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宏娟
【關鍵詞】初中物理;互動教學;教學設計
在教學發展中學生的核心地位逐漸顯現出來.結合互動教學模式,將學生視作教學主體,能夠有效實現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要求,幫助學生實現集交流、探索為一體的學習模式.在物理教學中融入有效的課堂互動教學,無疑是提升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方式,用互動指引學生自主思考的方向,獲得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間,脫離應試化教育的束縛,有效促進學生物理素養的成長.課堂教學的創新應注重靈活,這樣學生才能集中精力參與到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之中,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能力、沉浸感與主動求知欲都能夠得到有效提升,這是將互動教學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的前提.讓學生去實現探析式學習,并提升學生的學習意識.
1 初中物理互動教學的教學設計要點
1.1 以學生為教學核心
教師一定要注重對于學生的思維鍛煉,尤其是改變以往大量依靠教學指導或者知識傳授的方式,教師應該更多地從課堂的主導者或者施教者的身份逐漸地向引導者的身份過渡.很多教師還是把自身的教學傳授當作課堂的主導,教學內容、教學方案以及教學計劃都是圍繞教材知識的傳授來進行,導致學生的課堂核心地位很難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教師的教學策略使用不當,便會導致學生無法積極自主思考,造成了很多學生的思維活力低下,只能被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所以說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是做出教學優化的出發點.
互動教學模式較多,但教學設計的前提只有一個,就是要圍繞學生的興趣取向、接受能力、學習能力來進行創設.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提升主觀能動性,能夠不斷思考學習的路徑,真正地愛上物理課堂.教師在教學當中務必要擺脫“師本位”思維的桎梏,對師生互動教學投入更多的關注和研究,以之為主要策略構建起更具生本參與感、代入感和良性交際氛圍的課堂,能夠積極運用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學習任務.給學生更多的自由度,以引導為主的方式去促進學生自主思考,并且融入靈活生動的教學模式去推動學生的思維向外延展.通過“互動教學”的有效設計,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活力,改變傳統機械化教學的模式,創造活躍的教學氛圍.
1.2 實現物理深度學習
初中物理教學需要靈活的教學方式來鍛煉學生的實際能力,獲得更多的解題靈感,并付諸實踐.教師給學生充足的互動交流的時間,務必要改變傳統機械化教學的模式,創造活躍的教學氛圍.如何“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主動學”,改變枯燥乏味的初中物理課堂是教師所要研究的關鍵之所在.促使學生對于所學內容能夠更生動形象地了解,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思考角度去分析物理概念和公式.教師將學生視作課堂的主人翁,激發學生的自身思維活力,而如今學生被動式地學習,便會導致學生的聽課效果難以得到提升.
思維發散是提升物理學習效果的重要路徑,在互動教學中教師應融入一定的教學創新模式,利用活動教學或者信息化教學的方式,完成物理課堂的新模式拓展.對于初中教學階段來講,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真正的技能,并且能夠在日后的工作崗位中去實踐和運用,這也是目前初中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教師需要修正教學理念,強化互動教學,培養個人的物理學科素養.
2 初中物理互動教學的教學設計策略
2.1 構建師生合作課堂
教師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主觀的教學策略,學生只能相對被動地聽講,學習主動性降低,也造成學習欲望不足.所以需要運用合作互動的教學模式來展開有效的初中物理課堂,使得學生擺脫沉悶地聽老師講課的學習形式.
合作學習可激發學生思維活力,提升學生專注力,也能讓學生跟隨互動問題進行自主思考,對提升學習效率有很大幫助.但是目前合作課堂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其實并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 以提問為形式的師生合作便是一種應用物理的互動形式.但是必須要看到的是,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很多初中物理教師在互動教學中還存在著濃重的“牽引”色彩,提出的問題并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思考和發揮空間,學生只能根據“線性思維”給出由教師預設的唯一答案,沒有能夠表現出自己獨特思維和見解的余地.這種互動從本質上來說只是學生對教師意志的一種轉述,并不能起到鍛煉學生思維的作用.
例如 在“壓強”相關知識教學時,在基本教學講解以后,物理教師布置合作討論環節.其應當有三個步驟:教學評測、自我檢測、師生合作討論.首先,教學評測.教師首先提出計算題目,比如坦克與圖釘的壓強計算.教師對學生的計算結果進行檢驗,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指導.這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問題進行優化指導,提升教學指導的實效性.其次,自我檢測.學生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學生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找到不懂的地方,為接下來師生合作討論做準備.最后,師生合作討論.互動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你一言我一語”,而是需要在交流的過程中實現一種思維和認識上的引導.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剛才發現的學習難點與學生進行討論,也給學生發言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問題提出想法.在學生表達結束后,教師需要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使得學生能夠對物理學科學習抱有興趣,仔細地聆聽教師的詳細講解,對這一課的物理知識產生較為深刻的認識,從而使課堂教學由“師本位”轉化為“生本位”,使學生能夠在思考中完成對既有學習成果的深度回顧和應用,借以提升其物理綜合學習素質,提升初中物理課堂合作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2.2 構建小組互動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為了完成高質量的互動課堂創設,必須實現合作與探析.很多教師只能圍繞教材的基礎知識進行講解,缺少教學創新設計,造成教學內容變得非常固定和呆板,學生的思維模式或者解題思路也都是基于教材傳授的固定模式,讓學生在自己的配合下完成合作任務.教師應該具備教學形式的創新能力、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立足于教學對象的實際需求完成課堂優化,將多樣性的教學路徑與豐富的教學素材融合其中,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提高.實踐一直都是物理學科重要的教學路徑,培養實踐能力也是初中物理的教學目標之一.互動與實踐的融合就是需要教師去著重設計與發展的教學新方向.
例如 在“歐姆定律”教學中,模擬實驗教學就是凸顯出信息技術教學價值的一種方式.模擬實驗教學具備很多優點,一是模擬實驗使用的是虛擬技術,不涉及原材料損耗.二是比常規實驗更加安全、操作性更高.在模擬實驗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比如嘗試串聯、并聯的電路連接,驗證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教師也可以布置學生嘗試一些實際電路、生活電路的設計搭配.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鍛煉學生的學科素養都是有巨大幫助的.學生可以對電路的搭配、組合、電阻元件的使用等進行反復嘗試.另外,信息化實驗教學還具備錄像功能,可以把學生的電路設計過程完整地錄像保存,這樣學生在實驗失敗后,可以通過錄像去分析實驗中的不足,并進行針對性學習,有效強化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學習質量.同時避免大量重復性內容的布置,可以設計一些探析性、多樣性的實驗任務.學生在這種任務完成中能夠相互討論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見、思路或者理解方法,供大家去討論,并找到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因此,通過合作的形成既促進學生自身積極思考,也為身邊的同學提供了一種可以探討的學習思路.
將學與做形成有效聯接,對于實際教學中學生面對的一些困難,教師需要找到最佳的解決方式,幫助學生以一種相對輕松、高效的方式掌握物理概念.為學生整合新的物理學科學習資源,并且結合新穎的應用模式,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因此被帶動起來,把物理實驗的教學形式變得更加豐富,最終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促進學生的物理綜合學習成績的進一步提高.
2.3 結合多媒體創設智慧互動作業
作業設計的優化在“雙減”政策頒布后成為時下教學優化的重點.由于學生在家中往往缺乏緊迫感,學習專注度也呈現明顯下降趨勢.物理作業設計一定要注意把學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中.
生活化的內容更加靈活生動,無論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還是鍛煉應用能力都有積極影響.教師可以采取信息技術課件的作業設計方式,將生活化作業任務設計成線上課件,上傳到班級微信或者QQ 學習群中,把復雜的概念變得更加直觀,減輕學生的理解壓力,讓學生能夠對物理學科知識內容產生進一步了解的興趣.線上作業也能為互動教學提供便利.互動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家中也能專注于學習內容,實現與課堂同樣的學習效果,同時結合線上生活化實驗展示,拓展教學寬度,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另外,教師在互動教學中必須留給學生充足的探析空間,盡量減少書面作業的布置,以更靈活的方式構建作業活動.互動作業在初中物理中有著很大的好處,對于初中生來講,比較喜歡新穎的作業任務,不但不會感覺到疲憊或者壓力,而且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實現“雙減”政策的落實.
例如 在融化和凝固的作業布置中,利用信息化作業展示一段生活化實驗教學影像,影像一定要在符合學生認知的情況下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如,生活中我們都要用到水壺燒水.但是如果水壺不放水就容易被燒出漏點.因為水的沸點是100℃,錫的熔點是232℃,二者的沸點不同,水沸騰的時候是不夠錫的熔點的,就不會出現被燒穿的情況.線上作業課件的融入就能夠把更多的生活實驗在作業中給學生進行展示,有效拓展學生的學習寬度,并強化學生的理解.同時在作業課件中設計指導步驟,首先布置相關問題或者實驗原理,對學生的作業學習結果進行檢驗,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指導.這樣教師可以有的放矢地完成課后學習的有效指導,提升課后教學質量,找到學生學習的難點,幫助學生從生活化的教學素材中獲取更多學習的靈感,發揮出信息化互動作業的設計價值.
3 結語
從本質上來講,教育其實是一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只有雙方共同參與、彼此配合,教育才能取得豐碩的成果.初中物理教師要真正認識到這一點,在日常教學中重視起對互動教學模式的研究、引入和開發,讓課堂學習成為師生共同的活動和任務,為學生搭建起更具參與感、趣味性、和諧性的物理學習課堂,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表述機會,從而引導學生走上一條更為寬闊、平坦的物理素養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