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 要: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成為各地區面臨的主要問題。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各地區都試圖通過創新來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外國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的背景下,FDI對我國創新能力的影響越來越大。本文主要研究FDI對我國創新能力的影響,并利用我國2009—2018年的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豐富了相關領域的內容,并為我國利用FDI提高自身創新能力提供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FDI;技術溢出效應;創新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我國與世界其他各國的經濟聯系愈發密切,國際資本流動愈發頻繁,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額從1983年的22.61億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381.4億美元,實現了成倍增長。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經濟發展的目標已由高速發展轉為高質量發展,外國直接投資(FDI)為我國企業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學習途徑,尤其是FDI的正向技術外溢效應,可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質量。
我國現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回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增強,如何實現經濟的更進一步發展是我國的當務之急。在與各國的經濟聯系中,直接投資是重要的一環。因此,本文將從理論層面分析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創新的影響,并以我國2009—2018年的數據做實證分析,在此基礎上為我國企業在引進和利用外資提高自身創新能力方面提供借鑒。
一、文獻綜述
1.FDI技術溢出效應相關理論
傳統FDI理論主要包括內生增長理論、比較優勢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區位優勢理論和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等。內生增長理論是指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源于企業內部,如科技研發等內部發展,同時還能夠通過溢出效應帶動周邊企業的發展。Lucas(1988)認為知識溢出理論是內生增長理論的一部分,是將知識作為一項單獨的生產要素,研究其在企業生產活動中的作用。Romer(1990)認為知識具有非競爭性和部分非排他性的準公共物品特性,因此不僅能直接為企業帶來經濟收益,還能通過溢出效應促進其他企業的發展。Feldman(1996)研究發現知識溢出可以帶來創新的空間集聚,從而進一步降低創新的成本。
2.FDI溢出效應的影響渠道
FDI是否會對東道國的企業產生溢出效應以及產生怎樣的溢出效應存在一定的學術分歧。FDI能夠通過一些渠道對東道國的企業產生正向的溢出效應(Globerman,1979;Blomstrom et al,1998),主要有示范效應、前后向關聯效應、人員流動效應以及競爭效應四個環節。
也有研究證明FDI會對東道國企業產生一定的負向溢出效應(Fu et al,2011)。有學者調研發現FDI對于國內弱勢行業會產生負向溢出效應,以及FDI產生的橫向溢出效應降低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效率。黃志勇和許承明(2008)分析上海產業面板數據,研究表明FDI對第一產業產生負向作用。沈國云(2017)基于2004—2013年中國汽車產業面板數據的分析,得出FDI對經濟增長質量產生負面影響的結論。
二、實證分析
1.變量的選擇
(1) 因變量
本文主要研究外國直接投資對東道國創新能力的影響,創新能力可以理解為開發和利用新技術的能力,因此需要先確定的是如何量化創新能力。新技術的開發可以用專利授權數來表示。專利授權是對新技術的認可,盡管可能存在時間上的滯后性,但我們認為,獲得專利授權是該技術迅速推廣和應用的起始點,因此可以作為新技術開發過程的驗證。同樣,專利授權數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衡量利用新技術的能力。一方面,專利授權證明了創新的有效性和實用性;另一方面,同一領域專利不斷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對新技術的需求。有學者認為專利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水平,也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創新能力的有效指標。研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以及其他變量的時間維度為2009—2018年,均來自中經網統計數據庫。
(2) 自變量
本文采用我國實際利用的外國直接投資額作為自變量。實際利用的直接投資額會影響該國家或地區的生產經營活動,如為生產活動直接提供資金,或用于新技術研發等,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被投資國家或地區的創新能力。考慮到研發需要時間和大量的實踐,外國直接投資對于創新能力的影響可能不會快速顯現,即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考慮到實際情況,我們選取滯后一年的外商投資額作為自變量。
(3) 控制變量
由于東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R&D水平、人力資本投入等均對東道國創新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模型中也選取這些變量作為控制變量。
本文采用我國人均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一般而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創新能力越強。盡管GDP總量更能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但考慮到我國人口眾多的實情,使用人均GDP能夠更好地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R&D支出能夠衡量一個國家學習和模仿先進技術的能力和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一個國家研發和創新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對外開放程度是影響外商投資的重要因素,目前學界普遍認為,開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吸收外資。本文選取進出口總額作為衡量對外開放程度的指標。人力資本的投入也是影響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人力資本的數量和質量均是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學習外資先進技術能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R&D人員,作為高知識分子,其對國家和地區的創新能力有重要影響,因此本文選取R&D人員數量作為衡量人力資本投入的指標。
2.模型構建
(1) 設定假設
我國2009—2018年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研發投入較多,擁有良好的接受和轉化外資的環境,有利于利用FDI來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因此設定以下假設。
H0:FDI能促進我國創新能力的提高。
備擇假設H1:FDI對我國創新能力的提高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2) 線性模型構建
如前文所示,本文以發明專利授權數為因變量,實際利用的外國直接投資為自變量,我國GDP總量、R&D水平、R&D人員數量以及進出口總額為控制變量。考慮到FDI與創新創業之間可能存在線性關系,構建基本回歸模型,如式(1) 所示。
Yt=α0+α1FDIt-1+α2GDPt+α3PERt+α4EXPt+α5OCt+εt
(1)
為了方便計算,式(3)可改寫為:
lnYt=α0+α1lnFDIt-1+α2lnGDPt+α3lnPERt+α4lnEXPt+
α5lnOCt+εt(2)
其中,Yt為第t年專利授權數,αi為各個變量的回歸系數,FDIt-1為滯后一年的外國直接投資,GDPt為我國每年的GDP總量,PERt為R&D每年支出總額,EXPt為每年R&D人員數量,OCt為進出口總額,εt為誤差項。
(3) 多重共線性檢驗
考慮到R&D人員數量EXPt會對R&D每年支出水平PERt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構建式(3)對R&D人員與R&D支出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
lnPERt=β0+β1lnEXPt+δt(3)
利用stata運算可得PERt=3.076GDPt-2.014,由于回歸系數3.076遠大于1,所以可以認為兩者關系密切,存在明顯的共線性問題。因此在式(2)中兩者不能同時作為單獨的變量出現。考慮到兩者均對創新能力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將兩者的交叉項作為控制變量,研究其對創新能力的影響。
進出口總額對GDP總量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人均GDP與進出口總額之間也可能存在共線性。構建式(4) 對兩者進行檢驗。
lnGDPt=γ0+γ1lnOCt+θt (4)
可得結果lnGDPt=1.345lnOCt-5.967。調整原因及方式與式(4)相同。
因此,經過調整后的最終公式如式(5)所示。
lnYt=α0+α1lnFDIt-1+α2lnGDPt*lnOCt+α3lnPERt*
lnEXPt+εt (5)
(4) 回歸結果及分析
利用stata對數據進行分析,可得以下結果:
lnYt=0.242lnFDIt-1+0.034lnGDPt*lnOCt+0.08lnPERt*
lnEXPt+2.78(6)
如式(6)所示,各項變量與當地專利授權數即創新能力之間均為正向關系,符合原假設,因此可以認為FDI對我國創新能力的提高有促進作用。在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當lnFDIt-1每增加一單位,lnYt會相應增加0.242單位。從各個影響因素的系數來看,與人均GDP等因素相比,現階段利用外資對于創新能力的提高有明顯的強促進作用,系數明顯大于其他幾項。
三、結論及建議
1.主要結論
本文主要研究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創新能力的影響,數據分析結果也驗證了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創新能力的提高有促進作用,同時R&D人員、R&D支出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也會對我國創新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現階段我國可以將引進外國直接投資作為提高我國創新能力的方法之一。
2.政策建議
盡管目前各國對外投資的規模處于縮減狀態,但我國仍是各國投資的熱門。我國目前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仍處于擴張狀態,但存在地區分布不均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FDI的溢出效應。現階段我國應該重點識別所需要的先進技術,避免盲目引進外資,同時注重各地區的均衡發展,提高FDI的利用率和正向溢出效應。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 改善引資環境
隨著各國對外投資規模的縮減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崛起,我國在吸引外商方面的競爭愈發激烈。為了在競爭中獲得優勢,我國應積極改善現階段的引資環境。首先,在識別出需要引進的重點技術和項目后,可以在政策方面對外資有一定的鼓勵和支持。其次,加強對知識產權等的保護,提高大眾創新的熱情,形成人才集聚效應。最后,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提高引資的軟實力。
(2) 拓展引資渠道
目前,我國外資主要來源于亞洲,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力度不夠。在貿易戰的影響下,我國吸引北美國家投資相對困難,可想辦法拓展歐洲地區的投資,吸引多種類、多渠道投資。
(3) 均衡外資分配
目前我國外資主要聚集在東部地區,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外資數量較少、規模較小,這不利于我國各地區的均衡發展,也不利于充分發揮外資的正向溢出效應。應加強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引資環境的建設,在政策等方面加大鼓勵和支持力度,力求充分發揮外資在中西部及東北地區提高創新能力的作用。
(4) 提高我國科技軟實力
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基礎上,要提高我國消化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帶來的正向溢出效應的能力。加大科研等經費的投入,注重對高技術人才的培養,為我國在FDI正向溢出效應的影響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打好基礎,充分利用內生增長理論實現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從而實現創新。
參考文獻:
[1]BLOMSTROM M,KOKKO A.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spillovers[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1998(03):247-277.
[2]FELDMAN A M P.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03):630-640.
[3]FU X,GONG Y.Indigenous and foreign innovation efforts and drivers of technological upgrading:evidence from China[J].World Development,2011(07):1213-1225.
[4]LUCAS R.On the mechanics of development planning[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01):3-42.
[5]ROMER P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05):S71-S102.
[6]GLOBERMAN S.FDI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 benefits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revue Canadienne D`economique,1979(01):42-56.
[7]陳濤濤.中國FDI行業內溢出效應的內在機制研究[J].世界經濟,2003(09):25-30.
[8]何潔.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工業部門外溢效應的進一步精確量化[J].世界經濟,2000(12):29-36.
[9]黃志勇,許承明.FDI對上海產業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研究[J].產業經濟研究,2008(04):60-65.
[10]林峰.跨國公司戰略調整與中國對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1]沈國云.外國直接投資、對外開放與經濟增長質量——基于中國汽車產業的經驗實證[J].經濟問題探索,2017(10):113-122.
[12]冼國明,嚴兵.FDI對中國創新能力的溢出效應[J].世界經濟,2005(1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