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前教育是我國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前教育階段引入信息化技術,開展信息化教學,有助于學前教育工作呈現規范化與科學化發展趨勢,從而顯著提升學前教育質量與效率。基于此,本文分析“互聯網+”促進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并且提出與之相應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學前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設;實踐路徑分析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數字化技術與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我國正式進入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多媒體技術與信息化技術在學前教育領域擁有廣泛的應用空間,憑借信息化技術與新媒體平臺在信息傳播深度、信息傳播廣度方面的優勢,助力學前教育領域實現資源共享,為學前教育效率和質量提供保障。在此形勢下,在學前教育領域開展信息化建設,應當借助互聯網技術開展密切的互動與交流,共同推動學前教育信息化發展。
一、“互聯網+”促進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分析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技術與數字化技術逐漸被應用于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對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生產帶來深遠影響。在學前教育領域合理引入互聯網技術、信息化技術,可以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限制,結合幼兒身心發展需求,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學前教育計劃,在傳統學前教育授課模式的基礎上作出一系列優化與革新。結合目前學前教育實踐,幼兒園教師在實際應用多媒體與信息化技術時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改善。通過深度探索與深度研究,以“互聯網+”理念為依托開展的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模式應運而生,順利實現了信息化資源科學分配與合理應用,顯著提升了學前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教學水平與信息素養。將學前教育工作與互聯網信息技術有機融合,可以促進我國學前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1]。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可以突破傳統學前教育觀念的限制與束縛,引進先進的教學方法與先進教育理念,確保學前教育工作呈現全面化和科學化發展趨勢。結合幼兒學生的思維方式及學習需求,制定各具特色的優質教學計劃,將其作為教學活動開展的核心參考依據,將“互聯網+”理念作為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指導思想,為學前教育體系建設工作指明發展方向。幼兒不僅可以通過一系列學習活動感受到學習樂趣,養成正確的學習觀念與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可以擁有良好的自主發展空間,順利實現知識內化與知識遷移。信息化建設可以為幼兒創建更加生動、更具趣味性的優質學習環境。在學前教育環節,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投影設備,將抽象性內容以更加形象、更加直觀的圖像形式或視頻形式呈現出來,降低知識點理解難度,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與認知興趣。通過新媒體平臺,師生可以實現在線互動與在線交流,教師精準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及學習狀態,結合反饋信息,制定出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助力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在學前教育領域開展信息化建設工作,可以順利實現資源共享,有助于推進公平教育,顯著提升學前教育工作者的整體教學素養。綜上所述,“互聯網+”理念在學前教育創新發展環節發揮直觀的促進作用,可以在互聯網教學平臺分享與學前教育相關的優質教育資源及最新信息,確保家校雙方精準掌握幼兒的發展需求,對其開展針對性指導與針對性教育[2]。
二、“互聯網+”促進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現存問題分析
結合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整體情況展開分析,目前國內學習教育工作與“互聯網+”的融合仍處于基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作為支撐,主要體現在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師資力量建設和信息化資源建設方面。首先,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需要得到充足師資力量作為支撐,結合目前形勢而言,國內幼兒園教師信息素養水平相對較低,雖然幼兒教師隊伍呈現年輕化發展趨勢,對互聯網技術與信息化技術具備基礎認知,但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有待提升,在思想方面也存在些許問題,導致信息素養以及信息化知識儲備、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較為薄弱,無法在實踐教育環節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與作用。因此導致信息化建設效果不佳,需要得到互聯網教育平臺的助力與支撐。其次,各個地區幼兒園在信息資源分配方面,無法實現均衡發展,城鄉兩地差距較大。與此同時,部分地區學前教育資源較為匱乏,這就要求結合學前教育資源、結合相關規范與相關標準開展資源改造,滿足學前教育事業發展需求。最后,學前教育信息化是對信息化教育當中的教育計劃教學組織工作、資源協調工作和制度控制工作展開管理。但結合目前形勢而言,我國雖然針對信息化建設提出相關政策要求,但并未順利實現政策目標,導致幼兒園普遍缺乏完善的教育管理機制,整體管理能力不足[3]。
三、“互聯網+”促進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實踐策略
(一)構建互聯網教育平臺,提升教師信息素養
互聯網當中不僅包含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所需的優質教育資源,同時在信息傳播深度、信息傳播廣度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與作用,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由此可見,網絡空間是一個具備海量資源存儲功能的數據庫,可以承載存儲人們想象的事物,在推動學前教育事業發展以及推動社會穩定發展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為此,在學前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設環節,應當借助互聯網豐富課程教學內容,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限制,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念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確保其可以在后續更深層次、更高難度的知識學習環節,擁有更加積極向上、出色亮眼的表現。不僅如此,互聯網平臺建設工作,需要得到學校教育人員、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發揮各自的優勢與作用,方可確保互聯網技術合理應用于教學環節,確保學生可以接受高質量教育。為實現這一目的,政府部門需要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規律,制定出針對性的政策,并且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與資源支持,確保各個地區公民都可以享有平等接受學前教育的權利。與此同時,學校需要深度落實信息化建設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引進信息化教學所需的一系列教學器具,確保學校教育工作可以呈現出現代化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教育人員應當具備創新意識,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做出優化與調整,探究互聯網教學發展道路,掌握學生心理特點以及學習興趣,確?,F代化教學設施與課堂教學活動可以彼此適應、相互契合[4]。
政府部門需要通過一系列社會調查活動以及學校的反饋信息,掌握學生當前發展水平以及學前教育工作發展現狀,為幼兒教師提供優質的網絡學習環境。在互聯網當中收集與學前教育工作相關的數據信息,構建信息共建、信息共享平臺,在互聯網教育平臺當中,設計人員需要結合學前兒童特點設計一系列自主學習板塊,引入學前兒童喜聞樂見、可以有效激發兒童閱讀興趣的書籍,并且剔除與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不符的思想,確保每位學前兒童都可以在互聯網空間當中健康成長、自由發展。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鼓勵學前兒童在互聯網當中通過關鍵詞搜索功能,找到與自身發展有意義的圖書或者動漫作品,用以激發學前兒童探究欲望與學習興趣。由此可見,互聯網技術的科學應用突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限制與制約,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學前兒童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同時也為學前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設提供必要的助力與支持。
(二)優化課程教學資源
信息化技術不僅在信息傳播深度與信息傳播廣度方面具備優勢,同時在資源獲取方面發揮的優勢也不容小覷,搭配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順利實現教育資源整合,豐富學前教育體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學前教育領域引入信息化技術的初衷在于科學開展學生教育工作,因此需要確保一系列互聯網配置在實際教學環節當中得到科學落實與有效落實,為學前教育效率、教學質量提供保障,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為實現這一目的,教育人員應當具備創新意識,做好推陳出新的工作,在上一階段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做出優化與調整,探索更加優質、高效的教學道路。為實現這一目的,學前教育工作者需要積極轉變傳統思維方式,充分發揮互聯網對學前兒童的正向引導功能,將信息化教學成為課堂教學亮點。為實現這一目標,在不同學科當中,教師需要深度思考并探索各個學科知識之間的潛在聯系,激發學生潛在能力,并且借助互聯網資源與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進入到特定的情境當中,為學生帶來多重感官刺激,激發學生探究欲望,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當中,助力學生實現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早日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社會主義接班人[5]。
結合學前兒童特點,教師可以組織以“數學在身邊”這一主題活動,鼓勵學生將日常生活與數學知識學習建立聯系。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選擇恰當時機引入真實案例或者生活化元素,科學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降低知識點理解難度,助力學生完成知識遷移與知識內化。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當中合理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知識點導入環節,借助多媒體投影設備,播放與教學主題相關的視頻短片,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在特定的情境當中展開問題分析與自主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鐘表、格尺、手機以及溫度計等生活物品,使學生充分意識到“知識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開展自主思考與聯想,探索生活當中哪些事物與數學相關。在教師的科學引導與啟發之下,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小組討論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在自主思考環節,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培養;而在小組討論環節,不僅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有效培養,促進語言教育與社會教育有機融合,使學生通過帶入他人思維方式,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形成。除此之外,教師同樣可以借助多媒體投影設備為學生播放趣味性視頻,要求學生結合小狗的叫聲猜測小狗一共叫了幾聲。通過一系列趣味性教學活動,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樂趣,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課堂,發揮主體優勢。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救護車及消防車視頻,帶領學生學習上面的數字,并且教會學生在遇到特殊情況時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不斷提升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順利實現跨學科教育目標。
(三)構建更加完善的保障制度
為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實現穩定發展與長久發展都需要得到完善制度的保障,可以確保學前教育工作呈現規范化發展趨勢與制度化發展趨勢,避免受到內部不穩定因素以及外界因素影響,學前教育工作需要面臨紛亂復雜的教育環境,而完善的制度可以確保一系列事務得到有效簡化,以更加清晰、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完善的制度可以確保學前教育工作形成統一系統,顯著提升行動效率。學前教育工作與互聯網有機融合,可以確保教學管理制度得到科學落實與有效落實,促進學前教育工作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推動學前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設工作,是學前教育職業發展的重要助力,同時也是學前教育事業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教育部門需要針對各個機構的現代化信息教育方式以及教育作用開展市場調研活動,掌握社會整體發展方向以及學校的當前運行模式。在科學開展研究工作的基礎上,構建更加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互聯網管理制度。不僅如此,國內各個教育機構也需要精準掌握學校信息化教育發展前景,探索與之相契合的教育路徑,不斷優化、不斷完善互聯網管理制度,確保幼兒園在教學研究方面、信息化建設方面、教學實踐方面以及后勤保障方面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循序漸進地推動信息化發展。
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與不斷鼓勵之下,學校需要科學構建更加完善的互聯網管理平臺。在平臺當中要求每位教師開展實名認證,并且認真填寫賬號與密碼,方可進入到與之相應的頁面當中,掌握學校整體發展規律以及各個階段的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掌握學生的性格發展以及學生的技術信息。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更加精準地掌握自身所肩負的崗位職責以及核心工作性質與工作內容。與此同時,幼兒園園長也可以通過登錄平臺,獲取各個崗位教師的相關信息,掌握教師從業經歷以及職業發展各項活動的開展情況以及最終研究成果。在一系列互聯網技術、信息化技術的加持之下,學前教育工作呈現透明化特征、公開化特征、有效化特征,確保學校與教育人員的各項工作緊張有序地開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與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高度契合,二者之間具有諸多互通之處,“互聯網+”理念在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環節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需要得到相關部門、學校和相關人員的高度重視與廣泛關注。為此,通過構建互聯網教育平臺,提升教師信息素養、優化課程教學資源、構建更加完善的保障制度等方式開展學前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不僅可以顯著提升學前教育效率與質量,為學前教育事業發展提供必要的助力,同時可以拓寬互聯網技術、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空間,可謂是一舉兩得。
作者單位:張婕 新疆師范大學
參 ?考 ?文 ?獻
[1]王向陽,謝文斯.“互聯網+”背景下PBL教學模式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理論課的應用研究——以“學前兒童衛生與保健”課程為例[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2(03):20-23.
[2]孟翠艷,周景.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安徽省學前教育專業在校生為例[J].現代交際,2019(12):48-49.
[3]吳麗麗.網絡環境下混合式教學在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核心課中的應用——以“幼兒園班級管理”課程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8):114-116.
[4]陶一瑩,王金丹.“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以音樂課程為例[J].教育觀察,2019(09):106-107.
[5]郭雄偉,曾碧.“對分易”教學平臺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理論教學中的應用探索——以《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為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35(07):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