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創新2.0的信息時代衍生的新業態,簡單地講就是傳統行業+互聯網的新模式,利用信息和互聯網的新媒體平臺,使互聯網與傳統業態相互融合,實現創新發展的目標。“互聯網+”的出現為許多行業賦能,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教育行業。互聯網+背景下,學校教育的理念、設計、策略、模式都發生巨大變化。依托各項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功能強大的新媒體平臺,學校學科教學和專業建設工作有了創新突破的可能性。教學觀、教師培養、課程設計、課堂模式等都實現了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極大地拓展了學科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發展空間。由劉繼平撰著的《“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模式探索》(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一書是立足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互聯網+”的融合業態深度介入高校聲樂教學領域背景下的專業著作,該書對“互聯網+”的基本理念、“互聯網+教育”的創新本質、高校聲樂教育互聯網教育觀、“互聯網+”高校慕課聲樂教學模式、“互聯網+”翻轉課堂聲樂教學模式等一系列與互聯網聲樂教育相關的話題進行了專業闡釋和詳細剖析,基于各高校在互聯網聲樂教學領域的創新探索,以具體的教學案例進行剖析,詳解了各類“互聯網+”技術與模式在高校聲樂教育中的具體應用策略。該書對于高校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聲樂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升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現將該書具體內容特征歸述如下。
要了解高校互聯網+聲樂教學的創新本質,明白其運行原理及其實現機制,首先要解決技術層面的問題,即“互聯網+”是什么及其應用現狀,“互聯網+教育”是什么及其發展趨勢,目前支撐互聯網+教育實現的基本技術是什么等。本書從互聯網計算機科學的專業角度對上述前置話題進行解答,以專業概念闡釋和理論解析還原“互聯網+教育”本質及其基本面貌,勾勒出當下一個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技術、數字化系統、新媒體平臺、計算機軟件等信息技術的高校教育新形式,讓讀者對互聯網技術性能特征及其發展歷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形成對互聯網+教育更為專業系統的認知。首先,對“互聯網+”概念的闡釋本書主要從計算機科學的專業角度進行,盡量將晦澀的專業術語轉化為更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并以具體技術的現實應用案例進行解析,讓讀者建構起對互聯網+概念的具象認知;接著,作者闡釋了“互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創新應用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從基礎技術支撐、教育創新要求、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才素養結構等角度舉例,辯證分析了實施互聯網+創新教育的優勢與局限性,明確了互聯網+教育對于革新人才培養理念與模式的重要作用。
梳理了“互聯網+”及“互聯網+教育”的基本專業概念,才能對互聯網+教育創新本質及其運行機制作進一步的探究。本書用3個小節的篇幅解析了互聯網+教育的創新實踐及其發展歷程,以理論結合實踐、圖文并茂的論述方式向讀者解釋“何為互聯網+教育”以及互聯網+教育在何種程度實現了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改革創新。關于“互聯網+”教育的運行機制,本書結合當前各高校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構建的新媒體課堂模式和數字化教學系統的具體應用特征,表明當前的“互聯網+”教育運行機制,在基本循跡計算機、新媒體技術發展趨勢的前提下,根據各校的具體教學條件的不同,也呈現出各自的獨特性,同時對高校互聯網+教育實踐創新給予了原則性的建議策略。
目前,多數高校已經認識到互聯網+對教育創新的巨大優勢,因此各專業紛紛開始探索自身的互聯網創新教學探索,音樂專業教育同樣如此。由于不同院校、不同專業的課程教學實際有所不同,所具備的教學條件也有所差異,因此,各專業開展的互聯網創新教學實踐也呈現出不同特征,但都突顯出互聯網+新業態及新媒體平臺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巨大突破。《“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模式探索》一書基于不同地區和不同性質院校音樂專業的聲樂課程的教學創新探索實踐展開了深入本質的分析,從各層面將其與傳統聲樂教學模式進行對比,在總結高校傳統聲樂教學模式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列舉了互聯網聲樂教學的具體優勢,為高校傳統聲樂教學模式的創新突破提供了經驗分享和實踐示范,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價值。
在“高校聲樂教育與“互聯網+”融合”一章,作者將高校聲樂傳統教育觀與互聯網教育觀進行比較分析。從聲樂教育基本概念、當代聲樂藝術發展趨勢、技術創新意義以及音樂人才素養需求等多個方面進行差異化分析,呈現新媒體時代由互聯網技術創新帶來的聲樂藝術教育革新及其對傳統教育觀的突破,并強調了觀念更新對充分發揮技術革新帶來的生產力爆發的重要意義,肯定了高校在互聯網聲樂教育創新實踐中將觀念革新優先置于首要地位的必要性,凸顯出本書作者在理論研究中把握重點的能力。當然,作者對高校互聯網+聲樂教育實踐模式的闡釋不單單從生產力爆發的角度進行論證,還創造性地提出了“人本回歸”的理念,即強調互聯網+教育模式對貫徹“以人為本”教育價值理念的作用,分別從互聯網聲樂教育的內容豐富性、課程形式多元化、教學模式靈活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塑造、學生個性發展空間等角度進行創新性論證,如此,則又賦予互聯網聲樂教育新一層的突破創新意義,也從側面印證了各高校強化聲樂教育與互聯網+融合探索實踐的合理性。
本書的第四、五章從聲樂教育模式創新的具體實踐層面出發,分別以“互聯網+”高校慕課聲樂教學模式和“互聯網+”翻轉課堂聲樂教學模式為例,展示了高校聲樂教育模式創新的具體課程設計邏輯與實踐程序。并以具體的聲樂課程案例為藍本,解析了“慕課”和“翻轉課堂”所體現的技術特征優勢及其教學創新效果,基于量化分析和數學統計模型的手段,對比分析了對于同一課程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和互聯網教學模式所呈現的不同的教學效果,對于處于互聯網聲樂教學模式創新探索初期的高校教師極具借鑒實踐參考價值。對于慕課聲樂教學,本書先是解答了什么是慕課和慕課的基本構成等技術性問題,以解決讀者對于聲樂慕課的技術疑惑。接著分別以“戴你歌唱”和“美聲之林”兩堂具體的聲樂課堂為案例,從聲樂理論教學和聲樂演奏教學兩方面呈現了慕課教學的創新性,分析了經典慕課實踐模式對傳統聲樂教學模式的優越性所在,解析了慕課的具體操作步驟和實現機制,并以此展示了慕課模式在不同主題的聲樂教學課堂中的適應張力,力證了慕課教學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對于翻轉課堂教學,本書同樣遵循基本概念梳理-高校應用現狀-教學設計創新策略的論述邏輯,力求以簡明扼要的語言將翻轉課堂的技術優勢和創新特征表述清楚,通過對反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步驟、策略和評價體系等進行逐一解析,分析不同聲樂教學案例應用翻轉課堂的特征,以期總結出當下高校翻轉課堂聲樂教學實踐中的主要癥結和優化路徑。
另一方面,基于對當下互聯網教學技術、理念、模式的系統分析,以及對高校傳統聲樂教學模式局限性解析和未來高校音樂人才培養的主要要求分析,本書結合當下各高校在互聯網聲樂教學創新實踐探索中的實際情況,從實用性、可操作性等方面統籌考慮,提出了基于當下實際互聯網背景下高校互聯網聲樂教學的創新性實踐策略,以具體實踐案例驗證了這些策略在實踐中的可靠性。首先,作者認為要實現高校互聯網聲樂教學創新,要注意遵循基本的實踐原則,在書中將其概括為創新性原則、實用性原則以及可操作性原則。從作者論述來看,實用性是首要的,這是保證教學實踐切實發揮育人效果的前提;可操作性是衡量教學策略結構邏輯設計是否科學的指標;創新性則是決定教學策略能否突破傳統教模式窠臼、激發教學策略高效育人實效的保證。本書還分析了慕課教學、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及各類基于新媒體平臺的互聯網教學模式在當前學校實踐教學中出現的主要問題,并探究了出些這些問題的原因(實踐策略本身和背后機制原理等方面的),并基于上述基本原則的提出了針對性的優化策略,這對于互聯網教學改革具有顯著實踐指導價值。例如,針對混合式教學在高校聲樂教學實踐中不能被合理運用的問題,本書認為主要由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師不能根據聲樂教學的具體內容靈活選擇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手段,致使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的不匹配,從而無法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二是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接受能力不足,由于缺乏過渡環節以及教學環節設計不合理,導致學生在頻繁的教學環節切換中丟失了學習節奏,導致課程學習效果不理想。
整體來看,本書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聲樂教學創新探索”這一論題的闡釋做到了系統專業、全面細致,理論分析和實踐應用兼備,所列舉案例具有典型性,對于新媒體時代高校聲樂教學模式的進一步優化完善提供了理論借鑒。
(中央戲劇學院 吳寒冰 北京舞蹈學院 樸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