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勤
摘? ?要:近年來,各高校不同專業學生法治素養參差不齊,大學生用法的能力有待提升。給大學生帶來嚴重危害的校園貸、網購刷單欺詐、網絡釣魚欺詐等現象屢見不鮮,說明了法治教育雖然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因此,闡述了大學生法治教育成效不理想的社會現狀,指出了大學生法治信仰不足、教育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并就提升大學生法治教育成效路徑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法治教育;成效;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12-0132-03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時代樹立正確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十分緊要。”[1]為實現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目標,很有必要樹立大學生堅定的法治信仰。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使大學生擁有堅定的法治信念,培養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找法、解決問題時用法的思維習慣,是實現全面依法治國、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客觀要求。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培養大學生的法治精神,形成校園的法治文化氛圍,有利于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提高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成效,直接關系到實現法治國家目標的深度和持久度。本文從大學生法治教育現狀入手,針對目前大學生法治教育出現的問題,對如何提升法治教育成效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一、當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現狀及原因
(一)法治教育成效不高
當前,大學生在尊重法律權威意識、學法意識、用法維權意識等方面得到了加強,有了一定程度的初步用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法治教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是,法治教育仍然存在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即混同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和“法治教育”,簡單認為只要做好普及常識性的法律知識,就是做好了法治教育。從而也忽視了培養大學生如何依法理性維權并解決糾紛的實際用法能力,使得總體上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法治教育成效不高的原因
近年來,互聯網上充斥著色情、暴力等諸多誘發違法犯罪的內容,不良媒體的宣傳誘惑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天之驕子”們的違法犯罪事件時有發生,例如著名的馬加爵故意殺人案、藥家鑫交通肇事案、黃洋投毒案、吳謝宇殺母案等。同時,由于用法能力薄弱,部分大學生往往也是校園貸、網絡刷單、網絡詐騙等案件的受害者。這些案件讓筆者思考大學生法治教育為何成效不理想的原因,并尋求解決的辦法。筆者認為,抑制大學生法治教育成效的原因如下:首先,法治教育效果顯現需要較長時間,也難以用簡單的標準評定效果強弱。其次,在培養方案的制訂和教學的環節設計方面,大多以大學生“知法”“懂法”為主,以達到預防犯罪和保障大學生權益的目的,而忽視了法治精神的培養,與大學生內心虔誠信仰法律還有很大的差距。最后,創新性的實踐教學和第二課堂等教學手段流于形式,成效不明顯。雖然一些高校請了法官、警察、律師等一線法律工作者做講座,并進行咨詢答疑工作,以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但是因為在經費支撐、規范管理、選任的條件、學校教學匹配機制等措施方面缺乏支持,所以教育成效不能達到理想狀態。
二、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校法治教育實質是一種素質教育[2]。長期以來,各高校通過線上線下開展各種法治宣傳活動,使大學生的法律素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高校的法治教育仍然存在大學生的法治信念不堅定、學校法治教育的評價體系及教育資源的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等問題。
(一)法治信仰不足
法治信仰是社會主體基于社會法治現象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主觀把握方式,是對法的一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3]。近年來,媒體報道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已司空見慣,這足以說明大學生法治信念不堅定,缺乏對法治的情感。在一些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缺乏獨立性,把它納入道德教育、思政教育體系,致使大學生接受法治教育的時間短;對學習內容進行應試的測評,忽略了培養法治思維習慣,忽略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觀念。在推進中國法治化的進程中,難以避免出現一些有法難依、執法難、違法難究的現象,這也沖擊著大學生對法律的絕對信仰。
(二)教育資源的保障機制尚不健全
1.教育內容滯后于法治實踐
在課程設置方面,各高校都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作為大學生必修的公共課程,使它成為接受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但法治教育在該課程的內容占比小,難以保證較好的法治教學成效。由于缺乏專業法律教師,開設的涉及法治教育的公共任選課程較少。另外,第二課堂涉及到的有關法律知識的講座也較少開展。在教材選用上,雖然有部分課程選用了“馬工程”教材,但是仍有很多課程所用教材沒有把法治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因此,雖然我國近年來立法速度很快,但是大學生的法治教育還遠遠落后于時代。
2.法治教育手段單一
當今高校的法治教育大部分都是采用課堂講授與線上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并且在公選課及第二課堂中也很少體現法治教育的內容。由于法治教育和大學生的專業聯系不大,所以很難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法律。另外,由于學時和專業性質本身的限制,大學生的法治教育不能完全采用針對法學專業學生的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等法治教育模式,法治教育常常被當做普及簡單法律知識的教育。即使在諸如“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12·4憲法日”等特殊的法制宣傳日,也只是在形式上做一些普法宣傳。
3.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在師資的配備方面,因法學專業老師太少,不足以承擔起整個學校的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工作,有很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任課教師也不是法學專業教師,這就導致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培養存在致命的硬傷。
(三)法治教育評價體系不健全
目前各高校的涉及法治教育的課程大多采用應試教育的考核方式,學生只是機械記憶法學知識,沒有通過實踐加深理解,考試過后大多知識都遺忘了。不僅缺乏對大學生法治精神的評價體系,而且在平時的行為規范管理中也不注重將法律信仰的種子撒在每個大學生的心中,影響法治校園的構建。
三、提升大學生法治教育成效的路徑
成功的法治必須要以國民的法治素養作為保證,而國民的法治素養離不開學校的法治教育[4]。少年強則國強。在學校法治教育層面,高校大學生的法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可以從加強師資、培育法治信仰、創新教育內容、改進考核方式等方面來提升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成效。
(一)充分重視高校教師全員法治教育專項培訓
筆者認為,除了在線上諸如“法宣在線”等網絡平臺上學習法治知識外,線下也應開展針對高校教師的全員法治教育專項培訓,使得每位高校教師接受法治教育培訓的學時不少于30學時,從而提高教師的法治教育能力,為大學生法治教育提供師資保障。
(二)增加法治教育實踐經費的投入
筆者建議,各高校增加法治教育實踐經費的投入,整合法治教育資源,推動公安機關、法院、檢察院、律所等機構與高校的合作,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法治實踐的機會,并且聘請法律工作者擔任客座教師、輔導員、副校長等職務。
(三)加大培育法治信仰的力度
校園的法治氛圍對大學生法治信仰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依法治國的要求下,大學生樹立法律信仰是國家法治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法律信仰的對象是融意志與規則、情感與信仰于一體的“綜合法學”。在高校法治教育模式不合理、網絡環境沖擊等因素的影響下,當代大學生普遍表現對法治觀念的迷茫和對法律態度的功利性。因此,高校法治教育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權利義務觀的教育,旨在培養合格的公民,使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和課程體系設置更合理。為增強法治教育的成效,高校應設立由國家機構支持的法治教育網站和法治教育計劃,如課時計劃、課程指南、評估研究和研究性學習法等。
(四)創新法治教育的內容與方式
1.法治教育形式應多元化
首先,通過講座、演講比賽、班會、知識競賽、座談會、滾動屏幕、墻報等方式,做好向大學生普及法律知識的宣傳。其次,組織學生觀看法治電影,旁聽法院的公開審判,開展模擬法庭、法治夏令營等活動,增強大學生維權意識,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啟迪、在警示中受到教育,從而遠離誘惑,把犯罪欲念扼殺在萌芽中。最后,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采用游戲模擬、情景劇表演、視頻、圖片等形式,讓大學生愉悅地接受法治教育。
2.創新法治教育內容
第一,在各學科課程的課堂教學中融入法治教育理念,以完善法治教育體系為目的,注重法治教育實踐活動。第二,將法院、檢察院、司法局等第三方的法治教育嵌入學校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中,最終形成政府各部門、企業、學校、家庭、社會對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合力。第三,在內容創新方面,實現從形式上的法制宣傳到系統傳授法治知識體系的轉變,從對個別教師的法治培訓到全員教師的培訓轉變。
(五)改進考核評估機制
1.建立依法治校評價指標體系
完善第三方評估制度,把依法治校納入對學校的考核指標,健全第三方監督的機制,把創建依法治校示范學校活動納入學校管理活動中。
2.綜合考察法治教育各環節實施情況
改變以往應試考核結果的方式,監控教育各環節的動態過程,對每個環節進行考核,對學校法治教育的總體情況、各環節考核的情況、家長的信息反饋及大學生的心理感受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
3.建立及時有效的信息反饋機制
學校加強第三方、政府各部門、家長、大學生和學校的良好溝通,確保信息暢通。學校成立工作小組,專人負責處理定期信息反饋事宜。定期召開會議,及時監控法治教育各環節考核情況,以考核結果推動法治教育改進。
四、結束語
筆者認為,要提升高校法治教育的成效,應建立流暢的信息反饋機制,把法治教育考核納入對學校考核的指標體系,健全第三方監督機制,完善第三方評估制度。加大對法治教育實踐經費的投入。對高校教師進行全員法治教育專項培訓,以改善師資缺乏的狀況。鼓勵教師編寫法治教育相關教材,選用含法治教育的教材,把法治教育融入各課程課堂教學中,也鼓勵學校把法治教育融入學校的管理活動中。在大學生的畢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設置、教學環節等方面創新法治教育的內容,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培育法治信仰,以凸顯當代大學生法治教育更好的成效。大學的法治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簡單的法律知識,更應該培養學生用法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自覺的法治意識,用法律來規范、評價和約束學生的行為,以維護法律的權威。讓大學生從內心理性、自覺地擁護法律,并真誠地信仰法律,強化法治思維,提升用法能力,從而打造和諧校園。讓大學生從內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觀念,信賴并支持法治政府的決策,推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3.
[2]? ?蔡曉衛.論高校大學生法治思維的養成[J].中國高教研究,2014(3):78.
[3]? ?陳新開.論法治社會條件下大學生法律信仰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2):129-130.
[4]? ?陳潔.我國大學生法治教育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2:84.
[責任編輯?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