長,不確定性更高,注重企業長期收益,可以推動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有利于企業提升長期競爭優勢。基于利用式創新,企業能夠快速更新、優化現有的產品或服務,以此維持企業短暫性的競爭優勢;基于突破式創新,雖然周期較長,但是企業可以通過推出全新產品,優先占據市場份額,有利于創造長期的競爭優勢。因此,同時追求利用式創新和突破式創新的雙元創新有助于企業獲取短期績效和長期收益,從而助力企業創造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現有關于雙元創新的影響因素可從戰略導向層面、組織層面與管理者層面來概括。從戰略導向層面來看,保守型戰略導向的企業雙元創新意識較弱;企業家導向戰略更加注重突破式創新;市場導向型戰略更加注重利用式創新。從組織層面來看,現有研究主要從能力與資源角度展開,當企業具備較強的能力(吸收能力、動態能力等)與豐富的資源時,越可能從事雙元創新活動;當企業資源不足時,更有可能開展范圍較小的利用式創新。從管理者層面來看,無論是領導個體(CEO)還是高管團隊(TMT)都會影響雙元創新。CEO的學習行為、授權行為、風險偏好程度等會促進雙元創新行為;TMT的網絡特性、工作經歷、認知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也會促進雙元創新行為。
3.2 雙元創新的測量方式
目前雙元創新的測量方式主要有以下4種:
①利用研發投入測量。研發投入分為研究階段與開發階段。研究階段具有不確定性,該階段支出進行費用化。開發階段形成成果的可能性增大,該階段支出可進行資本化。學者們常以研發投入費用化部分代表突破式創新,以研發投入資本化部分代表利用式創新。
②利用專利測量。該方法又可分為兩類。一是直接利用專利數來測量:發明專利對技術創新要求較高,具有突破性,因此可以企業發明專利申請總和來衡量突破式創新;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一般是對技術的改進與完善,符合利用式創新的定義,因此可以企業實用新型專利與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總和來衡量利用式創新。二是利用國際專利分類號(IPC)來測量:根據企業當年申請并或批的專利國際分類號來判斷,若該專利分類號在過去5年出現過則可表示利用式創新,未出現過則表示突破式創新。
③問卷調查法。設計相關量表對突破式創新與利用式創新進行測量,對各項得分進行加總、差值等方式來衡量。
④文本分析法。根據雙元創新的定義及相關研究,提取出符合二者特征的關鍵詞,利用Python軟件對上市公司年報進行分析,根據各類關鍵詞出現的頻次總和對雙元創新進行測量[4]。
4 績效反饋影響雙元創新的相關研究
4.1 績效順差對雙元創新的影響
張妍妍[5]考慮歷史和未來業績的雙重期望順差,認為雙重期望順差下,決策者會認為當下的決策是正確的,對企業現有的績效感到滿意,不愿承擔可能危及企業現有績效的風險,進行問題搜尋的動機較低,傾向于進行風險較低的利用式創新,而非突破式創新。邢新朋等[6]關注績效順差差距的變化,發現當績效順差擴大時,企業傾向于利用式創新;當績效順差縮小時,企業傾向于突破式創新??偟膩碚f,現有研究表明績效順差對利用式創新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
4.2 績效落差對雙元創新的影響
績效落差下,學者們的觀點不一致。鄒增明[7]認為績效落差狀態下,企業面臨較大資源約束,在此情況下企業必須放棄大量消耗資源的行動。而兩種類型的創新行為都需要大量資源投入,使企業面臨高度不確定性,且創新行為無法在短時間內提高企業績效,因此績效落差與雙元創新呈負相關關系。蘇濤永等[8]認為在歷史績效落差下,企業處于“絕對窮”的狀態,決策者壓力來源于股東與利益相關者,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管理者會通過調整研發支出或減少創新投入,來使財務報表呈現出更好的業績水平。突破式創新具有投資大、風險高的特點,是管理者減少投入的首選,當減少突破式創新不足以改善業績時,會選擇減少利用式創新投入,因此歷史期望落差與雙元創新呈負相關。
肖書鋒和王可昕[9]認為隨著期望落差的擴大,決策者意識到企業的經營活動存在嚴重問題,僅靠利用式創新的“小修小補”已不能解決問題,企業需要擴大搜索范圍,加強突破式創新,此時績效落差與突破式創新正相關。
黃蓉[10]研究發現行業期望落差與雙元創新存在非線性關系。行業績效落差較小時,決策者感知到行業威脅的壓力但是程度較小,此時決策者想要快速提升業績,傾向于利用現有知識,風險更小、周期更短的利用式創新,而非突破式創新。績效落差擴大到一定程度后,決策者感知到來自行業威脅與能力受到質疑的雙重壓力,想擺脫業績困境的動機更強,會重新審視市場、克服惰性與路徑依賴,擴大創新搜索范圍,更多地進行突破式創新,而非利用式創新。因此績效落差與利用式創新存在倒U型關系,而與突破式創新存在U型關系。
5 評述與展望
從以上的文獻梳理可看出:
①現有績效反饋的文獻主要集中于績效落差的負向反饋,且學者們未達成一致觀點??赡苁且驗椤翱冃Х答仭M織響應”的過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組織內部資源、外部環境、管理者風險偏好等都會對決策產生不同影響,基于不同側重點可能得出不同結論。此外,期望績效的衡量標準也會對結論產生影響,歷史期望與社會期望會產生不同的反饋信號。
②績效反饋對雙元創新的影響也集中于績效落差的作用。少量關于績效順差的研究認為,績效順差下,企業傾向于進行利用式創新,而非突破式創新。在績效落差的研究中,多數學者認為績效落差會抑制雙元創新行為,進一步考慮落差的程度后發現二者存在非線性關系。
基于以上總結與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展望:
①績效反饋的研究包括4個重點,即歷史期望、社會期望、績效順差、績效落差?,F有研究大多只關注其中二者的結合,即僅考慮歷史期望順差、歷史期望落差、社會期望順差、社會期望落差的單一作用,但是同一時期,對于不同期望標準,企業可能處于不同狀態,因此未來可同時考慮歷史期望與社會期望的綜合作用,即歷史順差×社會順差、歷史順差×社會落差、歷史落差×社會順差、歷史落差×社會落差。關注歷史與社會雙重期望的共同作用可以豐富績效反饋的相關研究。
②在管理實踐中,突破式創新與利用式創新都有助于企業創造競爭優勢,但是現有績效反饋與雙元創新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績效反饋對單項突破式創新或利用式創新的促進或抑制,而未考慮二者間的平衡與協同發展,因此未來可關注績效反饋對雙元創新協同性的影響,這不僅有助于企業雙元創新的有效實施,還能為困境企業改善績效落差提供建議。
【參考文獻】
【1】何晴晴,楊柳,潘鎮.創新還是尋租?業績期望落差對企業風險承擔行為的影響[J].商業經濟與管理,2020(7):15.
【2】程松松.績效落差、網絡戰略與企業雙元創新[D].長春:吉林大學,2021.
【3】劉丹,張峰,李東升.績效落差、高管團隊斷裂帶與企業戰略變革——來自信息技術企業的證據[J].華東經濟管理,2022,36(10):110-119.
【4】邵劍兵,吳珊.高新技術企業股權激勵與雙元創新[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0,32(04):176-186.
【5】張妍妍.雙重業績期望差距對家族企業雙元創新的影響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1.
【6】邢新朋,方潔,劉天森,等.績效反饋對開發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的影響機制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8,37(07):137-145.
【7】鄒增明.冗余資源與期望績效落差對企業二元創新的影響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21.
【8】蘇濤永,陳永恒,張亮亮,等.異質性業績期望差距與企業雙元創新——家族企業與非家族企業的比較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1,33(04):169-182.
【9】肖書鋒,王可昕.期望落差強度和持久度對探索式創新的差異化影響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2,43(04):136-155.
【10】黃蓉.行業期望落差與雙元創新投入[D].廣州:暨南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