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昱璇 王紀鵬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校;課程思政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1]”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指出:“高校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進一步提高高校立德樹人成效。[2]”高校應不斷提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加強對大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認識與實際行動的有效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接續奮斗。
黨的二十大強調,“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1]”首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能夠有效深化大學生群體對民族團結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大學生牢固樹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各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發展根本保證的觀點。其次,課程思政具備立體多元的教學特點,能夠強化大學生在學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入腦、入心、化行的效果,有助于將他們塑造成擁有堅定理想信念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再次,當今的大學生以“零零后”群體居多,他們思維靈活前衛、樂觀自信、富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堂教學,能夠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激勵其自覺練就過硬本領,在潛移默化中增強當代大學生群體踔厲奮發的責任與擔當。
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有利于打造具有一定民族理論基礎、梯隊銜接良好、致力于促進高校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人才體系。首先,貫徹落實高?!按笏颊n”工作主體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思想的重要論述,能夠進一步強化高校教師堅守立德樹人的初心使命,強化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領域的自我價值實現感及使命感。其次,民族團結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體布局中的地位的提升,拓寬了高校教師隊伍在實現立德樹人目標中施展才干的領域。有助于高校鑄造金牌師資力量、壯大人才聚合效應,營造以多學科學術聚才,以愛國事業情感留才的辦學治校格局。最后,立足于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能夠增強大學生群體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而扎根民族地區的理想信念,有利于實現高校鑄就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前沿陣地的接續發展。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能夠有效助推思政課程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廣闊場域中實現多維度發展。首先,專業課教師以課程思政靈活的架構為依托,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大學生牢固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制度、愛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信仰,有形有感有效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具有重要促進作用。讓大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不斷增強“五個認同”,在專業課中深化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代內涵的認識,在社會服務中踐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為指引的生動實踐,有助于推動高校思政課取得更為顯著的成效。最后,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嵌入高校教育初心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格局當中,能夠有效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基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精神意志在高等教育中薪火相傳。
“‘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好學校各部門的分工和協作,共同承擔育人的任務。[3]”高校應確立多主體主導細化的工作原則,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在環環相扣的工作環節中得到有效執行與落實。
第一,加強高校黨委的主體引領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4]”。高校應嚴格對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使黨委對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領導作為一種政治自覺,全面增強高校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的政治定力與示范執行力。第二,優化教務部門任務安排。教務部門應結合實際制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教學計劃與要求,嚴格落實共建共管的責任機制,充分發揮教務部門的指導監督作用與橋梁紐帶作用。第三,增強相關部門協同聯動。為防止課程思政“硬融入”“形式化”浮于教育與教學中,應發揮好同大學生成長成才密切相關的教輔部門、直屬單位等主體的協同聯動作用,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課堂活動成效。第四,凝聚院系工作理念共識?!案咝qR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要加強與各學院教師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加強理念和精神的傳導”[6],凝聚教師所在院系中的工作理念共識,構建階段連貫、主題緊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程思政建設新格局。
在課程建設“主戰場”,特別在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相關的專業課程中,教師應注重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科學地寓于專業知識傳授和專業能力培養之中,深入挖掘專業學科中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牢固樹立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一,在文學、歷史學、哲學等以價值引領為主的學科中,專業教學過程應厚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著重培養富有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的新文科人才,在教學引領中提升大學生在其學科領域進行“跨文明對話”的溫度感知與對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深度理解。第二,在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專業中,應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專業學習中的思想地位。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重視對經濟、管理、法學專業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有助于培養出厚植民族使命感、熱愛創造、面向未來的新時代生力軍。第三,在教育學專業中,應著重強化大學生對教育專業的職能認同,明確教育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培養理想信念堅定、熱愛國家、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愛社會主義、樂于為集體奉獻的人才。第四,在藝術學專業中,藝術學科教學應發揮“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藝術專業功能,廣泛培養德藝雙馨的優秀人才,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藝術專業施展的“春風化雨”中啟迪人類心理,讓藝術專業人才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自覺自為。
為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應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實踐育人功能與作用,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程思政與第二課堂協同育人的新格局,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廣度、深度與溫度。
第一,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效融入大學生競賽活動。校園承載的文化與校園建設形成的育人合力,為師生群體搭建了技能提升與施展才藝的平臺,同時也為課程思政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載體。師生在競賽指導交流與階段性成果反饋的過程,能夠強化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的思考、整合、發散等能力,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專業學習并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踐創新的重要途徑。
第二,注重“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舉辦。組織學生到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文化下鄉、科技下鄉、衛生下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第二課堂中華民族共同體實踐教育的重要一環。組織開展民族地區“三下鄉”活動,在向大學生提供成長成才廣闊舞臺的同時,“將加強各族青年大學生‘五個認同教育與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相結合,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學習轉化為鑄牢各族青年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行動[6]”,奏響新時代大學生把青春書寫在中華大地上的最強音,激發青年大學生施展技能才干、磨煉專業本領的壯志豪情。
第三,倡導大學生廣泛參與教師主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科研活動。高校教師可結合科研實際與政策導向,將課題研究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聯系起來,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主題的科研活動。一方面能夠增強大學生群體對科研活動“感興趣、學得懂、有收獲”,開啟大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科研學習熱”。另一方面,專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科研的過程中,以科研學習的方式帶動專業課程、第二課堂、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發力,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專業知識學習的有機融合,厚植青年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牢固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決心。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項目“高?!n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21SZ021);遵義醫科大學2020年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多學科視角下研究生‘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ZYK47);遵義醫科大學2022年研究生創新課題“貴州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同研究”(ZYK182)。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0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603_462437.html.2020-05-28.
[3]王方.推動高?!罢n程思政”建設的四個著力點[J].高校輔導員,2020,(04):15-18.
[4]習近平.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30.
[5]曹椿寓,王紀鵬,楊麗.“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與實踐探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2,24(03):124-127.
[6]鄭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民族院校課程思政建設[J].民族學刊,2022,13(07):33-40+141.
(作者單位:遵義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