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隨著“雙減”的落地,2022年版新課標的實施,課堂變革也一直在路上。尤其是對于省級質量監測而言,無論是命題思路、內容、結果等,都在提醒一線教育工作者,課堂不變革,教育質量停滯不前,質量監測也就毫無意義。唯有依托質量監測,倒逼課堂變革,讓課堂變革順應質量監測,二者相輔相成,方能形成“雙贏”局面。
結合南通“立學課堂”、海門“六學課堂”要求,結合我校和美課堂建設,筆者帶領團隊成員對課堂實踐中的學程、學法、學理進行如下變革。
通過對質量監測的數據分析,筆者團隊發現省級質量監測要求學生首先要有“懷疑精神”。我們通過對課堂學程的改革,設置以下三個環節。
(一)設疑
教師與學生一起在導學案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結合教學重難點拋出問題,設置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
(二)探疑
在設疑的基礎上,由小組長組織組員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內對問題的討論,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集思廣益,合作學習。
(三)解疑
在探疑環節提出的解決方案中,小組整合選擇最佳方案,做總結記錄以解決問題,教師解決方案中做出指導,師生共同完成合作學習。
監測工具(試卷)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基本方向,以“三維目標”為基礎目標。強調語文教學應加強聽、說、讀、寫、理解能力的培養。平常教學中,應結合教材單元訓練元素,把單元要素與課后思考有機結合,在每課教學中落到實處。以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本單元語文要素“體會作家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交流平臺中的三個句子摘自課文和閱讀鏈接,三句對話指向語文要素的內化、遷移和運用。(如表1)
分解落實,一課一得,既大局在握,又步步為營。只有每一課的教學都扎實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才能比較順利地回歸整體,甚至還可以適度拓展更上一層樓。
通過對省級質量監測的命題思路及命題內容形式等分析,我們發現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逐步加大,教師的“教”應在關鍵處,應在學生迷茫處,應在課堂爭辯處。基于此,對學生的學法提出如下行為。
(一)善質疑
學習過程就是質疑、解疑的認知過程。沒有問題就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學習。因此,教師應該教給學生善于質疑的方法。
(二)會合作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問題簡單時,學生搶著參與,此時就需要教會學生“謙讓”;問題有難度時,即使有學生能回答,但受從眾心理支配而不敢開口,此時就要激勵學生“主動”。做到了“謙讓”和“主動”的統一,能更好地協調學生間的學習關系,小組合作學習也更有序和高效。
(三)能評價
合作學習時,教會學生評價同伴的學習很重要。具體包括:討論時的評價(學會贊同、反對、補充);展示時的評價;作業時的評價(同學間互相批改作業等)。
以我校莊秀老師執教的統編四年級下冊《古詩三首》中的《芙蓉樓送辛漸》為例,課前,莊老師與學生一起進行古詩誦讀,學生漸入學習情境。莊老師適時以問題引導學生猜詩人,解詩題。課堂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識字、寫字環節,莊老師將“壺”字的字形演變以動畫形式呈現,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教授“芙蓉”時,進行形聲字拓展,深化學生自主識字能力。隨后,為深入挖掘古詩教學價值,引導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學另外兩首古詩,通過有感情地誦讀、借助學習資料有意識地運用學習策略,體會古詩意境、情味,并將學習評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課堂教學環節,很好地把握了語文課堂轉型的方向。
任何一種課堂變革到最后都是學理的變革,綜合省級質量監測的各項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唯有學理上追求“和諧、美好、高階”,我們在教學行為上的變革才會前進一大步。我校的和美課堂對于學理的變革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和:以學定教和,資源鏈接和,協作同行和
課堂充分體現以學定教的理念,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各種課程資源鏈接支持課堂的深度挖掘,引發知識與生命的深刻共鳴。師生在設疑、探疑、解疑的過程中協同合作,教學相長。
(二)美:情境呈現美,智慧激揚美,生態自由美
課堂情境以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每一個學生全身心融入課堂情境之中。在預設和生成的過程中,不時激發出智慧的火花。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中都可以獲得自己最好的發展,自由成長。
(三)高:探究程度高,主動參與高,目標達成高
課堂給每一個孩子提供了各種探究的機會,在探究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育情感,形成價值觀。孩子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高漲,而且思維更是達到了一定深度。圍繞目標的各種探究、參與行為促使課堂任務的高質量達成。
通過研讀“海門區2020年義務教育學業質量監測報告”,發現我校學生語文積累較好,閱讀與習作部分情況略顯薄弱。為了不斷提高學生的習作表達能力,我校也深入開展作文教學研究。以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習作:寫觀察日記》為例,習作要求圍繞觀察對象進行連續觀察,用觀察日記記錄自己的收獲。三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本次習作是在此要求上的進一步提升。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過程:(1)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進行連續觀察的興趣;(2)引導學生讀題審題,明確習作內容;(3)進行習作指導,喚醒學生的生活記憶,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指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回顧課文及課后“資料袋”“閱讀鏈接”的學習,學會觀察日記的寫法;(4)構思自己的寫作提綱;(5)學生自由習作;(6)作文評改,完善自己的觀察日記。通過本次習作,學生提高了自己的寫作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同學之間互評作文的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近5年的課堂實踐,我校的和美課堂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質量監測中各項數據均取得進步,超過了區平均水平,名列前茅。數據只是額外的獎賞,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科素養、責任意識等有了大幅度提升,教師的課堂理念和教育行為也發生了變化,課堂變革與質量監測的“雙贏”局面正在逐步形成。我們會沿著課堂變革的道路,行穩致遠。
[本文為江蘇省第十四期中小學教學研究專項課題“基于測試分析的跟進式改革”重點自籌課題“運用質量監測促進課堂變革的實踐探索”(2021JYJC14-ZB0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余東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