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芳
〔摘? ? 要〕? ?“雙減”政策的提出,為小學科學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挑戰。本文基于“雙減”政策下的教學實踐,分析了小學科學作業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優化作業設計的有效路徑,以此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升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促進學生鞏固知識、增長見識、提升技能和全面發展。
〔關鍵詞〕? 小學科學;作業設計;路徑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2023)? 18-0043-03
小學科學作業的布置和設計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課后及時鞏固和運用知識內容,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科學知識、思維方式、實踐能力、科學方法、科學意識等的發展。要實現以上目的,教師就應立足“雙減”政策,優化小學科學作業。
一、小學科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設計層次性不足
作業設計是教師在布置作業之前做的準備。教師在設計小學科學作業時經常出現作業設計層次性不足的問題。作業設計層次性不足不利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學習水平的作業,不能幫助學生逐漸進步,還會無形地增加學生作業的數量,降低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影響學生對科學的喜愛,阻礙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發展。作業設計層次性不足會讓本就基礎薄弱、心理敏感的學生失去學好科學的信心,從而影響其科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科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作業設計內容無趣
小學科學作業中出現的比較多的問題是設計的作業內容無趣。作業設計內容無趣,就不能激起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降低學生的學習動力,阻礙學生知識的鞏固和運用。作業內容的設計,是學生最直接感受教師的科學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的方面。教師若在設計作業時不能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就很容易出現作業內容與學生發展脫節的情況。這樣,就不利于教師實現教學目標,不利于學生積累科學知識和培養科學意識,阻礙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學習科學知識。
(三)作業設計統一化和單一化
小學科學作業除了設計中的問題外,在作業布置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其一,教師在作業布置時,經常根據學生的平均學習水平布置無層次性的作業,沒有尊重學生間的學習差異。平均化的作業布置,增加了學生的科學作業的數量和壓力,不利于學生系統的科學思維構建。作業布置的統一化,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其二,作業布置還存在形式單一的問題。作業布置形式單一主要體現在教師在教完科學的相關內容后,為了讓學生能夠快速牢固地掌握理論知識,布置的都是書面作業。小學科學作業以書面作業為主,讓學生在重復做題中感受知識,并不能幫助學生真正學會靈活運用知識,只是幫助學生機械地知道如何做題。這樣的作業形式,不利于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開發,阻礙了學生將知識融入科學實踐,不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細致地探究科學,不利于科學人才的培養,也會對下一階段科學的細分學習造成不利影響。
二、優化小學科學作業設計路徑分析
(一)設計層次性作業
根據“雙減”政策和新課標的要求,筆者認為,小學科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實行層次性的策略。教師設計層次性科學作業,是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遵循學生身心規律發展的表現,是對落實“雙減”政策和新課標要求、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培養學生良好科學素養的具體行動,是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要舉措。設計層次性作業的主要依據是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發展水平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等多個方面。小學科學教師設計層次性作業,能打牢學生的科學理論基礎,增強學生科學學習的信心和熱情,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內容,提高科學作業的高效性,增加學生的作業完成度,提升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
以教科版《我們知道的動物》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教師首先應明確教學目標有知識、探究、態度和與其他方面的關聯四個方面。新課標要求教師要重視學生在作業時對課本知識的好奇心,幫助學生個性化地逐漸領會科學的本質,激發自主探究科學的興趣。教師設計作業應明確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目標。本課的科學知識目標主要是知道動物是有生命的,能說出動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動物的不同特點。科學探究目標是說出生活常見動物的名稱和特點,觀察一種動物,用系統的語言和圖示來展示其特征,對比真實動物與玩具,用證據支撐自己的觀點。科學態度目標是讓學生對動物感興趣。教師可以依據以上幾個層次的目標,給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科學作業,以適應學生的科學基礎和能力水平,推動學生在教師設計的不同層次的作業中逐漸養成自主探究的熱情。教師在設計這些分層作業時,還要設計一些基礎性、鞏固性和發散拓展性作業,幫助學生了解動物的分類和各自的特點,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本課的作業中學會舉一反三。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基礎知識觀察作業,讓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的學生結合生活觀察探究了解動物的生命狀態和動物的名稱和特征。教師也可以給基礎能力和科學學習水平一般的學生設計系統觀察書面作業,幫助學生由生疏到熟悉地了解生活中常見貓狗鳥等動物的特點,讓學生學會用文字、圖片和視頻來描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師在為科學基礎好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設計書面鞏固作業時,要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系統的探究思維,引導學生系統地掌握動物的相關知識,提升對動物相關知識學習的熱情,完善學生的思維和幫助學生培養科學核心素養。這樣就能夠實現教師在設計不同層次作業的時候幫助學生提升科學學習興趣,助力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完善學生的科學思維,幫助學生提高作業完成效率和質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豐富作業方式和內容設計
小學科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豐富作業方式和內容設計,這也是落實“雙減”政策、解決作業內容單一問題的有效路徑,有利于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對作業的興趣。豐富作業設計方式,是將之前的文字作業變成以圖片、動漫和生活實際探究內容為主的內容。豐富作業內容設計,能突破教材限制,拓展作業素材。教師在豐富作業設計內容時,應從教學內容、學生年齡階段、學生興趣和設計要求出發,設計出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鞏固教學內容、符合作業設計要求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內容。除此以外,教師在設計豐富的作業內容時,還應鼓勵學生動手動腦,設計既有趣又有意義的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內容。
例如,教師在設計教科版《太陽的位置和方向》一課的作業時,不應只是將與太陽相關的內容簡單地羅列出來。新課標和“雙減”政策要求教師應突破教材局限,豐富教學內容。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往往按照教材內容原封不動地用挖空等方式設計。但從實踐教學而言,太陽相關的理論知識是比較復雜的,很難讓學生從教材和簡單的作業設計中理解。教師在設計本課作業時,除了要分層設計以外,還應該明確如何提升學生的探究太陽相關知識的興趣,幫助學生在玩耍中實現知識的鞏固。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觀察太陽一天的運行軌跡拍攝作業。教師可以根據太陽在一天中的變化,讓學生拍攝不同時段太陽方位的變化,根據自己的觀察探究感受理論與實踐的聯系。這樣的作業設計,既豐富了學生的作業內容,又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科學知識的興趣,還增添了學生的科學實踐經歷,同時,還能讓學生理解教師設計作業內容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書面基礎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構建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一舉多得。教師除了要豐富作業內容和完成方式,還要豐富教學內容。教師應該突破教材的局限,讓學生了解更多與科學有關但教材中沒有的知識內容。這樣的作業設計,能減少學生作業內容的重復和冗雜,增強學生知識的關聯性與系統性,實現新課標提出的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科學知識的要求,幫助學生在減輕作業負擔的前提下,增長科學知識。
(三)作業布置個性化和多樣化
筆者認為,教師應增強作業布置的個性化和多樣化,這也是落實“雙減”政策要求、解決作業布置統一化和單一化問題的有效路徑。作業布置個性化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后,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以及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等,布置能幫助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及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實踐的作業。作業布置多樣化能將學生從單一的書面作業形式中解放出來,增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發展和進步。作業布置個性化和多樣化不是簡單地將內容由易到難地安排,還應該從學生的個性出發,給學生布置不同形式的作業。要實現作業布置個性化和多樣化,教師就應綜合考慮課程內容的難易程度、學生的學習能力水平和學生的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教師布置的作業,應能幫助學生在掌握基礎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將知識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讓學生在作業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探究科學知識的方式。
例如,教師在布置教科版《蠶的一生》一課的作業時,首先應該以之前的作業設計為基礎,通過對本課內容的簡單分析,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任務的過程中在觀念、思維、實踐和態度等方面得到成長與發展。其次,教師應分析學情,根據學困生、中等生和學優生的實際能力水平,分別把握作業內容的難易程度。此外,教師還應進一步了解學生在這一階段其他學科作業的布置情況,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和個性特征,強化作業的適應性和針對性,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升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幫助學生學會科學地觀察事物思考問題,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培養科學核心素養。
例如,教師在布置本課的作業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布置長期、短期作業或基礎知識書面鞏固作業、觀察記錄作業和實驗作業。這樣的作業,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作業并不是負擔,從而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和興趣,還能幫助學生學會在養蠶和觀察蠶寶寶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魅力。教師可以給基礎薄弱的學生布置長期的觀察作業和基礎書面作業,來幫助他們掌握基礎的知識內容,提升對蠶的探究興趣,學會珍愛生命和欣賞自然;可以給基礎較好的學生布置蠶寶寶一生的觀察作業,幫助他們在了解科學的過程中學會攝影等技能,掌握更多的科學觀察和探究方法。這樣的作業布置,尊重了學生之間的差異,順應了不同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多樣化發展需求,從而有效解決了作業設計統一化和單一化等問題,實現科學課程教學的開放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師在“雙減”政策背景下,設計和布置作業時要從作業內容和形式等方面的創新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促進學生科學知識的積累和科學思維的構建,提升學生科學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林信華.“雙減”政策下的小學科學作業創新設計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2(32):85-88.
[2]王俊卿.“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作業設計與實施[J].遼寧教育,2022(19):63-65.
[3]李碧嬌.“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新智慧,2022(2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