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其與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關系密切。本研究基于中醫古籍文獻理論,梳理氣機升降在腦病相關疾病中的辨治思路,探討氣機升降學說對于三種臨床典型腦病(眩暈、抑郁、中風)的啟示和應用,為進一步探索中醫腦病的病機、創新治療方法、改善臨床療效提供思路與理論依據。
【關鍵詞】 ?氣機;中醫;眩暈;郁證;中風
【中圖分類號】R2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3)13-0014-03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13.zgmzmjyyzz202313004
Exploration on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Encephalopath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Qi Mechanism Theory
CHEN Che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04, China
Abstract: The ascending and descending movement of Qi is the motive force to maintain human life activitie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outcome and prognosis of encephalopathy.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study combs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Qi mechanism in encephalopathy related diseases, discusses the inspi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Qi mechanism theory to three typical encephalopathy, depression, stroke,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pathogenesis of TCM encephalopathy, innovating treatment methods and improving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s.
Key words: Qi Mechanism;Chinese Medicine;Dizziness;Depression Syndrome;Stroke
氣機升降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醫臨床診療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中醫學對氣機升降學說的認識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至《黃帝內經》,之后歷代醫家和學者又針對該學說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補充,使這一理論不斷發展完善 [1-2]。中醫理論認為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氣的運動形式即氣機,具體來說包括“升、降、出、入”四種基本形式,氣機的正常運行對維持人體健康狀態至關重要,反之當氣機的運行出現問題,則會引發多種疾病。眩暈、抑郁、中風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為患者、患者家庭及整個社會均造成了很重的負擔,目前單純靠西藥治療中風、抑郁、眩暈等腦病療效有限,而中醫藥在治療相關病癥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3-5]。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眩暈、抑郁、中風的發生發展與氣機運行失常密切相關,因此本文開展了基于中醫氣機學說的腦病辨治規律研究。通過整理古籍文獻,對古代醫家應用氣機升降學說辨證治療腦病的臨床理論及經驗進行探討,從而為相關腦病的臨床治療及科研提供啟示與理論基礎。
1 氣機升降學說理論闡釋
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黃帝內經》基于“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理論,把自然界氣的升降出入引到了氣血的生化中來。由于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而人體正常生命活動又與氣的運動變化息息相關。故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作為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一旦其升降出入的運動停止,那么人的生命活動也將會隨之而終結[6-8]。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由于體內各臟腑器官是氣的運動載體,因此,當氣機升降正常有序,則人體臟腑組織器官功能維持正常,反之便會出現一系列的病理表現。上述這些皆充分說明,疾病的發生常常涉及氣機升降失調的變化。中醫重視整體觀,而人體又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故在臨床診療疾病時,除了針對疾病本身,還要重視人體整體氣機的調理,從而使人體各系統臟腑達到陰陽平衡的協調狀態,即陰平陽秘。
2 氣機升降學說在腦病辨治中的應用
2.1 氣機升降與眩暈 脾位于中焦,為土臟,乃后天之本,主運化飲食水谷及水液。飲食首先入于胃,通過脾氣的推動和激發作用,化為水谷精微,再經脾的布散,輸注于各臟腑、體表及四肢各部。即如《素問·玉機真臟論》所云:“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此外,由于脾居中焦,為水液、氣機升降輸布的總樞紐。脾具有升清之性,而胃主降濁,脾胃一升一降同時配合即可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正如李東垣在《脾胃論·陰陽升降論》中所述:“在人則清濁之氣皆從脾胃出,精氣榮養于身,乃水谷之氣味化之也。”[9] 這說明,作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胃對于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脾主升清陽之氣,而胃主降濁陰之氣,均為升降功能的具體體現[10]。
若脾主升清功能正常,氣血津液在體內則可正常輸布,頭身臟腑肢體便可得到充養,以發揮正常功能,此時肢體活動靈巧、頭目神清氣足;反之,如果脾虛運化失司,濕邪內生,痰濕中阻,阻滯氣機,或脾氣不足,清陽不升,水谷精微無法上榮頭目,腦髓失其所養,則會見到目眩、頭暈、耳鳴、健忘等癥狀,即《靈樞·口問》中“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之說。此外,當氣血痰濁隨風陽上犯,擾于頭目腦竅,可致元神之府功能異常,也可發為眩暈。如《靈樞·五亂》篇曰:“清氣在陽,濁氣在陰,營氣順脈,衛氣逆性,清濁相干……亂于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由此可見,氣機升降失調是導致眩暈發病的關鍵因素,而其基本病機則是清陽不升、濁陰不降[11]。
眩暈的本質即“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根據傳統理論與臨床實踐,在病證結合的基礎之上,針對眩暈不同證型加入升清降濁方藥,旨在重視全身氣機的調整,從而使氣機升降有序,眩暈病癥自除。考慮到“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這一眩暈病病機特點,在辨證論治方法治療疾病本身的同時,如加用“升麻、葛根”和“川牛膝、澤瀉”等藥品,體現出一升一降,使清陽得升,濁陰得降,氣機調暢,即可達到較好的臨床療效[12]。
升麻,味辛甘,性微寒,善升浮,有升陽舉陷,引清氣上行的功效。葛根,不僅可以舒筋解肌,還能升陽而止眩。與此同時,由于葛根屬于性薄之品,又擅長升發脾胃清陽之氣。升麻、葛根二藥均屬清輕之品,二者合用,升散脾胃陽氣,可使清陽上達,頭目受氣血榮養,清竅得利則風邪自止,以達止眩之目的。考慮到升降相因,升麻及葛根有欲降先升之妙,再配合川牛膝、澤瀉可助氣機下行,使濁陰自降。川牛膝善引氣血下行,對于升之太過而不降的情況可以能直折臟腑氣。澤瀉味甘、性寒,具有利水滲濕、止眩暈的功效。以上四藥并用,互相配合,共同使臟腑氣機升中有降,降中有升,二者升降有序,則陰陽自調。當清竅不再受之干擾,腦髓恢復其清靈之性,則人體氣血陰陽功能恢復正常運行,眩暈便得以治愈。
2.2 氣機升降與郁證 《丹溪心法·破滯氣》中有云:“陰陽之所以升降者,氣也;血脈之所以流行者,亦氣也;榮衛之所以運轉者,亦此氣也;五臟六腑之所以相養相生者,亦此氣也。盛則盈,衰則虛,順則平,逆則病,氣也者,獨非人身之根本乎。”[13]這充分說明,人體生命之根本源自于氣。朱丹溪基于《黃帝內經》理論,認為郁證的 發生,不外乎與臟腑氣機升降失調、氣機郁滯不暢有關,并且開創性的將“郁”分為氣、血、痰、火、濕、食六類。對于郁證的治療,他不僅重視補養后天脾胃之氣,并且善于調理升降失常之氣機[14]。他建立了以升降中焦氣機以治療諸郁的大原則,對于由七情內傷所致的郁證,治以調理氣機,代表方為七氣湯;對于氣機壅滯不降所致的郁證,伴有心胸悶痞、胸腹脹滿者,以調氣化痰來治療,代表方木香流氣飲。此外,還創制了越鞠丸來行氣解郁,方中香附、蒼術、川芎可調理中焦之氣,體現了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散其郁結的特點。
到了明代,戴思恭在先前理論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證診療經驗,對朱丹溪學術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揚。戴思恭對于郁證的解釋為:“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13]認為郁證之所以阻滯不通,關鍵病機就在于氣機不暢,不能上下通達,傳化失常,升降無權。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他臟腑病變皆可累及至脾胃,因此他認為臨床之郁證,多由中焦脾胃影響而來[15]。明代醫學家張景岳則認為,五臟的病變皆能夠導致郁病的發生,正如《景岳全書·論情志三郁證治》中所言:“思則氣結,結于心而傷于脾也”;“蓋悲則氣消,憂則氣沉,必傷脾肺。”[16]說明除了脾胃之外,心及肺的功能異常也是影響郁證發生的重要原因。同時強調,在治療上應針對疾病發生發展的不同階段來調理氣機。對于疾病初期,要“宜順宜開”;對于病程較長、遷延反復、傷及中焦脾土的患者,要“宜修宜補”。
除了脾胃,郁證與肝的氣機升降也有密切關系。肝屬木,居于脅下,體陰而用陽,肝氣喜調達、主動。肝主疏泄,可以調暢全身之氣機和情志。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活動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臟腑功能活動正常依賴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反之,若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協調平衡,又會激發臟腑功能更好地發揮。肝作為疏泄氣機的重要臟器,對情志的調控至關重要。若肝主疏泄的功能異常,則會出現情志抑郁,胸脅脹滿,悶悶不樂,善太息;如果肝主疏泄太過,還會出現急躁易怒,目赤面紅等癥狀。正如《讀醫隨筆》所言:“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借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17]在治療上,要順應肝之特性,用疏肝、調肝的方法來治療。
2.3 氣機升降學說與中風 氣機逆亂,氣血上涌是中風病發病的重要環節。正如《素問·調經論》有云:“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氣機運行逆亂,會影響到血和津液的正常輸布,進而會導致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久之化火、化熱、生風,隨氣上犯,擾亂清空,就會出現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中風之癥。
中風分為急性期與恢復期2個階段。急性期的形成可由多種病因所致。若患者平素肝腎不足,陰虛陽亢,疏泄失常,則會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產生氣滯、痰阻、血瘀等病理情況,日久還會化熱、化火。一旦情緒波動或者受到外界刺激等各種誘因,引動肝風,風火上竄,氣逆太過,風陽上擾,風火相煽,直沖巔頂,則發生中風。若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飲食不節等導致脾胃受損,陰陽失衡,中焦升降失常,氣機樞紐調節不利,會導致清陽不升、濁氣不降。由于脾胃乃氣機升降的樞紐,當氣機不暢,阻滯中焦,則會影響腸道腑氣通調,燥屎內結;脾胃虛弱,氣虛無法推動水谷及水液運行,則會形成宿食、痰飲等。如遇情志波動、勞累或刺激,則會使氣機升降失常,夾痰夾瘀,上犯清竅,閉阻經脈,導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等癥。到了中風恢復期,雖然經過治療,患者正氣已來復,癥狀已有所改善,病情逐漸恢復,但由于腦髓受損,腦絡空虛,臨床表現多為虛證。脾虛則失其健運之力,氣血生化無源;腎虛則小便不利、耳鳴耳聾、腰膝酸軟……故臟腑氣衰,氣機升降不暢,精微物質不能上榮于腦[18-20]。
治療方面,要注重恢復正常的氣機升降功能,并針對不通的病理階段辨證施治。在中風急性期,患者以實證為主,除了主癥的臨床表現,還會伴有火熱、痰熱的癥狀,故應以平肝疏肝、清熱降火、化痰開竅為主。此外,由于患者存在脾胃失和、氣機升降失調的病機特點,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口氣臭穢、腹脹便干等臨床表現。因此還要在平肝、清熱、開竅的基礎上,佐以通達氣機之品。中風恢復期,癥狀緩解但正氣已傷,故這個階段則要以扶顧正氣為主。
3 小結
從中醫的角度看,氣機升降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其正常與否也往往影響著疾病的發展。本文梳理了氣機升降理論的內涵,氣機升降與常見中醫腦病(眩暈、抑郁、中風)的關系,及其在腦病發生發展及預后中的作用,并通過結合古代醫家的論述,分析了氣機升降理論在眩暈、抑郁、中風等典型腦病中的應用。可為中醫腦病的臨床相關實踐提供一定的診療思路,并可為中醫腦病在發病、預防、治療和療效評價方面的理論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向東,安耀榮.氣機升降理論探析[J].中醫研究,2006(9):1-3.
[2]常興,張恬,隋雨言,等.臟腑氣機升降理論的淵源探析[J].時珍國醫國藥,2018,29(6):1397-1399.
[3]李福海,蘇鳳哲,張小光,等.中醫之氣與脾胃關系的理論探索[J].環球中醫藥,2021,14(11):2000-2002.
[4]張嘉鑫,郭宇,顧然,等.根據脾腦相關性從脾胃論治情志病[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3(5):726-729.
[5]王聰,溫秀云,黃楚瑤,等.氣機升降理論在針灸治療腦病中的思路[J].世界中醫藥,2021,16(16):2445-2449.
[6]劉瑞,鮑艷舉,花寶金.《黃帝內經》中氣機升降理論思想的探討[J].世界中醫藥,2014,9(3):299-301.
[7]吳兵,陳利國.金元四大家之“升降觀”[J].四川中醫,2009,27(5):48-49.
[8]張宇靜.張景岳從氣論治癃閉學術思想探微[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6(5):510-511,514.
[9]金·李杲. 脾胃論[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9.
[10] 張冰冰,朱愛松,石巖.對于“五臟相關”理論的科學內涵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7):3259-3263.
[11]楊曙光,王鵬.從《黃帝內經》氣機升降出入學說談升降沉浮藥性理論之淵藪[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1,36(2):698-701.
[12]陳澈.化痰熄風升降方治療痰濁上蒙型血管源性眩暈的臨床觀察[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5.
[13]元·朱震亨.丹溪心法[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
[14]董銀鳳,杜菲,沈堂彪.朱丹溪“痰郁”從脾論治[J].中醫文獻雜志,2020,38(4):4-6,14.
[15]張冰冰,朱愛松,石巖.對于“五臟相關”理論的科學內涵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7):3259-3263.
[16]明·張介賓.景岳全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21.
[17]周學海.讀醫隨筆[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
[18]劉少偉,王彥剛,張世雄,等.論“升降辨證”與“十綱辨證”構建[J].四川中醫,2021,39(3):56-58.
[19]楊曙光,王鵬.從《黃帝內經》氣機升降出入學說談升降沉浮藥性理論之淵藪[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1,36(2):698-701.
[20] 周玉萍,王曉旭,田裕豪,等. 試論腦為元神之府及臨床意義[J]. 中華中醫藥雜志, 2021, 36(1): 155-157.
(收稿日期:2022-10-27 編輯:劉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