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冬霞
【摘要】網絡圈群因其建立的便捷性、交往的方便性深受青年學生喜愛,成為大學生表達情感的主要渠道,給學習與交往帶來便利。但網絡圈群的壁壘區隔了主流價值觀引領,圈群信息聚集、言論自由、群體利益驅動等極易促發學生群體極化,形成高校網絡輿情,影響校園安全與穩定。新媒體時期高校應借勢而為,充分利用多渠道、多樣態的傳播機制,突破圈層壁壘困境,了解學生民意、營造和諧網絡交流空間。
【關鍵詞】網絡圈群;高校;網絡輿情;疏導
大學生是緊跟信息時代發展且思想活躍的群體,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通過網絡表達意見和建議,尤其網絡交互平臺深受大學生歡迎并廣泛使用,從較早的QQ、百度貼吧、豆瓣網,再到微博、微信、抖音,逐漸形成以“圈子”為特征的“網絡圈群”,成為大學生思想交流的主要陣地,但同時也成為輿論的放大器,是高校網絡輿情傳播的主要渠道。從客觀現實來看,網絡圈群適應大學生個性化情感表達的需求,是自由成長空間的網絡化延伸,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因此高校應充分認識網絡圈群,接受其為網絡輿情治理帶來的挑戰,同時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傳播的便捷性、多樣性與交互性,掌握網絡圈群的輿論場域狀況,關注大學生社情民意,做好主流價值觀的多樣化傳播,有效進行網絡輿情疏導。
一、高校網絡圈群的特征
網絡圈群是隨信息技術發展,以微信、微博、QQ、論壇等網絡社交平臺為載體形成的網絡社交圈子,圈子成員往往以共同的專業、愛好或價值取向等聚合在一起,進行信息共享和學習交流,形成主動、高效的網絡溝通互動。高校網絡圈群是學生因特定動因聚集而成的群組,因而群體利益趨同,信息交流頻繁,且成員普遍受信息影響較大,從眾心理嚴重,容易引發高校網絡輿情。
(一)圈群類別多樣,信息交流便捷
大學生網絡圈群本是在實際需要的基礎上組建起來,或根據興趣愛好主動加入,形成同學群、朋友群、娛樂群、工作交流群等,所以群組建立或加入均較為隨機,成員交流在現實與虛擬空間相互切換,滿足日常工作與人際交往的需要。大學生思維活躍,涉獵范圍廣,喜歡接觸新事物,能迅速發現感興趣的圈群并加入,除由于工作、學習形成班級群、本校群外,還有在課外活動或網頁瀏覽時隨時加入的交友、學習、娛樂等群組,目前加入較多的網絡圈群有QQ群、微信群、微博超話、抖音群、小紅書群,其次還有貼吧群,探探、Soul、陌陌等交友APP,可謂緊隨網絡發展,平臺多樣,在學生日常交往、學習中均起著重要作用。
由于大多數學生建立或加入網絡圈群的原動力是自身學習發展或信息獲取,所以學生較為關注群組的動態,希望及時了解到最新的相關信息,并進行信息分享,從而互動交流,滿足信息與情感需求。以微博超話為例,各高校學生都建有微博超話,本校超話成員會發表日常狀態、生活體驗、意見態度等,還有外校學生加入超話分享或尋求學校有關信息,當相關話題或事件關系到每位學生的利益時,便會迅速引起討論、轉帖、點贊等,并伴隨著線上、線下互動交流。
(二)圈群成員關系強化,信息影響較強
網絡圈群在建立之初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基于建立目的各異,其樣態也各不相同,成員關系去中心化明顯,關系強度較為疏散,但隨著參與個體的自主參與以及事務決策需要,成員的責任意識逐漸增強,并建立群規則、樹立群文化等,形成積極響應群事務和自覺回復群成員疑問的活躍氣氛,加強了成員之間的信任,關系強度也漸漸強化。
從傳播理論來看,網絡圈群中的信息傳播是在微博、微信、網絡社區等從點對點的人際傳播和點對面的大眾傳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是隨新媒體崛起而產生的帶有人際化的大眾傳播,這種傳播方式“更加注重利用人際關系中的種種模式,達到信息的復合性傳播,使其更加具有廣泛性和有效性”[1]。網絡圈群成員是圍繞著相同的事務展開話題討論,且很少偏離中心話題,隨著成員關系強化與親密,此人際性大眾傳播模式的影響效果遠遠高于一般的大眾傳播,同時隨著群成員的逐漸增多,其影響范圍也越來越廣。
(三)圈群組建封閉,監管難度較大
基于新媒體平臺特點,目前在平臺上建立網絡群組不需要身份認證與材料審核,屬于規范管理盲區,所以網絡群組建立簡單而隨機,多樣且密閉。同時網絡圈群建立的前提是成員之間共同的利益訴求,成員對群事務問題有著共同的認識,如各高校學生都會建立專業圈群、校園圈群,甚至各高校之間也會建立地域性、專業性、娛樂性的圈群,但所有圈群均需成員的邀請以及群主準入才能進入,這種排斥和過濾功能使網絡圈群具有很強的排他性。
網絡圈群建立的密閉性和成員的排他性,形成了很強的圈群壁壘,如若不詳細摸排,很難全面掌握各高校學生建立了哪些網絡圈群、各圈群的性質和規模,圈群成員的基本信息更是無從獲取,所以對于高校來說,也很難全面掌握網絡圈群的性質及其文化樣態,更難做到信息的監管、輿情的預警以及情緒的疏導。目前由于保護個人隱私,網絡輿情信息監測系統對微博群、微信群、抖音群、小紅書群等還是監測盲區,而這些圈群是大學生交流最親密的空間,也是引發輿論的核心區域。
二、網絡圈群對高校輿情的影響
(一)主流價值觀弱化,自由言論高漲
大學生在校園環境中均隸屬于一定的集體組織,主流價值觀通過班會、團課、黨課以及政治理論課堂等多種方式傳播,通過這些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增強青年學生愛國精神、集體意識和勇于擔當的情懷,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同學也都表現出維護集體榮譽、積極進取、勇于探索的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但在網絡圈群里,圈子的封閉性、排他性造成官方輿論場缺位,缺少主流價值觀較為有影響力的議程設置和價值引領,使學生處于民間輿論場中,原本受線下思政教育接受的主流價值觀念也被弱化,容易發表偏激或錯誤言論。在網絡圈群中,大學生因現實關系或共同偏好形成很強的“共識性”,在“議題”朝著個性、自由等方向發展時,會與主流價值觀偏離,甚至挑戰主流價值觀。
(二)信息同質化聚合,加速輿情情緒擴散
大數據技術帶來的信息協同過濾功能,往往利用興趣相投、擁有共同經驗群體的喜好來推薦使用者感興趣的資訊,當有校園熱點事件發生時,同質化的信息第一時間推送到大學生各網絡圈群中,如微信群、微博超話、抖音群等,促使大學生進一步聚焦閱讀并討論、轉發。網絡超越了時空,雖然網絡圈群涵蓋著血緣、地緣、業緣關系,但它是人員群體歸屬的重塑,在人員數量、身份、結構上都存在不確定性,且人與人之間通過網絡昵稱圍繞共同關心的話題交流,人與人之間關心的不是他是誰,而是他說了什么觀點,當觀點取得一致后,個體的人就被群體取代,整個圈群形成討論同一議題的群體組織,情緒很容易在圈群中引發共鳴。
封閉的圈子、利益共同體、同質化信息等極大推動群體價值目標與個體價值目標的同頻共振,促使在網絡圈群中每個人存在感增強,更愿意參與討論并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借助自身在網絡中的關系鏈以及所屬群體,不斷推進人際間和組織間的互動行為,一傳十、十傳百迅速跨圈群傳播情緒,進而推演輿情態勢進一步延展。如河南農業大學師生自發悼念袁隆平事件,在話題發起后,引起學生廣泛身份認同,通過各網絡圈群悼念袁老、寄托哀思,極大鼓舞學生為農業科學艱苦奮斗的精神與情懷。
(三)群體利益趨同,推動群體極化
凱斯·桑斯坦在《網絡共和國》中指出,群體極化就是“團體成員一開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議之后人們會朝著偏向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2]。在網絡圈群中由于學生完全處于自由輿論場中,這種現象會更加明顯。在封閉的網絡圈群中“因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網絡上輕而易舉且頻繁地溝通,但聽不到不同的意見,持續暴露于極端的立場中,聽取這些人的意見,會讓人逐漸相信這個立場,各種原來無既定想法的人,最后會各自走向極端,造成分裂的結果,或者鑄成大錯并帶來混亂”。[3]
三、高校網絡圈群的輿情疏導策略
網絡圈群是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交融的場域,給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帶來挑戰,對校園輿論發展以及大學生價值觀塑造產生重要影響,成為高校網絡輿情滋生地。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大學生網絡圈群輿論生態,是高校輿情疏導的重要路徑。
(一)打破圈層壁壘,了解學生社情民意
網絡輿情的本體是情緒,而情緒是伴隨著認識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體驗,是人們對客觀存在與主體需求之間的反應。因此,只有讀懂了學生情緒背后的意識動因,及時解決存在的客觀問題,才能做好高校網絡輿情疏導工作。在目前的高校學生工作管理中,大多通過班干部匯報、學生座談會等了解學生意識形態,但學生鑒于主流思想壓力,很多問題不會公開提出,導致學校不能及時解決。但在網絡圈群中,去中心化的交流平臺讓學生更加自由、放松,往往在圈群中大肆宣泄情緒、表達不滿,所以學校更應該注意通過網絡圈群收集學生建議或意見,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與社情民意。
目前網絡圈群的建立隨機、圈群平臺多樣、數量繁多,給輿論監管帶來極大困難。一是我們應充分利用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平臺,針對學生生活、學習、團學活動等各項事務設置輿情專題進行信息抓取,收集來自微博超話、微信朋友圈、抖音等較大網絡圈群的信息;二是充分利用學生干部,提升他們的網絡圈群參與度,充分加入地緣、業緣、興趣愛好類的微博群、微信群、抖音群、小紅書群等,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等各方面需求。了解學生社情民意重在幫助學生解決思想意識背后的問題和實際困難,化解校生矛盾,疏導學生情緒,化解校園輿情于苗頭中。
(二)創新信息傳播形式,提升主流意識引導力
網絡圈群的封閉性使得主流價值觀很難介入,弱化了主流意識在學生民間輿論場中的引導力,尤其在熱點事件發生時,極易形成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的割裂,無法通過理性溝通及思想教育化解學生的負面情緒。因此,應深入研究網絡圈群的傳播樣態與話語體系,增強主流價值觀傳播的內容與形式的創新,使其自然融入大學生網絡圈群文化生態,被學生認同,形成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的重合,同時使學校與學生組成利益共同體,增強學生的歸屬感。
首先需全面建立校園新媒體網絡平臺,積極有效地建立網絡圈群組織,開展校園政務信息發布,并抓住新媒體信息多樣化的特征,借助傳統節日、社團活動、周年慶、畢業季等契機,發起正能量話題,多樣態、多路徑傳播校園文化。其次是學會轉變思維,從學生視角解讀校園文化與校園政策,充分運用圖文、音頻、視頻、表情包、AI、VR等表達手段,將校園文化、教師形象、校園事務、校園故事等豐富、立體地傳播,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價值輸出方式讓校園主流文化與價值觀與學生心理、情感平等親密交流,增強學生校園歸屬感,培養學生正能量。
(三)重視網絡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網絡素養
網絡圈群是大學生基于自身的心理與利益訴求而自主選擇的網絡交流空間,在受眾需求與滿足平衡中促生。同時由于圈群交流的隱蔽性、利益共趨性,使得群組成員更容易受傾向性言論影響,并在群體極化的過程中讓學生越來越堅信群體利益訴求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從而群體深陷由圈群信息傳播而形成的擬態環境中,而忽略了現實世界的管理規定與價值標準,圈群成為學生的輿論狂歡地,形成不良網絡文化氛圍。
在網絡圈群現有狀況下,要想改變網絡圈群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滋生與助推,須改變圈群的信息傳播樣態與文化生態。首先應加強校園網絡信息傳播規范。在高校網絡輿情中,當熱點事件爆發時,多伴隨有不實信息發布與傳播,在問題未經正規渠道反映前,就開始散布謠言,激化學生情緒,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情感共同體,學生在情感共鳴的沖擊下盲目從眾,從而作出錯誤的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所以嚴禁各類圈群成員生產并傳播不實信息,是網絡輿情治理的重要路徑。其次增強學生網絡文化教育,提升學生的理性辨別能力。在學校充分理解學生情感需求與個性表達的情況下,發揮互聯網功能與學生理想正義群像,采用多形式的話語表達機制,營造良好的網絡文化空間,拉近校生間距離,在網絡空間積極傳播正能量,使學生面對問題能夠理性表達、良性溝通,學會尋求和諧方式解決問題。同時,面對不實言論要用心辨別,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抵制不良言論,營造校園清朗網絡空間。
網絡圈群是大學生群體情感與信息交流需求的產物,也是輿論的發酵場域,它給高校網絡輿情帶來了挑戰,但圈群的人際化大眾傳播特點也為校園文化與網絡文化的傳播帶來了機遇,借助網絡新媒體平臺功能,轉換話語視角與體系,體察學生民意,創新傳播形態,使高校思想教育做到“春風化雨”,網絡輿情疏導做到發現苗頭,防患于未然。
[本文為博士科研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黃河古詩詞文化內涵與傳播研究”(編號:M4050023);2021年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教改項目,項目名稱“《網絡輿情監測與研判》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清末民初桐城派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編號:2022-ZZJH-567)]
參考文獻:
[1]林剛.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21:27.
[2]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50-51.
[3]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50-51.
(作者為河南牧業經濟學院講師,博士,黃河文化研究中心重要成員)
編校:鄭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