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既是“雙減”政策提出的要求,也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方法?!半p減”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應增強學科的探索屬性,提高小學生在小學科學學習中的探究能力。文章闡述了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性,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分析了當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結合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科學;教學質量
作者簡介:張慧瑩(1989—),女,江蘇省徐州市碧水灣小學。
“雙減”政策旨在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但這并不等同于減少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內容,而是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需要在課堂中學習更多的知識,有效錘煉學科思維。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通過布置大量的課后作業或是讓學生參加課后補習等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成績,而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將更多的重心放在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高效學習,從而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后探索時間。這就對小學科學的教學提出了要求,如何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成了研究的重點議題。
一、“雙減”政策下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性
(一)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是公平教育的表現
“雙減”政策是通過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讓教育回歸公平。公平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接受同等教育。在小學階段,學生在學科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使得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和興趣也有一定的差異。通過提高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公平獲得科學知識和技能的機會,有助于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1]。因此,提高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質量是公平教育的表現,如何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更有效率地學習,對于促進教育公平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是“五育并舉”的重要實踐
“五育并舉”強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量正是“五育并舉”的重要實踐方式。通過學習小學科學,學生可以了解到科學家的貢獻和科技成果,從而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果實,培養自身永不言敗的科研精神。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認真思考、仔細觀察、理性分析,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推理和分析能力。小學科學的學習需要學生頻繁地操作,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動手實踐的意識。小學科學的學習內容涉及自然、藝術等多個方面,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容既能增長學生的見識,又能激發學生對藝術的興趣,給學生帶來了愉悅、美好的體驗,提高了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因此,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有助于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是對“五育并舉”的重要實踐。
(三)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手段
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中更有效地學習科學知識,訓練科學思維與能力,培養有效的學習習慣與方法,這在無形中幫助學生提高了學習能力,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時間去學習其他技能,參與更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手段。
二、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提升的阻礙
為了進一步明確目前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質量現狀,筆者在研究過程中通過設計并發放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徐州市碧水灣小學四年級、五年級的學生及其家長進行調查,向四年級、五年級學生,四年級、五年級學生家長各發放問卷40份,共發放調查問卷160份;回收四年級有效學生問卷39份、五年級有效學生問卷38份,四年級有效家長問卷38份、五年級家長有效問卷36份,共回收問卷151份。筆者對問卷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一)教師教學方式傳統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分析,共有38名家長、33名學生認為小學科學教師教學按部就班。在傳統的小學科學課堂中,部分教師往往習慣于使用“師講生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機械”學習。這種教學方式下的課堂內容往往來源于教材,比較單一,雖然有利于完成小學科學教學要求,但是對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探索能力的發展是非常有限的。例如,教師在課堂中忽視學生自主動手能力的實踐,可能會導致學生沒有真正地理解科學知識,從而造成教學質量下降的情況[2]。
(二)教學內容引導性不足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分析,共有26名家長、28名學生認為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內容引導性不足。小學科學教學內容引導性不足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是缺乏生動的教學活動。小學科學課程應注重實驗、觀察和探索活動的開展,如果課堂中缺乏這些相應的教學活動,則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使學生難以深入理解相關的知識和概念。第二是教學內容過于抽象和概念化。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足,如果將過多的科學概念或抽象的知識灌輸給他們,可能會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從而難以順利掌握相關知識。第三是缺少實踐探索的機會。小學科學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沒有為學生提供實踐探索的機會,則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下降。第四是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教學內容,如果教學內容不夠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則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第五是缺少與生活實踐的關聯。小學生的學習需要與生活實踐緊密相連,否則很容易讓學生覺得科學知識與生活離得太遠,從而減少學生學習科學的動力。
(三)教學內容過于單一
通過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分析,共有26名家長、28名學生認為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內容單一?!半p減”背景下,部分教師開始創新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但從實踐來看,存在一個特殊問題,即有些教師備一次課后,一種教學內容多次使用,不做改變。究其根本原因,還是這部分教師懶于創新,疲于創新;再者就是教師的科學素養不高,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課程改革要求。此外,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部分學生難以適應創新性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的配合程度難以達到教師的預期,導致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提升。
三、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一)激發小學科學課堂活力
“雙減”背景下,很多教師開始嘗試開展具有創新性的小學科學教學,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創新性教學的開展不是十分樂觀。一方面,部分學生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學習上以被動的記憶式接受為主,在教師開展創新性教學內容時,這部分學生難以通過以往的學習方式獲取到有效的知識,因此會造成這部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知所措,從而使課堂氛圍變得壓抑;另一方面,教師正處于開展創新性教學的探索階段,對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把握不夠成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學科學教學效果的體現。因此,激發小學科學課堂活力迫在眉睫。
通過教學實踐可以發現,課堂的開放程度很多時候與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有重要關聯。教師如果能夠把握好小學科學課堂的開放程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激發小學科學課堂活力的目的。開放的教學氛圍,能夠啟發學生的自我探究意識,從而達到激發課堂活力的目的。要想激發課堂活力,教師就需要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注重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與互動,通過合理的交流幫助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
程中。
例如,在“磁極間的相互作用”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之初拋出問題:“一個磁極向另一個磁極靠近時,會出現什么情況?”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思考與討論的時間,在學生討論之后組織學生進行匯報交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在學生分享完猜想之后,再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通常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會發現“不同磁極相互靠近,相同磁極相互排斥”的現象。這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讓學生進入更開放的思考環境中,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拋出問題:“如果將一個磁極換作木棍、橡皮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會出現什么現象呢?”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再次探究不同物品與磁極之間的關系。這樣一節充滿開放氛圍的科學課堂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小學科學的熱情[3]。
(二)設計有層次性的科學問題
問題能夠增強課堂的引導性,更好地激發學生探索、解答科學問題的積極性。對于小學科學教學而言,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就是將已有的概念與新概念相結合、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問題的解答中的過程。要想讓學生產生探究問題的意識,教師就要設計有層次性的課堂問題,并將其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實現新舊概念的結合,引導學生嘗試用已有概念解決現有問題。
例如,在“觀察水中微小的生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幫助學生提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教師可以提問:“水中除了水,還會有什么呢?”“我們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觀察我們眼睛平時看不到的東西呢?”對于這樣簡單的問題,學生可以根據以往學習的舊知識或者生活經驗回答。待到學生回答完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增加問題的深度:“如果我們使用顯微鏡觀察河水,會在里面發現什么生物呢?”這個問題需要學生展開實驗探究,并通過觀察、分析和總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教師通過設計有層次性的課堂提問,可以一步步地增加課堂深度,引導學生深入課堂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使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法、問題解決法、小組討論法等,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和研究,從實際生活和科學實踐中尋找答案;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注重課堂激勵和獎勵機制,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注重引導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發展。這些措施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科學課堂體驗,促使學生進入更有深度的學習。
(三)豐富小學科學課堂活動
小學科學課堂活動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興趣培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傳統小學科學課堂中,部分學生的參與度并不高,課堂中一些實驗也是由教師單獨進行演示的,師生之間的互動較少?!半p減”背景下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記憶科學知識,還要能夠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堂中組織多樣的活動,豐富學生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產生自主探究的意愿,從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
例如,在“點亮小燈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觀察、猜想、操作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手電筒,猜想一下手電筒的工作原理,隨后通過展示手電筒解剖圖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手電筒的內部結構。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手電筒發電的工作原理,并通過小實驗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制作簡易手電筒,再請學生分享自己的制作經驗。這一系列的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科學課堂探究中,讓學生對科學知識有更加直接的接觸與了解。
教師在講解科學知識時,要注重講解內容的生動形象化,可以采用圖片、動畫、實物模型等工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教師還需要在教學中設置多種實踐活動,如野外考察、動手制作、模擬實驗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科學的學習是一個探究性的學習過程。要想提高“雙減”背景下的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增加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激發小學科學課堂活力、設計有層次性的科學問題、豐富小學科學課堂活動等方式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教師還需要提升自身科學素養與教學能力,構建靈活多樣的小學科學課堂,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薇.探討微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12):253-255.
[2]袁俐.小學科學中年級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策略[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22):57-59.
[3]李燕.STEAM教育理念下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工程思維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
(10):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