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志 林慧
摘要:地理情境閱讀類作業典型案例——《包頭避暑之旅》根據初中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分別從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等方面分析案例的設計依據,從問題設計與真實學情相結合、問題設計與情境創設相結合、真實情境與虛擬情境相結合,問題數量與趣味描述相結合四個角度,研究如何優化地理學科情境閱讀類作業。
關鍵詞:地理;核心素養;情境閱讀;作業
作者簡介:楊修志,山東省淄博高新區第一中學教師。林慧,山東省淄博高新區第一中學教師。
課題項目: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地理多元化作業設計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0ZJZ039。
作業是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完成作業,學生不僅可以鞏固知識,精進技能,還有助于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信,提升解決問題和創新實踐能力,最終達到培育核心素養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將地理知識融入真實情境的閱讀材料中,編制了一定數量的閱讀類作業,接下來從該類作業的內涵、典型案例、設計及優化策略進行說明。
一、地理情境閱讀類作業內涵
地理情境閱讀類作業是指教師借助游記、紀錄片、時事新聞等真實而連貫的情境,結合地理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水平設置地理問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從地理視角關注、分析文本描述的生活現象,從而理解運用知識、訓練地理方法、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作業類型。
與“閱讀地理科普書籍”不同,地理情境閱讀類作業以課標為出發點設計情境,結合所學知識創設問題,通過問題引導解讀地理現象,最終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與“情境下的習題類作業”不同,地理閱讀類作業將情境貫穿作業始終,具有“一境到底”和深度融合的特點,所承載的地理知識、思想和方法更加系統、更為完整,彌補了一般情境下習題類作業在情境、問題、知識、方法等方面的片段化不足。
二、地理情境閱讀類作業典型案例——《包頭避暑之旅》
片段一:離開淄博,我們的包頭避暑之旅沿著__________線出發,途經北京,轉乘__________線到包頭?;疖囋诘诙烨宄窟_到包頭,五點多的淄博早已天亮,但是,包頭這邊卻剛亮。你能結合兩地的相對位置說明原因嗎?下車后,我們頓感涼爽,雖然正值7月,即使中午,包頭也遠沒有淄博炎熱。你能從淄博和包頭緯度和地形差異的角度進行說明嗎?
片段二:包頭最有名的沙漠景點莫過于響沙灣。我們在去響沙灣的路上,恰巧經過包頭稀土研究院。稀土有“工業黃金”之稱,屬于__________(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實際上,包頭的鋼鐵產業也聞名全國,你能結合圖片資料,從資源和交通條件分析包頭發展鋼鐵工業的有利條件嗎?
片段三:來到響沙灣,我們被眼前一望無際的沙漠震撼到了。在沙漠里最渴望的莫過于汽水和西瓜。午餐期間,家人買了一個西瓜,一口咬下去,太甜了!你能結合所學知識,結合包頭的氣候條件,解釋西瓜甜的原因嗎?下午,沙漠里起了大風,聽說要下雨,我們只好匆匆往回趕。汽車順便帶我們到附近的紡織廠轉了轉,你能說明包頭發展紡織產業的有利條件嗎?
片段四:大災之年,晉、陜地區的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冒死“走西口”,包頭就是晉陜地區人們眼中的米糧川。歷史學家翦伯贊有這樣的描述:“秋天的陰山,像一座青銅屏風安放在它們(呼和浩特與包頭)的北邊,從陰山高處拖下來的深綠色的山坡,安閑地躺在黃河邊上,沐著陽光,這是多么平靜的一個原野?!蹦隳芨鶕宀澋拿枋?,說明包頭發展種植業的有利自然條件嗎?
包頭種植業的發展,少不了陰山這座“青銅屏風”的“庇護”。__________(走向)的陰山,將包頭一分為二,陰山以北少草木,多風沙,南坡卻草木葳蕤,良田縱橫。陰山是如何庇護包頭南坡的農業發展的?
片段五:由于地處西北,從干濕地區來看,包頭屬于,生態很脆弱。清朝末期及之后的大量人口的遷入,大規模地開墾導致草場退化,極大地破壞了傳統農業,使沙漠化面積不斷擴大,包頭也被推到了庫布齊沙漠的東緣?!熬徘S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卑^春季少不了受__________(自然災害)影響。為了減少風沙危害,現在人們已經發明了氣流微創植樹法,一只手拿著沙柳枝,另一只手將鐵頭水管輕輕插進沙里。瞬間,水流就在沙地上沖出1米來深的小洞,將柳枝插入洞內,樹就栽完了。前后用時不到10秒鐘,成活率超過90%。現在庫布齊沙漠已經成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
三、地理情境閱讀類作業設計策略
(一)依據區域認知設計作業內容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指出,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目標是學生能夠初步認知和理解地球上有不同空間尺度、不同類型的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各自的特征,不同區域之間會產生聯系?;诖?,筆者從區域位置、區域特征與區域差異、區域聯系等維度設計了以下作業內容(見表1)。
(二)依據綜合思維設計作業內容
新課標指出,綜合思維素養的培養目標是學生能夠初步理解地理事物和現象是由地理要素在不同時空條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夠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方法,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自然、人文特征及其時空變化特點?;诖?,筆者從時空綜合、要素(地方)綜合兩個維度設計了以下作業內容(見表2)。
(三)依據人地協調觀設計作業內容
新課標指出,人地協調觀的培養目標是學生能夠初步認識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人類活動深刻影響著地理環境,協調人地關系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方法和工具,面對世界、中國、家鄉出現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做出初步的分析和評價。能夠立足家鄉、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基于此,筆者從地對人的影響、人對地的影響和人與地如何協調三個維度設計了以下作業內容(見表3)。
(四)依據地理實踐力設計作業內容
新課標指出,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目標是學生能夠初步掌握地理實驗、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等地理實踐活動的基本方法。本次作業以去包頭旅游為線索,真實地還原行程中的所見所聞,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感悟、分析、理解地理現象,從培養地圖獲取和處理信息能力、地理問題探究能力、地理表達能力的維度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四、地理情境閱讀類作業優化策略
(一)問題設計與真實學情相結合
學情是問題設計的出發點,所以問題設計要與學情相結合。在設計“走西口”的相關問題時,筆者通過翻閱《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找到了土默川平原的“雙城記”等有關內容,于是設置了關于包頭農業發展的相關問題,并將其融入情境中。結合所學的西北地區農業發展的知識,學生能夠完成這一內容,從而實現了問題設計與學情相結合。
(二)問題設計與情境創設相結合
如果問題設置脫離情境,就成為無本之木。通過文獻檢索,筆者獲悉包頭市多年的氣候資料,了解到包頭的氣候內部差異也很大,這其中有南北緯度差異導致的氣溫差異,也有陰山的地形因素導致的氣溫差異,這是設計問題一個較好的角度。
(三)問題設計與虛擬情境相結合
真實情境源于經歷和見聞,能讓學生身臨其境。但就個人的旅途見聞來說,涉及的知識有限,所以需要教師適當創設虛擬情境,從而為接下來的設問做好鋪墊。就本次作業來說,筆者確實到過庫布齊沙漠、賽汗塔拉以及包頭博物館,也確實在小攤吃過當地的西瓜,但路邊小攤這一情境線索意義不大。于是筆者將小攤吃西瓜這一情境改為在庫布齊沙漠的午餐時間,從而實現了真實情境與虛擬情境的有機結合。
(四)問題設計與趣味描述相結合
問題設計的數量與趣味描述本身存在矛盾。從游記的角度來說,如果趣味描述過多,一定程度上問題設置的數量就會減少。如果作業中大篇幅的是對問題的分析,缺乏旅游過程中的見聞及感受,則難以觸動學生的心弦,會使作業缺少趣味性。所以,作業設計需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雖然基于真實情境的閱讀類作業在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前期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該類作業在形式上還需要不斷創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教師還需要借鑒作業設計的相關理論,進一步明確設計流程與評價標準,從而使之在設計、實施、評價等環節形成完整的閉環。
參考文獻:
[1]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2]楊修志.行動研究視野下的中學地理教學[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21.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