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勁松
[摘 要]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的大局具有穩固的支撐。但隨著西方極端民族主義的廣泛傳播、國內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縱深發展,我國民族工作的負面干擾因素增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質上是群體認同意識。文章依托社會心理學理論基礎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以期為解決現有民族問題、實現民族團結添助力。
[關鍵詞]社會心理學;中華民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5-0004-03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交流交融、密不可分的共同體,各民族在交流交往過程中不斷融合,在中華民族這個統一的身份認同的凝聚下休戚相當、榮辱與共、共同發展。積極的民族認同有助于促進各民族之間平等友好交往。黨的十七大報告正式提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再次明確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一項戰略任務,黨的十九大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強調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是新時代黨和國家解決民族問題的新理念新戰略,凸顯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
學者們盡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看法不一,但普遍認為其核心就是認同問題。哈正利等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對國家的歷史、制度、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集體身份認同[1]。郎維偉等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族人民在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基于命運共同體的自覺意識,是各族人民對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2]。虎有澤等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國家認同,從國家認同層面理解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命運共同體意識的豐富內涵,有助于增強各民族的國家認同感,使各民族自覺維護國家統一[3]。姜永志等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文化傳統、社會規范、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持有的一致心理傾向,包括積極認知、積極情感、積極態度和積極行為四個維度[4]。高承海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國家認同,本質是各民族成員對共有身份中華民族的認同意識,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維度[5]。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一)政治路徑
在我國民族政策中,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主要指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進一步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運行機制、自治條例、維護民族區域自治的各項法律措施等,能夠有效保障各民族根本利益,是中華民共同體意識建構的重要基石。賀金瑞等提出要完善少數民族代表的選舉方法,優化民族區域自治政府的機構設置,大力選拔培養少數民族干部,促進少數民族群眾的政治參與[6]。郝亞明提出,歷史文化共同體是柔性共同體,提供內聚力;政治法律共同體是剛性共同體,提供強制力。兩者結合確保中華民族共同體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7]。
(二)經濟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重視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建設,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才能從經濟利益提升與維護上增強各民族對國家的認同。賀金瑞等提出要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認為經濟認同是國家認同的物質基礎[6]。肖耀科提出國家認同構建必須以民族利益為基石[8]。趙剛提出要施行幫助性民族政策,在民生、扶貧、環境等方面應用區域性幫助政策來代替民族性幫助政策[9]。
(三)文化路徑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源泉,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基礎。進入新時代,我們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下,積極保護、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努力實現文化創新發展,以增進文化認同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孟凡東等認為,只有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文化領導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社會主義文化方向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0]。
(四)社會路徑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身就是認同整合的過程。我國在民族關系問題研究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出民族互嵌式社區模式,有效實現了各民族的互融互通?;デ妒缴鐓^是建立在一定的地域基礎之上,由不同民族成員組成的多元文化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社區成員間平等相處、自由交往、彼此尊重、相互包容。楊鹍飛提出要在社區共同體意識基礎上提升國家認同,通過社區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凝聚各民族的共識,整合各民族文化差異,實現國家認同的提升[11]。
三、社會心理學視角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交往的效果。在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研究民族心理,有利于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社會心理學的社會服務職能。
社會心理學中社會認同理論、群際接觸理論和社會表征理論對我國民族問題研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質上屬于群體認同。根據社會認同理論,認同包括個體認同和群體認同,群體認同是個體對所屬群體的接納程度和信任水平,因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國各族人民對我國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認同水平的集中體現,提升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意義非凡。
第一,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社會認同理論,群體成員會實施群體類別化,存在內群偏愛和外群歧視現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的提出有效實現了上位概念對下位概念的統攝。中華民族的概念統攝各民族的概念,能夠有效降低偏見和消極刻板印象,提升各民族群體認同意識。
第二,根據群際接觸理論,不同群體成員間通過群際接觸能夠促進溝通了解,有效改變群際之間的消極態度。陳思將民漢一體化教學模式下的某大學某班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有關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直接、間接群際接觸均可以有效減少內隱群際偏見[12]。高承海等對213名漢族大學生進行了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民族間的接觸可以改善消極刻板印象,減少群際焦慮[13]。任歡以390名少數民族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有關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少數民族聚居區大學生對本民族文化和社會的認同率更高,非少數民族聚居區大學生對中華民族身份的認同感較強[14]。侯玲調查了686名少數民族大學生和漢族大學生的民族接觸、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情況和交往態度,結果顯示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漢族大學生的接觸能弱化大學生對本民族極端的認同,增強國家認同感[15]。
第三,民族是依托共同記憶所形成的穩定的共同體,共同記憶是居住在同一地域的群體因特有的自然條件、語言文化、生活習性,在具體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富有自身特色的生產方式、社會制度、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高度凝練、世代相傳的共同記憶是不同民族之間最重要的區分依據。根據社會表征理論,各民族成員能夠對這些共同記憶進行分享,形成含有社會意義的表征符號,有利于建立社會規則及成員間的相互溝通?;仡欀袊?,中華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漲的時期就是爭取民族獨立的抗日戰爭時期,在共同目標的引領下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共同抗敵,最終贏得了偉大的勝利。進入全球化、一體化的新時代,隨著生活空間的交融、文化思想的碰撞,各民族從風俗習慣到思維方式已經更加融合,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一個新的共同目標來激發各民族的凝聚力,這個中華民族新的共同目標在新時代即是中國夢的實現。
第四,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步入社會轉型發展高速期,巨大的社會變遷帶來了傳統與現代的激烈沖突,現代化思潮和價值理念沖擊著各民族成員,一旦無法適應現代化發展的快節奏,部分民族成員就極易產生焦慮心理,而極個別處于非理性情緒狀態下的民族成員容易對現代化發展方向產生懷疑,或者遷怒于某些發展較快的地區或民族。付海東的調查結果顯示不接納主流文化的群體產生人際關系心理問題的風險相對更高[16]。李明等以127名漢族和少數民族大學生為被試對象進行研究,結果顯示民族認同、自尊水平、自我認同與心理健康水平成正相關[17]。陳永涌以1027名藏族大學生為被試對象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社會認同與樂觀態度、心理健康水平顯著相關,社會認同在樂觀傾向和焦慮間起中介作用,在自我效能樂觀和焦慮、抑郁間起中介作用[18]。
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心理策略
(一)建構上位概念來兼容民族認同、國家認同
中華民族的核心特質之一是極大的包容性,源于數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個多民族國家不斷地實現民族融合。根據社會認同理論,個體通過社會類別化對群體進行分類,并且存在偏愛所在群體、排斥外群體的行為,即內群偏愛和外群歧視現象,個體通過主觀擴大群體間的差異來提升自尊。各民族對本民族的民族認同是原生性的,雖然現代社會的交流交融有效打破了民族邊界,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各民族互融互通,但是民族認同在部分少數民族族群中仍然占據首要位置。通過上位概念統攝下位概念能有效解決這一困境,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將各族人民凝聚起來,培養一種更廣泛的國家認同感,是新時代民族關系的重要基礎,有助于各民族廣泛團結。
(二)通過群際接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根據群際接觸理論,群際間持有的消極態度是群際沖突的主要原因,這種消極態度也加劇了彼此間的消極刻板印象。而群際接觸能夠促進各民族成員間的溝通了解,轉變群際之間存在的消極態度,從而促進民族關系積極發展。通過群際接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以利用互嵌式社區實現直接接觸,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各民族成員對共同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淡化民族差異造成的狹隘民族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意識?;デ妒缴鐓^不是簡單的各民族共同居住,而是提供接觸的機會,讓各族人民通過文體活動、社區宣傳等加強溝通了解,最終實現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促進民族關系積極發展。當缺乏直接接觸機會時,替代性交往信息對改善民族間刻板印象也能發揮積極作用,因此各民族通過大眾傳媒進行積極互動、宣傳的間接接觸方式,能促進民族關系的改善、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意識。
(三)建構新時代共同社會記憶,凝練中華民族時代符號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產生與各民族長久的融合發展、共同奮斗密不可分。中華民族獨立富強的歷史有力地證實了一旦全社會基于某種共識凝聚起來,就能煥發出無窮力量,戰勝艱難困苦,創造偉大奇跡。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追求,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共同目標就是實現中國夢。因此,應通過國民教育、大眾傳媒傳播、社會文化培育等途徑積極建構新時代共同社會記憶,凝練中華民族時代符號,用中國夢的實現凝聚起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大家共同奮斗、共同繁榮、共同發展、共同復興。
(四)建立社會心理調節機制,培育各民族健康國民心態
建立社會心理調節機制,培育各民族群眾的健康國民心態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基礎。進一步提高對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重視程度,建立健全以行政部門為主導、專業機構為龍頭,以基層衛生計生機構為基礎,包括醫院、機關、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專業協會在內的心理健康促進工作體系。發揮基層社區在心理健康服務中的網底作用,搭建基層心理健康服務平臺,引導國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增強個人健康責任意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培育各民族健康國民心態。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健康心態、幸福社區”的發展理念,開展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提升工程,通過傳播心理健康促進知識、培養心理健康促進意識、營造心理健康促進氛圍,實現國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大幅提升。
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不僅要緊緊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自身特性,也要緊緊把握心理認同現象的客觀規律。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從精神層面解決民族問題和實現民族團結的重要途徑,建立社會心理調節機制、培育各民族群眾的健康國民心態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社會心理基礎。只有鑄牢各民族成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進一步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
[ 參 考 文 獻 ]
[1] 哈正利,楊勝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本內涵探析[N].中國民族報,2017-02-24(5).
[2] 郎維偉,陳瑛,張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五個認同”關系研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12-21.
[3] 虎有澤,云中.國家認同視域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11):1-6.
[4] 姜永志,侯友,白紅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困境及心理學研究進路[J].廣西民族研究,2019(3):105-111.
[5] 高承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意義與鑄牢策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40(12):24-30.
[6] 賀金瑞,燕繼榮.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5-12.
[7] 郝亞明.論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建設的五大基礎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1(5):1-6.
[8] 肖耀科.民族利益:構建多民族國家認同的基石[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5,17(2):37-41.
[9] 趙剛.民族政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構[J].學術界,2017(2):86-96.
[10] 孟凡東,王占斌.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4):36-42.
[11] 楊鹍飛.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理論與實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1):83-94.
[12] 陳思.“民漢一體化”教學模式下群際接觸對群際偏見的效應[D].喀什:喀什大學,2016.
[13] 高承海,侯玲,萬明鋼.民族接觸促進跨民族互動的心理機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6):30-35.
[14] 任歡.民族認同對民族刻板印象的影響:群際接觸的作用[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15] 侯玲.自我與群體認同:基于漢族、藏族、回族和維吾爾族大學生的實證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6.
[16] 付海東.影響心理健康的文化因素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30):204-205.
[17] 李明,梅冬梅,何吳明.內地新疆籍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整合與心理健康:自我認同的調節作用[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8(1):92-96.
[18] 陳永涌.藏族大學生樂觀、社會認同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中介與調節機制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