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基

[摘 要]信息技術2.0時代的到來,為高中地理教學提供了新的技術、設備和資源,推動地理教育向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本文對信息技術2.0下高中地理教學產生的新變化進行分析,并結合相關教育技術,探究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的實施策略,旨在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大單元教學的融合,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學質量,為相關教育者提供一定的教學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2.0;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0-0093-03
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以下簡稱“三新”)的背景下,大單元教學成為高中地理課程改革的一個要點。在過去的教學中,地理教師大多以課、節為單位,單元整體教學的意識不足,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只能掌握零散的知識。在“三新”背景下,教師要善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工具,緊緊跟隨教育信息化2.0的發展步伐,打造出智能化的高中地理課堂,落實大單元教學的理念,幫助學生將所學的地理知識整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與綜合應用能力。
一、信息技術2.0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新變化
(一)教學智能化程度提升
在信息技術2.0的時代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的智能化程度大幅度提升。以往的高中地理課堂,數字化、網絡化水平有限,許多教師只是把書本上的知識點搬到了屏幕上,沒有深入挖掘和運用信息設備的各種功能。隨著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在高中地理課堂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統計學生在地理大單元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料,通過對相關數據的分析,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進行個性化、智能化、精準化的指導。信息技術2.0時代的到來,為師生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教學環境,讓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變得簡單便捷。
(二)教學資源開放共享
隨著信息技術2.0時代的到來,教學資源的開放共享程度明顯提升。一方面,網絡平臺上積累了眾多教育領域的學者、一線教師上傳的教育資源;另一方面,校際之間的線上交流更加頻繁,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成為現在的熱門話題。高中地理教師可以圍繞單元主題,通過數字圖書館、教育資源庫以及各大搜索引擎來尋找想要的教學素材,進而豐富地理課堂的教學資源。
(三)教學評價更加精準客觀
科學合理的評價是教學工作改革發展的重要動力。過去的高中地理教學評價存在一些不足,無論是作業批改,還是組織測驗和考試,教師都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難以深入地了解和評價每個學生。在信息技術2.0時代下,教師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大單元學習的情況進行智能分析。通過線上平臺進行測驗,系統會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智能分析并生成圖表,教師通過查看圖表可以快速發現學生錯誤率較高的題目,了解每個學生的錯題情況。在整合數據資料的基礎上,對學生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根據學生存在的不足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做到精準教學。
二、信息技術2.0下的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策略
(一)確立單元目標,線上設計與發送導學案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確立整體的教學目標,把握好本單元的教學主題和方向,以單元主題為核心,將相關的地理知識串聯起來,然后設計導學案,并通過線上平臺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利用導學案進行自主預習,初步了解本單元的內容。這樣既能夠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能夠使他們對相關的地理概念形成基本認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與土壤》的時候,教材包括《植被》《土壤》兩個小節和一個問題研究活動。新課標要求:“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主要植被,說明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教師可在此基礎上確立大單元目標:通過實地調查、互聯網等途徑,掌握地理實踐的方法;掌握觀察植被的方法,學會分析植被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掌握觀察土壤的方法,能夠比較不同土壤的特征;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樹立和諧的人地關系意識。
在確立了大單元教學目標后,教師就要設計相應的導學案。依據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可知,野外觀察活動是本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可采取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設計導學案,在導學案中寫明以上教學目標,并布置學習任務,設置相關問題。
1.植被
(1)觀察并思考:小麥和大豆的根系有什么不同?(2)植物的根有什么功能?(3)影響植被根系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2.土壤
(1)觀察并描述:土壤的團粒結構有什么特點?(2)土壤的形成因素有哪些?(3)生物在成土中的作用是什么?
3.問題研究
(1)城市洪水與土壤蓄水功能之間有什么關系?(2)海綿城市有哪些生態功能?(3)你認為應該怎樣解決我國城市的“看海”問題?
在上課前的一周左右,教師通過線上平臺發送導學案,讓學生了解大單元學習的目標,并要求學生通過戶外調查、實物觀察、查找資料等方式,探究這些問題的答案,理解本單元的主題與核心知識點,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準備。
(二)開發信息資源,創設生動的單元教學情境
大單元教學涵蓋的知識點較為豐富,通常需要多個課時才能完成,學生在學習中很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因此,教師要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將大單元中的知識點整合起來,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理解單元主題,掌握知識點。信息技術2.0為教學情境的創設提供了支持,教師可利用學校資源庫或互聯網平臺上的信息資源,創設出生動形象的大單元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室里就能直觀地觀察到世界上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之一,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模擬上百萬年間地球地質結構的發展變化過程,如斷塊山的發育過程、地殼的運動作用等。這些都能夠借助信息技術模擬出來,讓學生對相關的地理現象和事物有直觀的認識。觀看結束后,教師提出問題:人類是怎樣了解地球內部結構的?地球共有幾個圈層?地球的各個圈層各有什么特點?讓學生結合情境內容進行思考和作答,引導學生從情境中總結地理知識。
地理知識大多源自人類的生產生活,教師通過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夠使學生形成豐富的感性體驗,認識到地理知識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在真實形象的情境中理解和吸收地理知識。因此,地理教師在創設單元教學情境的時候,可以融入現實生活的元素,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理解地理知識的概念與內容。例如在教學《區域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的時候,教師可利用電子地圖指出新疆阿克蘇的位置,展示一些當地的圖片,讓學生對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形成感性認識。隨后,提出問題:“新疆阿克蘇的冰糖心蘋果深受消費者的喜愛,被稱為‘水果皇后,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導學生從土壤、地形、氣溫、降水等多種角度出發,對新疆阿克蘇的地理環境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地理環境對當地產業發展、作物生長的重要影響,并鼓勵學生根據本地的地理環境特點,提出產業發展的建議,增強學生參與社會生產生活的意識。
(三)豐富單元內容,培養學生信息化學習的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教師要加強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樹立信息化學習的觀念,鼓勵學生借助互聯網、資源庫等途徑進行自主學習,將課內外的知識信息整合起來,拓寬學習視野。在建構大單元知識網絡的時候,除了充分整合教材內容,還需要適當地融入課外素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中抽象的地理概念。
例如在教學《自然災害》時,教師可根據本單元的內容設計核心問題:“自然災害有哪些種類?我們應當怎樣有效地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怎樣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防災減災?”同時,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自主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課本內容,總結氣象、水文、地質等不同類型災害的特點。教材中簡要講解了遙感技術、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但提供的資料較為有限。教師可讓學生圍繞這些關鍵詞進行搜索,查閱相關的專業技術資料,從而更全面地認識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這樣不僅能推動課內外地理知識的結合,豐富大單元教學的內容,而且有助于鍛煉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能力,讓信息技術2.0的理念滲透到學生心中。
(四)運用信息工具,構建地理大單元知識框架
在大單元教學中,怎樣將零散的知識點有效整合起來是一個難題。有的教師用分條羅列的方式來梳理整個單元的知識點,這種方式看似條理清晰,但學生面對密密麻麻的文字,記憶起來比較吃力,也難以把握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在信息技術2.0背景下,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信息工具來整合大單元知識,以簡潔、直觀的方式呈現大單元知識的層級關系,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教學《產業區位因素》的時候,教師可利用XMind軟件進行教學,繪制出本單元的思維導圖。首先,要明確“產業區位因素”的中心詞,然后畫出“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個分支。接著,再詳細繪制每個分支下的知識點,如“農業”可延伸出“定義”“特點”“因素”等分支,“特點”又可以分為地域性特點、季節性特點、周期性特點。同時,教師還可以設置不同的底色,如“農業”部分用綠色底框,“工業”部分用藍色底框等,以提高視覺上的區分度。在教授本單元的時候,筆者選擇了兩個班級開展實驗,在實驗班中運用XMind軟件的思維導圖總結大單元知識,在對照班中用文字羅列的方式總結知識,然后開展測驗活動,用大數據統計學生的成績,結果如表1所示。
通過兩組數據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實驗班級中檢驗成績在80分以上學生的人數和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班。由此可見,相比于文字羅列的傳統教學方法,采用XMind軟件的教學方法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大單元地理知識。
(五)注重線上互動,多途徑鞏固單元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2.0時代的到來,突破了課堂的時空限制,為師生的課外互動交流提供了新途徑。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師生交互局限在課堂上,教師在課外很難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難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單元教學的效果。對此,高中地理教師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加強與學生的線上互動,通過多種方式來提高大單元教學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環境與發展》之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將自己不理解、掌握不牢固的知識整理下來,通過線上留言的方式告知教師。教師利用空余時間查看學生的留言,以此來了解學生對大單元內容的掌握情況。對于個別簡單的問題,可通過發送文字、語音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對于學生提出較多的問題,則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集中講解。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情,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同時能夠發現自身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為后續教學工作的改進提供依據。教師還可以在線上發布練習題,利用系統對學生的答題結果進行分析,將后臺數據作為大單元教學評價的參考依據。此外,教師可以將日常教學的課件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以便學生隨時觀看和使用,并經常為學生推送與地理知識相關的文章、短視頻等,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
在單元教學結束后,地理教師可以利用相關軟件制作相應的思維導圖,梳理本單元的內容,并通過線上平臺發送給學生,讓學生清晰直觀地看到本單元的重要知識點,理解各部分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比如在教學《自然災害》這一章后,教師可以“自然災害”為中心詞繪制思維導圖,以“氣象災害”“水文災害”“地質災害”“防災措施”等作為一級分支,然后再詳細地羅列每個部分的知識點,如“氣象災害”又包括“暴雨”“臺風”“雷電”等,將豐富的知識濃縮到一張圖當中,讓學生根據思維導圖自主復習本章內容。通過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整合起來,建立起系統化的知識框架,掌握知識點之間的層級關系、并列關系等,進一步提升大單元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信息技術2.0時代的到來,為高中地理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高中地理教師要樹立終身發展的理念,將新的技術、資源、方法融入地理課堂中,優化備課、授課、測驗等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高中地理教師要將信息技術與大單元教學有機整合起來,打造出智能化、整體化的地理課堂模式,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曹乃川.淺析網絡教學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合理運用[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8):79-80.
[2] ?周微微.信息化背景下網絡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22):86-88.
[3] ?陳紅麗,申大魁,魏丹.基于思維導圖的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12):20-22.
[4] ?張磊. 高中地理大單元教學培養區域認知素養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2.
(責任編輯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