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教師要在體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不斷健全學生的人格。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心理按摩、心理疏導和心理調適,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諧、可持續性地發展。文章聚焦初中體育教學心育,提出對學生的體育學練心理進行“按摩”、疏導和調適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初中體育;心理健康;體育心育
作者簡介:張興根(1979—),男,江蘇省南通市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初中。
當下的初中體育教學較為重視學生體能的提升和體育技能的增強,卻忽略了對學生的心理教育。通常情況下,體育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相比較于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更為隱性,因而在教學中也容易被忽視,特別是在當前的背景之下,教師對體育學科教學的評價往往還是集中在體能與技能上。而當心理健康在評價當中無法體現出來時,其在實際教學中也就容易受到忽視。要想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體育學科的教學就必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即人們日常所說的“心育”。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近年來,體育學科教學中的心育已經受到高度的重視,但是縱觀已有的研究可以發現,體育教學中的心育實踐存在膚淺化、表面化等問題。在當前立德樹人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一、對學生的體育學練心理進行“按摩”
在體育教學中,由于各種體育活動項目,尤其是高難度的體育運動項目,對于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往往容易讓學生在體育學練過程中“打退堂鼓”,產生畏懼的心理,進而拒絕、逃避體育學練。尤其是對于初中生而言,這樣的情形比較常見,但是又容易為教師所忽視。
讓學生長期處于這種淤積的狀態,對于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為此,教師要對學生的體育學練心理進行“按摩”,通過心理按摩來舒緩學生的體育學練心理壓力。有研究表明,有效的心理按摩不僅能讓學生放松,還能提振學生的心理活動狀態。作為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要有心理按摩的意識,掌握心理按摩的技能。
心理按摩的方式很多,如言語暗示、表情暗示、動作暗示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學生調整體育學練的心理狀態。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有效心育追求的是過程與結果的良好契合關系。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只強調學生所謂的心理健康,而忽視了學生接受心理按摩過程中的身心體驗。一旦具體的心育過程不符合初中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求,心理按摩效果將無法達到理想效果。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否很難從表面上看出來,若缺乏有效的評價工具,教師則只能基于自己的經驗判斷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這樣較為容易出現誤判。因此最為有效的做法,就是教師在對學生的體育學練心理進行按摩之前,要充分考慮初中生的認知特點,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行教學設計。
具體到日常的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體育學練具體學情,了解學生體育學練的弱勢項目、短板內容,從而讓體育心理按摩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比如,教學“魚躍前滾翻”這部分內容時,很多學生看到筆者的示范以及視頻標準示范之后,產生了退卻、膽怯的心理。
為了讓學生敢于學練、積極學練,筆者對學生進行了有意的心理按摩。通過分解完整動作,筆者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學練具體動作,動作從簡單到復雜,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學練思路。其中,第一課時重點引導學生學習“蹬擺遠撐”“團身緊”等動作;第二課時重點引導學生掌握“先蹬后撐”“加強身體的配合”等要點;第三課時重點引導學生突破魚躍前滾翻的高度、遠度。
為了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筆者一開始使用彈力繩來引導學生將動作做到位。當學生能較好地協調身體動作之后,筆者再將體育學具從彈力繩過渡到桿子。這樣循序漸進的學練,筆者將之稱為“進門檻”。這樣的體育學練,能夠鍛煉學生的膽量,讓學生更勇敢地參與體育學練。通過有效的心理按摩和體育學練,學生在魚躍前滾翻時能有效地屈臂緩沖,快速地團身滾翻,他們的動作變得流暢起來,身體能協調配合,體育學練達成了預定、預設的目標。
對學生的體育學練心理進行按摩,能起到緩解學生心理壓力的作用。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具體學情,與學生進行積極的對話、交流,從而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按摩。在這里需要強調一個基本認識,那就是對學生進行心理按摩,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讓學生有充分的體驗感,這樣學生才能有良好的心理按摩體驗。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接受心理按摩過程中的具體表現,來判斷心理按摩的方式是否合理、有效。
實際上,心理按摩是一個通俗的比方,其強調的是教師要將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同等重視心育與體育,并且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面向學生個體,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與指導,達成預期的教學效果。而這一點對于絕大多數體育教師而言,都是全新的研究內容,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積累經驗,才能真正達到心理按摩的效果。
二、對學生的體育學練心理進行疏導
如果說心理按摩的對象是全體學生,那么,心理疏導的對象就是存在一定心理障礙的學生。在初中體育學練教學中,有部分學生,尤其是女生,存在體育學練的心理障礙、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疾病。除這種情況外,有部分體力與運動技能較差的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障礙。這些障礙經過長期累積就容易形成程度不同的心理不安全要素。對此,教師必須通過心理疏導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在體育學練過程中,教師可以借鑒積極心理學理論,如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塞利格曼的習得性無助理論等,不斷給學生的體育學練注入動力、活力,讓學生在體育學練的過程中進行自我監控、調節、管理。積極心理學理論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體育教師要認真學習并掌握這些理論的基本原理與思想,這樣在進行心理疏導時就可以判斷自己疏導的方向是否正確、程序是否合理。
比如,教學耐久跑之時,有一些學生會在體育學練的過程中“偷工減料”,比如他們會偷偷地減少跑步的圈數,或是在跑的過程中抄近路,或者帶著一種無所謂的心態邊跑邊走,等等。教學時,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心理薄弱點,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首先,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耐久跑的意義和價值,認識到耐久跑能增強自己的體能,改善自己的體質。其次,要讓學生掌握耐久跑的規律。在耐久跑中,人會產生一個極點現象,過了這個極點,耐久跑就會變得非常輕松。但在極點來臨之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心跳加快、動作遲鈍、臉色蒼白、肌肉酸疼、協調性降低等現象。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耐久跑是一項能夠訓練、提升意志力的體育活動,體育學練達標了,就不會再出現極點。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增強學生對體育學練動作和項目的意義、價值的認識,讓學生直面體育學練動作、項目,從而積極、主動地融入體育學練之中。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薄弱點進行心理疏導,鞭策、鼓勵、表揚學生,塑造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戰斗力,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體育文化、體育精神等。借助這種體育精神,學生能戰勝自我的心理惰性,消除心理障礙、困惑、問題,以積極、健康的心態融入體育學練之中。
對學生的心理進行疏導,就是要給學生進行心靈“補鈣”。心理疏導能照亮學生的心理盲區,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從而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促進學生體育學練心理的健康發展。在體育學練的過程中,體育教師還可以與心理健康輔導教師聯手,共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此外,體育教師既要對學生群體進行心理疏導,又要對學生個體進行心理疏導。只有將群體疏導與個體疏導相結合,教師才能調適好班級整體學生的體育學習狀態,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體育運動與學習中。
三、對學生的體育學練心理進行調適
體育教師不僅應當是一個心理輔導師,更應當是一個心理治療師[1]。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當與其他教師聯手,通過觀察、家訪、交流、測評等方式,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尤其是,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比如懼怕心理、焦慮心理、抑郁心理、攻擊心理、逆反心理等。相對于上述兩點而言,心理調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因為教師的心理調適既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還要明確科學的調適目標,設計科學的調適過程。體育教師只有積累了豐富的心育經驗,才能系統地調適學生的體育學練心理狀態。
在體育學練的過程中,學生會出現各種心理矛盾,如心理閉鎖與體育學練之間的矛盾,體育學練情緒與理智的矛盾,體育學練理想與體育學練現實之間的矛盾,等等。比如,由于小學階段未接觸過引體向上這一項目,初一新生在學習這個項目時,常常會產生習得性無助感,進而產生挫敗感。他們總是認為,引體向上依靠的是手臂和胸部的力量,而學生的手臂和胸部力量是有限的,因而他們認為引體向上的成績很難提升。
為此,筆者針對持有這樣觀點的學生展開心理調適。首先,引導學生科學認識引體向上,讓學生認識到引體向上可以分為體技性引體向上、體能性引體向上等,并傳授了相關的運動技能。這樣一來,學生對引體向上的學練積極性就能被激發出來。在堅持不懈的學練中,學生逐步掌握了引體向上的方法,他們學會主動擺動身子,借助向心力的作用,不費力氣地完成了引體向上。當學生掌握引體向上的技巧之后,就會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當學生感受和體驗到體育學練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之后,就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引體向上的學練中,從而不斷地挖掘更多的體育學練潛質。
在體育學練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系統脫敏法、進門檻法等對學生進行心理調適。在體育心育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全體學生關愛他人,讓學生在體育學練中互幫互助、互幫互促。此外,教師還可以幫助每一位學生建立體育心育檔案,關懷、關心、關愛學生,關注他們的體育學練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防范學生的體育學練心理問題于未然。
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既要成為學生學練心理的調適者,也要引導學生成為自我學練心理的調適者;既要關注學生的體育學練心理,也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體育學練心理。體育學練的心理按摩、心理疏導、心理調適等要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師要用積極的心態來激發學生體育學練的內在積極力量,讓學生的體育學練心理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中得到轉化,讓學生無痕地過渡到心理常態,形成積極的、健康的體育學練心理。聚焦學生體育學練的主體性,對學生持之以恒地開展心育,不僅能促進學生體育學練活動質量的提高,還能推動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常超.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育培養路徑研究[J].學校體育學,2016,6(17):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