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認為若是出現胃脹不適,吃些消食片就可以;若是出現咳嗽不止,吃點止咳感冒藥病癥就可以好轉了。很多時候,大家覺得這種問題是小問題,沒啥大不了的。殊不知,因為嫌麻煩總是不去醫院接受檢查,很有可能給身體健康帶來嚴重隱患。
胃腸癌是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通常分為胃癌和腸癌。胃腸癌的發生是遺傳、飲食、癌前疾病、不良生活環境等多種因素導致的。早期的胃腸癌治愈率一般較高,但臨床表現并不明顯,確診后大部分屬于中晚期。因此,早期觀察和診斷極為重要,胃腸癌的早期癥狀分析如下:
胃癌:胃癌是胃黏膜受損引起的一種惡性腫瘤,早期患者可能出現厭食、消化不良、上腹疼痛、腹部飽脹不適、身體消瘦等輕微癥狀。長期性的胃炎、胃潰瘍,可能會導致胃穿孔。
腸癌:腸癌根據其發病部位又分為結腸癌和直腸癌,早期癥狀可能有便血、排泄不暢、大便性狀改變及排便習慣改變等。如果發現此類癥狀,一定要及時重視,可以去醫院進行腸鏡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殺手之一,而發生于消化道的惡性腫瘤最為常見。因而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防治是重大的公共衛生課題。根據經驗,對于高風險人群進行有計劃篩查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早期發現的消化道癌治療效果較佳,5 年生存率可超過90%。國際上公認,采用胃鏡和結腸鏡檢查、并對發現的病變進行病理學檢查(活檢)仍是診斷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金標準。

如果能發現一些非常早期的病變,如僅涉及胃腸壁淺表粘膜層,通常不需要做外科手術來切除胃腸道器官,只需通過內鏡下息肉切除術、黏膜切除術(EMR)或黏膜下剝離術(ESD)等微創方法,將黏膜病變予以切除,便可阻斷未來發生癌變的風險,同時黏膜也會自行修復,不破壞消化器官的結構與功能,患者的生活質量能得到保障。
現多數亞洲國家設定40~45 歲為胃癌篩查的起始年齡,從這一年齡開始無論有無報警癥狀都應該接受篩查。我國也建議將50~75 歲作為結直腸癌篩查的目標年齡段。如檢查無異常則每5~10 年復查一次結腸鏡。
65 歲的宋老先生前一陣于家中感到腹痛,并伴隨咳嗽不止。起初以為只是吃多了,消化不良,但多日后并未好轉,于是來我院消化內科求治。行胃鏡檢查中發現胃竇小彎側存在一處浸潤潰瘍型腫物,表面潰瘍形成,覆污苔,NBI 觀察(NBI 下食管部觀察)可見黏膜表面腺管粗大扭曲,病變邊界不清,病理提示中分化腺癌(即腺癌已處于中期階段)。五日后,宋老先生在醫院做了腹腔鏡下遠端胃癌根治,術后傷口吻合良好,順利出院。
40 歲的張先生,因進食有輕度噎滯感至醫院就診,查胃鏡提示賁門息肉,內鏡醫生通過放大內鏡觀察,發現息肉表面微結構及微血管欠規整,通過活檢病理檢查,發現該病灶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屬于消化道早癌。醫生通過ESD 為患者完整切除了病灶,成功避免了該病灶進一步惡化的風險。
胃腸鏡檢查指的是胃鏡檢查和腸鏡檢查。胃鏡檢查需要將胃鏡通過口腔食道放入胃內,可在胃鏡顯示屏下直接觀察到胃內病變部位,病變范圍、病變大小等,可了解患者是否有食管炎、食管潰瘍、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各種上消化道疾病,還可在胃鏡下取材做病理活檢檢查,明確是否有食管癌、胃癌等惡性病變。
腸鏡檢查指的是在腸道內放入腸鏡對腸道內的病變進行檢測,可了解患者是否有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腸結核、腸息肉、腸癌等各種腸道疾病,也可在腸鏡下進行病理活檢檢查,明確是否有惡性病變。
消化道腫瘤早期往往沒有特別的癥狀,有些可有感覺進食不暢、食欲減退、消化不良、吃東西沒胃口、飯量減少、腹脹、腹部不適,經常有腹瀉或者便秘、便血等癥狀。胃腸鏡檢查是胃腸道檢查最普遍、最直接、最準確的檢查方法。目前胃腸鏡檢查的應用非常廣泛,主要是檢查胃腸道黏膜是否發生病變,病變的性質是良性還是惡性,可以在發現病變以后進行活檢,進一步證實病變的性質,也可以在胃鏡或者腸鏡底下做進一步的治療。除了能看黏膜病變,胃腸鏡還可以看黏膜下是否有腫物生長。如果有腫物生長,就可以看到黏膜會隆起,會被腫物頂起來,可以通過胃腸鏡帶著超聲去看黏膜下腫物的性質、侵犯的范圍、預判是良性還是惡性。除了這上面的這些可以看出黏膜的病變、黏膜下的病變,還可以用來評估胃腸的功能,通過胃腸鏡可以看到有沒有膽汁反流、有沒有排空的障礙、有沒有看到結腸的冗長、有沒有看到潴留等,可以用來評估胃腸的一些功能。腸鏡還可以看到一些解剖學異常,比如在賁門區域,可以看到有沒有食管裂孔疝,食管、胃、腸道有沒有憩室等。
胃腸鏡篩查的主要意義在于可以發現胃腸道的早期病變,尤其是胃腸道腫瘤性疾病。相對于B 超、鋇餐造影、腹部CT 等相關檢查來說,胃腸鏡檢查可以通過醫生肉眼直接觀察胃腸道內的黏膜、血管走行以及病變情況,對于各種胃腸道疾病的診斷意義較大。我國胃腸道腫瘤性疾病的發病率較高,而這些腫瘤性疾病發病較為隱匿,發病早期患者并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一旦患者出現了明顯的臨床癥狀臨床,多數已經到了病情中晚期,治愈率較低。通過胃腸鏡篩查有助于發現腫瘤早期病變,尤其對于胃腸道惡性腫瘤的早期治療具有重大的意義。
根據其他國家的經驗,對于高風險人群進行有計劃的篩查是行之有效的策略。現在臨床上使用電子胃鏡和腸鏡都是柔軟的長管狀結構,分別從口腔和肛門插入人體,可以全程觀察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腸)和結直腸,清晰顯示消化道內壁(黏膜)的細微結構。最新的內鏡系統還可以放大數百倍,并能使用特殊光譜對病灶進行“電子染色”,因而能夠發現非常早期的“原位癌”,甚至“癌前期”病變。對于可疑的病灶需要用活檢鉗抓取少量組織進行病理學診斷,因而絕大多數的腫瘤病灶都能得到明確診斷。
總之,有計劃地定期接受胃腸鏡檢查,有利于早期發現胃腸道病變,并予以及時處理,有效降低消化道進展期惡性腫瘤的發生率,提高這類患者的臨床療效和長期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