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亮 王珊 秦翔宇 馬豪廷
摘要: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引發的各類極端天氣在全球范圍內頻繁出現,世界各國采取了相應措施以應對氣候變化。在此背景下,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的“雙碳”重大發展戰略。自低碳理念步入實踐后,我國節能減排的工作重心一直在城市區域,無論是在政策還是在技術領域都制定了詳盡的措施和監管體系。相比之下,鄉村地區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然而,鄉村地區恰恰是碳源的重點地區,由于村民低碳意識相對淡薄、低碳技術尚未在鄉村普及、監督管理機制存在漏洞,因此鄉村出現大量非標準化人工建設。其中,生產生活領域高耗能現象居高不下,鄉村建設逐漸呈現出高碳化趨勢,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壞。文章以“雙碳”目標為導向,以鄉村景觀空間為研究對象,探討鄉村實現低碳景觀建設的新路徑,以低碳景觀理念為切入點,分析當前鄉村景觀空間構建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采用文獻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將低碳景觀理念有機融入鄉村景觀空間的規劃設計中,針對性地總結自然與生態服務規劃設計中應該遵循的原則,并基于文獻梳理與歸納演繹提出構建生態網絡格局、恢復鄉村自然生態環境、梳理并減少鄉村景觀人工環境碳足跡、應用數字化輔助工具獲得技術支撐等鄉村低碳景觀構建策略,以期為鄉村景觀低碳化建設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雙碳;鄉村景觀;低碳;空間構建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4-0-03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都市文明與傳統鄉村發展模式產生了較大的矛盾,主要體現在:其一,傳統城市景觀規劃設計方法被生硬地套用于鄉村景觀構建中,忽視了鄉村地域特征與自然生態特性,使鄉村景觀建設陷入尷尬的境況;其二,鄉村自然生態空間因城市用地的擴張而不斷遭到侵蝕。“雙碳”目標的確立進一步明晰了城市與鄉村未來的發展路標,應打破原有的以增量發展為主導的路徑依賴,改變以城市模式應對鄉村問題的慣性思維。
1 低碳型鄉村景觀概述
1.1 鄉村特色低碳景觀發展的必要性
鄉村景觀空間一直是鄉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物質承載者,但當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城市建設迅猛發展,使鄉村地域空間受到了城市建設的脅迫和擠壓,鄉村景觀空間的生態環境、地域性特征以及民俗文化的多樣性遭到重創,甚至逐步走向消亡。因此,亟須建立以鄉村實際問題為立足點,具有鄉村特色的低碳景觀空間的優化構建模式。這種新型模式既要有對原有發展模式的揚棄,也必須把握新的發展階段,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將低碳景觀理念貫徹融入鄉村景觀設計中,實現創新性建設。
1.2 鄉村景觀空間的特點
1.2.1 地域性
鄉村景觀并非傳統理念下單一的自然景觀,而是由自然因素與人文要素共同衍生出的綜合體,我國鄉村地域幅員遼闊,鄉村地域主體間因氣候帶與地形地貌的分布差異產生了各具特色的水文特征、自然植被風貌和風俗文化特色,加之經過勞動人民數千年來的智慧積淀,我國各鄉村主體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地域性特征,如“南稻北粟”農業景觀、云南元陽哈尼梯田景觀、皖南古村落景觀等。地域性鄉村景觀空間帶來的不單是景觀效果,更重要的是推動了地理位置、氣候特征、作物認知等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以及因獨特的地域性生產、生活方式而衍生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
1.2.2 季節性
我國季節時令性特征鮮明,農業生產性景觀在鄉村景觀的構成中占比較高,由于不同農作物的生物差異,因此農業生產存在時令變化,由此形成了春種夏長、秋收冬儲的季節性農業生產過程[1]。隨著季節的演變,鄉村農業景觀也會出現更替,衍生出輪回性變化,由此就形成了具有時序性和季節性特征的景觀空間。
1.2.3 自發性
衍生于鄉村的景觀類型多數以生產和生活為導向,為改善本區域的生活環境與生活質量,當地勞動人民會根據現實需求,自發對該地區的景觀進行生產性建設,即根據自然規律的演變并結合當地的地形地貌、山林田海等資源,通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一種適合本地域發展的資源配置方式與生產方式。
2 鄉村低碳景觀空間構建的原則
2.1 科學性原則
鄉村低碳景觀空間的構建須以設計學和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為指導,根據鄉村民俗風情、文化特色與生態特征的現實狀況對當前鄉村景觀構成中涉及的各種元素進行優化整合,促使各個鄉村景觀構建元素間形成較高的鑲嵌度[2],從而形成較強的景觀單元合力,構建出兼具生態價值、經濟價值與美學價值的鄉村低碳景觀空間。
2.2 異質性原則
鄉村低碳景觀空間的構建應該注重各個景觀斑塊的異質性,首先進行系統性景觀格局規劃,改變不合理的景觀基質,采取整體集中、局部分散的方式增強各景觀斑塊間的聯通性,使景觀空間內部各斑塊間交融共生。同時,要根據獨特的鄉村文化進行鑲嵌,突出鄉村景觀的異質性。
2.3 景觀價值的多層次原則
鄉村景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被創造出來,所以在鄉村低碳景觀空間的構建中,要豐富鄉村景觀價值層次,在重視農業景觀低碳化構建的同時,利用相應的農業資源引導低碳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實現景觀價值和農業經濟價值的最大化,促使傳統鄉村景觀向多層級、多功能的新型鄉村景觀轉化。
3 鄉村低碳景觀空間優化策略
3.1 構建生態網絡局
3.1.1 完善鄉村綠地系統
綠地系統可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以轉化為有機物或無機物的形式儲存碳,形成天然的土壤碳庫,為吸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輕鄉村建設環境壓力和維護區域生態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鄉村土地類型復雜,其中鄉村建筑用地的系統性較弱。由于鄉村總體規劃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各地的地形概況、飲食習俗以及文化觀念等存在差異,因此鄉村建筑呈發散狀分布,用于景觀構建的綠地大多分布在人居建筑周圍。受以上因素影響,鄉村綠地景觀的碎片化特征比較明顯,針對鄉村綠地系統中存在的問題可從以下方面加以改善。
第一,對鄉村用地進行系統性規劃,對鄉村存在的廢棄、違規搭建等建筑進行詳細走訪調查,在掌握準確信息數據后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并及時有效地與當地村民溝通,依法依規拆除此類建筑,使其“退地讓綠”,增加鄉村景觀綠地面積。
第二,新增綠化用地可根據當地農業特色、農業優勢及氣候狀況與經濟產業有機結合,種植培育苗木或建設果園,不僅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綠地碳匯量,在有效形成人工碳匯儲備庫、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同時,打造豐富的植物景觀,還可以帶動鄉村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從而實現鄉村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第三,對鄉村現有綠地進行整合,提升整體性和系統性。對于居住建筑周圍的附屬綠地,可以街道或片區為區域單元進行景觀整合設計,從而使各個街道或片區之間的綠地景觀相互呼應。
3.1.2 整治水體,優化鄉村水域環境
水域是鄉村景觀空間構建中不可或缺的景觀元素,對改善區域小氣候、增加自然景觀碳匯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水域中的固有沉積物作為敏感的碳匯元素,有較強的碳匯能力,可通過有機轉化儲存水域中大量的有機碳,是開展碳匯工作的有效手段。同時,對水域環境的優化可打造豐富的水域景觀,形成良好的低碳景觀游憩空間,從而有效優化空間結構,改善生態環境。無論是基于生態效應還是景觀效果的構建需求,水域都應作為鄉村加強低碳景觀建設的著力點。但在實際中,鄉村的內陸水體發展利用途徑較為單一,常被作為經濟創收的主要載體,水域環境的整治也未得到重視,成為被放棄的長期碳。Gudasz等學者研究發現,當前湖泊和水庫中每年所產生的有機碳總量遠遠超過海洋沉積物中的埋藏量,且湖泊沉積物中的碳礦化隨溫度升高顯著增加[3]。為保證鄉村景觀空間生態環境良好可持續發展,優化整治鄉村水域環境刻不容緩。
優化整治鄉村水域環境應進行多尺度規劃,宏觀尺度上要以生態原則為指導,展開鄉村水域空間的生態化建設,有效整合與梳理原有的水系網絡,明確地總結出不同類型水體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優化策略。其次,從微觀空間尺度出發,應有效整治存在污染以及喪失生態和經濟價值的小微型水體,防止水體污染進一步惡化。
3.2 恢復鄉村自然生態環境
恢復鄉村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前提是保護鄉村自然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天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場地在自然系統長時間的調節下會逐漸形成穩定的生態群落,對于外界的干擾有自我防御和抵抗能力。鄉村景觀具有良好的固碳能力,生態系統通過自我調節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匯合儲備,從而實現生態碳匯功能。不同于高度硬質化的城市景觀,鄉村景觀擁有良好的自然基底,并且具有較強的連通性和較高的聚集度。同時,鄉村自然景觀要素中包含的種植農田、濕地、林地等豐富的生態服務系統能夠有效開展碳匯工作,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構建鄉村景觀空間必須以保護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和資源為前提,在排除非必要的人為因素干擾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生態優勢,使不同類型的自然生態資源服務于碳匯與凈化調節能力的提升。
3.3 梳理并減少鄉村景觀人工環境碳足跡
碳足跡作為一項重要的衡量指標,通常用來檢測人類在社會環境中因開展能源消耗工作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程度,鄉村低碳景觀空間建設受人工干預程度較高,因此,對與鄉村地區生態、人文景觀建設相關聯的環境進行碳足跡梳理尤為重要[4]。在鄉村低碳景觀空間構建中,景觀元素的量化更新與重構會產生碳足跡,人工構建景觀要素的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減少能耗、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人工建造碳排放的最低化,從而有效減少人工環境建設的碳足跡。
3.4 應用數字化輔助工具獲得技術支撐
鄉村低碳景觀的構建不僅需要對不同尺度空間領域的碳足跡進行梳理與分析,還包括對工程技術和監測采集等數字化系統的監測與評估,這可為鄉村低碳景觀空間構建研究中的碳數據分析與監測提供嚴密且科學的數據參考依據,有利于引導相關工作的整改與優化,符合生產、生活、生態綜合協同發展的低碳鄉村發展要求,能為鄉村景觀空間前期規劃與后期景觀空間的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3.4.1 建立二氧化碳檢測評價體系
目前,非分散性紅外分析儀是監測二氧化碳的主流數字化應用技術,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技術項目為CSS,該項目在二氧化碳注入前后的監測技術成為當下重點研究對象。此外,以CSS技術為核心的相關儀器可以準確檢測出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多種氣體成分,并能根據不同的需求繪制出相關測量曲線與表格,更直觀地反映數據結果,從而為構建低碳景觀提供數據支撐。
3.4.2 利用3S技術分析數據
3S技術擁有強大的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功能,在風景園林領域的應用甚廣,可以成為構建鄉村低碳景觀空間的重要技術工具。在3S技術的支持下,構建景觀空間可進行前期的數據分析與模擬預估,以確保相應的景觀構建方案在未來實際建設應用過程中有高度的適應性與準確性。具體表現為:3S技術可實現對鄉村景觀空間整體格局和相關景觀設計構思與方案的動態模擬,通過GIS技術實現對景觀空間總體效果的科學評估,以多視角、全方位、多層面的方式對空間內的景觀元素和碳排放問題進行精準分析[5],從而得到適用性良好的鄉村低碳景觀空間構建模式。
4 結語
鄉村自然景觀有著天然的固碳釋氧功能,在改善環境氣候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低碳理念構建與優化鄉村景觀空間是促進鄉村地區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途徑,符合當下鄉村發展趨勢,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實現低碳化生活的必要舉措。“雙碳”目標的確立為鄉村景觀空間的構建提供了新的路徑,低碳景觀空間建設成為當前鄉村建設實現“雙碳”目標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參考文獻:
[1] 吳劉帥.鄉村中的兒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觀規劃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20:13-30.
[2] 易進覺.鄉村景觀生態構建的探討[J].城市地理,2016(12):278-279.
[3] 卞宏辰,張文強,白少元,等.北方典型淺水湖泊沉積物有機碳沉積特征研究:以白洋淀為例[J].環境科學學報,2022,42(9):172-181.
[4] 魏維軒,董楠楠.低碳鄉村目標下的上海典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研究[J].園林,2022,39(1):33-40.
[5] 付暉,許先升,李曉甜. 3S技術與風景園林專業課程體系的耦合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22,45(3):16-18,23.
作者簡介:劉大亮(1980—),男,山東威海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王珊(1998—),女,河北唐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秦翔宇(1998—),男,山東濟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馬豪廷(1997—),男,山東德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