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瓊珍
摘 要:本文從開展活動化教學法的必要性入手,分析活動化教學的基本原則,并重點提出該學習方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與運用要點,以期滿足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深挖語文學科學習趣味性,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豐富中學教學內容,轉變單一的學習方式,使得學生可主動參與到各項課堂活動中來,不僅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語文知識,同時也有效提升了其綜合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活動化教學法;運用探究
近年來,我國新課改政策的不斷深入,使得教師摒棄了以往一味追求升學率的教學理念,而是創新全新的活動化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學習興趣作為出發點,培養其在聽、說、讀、思、寫、做等方面的能力,并逐漸形成趣味性、開放性教學形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活動性,實現以做代教,保證課堂授課質量。基于此,探討活動化教學法應用于語文教學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開展活動化教學法的必要性
(一)優化課堂結構
以往的中學語文課堂主要圍繞教師開展知識的傳授與講解,并在課后開展聽、說、讀、寫等方面的練習,較少關注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成效的反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進一步成長,但實際上學生的學習效率沒有得到顯著提升。由此就需要優化現有的語文課堂教學結構,重點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及發揚,將感知、分析、總結三個教學模塊作為重點創新對象,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中學語文課堂教育內容及教育結構朝著豐富、多元的方向發展,其中包含鍛煉學生語文實用技能的實踐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創新性思維的探索型教學模式、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的情境型教學模式等。應充分發揮現代化課堂的教育教學優勢,以科學、合理的活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結構的進一步創新完善,幫助學生得到全方位健康成長。
(二)契合學生心理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逐漸認識到開展活動化教學的重要性,通過設計合理的活動,可幫助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相較于以往的被動式學習顯然更易被學生接受,有效提升其語文課堂學習質量,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學生個人成長、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在中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好奇心旺盛、想象力豐富、情緒敏感脆弱的時期,表現為愛玩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而活動化教學法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及多元性特質,可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集中力,并逐漸感受到語文學科的學習魅力,進而達到樂于學習、主動探索的目的[1]。
二、活動化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獨立性與合作性
在開展活動化教學時,教師需要時刻注意依照學生自身的身心發展需要及興趣愛好進行合理設計,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探索、獨立思考活動,并靈活使用小組合作等方式,實現互幫互助、取長補短,探究正確的思考方向,明確可行的活動辦法,進而達到攻克難關,滿足預計學習要求目標。
(二)自主性與開放性
在開展活動化教學期間,教師應保證活動選題以及流程設計的開放性、創新性。學生可主動利用圖書館、互聯網、專家教師等學習資源開展深入學習,尋求專業人士的指導教育,進而實現知識的大量、快速積累。
(三)獨創性與靈活性
獨創性是保證活動化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為避免出現主觀準備不到位、客觀條件不滿足等問題,師生應當共同發力,依據實際教學需要靈活改變各類教學活動內容及方法,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及教師的職業素養[2]。
三、活動化教學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角色體驗型
角色體驗型是現階段開展活動化教學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可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場景中。教師綜合實際文章內容,可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文章內涵。該方式主要是利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融入教材情境,并實現對教學環境的進一步優化、改善,幫助學生深切感知文章內容及人物情感變化,達成情感共鳴,進一步理解人物的喜怒哀樂及性格特征,保證課堂教育實效性。利用情境創設、氛圍引入的方式保證活動化教學質量。體驗型教學模式是否能夠落實主要是取決于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需要將語文知識內容融合到實際活動中。第一,應選擇適合進行表演或創作的素材。教師需要在設計活動之前充分掌握學生的喜好,從劇本創作、臺詞打磨、表演創新、情感投入等環節,鍛煉學生的合作創新能力,并給予其勇氣與信心,為其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第二,落實真實性體驗,需要學生在學習文章時充分感受其內涵,豐富自身經驗,并主動進行表達交流。如教師可設計“名著小劇場”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本內容,選擇不同的表演選段,如“智取生辰綱”“劉姥姥進大觀園”“三顧茅廬”等,并以舞臺劇的方式呈現出來,著重突出人物性格特性及言行舉止,并對服裝道具、臺詞神態進行詳細研磨,進而呈現出精彩的表演盛宴。
(二)辯論活動型
將辯論活動融入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以互動的方式,深入感受書本中的人物特質。從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學生的討論過程實際上就是實踐的過程,可有效提升其邏輯思維、語言表達、靈活應變等方面的能力,教師在此環節中需要及時給予正向鼓勵,對于辯論期間的不同觀點進行合理引導。如:在學習《雷雨》一課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利用課堂辯論的方式針對不同出場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行概括。首先可利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以“周樸園與魯侍萍之間是否存在感情”為核心辯題,從正反兩方面開展有效討論,并通過辯后總結,使得學生可深刻體會到周樸園作為有錢有勢的資本家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嘴臉,表現為在自身利益受損時,會突然翻臉。圍繞周樸園的性格特征展開辯論,可有效幫助學生從更加深入的角度分析故事的核心問題,充分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3]。
(三)演練操作型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部分描寫較為精彩的段落需要學生進行背誦,并利用摘抄的方式幫助學生加深印象,但從學生學習情況來看,成效并不顯著。由此就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融入操作型教學方式,并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課文朗誦,并綜合文章內容開展實踐演練活動,如背誦、朗讀、書法、繪畫等。由此,可有效積累學生的實際學習經驗,并形成較為完整、深刻的印象,便于學生后期進行深入理解。學生在演練操作活動期間投入了自己的感情,由此在進行展示期間將有效提升其自信,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另外,演練操作型教學方式的落實將極大鍛煉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并利用課外記錄的方式,明確內容設計—實操作業—流程演示—詳細解說—成果展示的活動流程,有效提升學生的言行協調能力。此外,利用演練操作的方式開展教學也可以通過換位思考幫助學生親身體驗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融合自己的經驗認識完成實踐活動。在此期間,需要教師對整個活動流程進行科學指導,并提出關鍵意見。如:在學習《蘇州園林》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導游的身份對整個建筑的預覽順序進行詳細描述,盡量保證用語的規范性,同時學生也可以主動開展課外延伸學習,收集配套資料進行合理補充,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角色,理解說明文的實際寫作要點,實現學習效率的顯著提高。
(四)參與演講型
通過開展各類演講活動可極大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調動起語文學科學習熱情,教師可在適當的條件下,舉辦各類演講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充分展現自我,營造自由、輕松的課堂氛圍,保證演講活動的有序推進,落實活動化教學方法。在演講期間,學生可主動將自己掌握的知識、積累的經驗以生動、幽默的方式展現出來,一方面可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有效激發其創新性、開放性思維,使學生在演講、反思、總結中從多角度理解語文知識的內在含義,保證活動化教學質量。
(五)創造活動型
創造型活動教學更傾向于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培養,提升其開放性及創新性思維,給予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進而得到多樣化的結果,引導學生主動打破思維僵局,勇于探索。從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創造型活動包含明確主題、開展活動、歸納結論等方面的內容,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實操、調查分析、認知歸納能力,具體可表現為學生的語言運用及調查報告,學生應當從實際生活中尋找靈感,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獲取活動數據、編寫調查報告,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合理意見。另外,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不少文章最后都給學生預留了想象發展的空間,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大膽假設,進行文章續寫。如:在學習《孔乙己》一課時,教師可同時引進已學課文《范進中舉》,并設計情境,以不同人生不同階段為背景,若是中舉前、中舉后、升官發財等不同時期的范進遇到孔乙己會出現怎樣的對話?學生可通過想象,從對話語氣、內容等方面認識到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不良影響,并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一方面有效活躍了課堂氛圍,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維的創新性、多樣性[4]。
四、活動化教學法運用要點
(一)堅持以學生為主
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作為課堂主體一味開展“灌輸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課堂成效的顯著提高。在當下新課標改革的影響下,教師逐漸轉變了原有的教育教學理念,重新將學生作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需要時刻做好角色的轉換,認清自身引導者及服務者的角色,將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作為教育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中學語文中引入活動化教學法,可以充分展現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突出學生的主體優勢,并時刻依據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需要與學習訴求開展針對性活動設計。如: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期間,教師需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并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同時也應當注意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幫助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閱讀的趣味性,以平等、公正的態度對待全體學生,保障語文學科課堂教育質量。
(二)結合學科特點
第一,教師需要首先明確語文學科的特點,即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及藝術性。第二,以提升高中語文的實際教學成效為基礎,靈活運用不同的活動化教學方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表達、閱讀等基礎能力,并通過品鑒各類辭藻華麗優美的文章,實現思維的進一步開拓創新,掌握開放性思維學習方式,提升活動化教學的現實價值。第三,在新課改不斷深入落實的背景下,教師需要時刻注意將已有的語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連,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促進活動化教學成效的顯著提高。
(三)提升實施技巧
為避免出現盲目、頻繁開展活動化教學的問題,造成學生的審美疲勞,打消其學習積極性,需要教師細心篩選真正適合用于課堂教學的資源,使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應當明確具體的活動方式,圍繞某一特定選題進行素材收集。從教材設計的角度進行分析可知,同一單元的學習內容大多為同一題材,教師可由此為基礎進行活動設計。另一方面,需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貼合大多數學生的生活經驗,判斷其興趣愛好,并將各語文知識點巧妙融入學生的生活中,創新如話劇、辯論、演講等活動。在活動實施階段,教師作為推動者、輔助者,需要幫助學生培養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的良好品質。
(四)保證真實有效
中學語文教學需要同時兼顧真實有效與豐富多樣的優勢。第一,利用活動化教學幫助學生及時找出知識不熟悉、學習不到位的地方,引導其及時進行補足、改正。第二,對于部分較難理解及背誦的部分,可利用活動化教學法以趣味性的方式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第三,教師應做到在課堂教學活動期間,積極對所有學生進行鼓勵、表揚、認可,提升其學習自信心與成就感,為其后續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五)利用各類資源
首先,充分掌握課本內容是保證活動化教學有效落實的根本因素,需要篩選出最具教學價值的文本,且保證活動方式的多元化。其次,需要發揮現代技術優勢,利用互聯網、計算機等資源設備,拓寬學生學習視野及思路,有效鍛煉其信息篩選、整合的能力。現階段,大部分學校均營造了良好的多媒體教學環境,由此將使得中學語文教學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如:以《黃河頌》課程教學為例,教師可為學生播放《黃河大合唱》的音樂,利用視聽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以及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教學成效顯著提高。最后,綜合其他資源,如學校開展的課外活動及當地的人文資源等,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教育[5]。
結束語
綜上而言,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互動化教學理念,可充分激發學生個性,培養其創造性、開放性思維,創新角色體驗型、辯論活動型、演練操作型、參與演講型、創造活動型等多角度教學方式,以多元化為主要原則,重點集中學生注意力。同時教師也應當時刻以鼓勵教育為主,深挖學生的內在潛力,保證學生的全方位健康成長。活動化教學方式為學生打開了全新的學習思路,確定了其課堂主體地位,使得學生可在各類活動中感受到語文學科的趣味性,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訴求,有效激發了課堂活力,為學生今后的成長奠定了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鄭婷婷.活動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參花(下),2021(5):48-49.
[2]馬睿.活動化教學,讓小學語文課堂更精彩[J].科幻畫報,2020(8):127.
[3]陳詩梅.活動化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4):112-113.
[4]張晶媚,張莉.活動化教學:讓語文學習真正發生[J].江蘇教育研究,2019(31):72-76.
[5]拉郎草.民族地區語文體驗式活動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文學教育(下),2019(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