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全面梳理了國內二十年間的城市色彩研究進展,在界定城市色彩研究內容與范疇的基礎上,研究總結了中國城市色彩研究的角度與類型,通過分析各類城市色彩研究工作類型,總結了城市色彩研究的發端與進程,探討論述了城市色彩研究的路徑與趨勢,為中國城市色彩的發展探尋路徑。
關鍵詞:城市色彩;角度;類型;路徑;趨勢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combs the progress of urban color research in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 On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tent and scope of urban color research, it studies and summarizes the perspectives andtypes of urban color research in China. Through analyzing various types of urban color research, it summarizes theorigin and process of urban color research, discusses the path and trend of urban color research, and explores the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lor in China.
Keywords: Urban color;angle;type;path;trend
1 城市色彩的研究內容與范疇
當我們梳理中國現代城市色彩研究進展的時候,首先需要用科學的思維和邏輯將城市色彩研究作為一項科學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工作來看待。如同所有的科學研究一樣,城市色彩研究也是通過科研實驗和分析,對城市色彩問題的內在本質和規律進行調查分析、假設論證、實驗和實證,從而為城市色彩優化設計創新提供新理論和新技術的學術研究工作。
城市色彩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解析城市色彩的現象,發現城市色彩特征,剖析城市色彩原因,尋求探索其規律,增進城市色彩知識,以及利用這些知識去發明新的技術而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工作。城市色彩科學研究的內涵包含整理和繼承城市色彩研究的已有知識,并創新發展城市色彩理論與方法。這是城市色彩研究的本質,也是區別于城市色彩實踐的標準。因為,城市色彩的規劃設計是應用實踐而不是科學研究,只有在實踐基礎上把現象和經驗條理化、找出規律性的內容并上升到城市色彩理論的活動才能稱為城市色彩科學研究。
通常意義上的城市色彩研究,主要關注的對象是由各類城市實體要素通過人的視覺所反映出來的相對綜合的、整體的色彩環境,不僅包括建筑色彩、廣場與道路鋪裝色彩、城市標識系統色彩、植被色彩,也包括街道家具等裝飾物色彩、城市公共藝術品色彩等,其研究范疇可以是城市或城市某地段內所有可見物體的綜合色彩特征,也可以是城市局部或片區內所有可見物體的綜合色彩特征。通常將色彩具有穩定性的建筑物作為城市色彩研究的主體,而那些對建筑色彩可能形成影響的自然環境、文化氛圍、空間結構等就是城市色彩研究的背景環境。因此,城市色彩研究的內容不僅包括城市中的建筑物和構筑物色彩、城市人工自然色彩等實體色彩環境,也包括城市的色彩傳統、人們的色彩偏好與禁忌等虛體色彩環境。
2 中國城市色彩研究的角度與類型
城市色彩是特定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下形成的色彩表現,是城市居民共同經營的城市文化生活的物質形態化,是歷史悠久、遺存豐富的城市文明的投影。城市色彩研究是對城市色彩問題的發現,對城市色彩特征的發掘,以及城市色彩形象設計和營造方法的提煉與提升。由于色彩形象是通過視覺感官反應起作用,在城市色彩范疇內,還需要確定城市色彩研究的主體與客體[1]。所以,對于城市色彩的現象和問題,需要用人文的視角、歷史的關懷、科技的方法以及藝術的手段來探究解析。可以說,城市色彩是科學的,也是藝術的,是人文的,也是科技的。城市色彩研究與其他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相比,有著較為特殊的綜合性與廣泛的跨界特性[2],需要有城市規劃、建筑學、園林景觀、藝術學、環境工程、地理科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和學術背景的專業人士共同研究并從各自專業角度推進發展。
城市色彩研究的分類指針是多種角度、多種類型的。如同所有的科學研究一樣,首先,城市色彩研究也是起源于城市色彩問題的,問題研究可分為:(1)研究城市色彩現象認識的經驗問題;(2)研究城市色彩的概念問題;其次,根據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務和方法不同,城市色彩研究又可分為:(1)對城市色彩理論、原理進行探討的基礎研究;(2)把城市色彩理論應用于特定目標的應用研究,它是城市色彩基礎研究的繼續,為城市色彩基礎研究開辟了具體的應用途徑;(3)開發研究也稱發展研究,是把城市色彩基礎研究的理論、城市色彩應用研究的經驗總結轉化為城市色彩方法體系的研究;第四,按照研究目的劃分,科學研究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描述性研究,分析闡述城市色彩特征或全貌的研究,描述主要規律和特征;(2)解釋性研究,探索城市色彩與背景條件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探尋城市色彩現象背后的原因,揭示城市色彩表現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3)應用性研究,研究城市色彩形象塑造和改變的路徑、城市色彩應用方法,總結提煉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策略體系。
在本文中,我結合中國二十年來城市色彩研究的課題與論文成果的實際狀況,將城市色彩研究分為:城市色彩歷史傳統的回溯研究、城市色彩的社會文化背景研究、城市色彩應用方法研究、城市色彩應用實踐與實證研究四種研究角度與類型。
2.1 城市色彩歷史傳統的回溯研究
城市色彩中有歷史,尋找其脈絡源流是城市色彩研究的重要內容,是確定中國城市色彩從哪里來,又向哪里去的研究起點。在近二十年的研究時間里,城市色彩研究者們對于中國傳統色彩的歷史脈絡做了積極地探尋。
中國知網中以“傳統城市色彩”為主題的論文、專著約56 條(不含碩博學位論文,以下皆同),例如:“中國傳統用色研究”(譚淳,2016),“五行五色說與中國傳統色彩觀探究”(王玉,2012);“尋找歷史碎片, 拼接我國傳統色彩文化殘留的背景——試論中國傳統色彩觀念成因(宋建明,2008)”;“中國傳統色彩觀辯析”(黃保源,2005);“傳統禮教思想對中國古代建筑色彩的影響”(王強;張威;王濤,2002)等。
雖然城市色彩的歷史深遠,脈絡悠長,但是研究城市色彩不能僅僅沉醉在故紙堆中做文章,更需要著眼現實與未來,關注傳統色彩在城市空間的表現,較有影響力的科研課題例如: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08JC760025)“城市色彩空間構成與歷史演變分析方法研究”(郭紅雨,200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20YJA760002)基于古都五色系統的北京老城歷史建筑色彩譜系賡續與保護研究( 陳靜勇,2020);廣州哲學社會科學課題(07B34)“廣州城市色彩特征與演變研究”(郭紅雨,2007);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13G15)“廣府傳統城市色彩在現代城市色彩環境中的傳承與運用研究”(郭紅雨,2013)等。論文成果例如“傳統城市色彩在現代建筑與環境中的運用”(郭紅雨;蔡云楠,2011);“泛江南地區傳統城市色彩特征與應用實踐研究”(郭紅雨,2020);“城市色彩的記憶與理想”(郭紅雨,2010);“中國傳統色彩在城市廣場設計中的應用”(沈敬山;張智鵬;方浩,2019);“中國傳統色彩在城市公共空間的應用——以紹欽印染公司為例”(王開彩,2018),“現代性視閾下中國傳統色彩的范式更迭”(楊舒蕙;洪楓,2019)等。
2.2 城市色彩的社會文化背景探尋
城市色彩科學不是單純的色彩學研究,不能簡單地就色彩論色彩;城市色彩里有文化,但是研究城市色彩文化也不能滿足于務虛地空談文化。城市色彩也是社會文化的表征,城市色彩的文化內涵與社會文化表達是城市色彩研究的核心內容[3],研究城市色彩的文化意義需要擴展到城市色彩產生的環境土壤、社會因素和時代背景中。
在城市色彩文化背景研究方面較有影響力的科研課題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800608)“河岸帶植物色彩景觀變化及其影響機制”(張昶,2018);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15YJAZH017)“基于原型理論的傳統嶺南水鄉城鎮色彩特征解讀及傳承應用”(郭紅雨,2015);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2008B030303012)“傳統嶺南建筑色彩體系與文化研究”(郭紅雨,2008);廣東省社科規劃項目(GD20LN11)“基于文化符號價值的嶺南傳統園林色彩與江南傳統園林色彩比較研究”(郭紅雨,2020);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2014KP000069)“閱城讀色——城市色彩地域特征解讀”(郭紅雨,2014)等。
中國知網中以“城市色彩文化”為主題的論文、專著約203 條,較有代表性的成果例如:“色彩文化地理透視”(吳元芳,2005);“城市文化底蘊醞釀出城市色彩”(孫愉,2006);“中國城市文化色彩與色彩文化的透析”(賈京生,2008);“城市色彩設計與城市色彩文化”(楊學太,2008);“論景觀設計中色彩與文化的關系”(王川,2010);“城市:作為“色彩”文化體系”(張大為,2015)等。
隨著中國城市色彩規劃實踐的大量開展,城市色彩社會文化背景的研究有更多針對具體地區的色彩文化剖析與表達。可以說,城市色彩規劃實踐在較大程度上拓展了城市色彩文化的研究范疇,為城市色彩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位居前50 名的代表性著作與論文如下:論著例如“閱城讀色”(郭紅雨,2019);“上海的色彩”(傅炯;張帆,2015)等;論文例如:“城市色彩地域屬性的研究與應用實踐”(郭紅雨;蔡云楠,2014);“基于文化符號理念的城市色彩形象塑造研究”(郭紅雨,2015);“民族文化的色彩映射——以中日古典園林色彩運用偏好為例”(郭紅雨,2016);“作為文化原型符號的嶺南水鄉與江南水鄉園林色彩比較研究”(郭紅雨;梁林怡,2018);“基于文化原型理論的傳統嶺南水鄉城鎮色彩解讀”(郭紅雨;張大元,2018);“地域文化傳承視角下的金華市城市色彩景觀調研”(陸野,2020);“中原地區地域性建筑色彩觀的建立——鄭州城市建筑色彩設計引導”(王雅靜,2009);“保護與更新視角下城市色彩規劃的探討——以北京老城歷史文化街區為例”(張夢宇;李鋼;陳靜勇,2018);“城市特殊地域性色彩規劃研究——以武漢為例”(王曉;舒亞;陳銘,2017);“從各美其美走向美美與共——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色彩發展趨向思考”(郭紅雨,2020)等。
2.3 城市色彩的科學研究方法探索
由于城市色彩既是社會文化的,也是科學技術的,既有城市建設的工程屬性,還需要藝術的手段來達成,因此需要借助跨界的科研工具和綜合的科學研究方法,特別是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分析技術手段來揭示城市色彩內在規律[4],發現城市色彩新現象,或提出城市色彩的新理論和新觀點。
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研究課題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708412)“面向色覺障礙人群的地鐵空間標識色彩混同色模型優化研究”(吳端,201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778375)“基于色彩地理學的我國東北嚴寒地區城市色彩特色與保護方法研究”(路旭,201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51708230)“光氣候影響下歷史文化名城建筑色彩的量化與評價研究- 以閩南地區為例”(陳淑斌,2017);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開放課題(UDC2017010612)“氣候適應性的城市空間色彩設計方法研究”(郭紅雨,2017)(圖1-2);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S2013010014467)“基于氣候適應性的嶺南城市色彩譜系提取與設計方法研究”(郭紅雨,2013)等。
在中國知網中以“城市色彩方法”為主題的期刊論文、專著約80 余條,主要分布在城市色彩調研方法、色彩信息量化分析以及色彩形象評價指標方面,較有代表性的成果例如:“城市色彩規劃的技術方法與非技術方法”(郭紅雨;蔡云楠,2008);“析城市色彩關系調研方法中的城市體驗”(曹蓬,2008);“城市色彩的觀測方法與影響因素研究”(楊春宇;樹英;張青文,2011);“參數化設計方法應用于城市色彩主色調設計的可行性探討”(顧紅男;江洪浪,2013);“有關城市色彩的研究及顏色提取方法的探討——以南京為例”(付鵬;閆丹丹;徐雷,2014);“基于定量分析的城市色彩梳理方法研究”(孫巍,2014);“城市色彩現象的視覺直觀方法”(黃斌斌,2016);“避免視覺刺激的城市道路側景觀色彩特征自動提取方法”(張寧,2019);“基于數據分析的城市色彩規劃方法研究——以上海市閘北區為例”(白雪瑩;陳飛,2019);“基于街景技術的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城市色彩評價方法”(江浩波;盧珊;肖揚,2022);“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上海新城色彩規劃方法研究”(莊怡,2022)等。
除期刊論文之外,一些國家和省部級縱向研究課題和專利研究也積極探索了城市色彩的研究方法與技術,例如“一種城市色彩推薦色譜配色視窗”(郭紅雨;蔡云楠;朱泳婷,2013)。
這些關于城市色彩科學研究方法的探索,大多來源于建筑學、景觀設計和城市規劃等工科學術背景研究者的貢獻。他們嚴謹創新的科學精神和理性批判的科學素養,幫助我國的城市色彩研究脫離了務虛的空談,擺脫了主觀感受的膚淺,為城市色彩研究的方法體系建構提供了科學的基礎與技術的支撐,極大促動了中國城市色彩研究的科學化進程。
2.4 城市色彩應用與實證方法探研
中國的城市色彩科學研究起源于實踐問題,也主要服務于實踐工作。近二十年來,城市色彩應用與實證的科學研究是城市色彩科學最大量性的研究類型,而且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規劃設計方法與應用指引方面。城市色彩應用實踐研究主要是針對創新設計塑造城市色彩形象的活動,實證研究則是為檢驗城市色彩應用理論假設而展開的研究。實證研究包括數理實證研究和案例實證研究,針對城市色彩應用的實證研究多為案例實證類型。
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課題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808382)“養老設施無障礙環境的色彩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趙偉,201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408404)“建筑無障礙標識色彩與尺度量化設計策略研究”(賈巍楊,2014);建筑無障礙標識色彩與尺度量化設計策略研究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2021EWY004)“上海市新城片區色彩規劃體系研究”(莊怡,2021);中南置地資助課題“中南住宅外墻色彩系統”(傅炯,2018)。
根據中國知網中主題為城市規劃設計的期刊論文、專著檢索得到約350 余條,其中有代表性的高被引著作例如:“應用色彩學”(傅炯;張惠山,2020);“城市色彩的規劃策略與途徑”(郭紅雨;蔡云楠,2010);“城市色彩景觀的規劃與設計”(尹思謹,2003)等。論文例如:“城市色彩設計與色彩應用”(張海蘭;尚磊,2004);“總體城市設計中的色彩規劃引導——以重慶城市色彩規劃為例”(邱強,2006);“以色彩渲染城市——關于廣州城市色彩控制的思考”(郭紅雨; 蔡云楠,2007);“廣州市城市色彩控制方法研究”(郭紅雨;蔡云楠,2006);“景觀學視野下的城市色彩研究——以廣州為例”(郭紅雨;蔡云楠,2007);“杭州城市色彩規劃與管理探索”(張楠楠,2009);“為城繪色——廣州、蘇州、廈門城市色彩規劃實踐思考”(郭紅雨;蔡云楠,2009);“城市色彩規劃方法研究——以天津城市色彩規劃為例”(趙春水;吳靜子;吳琛;馬劍,2009);“杭州的色彩表情——杭州城市色彩規劃實踐心得”(宋建明,2010);“浙江省城市色彩規劃方法研究”(宋建明;翟音;黃斌斌,2009);“城市規劃的色彩時代”(郭紅雨,2009);“城市色彩規劃的廣州樣本研究”(郭紅雨;蔡云楠,2010);“色彩城市的理想與實踐”(郭紅雨,2012);“城市建筑色彩規劃管控方法初探——以天津市中心城區建筑色彩規劃為例”(董雅;張靖;孫銀,2013);“為色彩城市而行——城市色彩規劃在中國的發展思考”(郭紅雨,2013);“城市色彩規劃中色彩數據庫的建立方法”(張萃,2016);“中國和日本歷史城區背景下的戶外廣告可接受度研究”(莊怡;山本早里,2017);“淺析城市色彩規劃設計方法與控制管理——以沈陽市為例”(孟憲玲;趙文瑾,2019);“基于數據分析的城市色彩規劃方法研究——以上海市閘北區為例”(白雪瑩;陳飛,2019);“花城論色——關于城市色彩規劃工作的幾點思考與討論“(郭紅雨,2020);“論色彩調和思想在日本城市色彩規劃中的地位與實現”(王冠一;路旭,2020)等。
3 中國城市色彩研究的路徑與趨勢
在2000 年左右,當城市建設中色彩問題的頻發并累積到一定程度,城市空間品質化提升的要求也達到一定要求的情況下,中國開始了自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推進的城市色彩規劃設計運動[5]。城市色彩規劃實踐喚醒了人們對城市色彩問題的關注,也對城市色彩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城市色彩研究終于成為現代城市科學中的新課題。所以,中國的城市色彩研究是始于城市色彩規劃實踐的思考探研,是從城市色彩實踐中成長起來的研究課題,它的研究目的、方法、內容和理論都有著較強的應用實踐特征和豐富的經驗優勢,但也存在著問題導向類研究的局限,呈現出以下的發展路徑與趨勢特點:
3.1 從必要到必然——中國城市色彩研究的需求轉向
回顧二十年來的中國城市色彩研究之路,城市色彩研究從解決城市色彩環境建設實際問題,為設計優化提供理論支撐的服務需要,發展為城市空間品質化建設的內在需要,隨著城市建筑環境色彩建設開始逐漸融入城市規劃和管理的常規內容,城市色彩形象建設從城市整飾的階段性工作,發展為城市建設的長期內容,城市色彩研究開始從手段轉變為目標,并逐步走向城市審美的必然需求。
3.2 從舶來到本土——中國城市色彩研究的目標轉變
在經歷了借鑒和學習的階段之后,中國城市色彩研究開始強調本土化、地方性、民族性的色彩個性和特征。追求每個城市專屬的霓裳,為城市營造獨有的色彩風景線,是城市色彩研究發展的必然趨向,是城市色彩理論在中國落地生根的必要支持。而且,在趨同的全球化浪潮中,通過深刻認識自身的特色與脈絡,剖析城市色彩地域屬性和本土基因為基礎的城市色彩研究,可以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清晰地表達地域特色,在世界文化的洪流中堅守地方性的色彩語言、并在發展變化的時代中積極延續地方文化的生命力[6]。城市色彩研究的目標從向異域學習,發展為本土創新,并將再次走向世界,為參與世界城市文化建構提供本土化的色彩支持力量,正所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是本土化的城市色彩研究目標的深層次價值所在,也是中國城市色彩研究之路的終極目標。
3.3 從理念到現實——中國城市色彩研究的策略轉換
隨著中國城市色彩應用實踐的深入開展,城市色彩規劃策略方法的系統性也在逐漸完善。由于中國現階段的城市色彩研究是始于實踐的思考,是問題導向型的研究,因此,城市色彩研究的角度與側重點,也隨著城市色彩實踐的變革而產生變化。城市色彩研究的重點正在從浮于表面的概念目標向實踐運用的方法轉變,從學術理念的認識論到服務于實踐的方法論轉型,以支撐能夠落地實施的城市色彩設計、規劃導則和管理條例的制定與應用[7]。
3.4 從總體到縱深——中國城市色彩研究的內容變化
二十年來,中國城市色彩研究伴隨著城市色彩環境建設的迅猛發展,在研究內容和研究層次方面不斷地拓展延伸,從宏觀的總體城市色彩理念、城市色彩規劃思想,走向中觀和微觀層面的城市色彩研究內容,包括城市中的建筑色彩研究、植物景觀色彩研究、城市標志色研究、標識系統色彩研究、城市旅游環境色彩研究以及歷史街區色彩研究等等。城市色彩研究的內容與層次正在逐步深入城市物質空間的各個層面,并且與各種城市建設問題和城市空間類型相結合,產生新的研究角度、新的研究類型,促生新的學術增長點,豐富拓展城市色彩研究的新視域,例如:結合城市高度的城市色彩研究、結合城市風貌的城市色彩研究、基于類型學的城市色彩研究、基于符號學的城市色彩研究、基于語義學的城市色彩研究等。
3.5 從定性到定量——中國城市色彩研究的方法更新
經過二十余年的城市色彩研究與應用實踐,城市色彩的科學性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同,城市色彩中的科學理念越來越得到加強,新技術新方法為城市色彩研究帶來了新的生長點,豐富了城市色彩分析技術與手段,特別是幫助城市色彩研究擺脫了依靠主觀感受的經驗式判斷分析,加入更多技術手段,例如影響色彩感知的光環境分析、建筑色彩對熱環境的影響、基于眼動追蹤技術的城市色彩感知研究、應用大數據分析的城市色彩生長變化等,這些城市色彩研究的新方法,促使城市色彩研究從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分析,從主觀評測發展到智能分析,這是城市色彩研究手段進步提升的必要路徑[8],也代表了城市色彩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向。
3.6 從經驗到實證——中國城市色彩研究的方式轉型
在中國城市色彩的歷程中,經驗曾有著重要的地位。許多實踐出身的研究者依據多年城市色彩營造的豐富經驗,可以輕易判斷解讀城市色彩現象。但是經驗的認知范圍畢竟有限,經驗的歷時性、情境性和局限性在根本上限制了城市色彩研究的思路,僅依賴實踐經驗的城市色彩研究方式,受到科學理論支撐不足的制約,面對未知的城市色彩問題和未來的城市色彩發展方向,表現出力不從心的態勢和研究能力上的欠缺。為了走向更廣闊的城市色彩理想圖景,城市色彩研究者需要盡可能地排除主觀感受經驗的影響,運用科學方法,根據科學研究的目的和邏輯,剖析研究城市色彩問題,而且需要重復檢驗論證城市色彩目標,因為可重復性也是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為驗證城市色彩理論假設而展開的實證研究,尤其是案例實證研究將逐漸代替實踐感知經驗,為中國城市色彩研究帶來科學方式的轉型。
4 結語
中國城市色彩研究至今只有二十余年的發展歷程。雖然時間短暫,但是進展迅速,在城市研色之路上,許多研究者以科學的思維、理想與感性相結合的態度,運用科學技術的手段,為解析城市色彩現象、解答城市色彩問題、建構城市色彩理想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取得了突出成就。例如國家住房部2017 年度開放課題(UDC2017010612)“氣候適應性的城市色彩設計方法研究”(郭紅雨,2017-2019)獲得美國繆斯設計獎“2020 年度最高獎項鉑金獎”、由歐洲建筑藝術與城市研究中心和芝加哥雅典娜建筑與設計博物館聯合組織的世界2021 年度“綠色優秀設計大獎 GREEN GOODDESIGN AWARDS 2021”、泛亞地區2021 年度“重新思考未來獎”、美國舉辦的2021 年世界設計大獎WDA 獎、韓國舉辦的2022 年度亞洲設計大獎ASIA DESIGN PRIZE 2022Winner、巴黎設計大獎榮譽提名獎等6 個國際獎項;研究論文:Acceptable Size of Advertising Fascia based on Color andDesign in Historical Urban Areas in Kyoto(莊怡;山本早里,2017)獲國際色彩學會International Colour Association 優秀論文獎等。這些獲獎榮譽展示了中國城市色彩研究的優秀水平,記錄了中國城市色彩研究的成就,用色彩的語言講述了中國城市色彩研究的歷程。
在中國的城市研色之路上,愿孜孜以求的城市色彩研究者們,始終保持著少年的憧憬、青年的志向、壯年的智慧、暮年的胸襟,為中國的色彩城市而行。
5 參考文獻
[1] 約翰內斯· 伊頓. 色彩藝術( 色彩的主觀體驗與客觀原理)[M].楊繼梅, 譯. 北京: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
[2][ 美] 金伯利· 德法齊奧. 感性的城市: 城市文化與城市空間[M].吳彤, 譯.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11.
[3][ 德] 愛娃· 海勒. 色彩的性格[M]. 歐悟晨, 譯.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4][ 美] 魯道夫· 阿恩海姆. 藝術與視知覺[M]. 滕守堯, 譯.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5] 郭紅雨. 閱城讀色[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2.
[6] 郭紅雨, 蔡云楠. 城市色彩的規劃策略與途徑[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9.
[7] 郭紅雨. 從各美其美走向美美與共—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色彩發展趨向思考[J]. 流行色,2020(08):106-110.
[8] [ 德] 亞歷山德拉· 洛斯克. 色彩的歷程:18 世紀以來的探索與應用[M]. 由康鵬, 譯. 武漢: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