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標準下,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教師們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讓學生在寫作中掌握語言和思維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跨文化思維,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讀后續寫是高中寫作教學中的重點,在初中寫作教學中也應該滲透進去,使閱讀和寫作融為一體,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語言運用能力,邁出初高中銜接的第一步。“讀后續寫”題型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閱讀文本材料時,要抓住主旨脈絡,清晰梳理篇章結構,準確把握語言特點,還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由于接觸這類題型不久,很多學生對這方面缺少認識,部分教師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導致學生失分較多。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指導學生應對“讀寫結合”題型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讀后續寫;初高中英語;寫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4 — 0145 — 04
高中英語讀后續寫這一全新的任務,作為對學生所有能力進行的全面考查,其通常是先給出文章中的一部分,接著要求學生繼續對文章進行編寫。文章的挑選一般是小故事,具有比較清晰的故事情節以及清晰的講述過程,要求學生獨立運用語言來勾畫出故事最終的結果,并且,這一類型的題目具有較為明確的要求,應該運用原文章中標注的單詞或者是詞組,同時對于補充的詞語在數量上提出要求。老師需要依據學生當下的實際情況,改變傳統的高中英語教學課堂,重視能力與知識素養的教學,使得學生可以流利地進行描寫和表達,輔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問題。
讀后續寫是一種把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的考試模式,目的在于考查學生綜合使用語言的能力。續寫除了要求學生掌握豐富的詞匯和句子模式以外,還重視學生的內容構思和銜接情節的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學生把握短文關鍵信息和語言特點的能力。學生需要讀懂給定短文的主要內容,了解短文的關鍵詞和語言結構的使用情況,然后續寫出一篇文章。第二,學會正確運用語言,并使其豐富多彩。指導學生準確使用高級的詞匯和語言結構。第三,對語篇結構的把控能力。考查學生對上下文邏輯關系的掌握情況,希望學生續寫的短文語句連貫、有序。第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指導學生續寫出具有豐富內容的短文。使他們能夠詳細和生動地描述情景、態度和感情,寫出高水平的高考英語讀后續寫的作文。
一、讀后續寫寫作模式的理論基礎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它們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育部2022)。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有足夠的聽和讀的輸入積累,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完成說和寫的輸出。因此,在英語課堂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將語言的輸入和輸出進行有機結合。在閱讀課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閱讀文本的輸入和寫作能力的輸出巧妙結合,從而對學生進行有效訓練,就能不斷提升其英語能力。然而,當前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重課文解析而忽視學生的語言輸出。部分教師可能存在一個誤區:閱讀課只講閱讀,關注閱讀技能訓練與文本分析即可,缺乏對學生技能整合的整體性思維的培養。即使教師讓學生進行語言輸出,大多是側重口頭表達而非書面表達。學生缺乏寫作訓練,容易造成寫作時詞匯貧乏、句式單一、篇章結構雜亂、審題不清等問題。因此,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針對閱讀與寫作割裂的問題,王初明(2012)指出,讀后續寫有效地將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緊密結合起來,是基于閱讀理解而進行寫作練習的方法。讀后續寫體現的是協同效應。協同是指所產出的語言與所理解的語言趨于一致,是語言輸出向語言輸入看齊,是由低向高拉平,縮小差距。因此,協同效應又可以理解為拉平效應,包含模仿成分,涉及他人語言的重復應用,具有鞏固或擴張學習者語言表征的功能。在協同過程中,如果他人的語言水平高,水平低的學習者將得益于協同的拉平效應,語言水平提高快(王初明2012)。
同時,讀后續寫具有如下優勢:釋放想象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理解與產出緊密結合;與閱讀材料及其作者互動;創造性地模仿和使用語言;在接觸語篇中使用語言;有助于學習者自我糾錯;適用于不同水平的外語學習者;對外語學習和教學幾乎無負面作用;有效杜絕抄襲(王初明2012)。
總之,讀后續寫產生的協同效應使續寫文章的語言向讀文本的語言趨近,從而提升外語學習。
二、讀后續寫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引入閱讀任務,發散寫作思維
實施讀后續寫,首先要構思續寫課文的故事發展方向,這是讀后續寫的前提。換言之,如果初中生不具備良好的發散思維,就無法在閱讀學習的基礎上完成寫作練習。因此,英語教師首先要通過閱讀預測和閱讀拓展做好教學鋪墊,強化初中生的發散思維,這樣才能將讀后續寫的教學優勢應用得淋漓盡致。
閱讀預測:閱讀預測一般在通讀全文之前進行,英語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根據課文的題目和插圖的內容預測課文的貝體情節。初中生通過思考課文可能提及的內容,可以發散英語思維,再結合閱讀預測,就能充分調動自身的閱讀動力。
閱讀拓展:除了提前預測文本內容以外,當閱讀課文到某個階段,教師覺得可以作為合適的思考點,也能讓學生談一談文章后續有可能發生的情節。
任務續寫:有些課文在閱讀過后,會讓學生產生意猶未盡的感覺,英語教師可以針對文章的劇情主線,為學生設置合理的續寫任務,讓初中生能有條理地拓展思維。
(二)結合閱讀內容,落實寫作主題
所謂讀后續寫,并非另外開啟一個寫作主題,也不是擴寫課文中的句子,而是要將續寫內容與原來的文本關聯到一起。換言之,續寫內容要在原文情節的基礎上實現合理的延伸發展。因此,初中生進行讀后續寫所拓展的故事情節,應當滿足課文的主題與人物性格。
結合人物性格的讀后續寫:初中英語教材的閱讀文本一般都是以記敘文或對話的形式為主,學生從人物的對話、動作中可以準確剖析人物的性格,而讀后續寫內容也可以結合人物分析來進行。
結合課文主題的讀后續寫:任何課文都存在寫作目的,其中蘊含了中心思想。初中生在讀后續寫中一定要保證寫作主題與原文相契合。因此,在讀后續寫之前,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們對課文主題明確剖析。
(三)反思閱讀情景,掌握續寫技能
閱讀一篇文章,除了要把握中心思想與文本主題,也要深入反思故事情景,體會寫作細節。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內容統一、連貫、豐富,細節的描寫也十分形象具體,起到了引人入勝的作用。初中生應當細心品味課文中描述的人物和景色的細節表現,從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上入手,深入賞析,實踐模仿,內化運用,在掌握讀后續寫技能的同時,加強閱讀理解的效果。
表達方式:有關表達方式的分析,初中英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提取關鍵句來進行理解。
修辭手法:關于對文本中修辭手法的學習,初中生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對比前后文的句子。
初中英語教師要開展好基于語言能力發展的寫作教學,針對新題型,立足文本,嘗試進行讀后續寫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在人教版初中英語Go for it教材中,英語寫作部分局限在教材每個單元Section B 3b和Self-check 2部分,從控制性較強的補全短文過渡到半開放的仿寫,體現了寫作的過程性,但是,基本上沒有讀后續寫的訓練。那么,教師們應該怎樣挖掘課本素材進行讀后續寫的教學呢?其實,在人教版初中英語Go for it教材Section B的2b短文中,很多文章可以用來設計讀后續寫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續寫訓練,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讀后續寫在初中英語寫作課堂的案例分析
(一)設計思路
讀后續寫有效地將閱讀和寫作緊密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把握語言特點、掌握篇章結構的能力及創造性思維等。教師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理解文本、分析文本,再結合文本進行故事的續寫。文本閱讀屬于語言輸入層面,閱讀之后的文本分析是理解層面,即從輸入到輸出的過渡媒介,續寫故事則是語言輸出,語言的輸出是基于語言輸入與理解。
(二)教學目標
1.基于標題和圖片對文章內容作出預測;
2.通過快速定位信息提高閱讀能力;
3.了解表示猜測的情態動詞的可能性的大小;
4.基于對文本的理解續寫故事。
(三)教學過程
Part 1:導入(Lead-in)
展示一些模棱兩可的圖片,播放一些動物的聲音,讓學生使用情態動詞猜測。利用 PPT 呈現 might / may / could / must 等情態動詞,以提示學生根據不同的圖片或聲音選擇合適的情態動詞。此外,提問學生推測的理由,鍛煉他們基于證據推理的能力。
設計說明:通過讓學生選用情態動詞猜測圖像或聲音溫習語法知識,并完成練習,有助于提高他們的運用能力,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Part 2:讀前活動(Pre-reading)
學生根據文章圖片推測可能發生的故事。
學生能根據圖片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合理猜測。就圖片中女子所見的事物而言,有的學生猜測可能是狗、貓等動物。就女子的感覺而言,學生能根據人物微皺的眉毛推測該人物可能感到不安。
設計說明:學生能根據圖片所提供的信息預測發生的故事,并用情態動詞表達猜測。
Part 3:讀中活動(While-reading)
1.快速瀏覽并選擇最佳標題
教師留出不足一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快速瀏覽。
學生能選擇出準確的標題為 Strange Happenings in My Town。
2.定位文章的關鍵信息
故事由六大要素構成,分別是 what,where,when,who,why,how;讓學生重新讀文章,尋找這幾個關鍵要素,同時,充分利用表格,讓學生進一步關注不同人物表達推測的方式。先讓學生回答,然后在其回答后展示答案,并在答案中標紅情態動詞,這樣有助于其注意到文本語言的特點。通過完成這些問題與表格,學生對這篇文章能有整體的感知。
設計說明:選擇最佳標題是為了鍛煉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同時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概括能力。通過一系列有關文本內容的問題與活動,學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文本理解能為讀后續寫打下基礎。
Part 4:讀后活動(Post-reading)
1.總結文本內容
首先, 在 PPT 上展示故事的六大要素,即what,where,when,how,who,why,并讓學生根據這些提示分別說出對應的信息內容。其次,借助該思維學生表示故事缺乏結尾。
2.討論
故事沒有結尾,引導學生討論故事的結尾。這個討論是以小組為單位,四到五人為一組。要求學生根據文本信息描述可能的結果,需要有理有據。該討論有助于學生相互交流,打開思路,基于文本理解進行大膽猜想,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與此同時,討論也為后面的讀后續寫任務作鋪墊,確保學生能當堂形成故事結尾的短文。
在討論后,讓學生發言,發現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學生認為聲音的發出者是狼,因為文中提到有人看到樹叢中的黑影比狗稍大。有的學生則認為聲音是由頑皮的年輕人發出的,因為維克托作為教師以堅定的語氣如此認為,并說“It must be teenagers”。must 表示肯定的猜測且把握很大。討論結果證明學生能積極思考,能依據文本進行合理推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3.寫作提示
教材對該文本的設計本身就有讀后續寫環節。按照教材上的提示,該讀后續寫是半開放式的,給出了每一段的首句,讓學生完成剩下的內容??紤]到故事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結尾,既要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又要有一定的界限,方便統一標準以點評作文。半開放式作文就滿足以上要求,因此,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寫作提示更好地完成作文。
作文總共分為三段,同時,每一段都會提示應該寫什么內容。具體而言, 第一段要回答“What was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bout the mystery?”第二段要回答“How was the mystery solved?”第三段則要回答“How do the people in the neighborhood feel now?”續寫的文章首先需要復述故事,接著描寫故事結尾與人們在解決問題后的感受。這就為學生搭建了“支架”,指明了寫作方向,降低了寫作難度,使其更有可能在課堂上完成。
為了豐富學生的寫作表達方式并照顧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在 PPT 上展示了對寫作有幫助的單詞、短語、句子,并說明這只是參考,鼓勵其結合所學運用其他表達。
4.學生寫作與展示
按照教材對續寫的要求,學生需要在課堂上生成一篇包含 3 個段落的短文。為了確保學生能當堂形成文章,采用以小組為單位的形式,每組形成一篇文章,他們需要商討與分工,有的負責復述,有的負責結局情節構思,有的負責人物情感描寫,有的負責匯總與執筆。給每一名學生發了作文紙,已給出標題 No More Mystery in the Neighborhood,段首句及內容提示語。學生有大約 12 分鐘的時間完成文章。鼓勵學生將結局描寫得出人意料、有趣,鼓勵其發揮想象力進行創作。
在學生創作期間,教師要走下講臺巡視,一方面看學生完成的進度;另一方面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并提供幫助。完成之后,每組派一名代表上講臺朗讀本組的作文。
5.點評
先讓其他學生點評,然后教師點評。點評內容主要分析作文的內容與構思,包括情節的完整性與故事結局。以鼓勵為主,贊賞學生作文的出彩之處,同時提出進一步完善的建議。
6.作業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每組完成一篇作文。這樣有助于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了解如何進行續寫,具有啟發的意義。每一名學生都需要獨立完成續寫,因為只有自己動手完成續寫,才能對文本有更深的體會。
設計說明:讀后活動的核心是續寫。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文本內容,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形成整體感知,把握故事的要素。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結構,旨在幫助他們認識到該故事缺乏一個清晰的結局,為之后的續寫進行過渡。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與創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交流能力,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七)教學反思
這堂讀后續寫課按照“初讀—再讀—討論—寫作”的步驟進行,旨在引導學生基于文本理解進行寫作。在授課完成后,教學反思如下:
1.選材
要想上好讀寫結合課,閱讀文本的選擇很重要。文本應該具有趣味性。以這堂課所選的文本為例,文本的篇章結構并不完整,這為讀后續寫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簡而言之,語言輸入是第一步。
2.文本理解
文本理解是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橋梁。如果教師不能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有效的理解與分析,那么他們的語言產出質量就會受到影響。以這堂課為例,學生需要在閱讀文本時掌握故事的內容、篇章結構、語言特點(語法、詞匯、句式)、人物情感態度與觀點等方面的知識。讀后續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在原有文本的基礎上進行仿寫,而模仿包含以上提及的方面。
3.點評指標
本堂課在課堂上沒有給出明確的評價指標,使學生的評價失去了方向性。明確的評價指標有助于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同時引導他們按照評價指標反思與改進自己的作文。
4.“支架”搭建
續寫的關鍵在于前期的文本閱讀與理解,教師需要設置合理、有效的問題與活動,幫助學生把握文本。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可以更加直觀地把握文本。然而,這個思維導圖是教師制作的,并非根據學生的回答生成的,也沒有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形成思維導圖,這樣就造成了他們被動接受的情況。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訓練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能力,讓其轉化、處理、加工文本信息,使其自主學習,主動探索。
5.任務量
要在短短的 40 分鐘內完成文本閱讀與續寫,任務量很大,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導致很難深入講解文本中涉及的一些語言詞匯。教師應更多地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發,考慮他們是否能真正消化與吸收課堂教學內容、消化與吸收的程度,而不是一味地完成授課任務。
四、結語
在新課程標準下,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教師們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讓學生在寫作中掌握語言和思維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和跨文化思維,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讀后續寫雖是高中寫作教學中的重點,但在初中寫作教學中也應該滲透進去,使閱讀和寫作融為一體,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語言運用能力,邁出初高中銜接的第一步。
〔參 考 文 獻〕
[1]王初明.讀后續寫——提高外語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效方法[J].外語界,2012(05).
[2]王敏,王初明.讀后續寫的協同效應[J].現代外語,2014,37(04).
[3]王初明.讀后續寫何以有效促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7(05).
[4]伊嵐.高中英語讀寫結合教學實踐與探究[J].英語教師,2020,20(21).
[5]符曉梅.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讀寫課教學模式探究[J].天津教育,2021(16).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
〔責任編輯:丁 冬〕
收稿日期:2023 — 04 — 11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年度重點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初高中英語銜接研究”,編號:JJB1421072。
作者簡介:劉虹(1976—),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外語教育、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