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倩
創新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國家興旺發達、繁榮昌盛的不竭動力。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基礎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石,學習語文是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塑造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一、營造平等、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意識已經初步形成,對事物具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采取灌輸式教學,容易導致學生對學習語文有抵觸心理,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營造平等、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運用鼓勵的教學方式并倡導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保持積極進取的學習狀態,并通過多種啟發手段引導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活躍的課堂氛圍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在教師講解課文的時候,有的學生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如果教師采用斥責的方式,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容易使學生產生對抗情緒。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提醒學生:“同學們,發現緊急敵情,你們的順風耳、千里眼的功能現在發揮失靈,請趕緊調試一下,準備投入戰斗?!边@既考慮到了學生的自尊心,又體現了風趣幽默語言的魅力,能夠使學生更加專注地投入學習,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循規蹈矩,囿于僵化的條條框框,不能靈活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導致師生之間存在溝通障礙,學生懼怕教師,不敢隨意發表自己的想法。同時,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大部分教師按照“組、復、新、鞏、布”五大環節,采用注入式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導致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多元化教學形式是指教師通過創新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增強課堂互動性。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角色扮演法、游戲探索教學法、個性小組討論法等。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不同認知方式和個性特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求知的進取性和思維的活躍性,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教師應教育和鼓勵學生破除“唯書”“唯師”的傳統觀念,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條件,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數字多媒體廣播、視頻、PPT等,將教材和生活實際相結合,促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例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春》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春天和其他三個季節對照的圖片,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生機勃勃、欣欣向榮,體會作者對春天的向往之情和對美的追求,以及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渴求的積極進取的精神。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質疑往往是解決問題的良好開端,是一切發明創造活動的起點。要實施創新教育,就必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下形成的“以書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封閉狀態。
教育需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的。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推動教育觀念從“以書本為中心”向“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中心”轉變,由“以課堂為中心”向“以發展學生的智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中心”轉變,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轉變,牢固樹立正確的教材觀、學生觀和教師觀。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課堂教學應在培養學生常規思維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學會批判是學會創新的前提,教師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一方面要在傳播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鑒別知識。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問難,引導學生或于平淡無奇之處生疑,或于深層蘊意之處生疑,或于新舊比較之處生疑,真正做到“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另外,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問、樂問和善問,在提問和答問的過程中迸發出思維的火花。
四、在寫作教學中加強創造性思維訓練
任何文學作品,都需要個體在特定環境中,通過獨立思考對事物的表象和本質產生獨特的見解和觀點,利用創造性思維進行拓展,從而形成清晰的寫作意圖,抒發真情實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分析和想象。教師要巧妙地設計導入環節,采用視頻音頻導入、故事導入、圖片導入、描述導入等方式,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展開聯想,體會想象的樂趣。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并在觀察的過程中積極思考,結合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展開聯想。
創造性思維是寫作的核心和關鍵,它是指有主動性和創見性的思維。在現代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用心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文學構思、優美語句等。教師還可以選取重點的段落或者句子進行精講,引導學生學習和閱讀,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許多中學生在寫作中缺乏創新思路,看問題的角度比較狹隘,作品的思想內容往往千篇一律,觀點不夠鮮明,缺乏個性。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重點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著重啟發學生的寫作思路,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向多視角轉變,創作的作品更加精彩。
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實踐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新世紀賦予教育者的神圣使命。“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是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應踐行的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向。教師應培養學生好奇、進取、專注、主動探究等良好的品質,這些品質的形成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前提。
文學作品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發展,語文和生活的關系如同舟與水、糧與田,沒有深厚的生活積累,語文學習就是水中月、鏡中花,失去了實際意義。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睂W生只有在生活中親身經歷并實踐感悟,才能詳盡地描繪出事物的成長和發展過程,并通過聯想形成旗幟鮮明的看法和觀點,找到創新的靈感和動力。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觀賞各地的自然風光,領略當地風土人情,品嘗生活的酸甜苦辣。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豐富的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學不僅存在于課堂之中,還存在于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書寫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文化素質。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促進科技發展的動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對培養創新型人才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措施。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大力推進創新教育,積極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為社會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
六、豐富語文教學內容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他們的教學缺乏應有的高度和深度,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教師的教學應基于教材,但又不限于教材,超越教材。教師要以“超越教材”的方式來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將課外讀物、相關學科、社會生活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語文教學真正的外延是廣闊的社會生活,如個人經歷、時事熱點、名人逸事等,都是語文教學的素材。因此,教師應該善于挖掘教學素材,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讓語文教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
課堂是教學的主要陣地,但不是唯一陣地。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求知領域的廣闊性、社會生活的多樣性要求教師創設開放的、多維互動的教學空間,為創新教育提供“硬環境”。豐富教學內容可以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七、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是指設計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教學模式。教師應優化語文課堂教學,適應創新教育的需要,遵循開放性原則、實踐性原則、活動性原則等,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方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闭n前,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認真挖掘教材的創新點,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的導語,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構建三種不同的教學模式。一是“自主—合作一探究”教學模式,基本環節包括: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質疑;師生共同討論、交流、釋疑。二是教讀課例教學模式,基本環節包括:自學嘗試、教讀滲透、反思總結、應用創新、鞏固拓展。三是自讀課例教學模式,基本環節包括:學前設計、自學實踐、討論深化、總結提高、鞏固拓展。
結語
傳統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創新教育的實施。中學語文教師應改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積極推進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將素質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落到實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榕江縣忠誠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