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大單元主題式教學方法的美術課堂,有助于教師利用自身教學優勢解決新課改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在不斷的“試錯”和經驗的提煉之下,找到適合學生的新型教學方法,讓大單元主題式教學真正融入日常教學當中。
關鍵詞:大單元;主題式教學;核心素養;微課
作者簡介:諶洪亞,大連市第二十二中學教師。
自《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公布以來,核心素養、大單元、大概念、主題式教學成為教育界的關注熱點,指向教師教學的改革。在新課改與初中美術課堂結合過程中,一些問題慢慢凸顯出來。比如,教材內容與課時安排未改,大單元主題式教學該怎樣實行;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該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教師是否可以自行確立學科“大概念”;學生已適應一課一練的教學模式,該如何適應開放的學習環境;對于初中美術學科,一周一課的課時量,講、練、做時間不夠用該怎么辦;大單元內多節課程銜接困難該怎么辦,等等。筆者結合眾多專家科研成果進行課程實踐,總結出一些經驗和規律。
一、甄選內容:找到大單元主題教學切入口
分析現有教材可以看出,有一些課程本身就存在前后關聯,而這些課程就是教師設計大單元主題教學最好的切入口。
如遼海版美術教材八年級上冊第12課“漢字的魅力”以及第13課“漢字的意象表現”,這兩課就同屬一個主題內容,并且都圍繞“漢字”這一主題。教師可以針對這兩部分內容進行大單元主題教學。教師帶領學生深入探究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接核心素養需求;淺出表現,設計文字藝術變形,做出豐富多樣的藝術作品。在美術課堂上進行單元課程的同時,也可以拓展到班級各小組美術課前展示內容,以及校園藝術節美術作品展覽當中,這樣的課程選擇對教師開發“立體”的美術教學活動留有極大的發揮空間。
二、揣摩課程:知識技能對接核心素養
華師教育研究院院長房濤對核心素養有著這樣的解讀:“達成核心素養要從學科的邏輯性轉向培育能在真實情境中應用遷移的素養,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走向‘心中裝著一片綠洲,眼中看見一片森林,隨后去澆灌每棵小樹。”這代表著核心素養的達成遠遠超過教師所設立的三維目標要求。如果把知識技能比作是學生在“澆灌小樹”時所使用的“關鍵能力”,“綠洲”和“森林”則是學生在未來面對復雜問題時要具備的“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這幫助筆者鎖定了課程“大概念”“大主題”的設定方向。
在知識和技能維度,“漢字的魅力”“漢字的意象表現”這兩課需要解決的教學任務是:了解漢字起源以及發展歷史;知道漢字集音、形、意于一體的特性;能用象形設計或者象意設計將漢字進行藝術加工,表達作品可以很好地傳遞漢字文化。在知識技能基礎上,筆者設定本單元的大概念為:“漢字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和智慧,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需要我們的保護和傳承。”
因此,筆者結合主題情境,在大任務之下設立若干小任務,學生在解決小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反思和提煉,才有可能達成對大概念的理解。筆者對單元課程做了如下設計(見圖1)。
三、靈活教學:充分開發小活動促成大目標
核心素養下美術單元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更加深刻。越是深刻的教學目標越是要依賴精準的活動設計,其目的是讓學生充分參與活動,一步一個臺階,觸碰到學科知識的制高點,從而獲取對大概念的認知。在大單元主題式課程當中,教師進行活動設計要依賴真實情境,遵照學習遷移規律,及時嵌入評價,緊密連接課堂實踐活動等,這需要教師善于從學情出發,靈活設計教學過程,充分開發小活動。
(一)利用真實情境提升學生課堂興趣
漢字文化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當教師開始單元課程第一個活動“識”漢字時,學生往往表現得胸有成竹, 認為自己從小開始學習漢字,有著幾千字的識字量,難道還會不認識漢字嗎?但是事實上并非如此,學生對于漢字文化的發展歷史、字體的演變以及名家作品的了解還是有限的。教師可以找準這一認知落差,設計生動的任務情境,成功展開知識的遷移。
【片段1】
師:同學們,你們了解漢字嗎?
生:當然了,我們每天都會讀書、寫字,漢字是我們學習生活中很重要的朋友。
師:那太好了,為了準備學校的漢字節,老師向博物館的館長借來了許多古代名家的書法作品(摹本)進行展覽。只可惜,由于老師的疏忽,將作品和解讀文本弄混了,同學們能幫老師看看這些都是什么字體,分別由哪位書法家書寫的嗎 ?
【教師展示七件書法作品:甲骨文、鐘鼎文(金文)、李斯《嶧山碑》(篆書)、《曹全碑》(隸書)、懷素《自敘帖》(草書)、顏真卿《多寶塔碑》(楷書)、王羲之《蘭亭集序》(行書)】
生:老師,我們只能看出來有甲骨文、楷書和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剩下的就不知道了。
師:看來我們對于漢字文化的了解還需要增加,不過好在老師將這些作品的解讀文本影印了下來。咱們以組為單位,分別認領一件作品,分析比對解讀文本,找到這些作品名字、作者、字體、藝術特點、盛行時期,完成學習任務單,最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作品匯報。
上海師范大學王大根教授在《中小學美術教學論》一書中談到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課就應該“營造引導學生面對真實情境的創作主題”,經歷“像藝術家一樣創作”的過程。本次活動設計的初衷就依托于此。由于教師的“失誤”,拜托學生幫助教師完成“漢字節”作品布展的前期準備工作。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每組學生需要閱讀分析七個不同時期字體的解釋文本,對比本組認領的漢字作品形式特征,找到正確答案并提煉字體特點填寫到學習任務單當中,最終以語言形式匯報展示。這種活動所需知識量大、思維參與度高、形式有趣,可以在短時間內領略漢字發展歷史的精髓,凸顯情境教學的優勢。
(二)用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思路
大問題帶動大概念,小問題帶動小活動,以任務為驅動的大單元主題教學實質上也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由此可見,關鍵問題提出得好壞直接影響教學質量。
在第二個活動“寫”漢字當中,教師帶領學生用毛筆描摹大師作品,讓學生在與古代文字零距離接觸的同時,體會人、字、筆之間的動作和情感變化。
【片段2】
(教師指導學生分組臨摹七組不同書法字體的代表作品)
師:同學們,臨摹過幾種字體之后,你們覺得哪些字體最適合毛筆書寫?
生: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師:為什么呢?
生:這些字體的筆鋒轉換靈活,粗細變化豐富,我們用硬筆很難模仿出來。
師:那再思考一下,小篆字體是否適合毛筆書寫?
生:不適合。小篆的筆畫太規整了,像是比著尺子畫出來的,用毛筆太難寫了!
生:老師,我有不同意見,我覺得適合。我就見過用毛筆書寫的小篆書法作品,寫的莊重嚴謹,非常好看,而且我看到歷史劇中,很多竹簡上就是用毛筆寫的小篆文字。
師:事實上,小篆和毛筆幾乎同時在先秦時期誕生,所以你會看到有的小篆刻在青銅器上,有的小篆書寫在竹簡上。同時,也是因為毛筆的誕生,小篆書寫費時費力,從而慢慢被隸書取代。那還有哪些書法作品不是用毛筆書寫出來的?
生:甲骨文、金文!
師:從毛筆參與書寫的角度出發,你能為七種不同的字體出現時間的先后排序嗎?
此時的學生很容易以篆書為分水嶺,將文字發展分成毛筆前期文字(甲骨文、金文)和毛筆后期文字(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兩個階段。
這一片段中開放性問題的提出,教師可引導學生做出有爭議的回答,之后再進行辯論,教師再以關鍵問題做引導,將學生討論的焦點落在字體發展變化與毛筆誕生的關系當中。由此,學生深刻理解字體發展變化的規律,生成對歷史文化的正確觀念。
(三)利用微課提升大單元課程教學效率
初中階段美術課程一周一課時,時間短,間隔卻很長,這樣的現狀為大單元課程的開展帶來了不小挑戰。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教學效率,教師只能壓縮課堂教學密度,加強前后課程的聯系。在“漢字的魅力”單元課程當中,筆者巧妙地將微課與課堂教學融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通過微課壓縮課堂密度
“漢字的魅力”單元課程第二課,也就是教學活動三“解”漢字。這一活動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漢字構造的方法,教師可設計“加法”“減法”兩個小游戲,通過與學生互動完成課堂任務。
“加法”游戲需要學生找出目標文字的歷代字體寫法,觀察其構造特點,總結其中的發展規律。在這之前,學生必須了解掌握漢字發展史。上節課,學生已經能利用毛筆出現的時間將漢字發展史分成三大階段,但對于本節課教學任務的要求還遠遠不夠。本節課教師需要短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詳細的漢字發展歷史以及對代表字體結構更準確地剖析。這個任務本身較為困難,微課將這一教學設計變成了可能。
“減法”游戲需要學生將復雜的漢字進行拆分和重組,利用“象形設計”和“象意設計”這兩個關鍵方法對漢字進行再加工。為了解決字體設計缺乏創意這一難題,教師利用微課讓字體創意設計的過程“動”起來,學生就掌握了字體創意的精髓。
微課利用時間軸和故事線將漢字的發展史串聯起來,變成一個有趣的動畫小故事,其中每一代漢字經歷的造型變化和變化的原因都會體現在這個小故事之中,學生看完一遍就能有深刻體會。在這一環節插入微課不僅是對上節課知識的回顧和總結,也是對漢字文化的拓展和延伸。
2.通過微課加強單元課程間的聯系
微課參與課堂的方式非常靈活,無論是作為課前預習材料、課堂知識的輸送媒介或者是課后知識的回顧材料,都是非常好的選擇。設計精良的微課還可以作為單元課程的橋梁,加強單元課程間的聯系。
本課題在利用微課講解漢字的發展歷史當中,每一個代表字體的誕生都會有卡通版的代表人物參與,同時教師還對這些人物進行了角色設定,比如象形文字——原始人(手藝人)、甲骨文——倉頡(創造者)、小篆——秦始皇(決策者)、李斯(謀略家)等,真實的卡通人物結合歷史事件,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漢字發展歷史。
在本單元課程活動四“創”漢字當中,每一個四人小組在參與合作之前先要有角色分工,由教師將代表角色分工的胸章分發到小組成員手中,每一個角色在合作時要依照學習任務單解決相應的任務,這一做法能提升小組成員合作時的參與感,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指導活動的順利進行。
在本次的微課設計當中暗藏著一個“合作探究”的主線,其中反復出現幾個名詞:創造者、決策者、謀略家、手藝人、造夢者,他們不僅是歷史當中的人物,左右著中國漢字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小組合作的人員分工,突出個人特質參與合作探究。這種從虛擬到現實的轉變讓學生充滿參與感。同時,每個學生獲得與歷史人物一樣的角色認定,讓學生的內心更具使命感,民族認同感也油然而生。
新課改的實質就是讓一線教師建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觀念,知識和技能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實踐證明,借助大單元的主題式教學方法是未來教學的必經之路。一線教師應善于利用自己的教學優勢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在不斷的“試錯”和經驗提煉之下,找到適合學生的新型教學方法,讓大單元主題式教學真正融入到日常教學當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李方嬌,李民.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美術教學方式轉變:以《班級藏書展》單元教學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0(17).
[3]胡知凡.“大概念”:一種新的教育理念[J].中國中小學美術,2020(3).
[4]胡知凡.概念為本的美術學科單元設計研究:以《中國傳統山水畫》單元為例[J].教育參考,2019(6).
[5]王大根.核心素養本位的美術教學方式的轉變[J].新課程評論,2019(3).
[6]鐘啟泉.單元設計:撬動課堂轉型的一個支點[J].教育發展研究,2015(24).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