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


[摘 要]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問題式教學能有效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文章以“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一課為例,通過創設真實的地理情境,依據學生最近發展區,設計進階性的問題鏈,在地理核心素養引領下,探討問題式教學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應用與實施策略。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地理信息技術;防災減災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0-0089-04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現行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要重視問題式教學。問題式教學是以“問題發現”和“問題解決”為要旨的教學模式。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地理思維方式,建立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構,并能夠由表及里、層次清晰地分析問題,合理表達自己的觀點[1]。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問題式教學更關注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習得新知,培育地理核心素養。
一、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式教學實踐
(一)課標解讀與教材分析
現行課標要求教師甄選相關的自然地理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以相關自然地理問題為載體,在探究中習得地理信息技術的功能及應用。“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一課是人教版(2019年版)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災害”第四節的內容。教材前三節針對我國多發的氣象與水文災害、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手段及個人面對自然災害時的應對措施,概括說明自然災害的相關情況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強調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可見,本節知識至關重要,只有正確理解不同地理信息技術的定義、功能,才能在防災減災中做出正確的決策。
(二)學情分析
首先,從認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說,高中生的理性思維已經發展到比較高的階段,經過前面對自然災害的學習,學生有進一步探究如何獲取分析地理圖像、應用地理信息技術的需求。其次,在知識與能力儲備上,高一學生在此前近三個月的高中地理及其他相關學科學習的基礎上,基于生活經驗,大部分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的具體類型、應用認識不足,需要通過系統的學習構建相關知識體系。
(三)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基于現行課標要求,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發生過的三次地震,即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019年長寧地震。以時間為脈絡,對比這三次地震在救援方式、救援效率上的差異,引導學生理解救災能力提升的背后是以科技的崛起與經濟的發展為支撐,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發展觀。通過分析地理信息技術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災中的應用,引導學生學習三類地理信息技術的定義、工作原理、功能。在學生習得新知后遷移運用——由抗震救災到其他自然災害的防治再到居民生活中的應用,與本章前三節自然災害內容相呼應,將教學內容串聯成具有邏輯主線的情境問題鏈,實現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地理信息技術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災中的應用實例,展現遙感技術、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及地理信息系統的技術特點和相互關系,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核心素養。2.由抗震救災到其他自然災害的防治再到居民生活中的應用,結合實例說明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具體功能及應用,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3.通過對比三次地震救災方式,引導學生理解人類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是為了增進對災害的了解,以更好地調整人類行為,協調人地關系,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核心素養。4.通過拓展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及地震預警技術的發展狀況,培養學生的科學發展觀與民族自豪感。具體教學過程詳見表1。
二、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式教學策略思考
本文通過創設真實、相關的地理情境及設計具有進階性的問題鏈,以“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一課為例進行教學設計。針對本次課堂教學實踐,筆者就如何基于真實情境開展問題式教學提出以下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注重情境的生活性與關聯性
問題情境的創設需要注重生活性與關聯性。本文在選取教學案例時,以眾多自然災害中的“地震”為切入口,選擇學生較為熟悉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長寧地震,對比這三次地震救災方式的差異,使學生感受科技點亮救災。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大多選擇學生更為熟悉的汶川地震,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探究遙感技術、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汶川地震中發揮的作用,厘清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二)設計問題鏈,注重問題的探究性與進階性
本文的問題設計,由易到難、由客觀到開放,并進行了一系列的追問,不斷引發學生深度思考,深化學生的認知。如學習情境一中的問題鏈有如下遞進關系:遙感定義—遙感拍攝角度—用自己的話給遙感下定義;遙感包括的環節:遙感工作原理—遙感技術的優點—遙感技術的應用實例—衛星遙感的缺陷—改進措施—無人機的應用—無人機及遙感技術是否能取代實地考察。
(三)巧用思維導圖,注重知識的層次性與邏輯性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了遙感技術、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后都進行了思維導圖的繪制與完善,并用一個字或一個詞語簡潔有效地概括了每一種地理信息技術的核心功能,如遙感技術與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側重于“看”,即“獲取數據”;地理信息系統側重于“想”,即“分析數據”。在獲取數據的技術和系統中,遙感技術側重于大范圍“面”的監測,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側重于精確的“點”的監測。
(四)以生為本,注重新知的價值性與實踐性
在問題式教學中,學生是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主體,整個教學過程應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為出發點,以學生有效習得新知為歸宿,確保學生在問題式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其在相似情境中遷移運用所得新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力。
本課教學從地理信息技術在抗震救災中的應用到其在其他自然災害的防治再到居民生活、城市管理中的應用,說明地理信息技術的具體功能及作用,讓學生學有所得、學以致用,有效促進學生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力的提高。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