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娟 滕悅
摘 要:本文運用公共產品、治理理論等相關理論,以黑龍江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中的職能作用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振興中發揮作用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可行的應對策略,為改善政府鄉村文化職能提供理論基礎。對鄉村振興視域下政府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作用的研究,不僅擴展了政府職能的研究領域,還充實了鄉村文化振興的研究內容。文中探討了如何發揮出鄉村文化振興在鄉村振興整體布局中的重要作用和獨有價值,補充了目前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研究。
關鍵詞:政府職能;少數民族;文化振興;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G249.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4 — 0014 — 06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民族區域自治的深入推進,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工作日益受到重視。黑龍江省是一個多民族、散雜居邊疆省份,因地理位置、文化傳統、自然稟賦,使其文化振興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黑龍江省也把振興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作為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振興。
少數民族地區有其獨特的文化,繁榮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是興起文化振興的迫切需要。然而當前學術界,對于文化振興的探討存在不夠深入、對政府發揮作用的程度以及政府發揮作用的具體行為等研究存在不足,具體體現為:首先,重點關注對部分領域的發展進行研究,缺乏整體性。對部分案例的研究,難以全面和科學地詮釋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的整體情況。其次,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和理論內涵把握不夠,結合不深。最后,針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的研究較少,研究程度不深。
本文通過對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政府職能作用的研究,找出其職能作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結合研究結果、當前問題以及提升政府職能作用的思路,從而得出提升政府職能作用的優化建議。
二、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的政府職能效果評價分析
(一)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發展現狀
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多元文化形成需要從多個角度分析來看,原始文化誕生于1700年前,由生活在黑龍江東、西、南部地區的三大族系,即肅慎、鮮卑、扶余等少數民族創造。在其后的1600年期間,以渤海文化和金源文化為主的黑龍江少數民族文化發展達到巔峰。之后,在金、元、明、清時期被實施邊緣化統治。文化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流在黑龍江地區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移民文化,這種新的文化氛圍和環境也使許多少數民族進入該地區,繼承和發揚了本地區民族的傳統文化。這種文化使黑龍江少數民族文化呈現出新的發展特點,其文化資源主要包括民族語言、民族風俗、民族宗教、民族藝術與民族物質文化資源等等,正是這些多元的文化內容,為黑龍江區域少數民族多元文化內涵的豐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伴隨著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現代化社會進程也不斷加快,同時隨著其他民族文化的不斷融入,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朝鮮族等民族的部分傳統文化出現衰微趨勢,對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產生影響。
(二)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職能作用發揮
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發揮著指導性的作用。黑龍江政府應按照國家和上級政府制定的戰略規劃,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導,結合當地的文化發展情況,制定全面、科學、具體、可行的總體規劃。政府在文化振興中要特別注重文化發展的方向性引導,逐步引導群眾文化需求朝先進文化、有益文化方向發展,引導村民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挖掘本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開展少數民族文化活動等方式發揮政府培育引導職能。同時,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不斷嘗試,如可以建立三家子滿語文化傳習所,建立滿族語言文化傳承人獎勵機制,制定滿語傳承人評定標準,充分發揮監督管理職能、資金保障職能、隊伍建設職能等。
(三)政府職能效果評價構建及分析
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離不開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對政府職能履行效果評價的研究,首要問題是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發揮了什么職能,根據職能的發揮情況和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在這些職能作用下所受影響的發展狀況等因素進行分析,根據所分析出來的結果判斷政府職能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的效果,是否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本文邀請了10位專家來完成對影響因素體系里的指標的對比判斷,利用層次分析法建立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政府職能效果評價體系。
本文以大慶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齊齊哈爾梅里斯達斡爾族區,黑河遜克縣新鄂倫春族鄉,大興安嶺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訥河興旺鄂溫克族鄉、齊齊哈爾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佳木斯街津口赫哲族鄉、牡丹江臥龍朝鮮族鄉、綏化望奎縣廂白滿族鄉為研究范圍,以專家學者19人、村鎮干部6人、村鎮文化員或文體骨干8人、企業職工49人、村民96人、其他職業38人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結合調查問卷、層次分析和模糊綜合評價,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的政府職能履行效果評價影響最大的因素是資金支持。規劃設計中文化振興的戰略是影響政府職能評價的最大影響因素。培育引導中地區特色文化培養關注程度最大,監督管理中國家及地方的政策的監督關注程度最大,資金支持中資金保障關注程度最大,隊伍建設中人才隊伍構成關注程度最大。評價體系中影響因素重要程度排序是:資金投入力度、人才業務素質、財政補貼的制度、文化振興發展戰略、財政資金結構。
三、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職能履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的規劃設計不夠完善
通過對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地區的實地考察和問卷調研,發現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的規劃設計不夠完善。集中體現在文化資源利用缺乏系統規劃,文化振興缺乏長遠規劃,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總體落后。主要原因在于邊遠地區,缺乏經濟支持;文化設施數量相對較少,許多文化基礎設施年代久遠,而且不能及時更新;部分文化設施建設完成之后沒有真正投入使用,以及鄉村文化建設管理制度和使用方式不合理等。
(二)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的培育引導不足
政府宣傳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力度不夠,存在多數人不了解少數民族文化,導致民眾對于振興少數民族文化意識淡薄,缺乏文化自覺性。同時,文化特色未充分凸顯,主要體現為對特色民俗活動的培育不足,對鄉賢文化挖掘不深,對傳統文化保護力度不夠等。
(三)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的監督管理不夠完備
政府雖然出臺了相關法規和政策,但由于監管力度不夠,執行情況并不理想。政府監管職能的依賴性很強,這種依賴性可能導致監管舉措不到位或是實際效果不佳。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偏重于資金投入和依靠其自身權威性,忽視了對于相關單位的實地檢查和考核。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存在著重表象而忽略實質的問題。政府的監督職能出現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少數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同時,部分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已經逐漸成為了商業產品,其文化價值與經濟利益的緊密結合,導致政府在文化振興上的決策受到了商業化需求的制約,也使得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難以維持。
(四)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的資金支持不到位
文化振興是一項系統的工程,資金不足是制約文化振興的重要因素。政府對傳統文化領域的專項建設投資也比較少。同時,對于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振興,民間資金的引進和利用是一項重要的舉措,它可以為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支持。然而一些地區的投資環境并不成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這就導致部分投資者對于少數民族文化投資的興趣不高,限制了民間資金的引進和利用。
(五)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的人才隊伍建設不足
現今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的人才隊伍建設已凸顯出文化振興工作人員不足,文化業務素質欠缺,文化傳承人員不足等問題。少數民族地區個別文化館工作人員較少,只有輔導老師參與,經常顧此失彼。相對于很多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工作人員老齡化、低學歷的情況,缺乏專門的文化技術人員,且業余文化隊伍學歷普遍較低,這對于文化振興的發展是極不樂觀的。政府的文化保護意識存在偏差,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瀕臨消失性。在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繼承中,新產生的傳承者數量逐年下降和年輕一代所占比例呈逐漸減少的態勢。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隊伍的建設,給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造成了不利影響。
四、推進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政府職能優化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政府在文化振興中的規劃設計
完善文化振興的相關政策和法規。針對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政策實施的不足和困境,有必要在政策制定與實施方面加強前期調研和溝通,制定出具體且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同時,需通過完善政策實施機制和加強人員培訓等措施,建立起有效的督導和保障機制,使政策實施效果得到更好的體現和落實。
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振興機制。針對少數民族地區,政府要積極采取行動,振興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產,同時也要確保這些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正確的傳承和利用。首先,政府應該著眼于各個不同領域文化振興的需求,制定出多元化的文化振興機制。其次,依托新技術和新手段,推進文化振興工作的檔案數字化和互聯網化。最后,政府還應該支持和鼓勵創新性的文化遺產實踐,不斷拓寬文化振興的視野和思路。
完善文化設施管理和服務體制。進一步健全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的保障機制,推進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美術館等免費向外界開放服務,并將民族博物館、行業博物館納入免費對外開放的范圍。進一步創新基層社會公共文化建設管理機制,發揮基層民眾文化自治組織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完善民意表達制度和監管體系,鼓勵村民群眾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的規劃、建設、管理和監督,立足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實踐,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工作制度。結合實際情況,建立適當的協調機制。加強各類重大文化項目的規劃和實施,建立一個統一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探索有效整合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方法和渠道,實現共同建設和共享,提高綜合效益。
(二)加強政府在文化振興中的培育引導
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的宣傳力度。通過網絡、廣播、雜志等多種傳播渠道進行宣傳,開展民族藝術節、民族節日慶典、民族文化宣傳月、民族體育比賽等文化活動。運用現代數字化收集和保存技術手段,依托多媒體和互聯網上的宣傳,可以讓社會大眾更加清晰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也能將少數民族文化帶入到人民日常生活中。加強與相關協會的合作,促進少數民族民間文化的發展。
發揮基層群眾的主觀能動性。鼓勵群眾積極參與文化活動,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發揮群眾的文化創造性,群眾對當地文化的理解以及對自身的心靈文化需求更加了解,他們更清楚如何利用當地文化來進行文化創作,以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加強政府在文化振興中的監督管理
完善監督職能的法律法規,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修訂、實施的監督,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機制和違法違規的懲罰機制。可以通過設立專門的民族文化機構或組織,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化振興領域的管理和監督,從而確保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的全面振興。
提高監管的效率和水平。可以采用信息化技術,建立數字化文化振興平臺,從而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的監管。加強對監管人員的業務培訓和思想教育,提高監管人員的智力水平、文化素質和業務能力。設立監管考評機制,對地方政府進行考核評價,并對不達標的地方政府作出相應的處罰和資助措施。促使地方政府把文化振興放在重要位置上,積極投入到文化振興事業中,提高監管水平和效率。
(四)加強政府在文化振興中的資金支持
完善資金使用制度。合理制定資金使用計劃,政府應在資金投入時需要制定計劃,根據文化振興需求的緊急程度和資金的使用效益進行排序,合理分配資金,確保資金的使用能夠最大化地提升文化振興事業的發展水平。
建立健全資金審批程序。資金審批應當實行預算編制、審批、執行三個環節的財務管理制度,確保資金使用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合法性。在資金的申請、使用、監督等環節,切實做到科學決策、規范程序、明確責任。加強對民族地區的資金使用監督,加大懲處力度,對于違規使用和挪用資金的行為要嚴格追責。
加強項目管理和經費監督。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嚴格履行資金監管和管理職責,使用資金的文化單位也應該建立日常的督查和檢查機制,以確保資金使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政府應該設立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對于未能按照規定使用資金的單位和個人必須依法予以懲處,并且要及時公開追究結果。起到遏制違規行為、維護政府資金透明度、規范資金使用的作用。
合理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政府可以通過鼓勵社會組織、民間團體和企業開展文化振興項目,提高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振興的積極性,也應該提供相關政策和制度保障,為社會力量在文化振興中的參與提供有力支持。政府應該建立公開、透明的文化振興項目資金,通過與社會力量的合作,加強對資金的監督和使用效益的評估。政府應該制定全面、詳細、精準的管理制度和標準,規范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振興的資金使用流程,防止資金流失和浪費。政府可以提供相關的優惠政策和稅收支持,為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振興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持。
(五)加強政府在文化振興中的隊伍建設
充實文化振興人才隊伍。政府應制定文化振興的人才引進計劃,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并通過多種渠道引進高素質專業人才,如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專門培養專業的工作人員;通過吸引志愿者參與文化志愿活動;增設少數民族藝術班,招收具備文化藝術素質的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文化藝術專業課,培養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活動骨干。讓更多的群眾重視少數民族傳承的重要性,尊重民族文化,感悟到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自發地參與到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工作中來,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振興提供強大的支持。
建立文化振興人才培養體系。體系建設需優先考慮實際情況和需求,注重培養實用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工作。在針對不同文化領域進行教育方向設置時,應該注重協調一致,讓不同層次的人才之間形成銜接。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鼓勵學校與企業合作,為少數民族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并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經驗。
(六)探索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的新路徑
強化文化產業的創新與發展。在政策層面上,應該加大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建立起文化產業的評價標準和信息公示機制,以促進各類文化產業企業和機構的市場競爭和創新發展。應該注重文化產業的國際交流合作,搭建文化產業交流平臺,加強與國內外文化產業的合作交流,引進先進的文化產業管理經驗和技術,促進多元化的文化產業發展。
發展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產業相融合。推動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打造少數民族旅游線路,促進少數民族旅游商品開發,提升少數民族旅游商品創新能力。要塑造有標識、有系統、有品牌的專業演藝產品,展現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打造民族品牌,需要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認證。
五、結語
本文以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地區作為研究重點,通過實地考察與資料收集了解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政府職能履行發揮作用的情況,通過層次分析和問卷調查,發現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職能履行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有利于真實地反映政府作用發揮情況,有助于完成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為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振興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一定的借鑒,對推動鄉村振興和文化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參 考 文 獻〕
[1]尹春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9):247-249.
[2]邱仁富,黃駿.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文化發展現狀分析及對策[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07):144-148.
[3]王麗華.本科教育質量的保證方法[J].中國電力教育,2008(11):20-22.
[4]胡忠浩,徐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整合與構建——以成都市龍泉驛區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15):3-4.
[5]鄭旭輝.現代公共行政理念視域中的中國行政規范性文件體系的重構[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47-52.
[6]劉妍妍.鄉村振興戰略下鄉鎮綜合文化站發展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21.
[7]羅軍,鞏軍.武警部隊加強軍事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J].學理論,2017(02):200-201.
[8]袁琪.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建設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22.
[9]吉萬年,陸彩蘭.信息時代培育農民信息素養的影響因素及策略[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8(05):65-69.
[10]潘才祿.鄉村振興視域下廣西鄉村文化建設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南寧師范大學,2021.
〔責任編輯:侯慶海〕
收稿日期:2023 — 04 — 12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2572022DE21);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增強高校學生黨支部政治引導力和組織力提升研究”(SJGY20210018);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新時代網絡輿情視域下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融合路徑研究”(21DJB055)。
作者簡介:高玉娟(1969—),女,黑龍江伊春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林業經濟管理、行政管理;滕悅(1993—),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