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笑
在如今小學語文教學相關研究中,教師應將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作為一項關鍵課題,積極加強研究、探討與實踐,一方面既要正確理解和認識學生綜合素養的概念及重要性,客觀看待語文學科在學生綜合素養培養中的優勢,另一方面更要以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為導向,科學、合理地改進與優化教學策略,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
我國在教育現代化改革進程中,為了順應現代教育理念的轉變,構建全新的教育體系,先后提出了綜合素質、核心素養等學生發展教育評價標準,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實踐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指明了教育教學的基本方向。其中,綜合素質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全面發展;核心素養則注重學生在自主發展、文化基礎與社會參與等方面的素養提升。這些都是學生適應當前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必須要具備的素質與能力。
與綜合素質及核心素養相比較,綜合素養具有更高的統籌性,它囊括了綜合素質、核心素養的所有內容,并且在此基礎之上,致力于對學生健全的跨學科能力、人格品質以及深化的價值觀念的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性在于,作為一項統籌性更高的學生發展教育評價標準,其能夠為教育教學工作的實踐提供更為全面與詳細的指導,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的成效和質量,促進和保障學生更為長遠的人生發展。
語文是小學教學課程體系當中最為重要的一門學科。其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語文教學能夠增進學生對漢語言知識的了解和實踐應用能力,同時更是因為語文教學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具有突出的優勢。
小學語文課程從來就不是單純的語言知識學科,而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綜合性學科,對學生的人格品質、思想價值觀念,以及其對各種學科知識的理解與融合應用,都具有非常強的引導作用。“文以載道”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性,也就是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一方面是可以掌握字、詞、句、段和篇等基礎性的漢語言知識,學會如何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等;另一方面是能夠從課文中吸收到其他更加豐富的知識,構建起更為完善的知識與能力體系,對各方面的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并熏陶學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學生個性,樹立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使學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品質。再者,語文對于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的發展,同樣具有促進作用。語言文字是人思想和情感的表達,而要想做到表達清晰、有條理,并且能夠說服人、打動人,語言文字就必須要具有完善的邏輯性。學生通過語文閱讀、口語練習、寫作,便可以得到這方面的思維練習,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都可以歸納為文學藝術,具有較高的文學審美價值。在課文的學習過程當中,學生可以深刻地體驗到課文的文學之美,讓學生在文學的熏陶下,形成高尚的審美觀念、審美能力。當然,雖然語文學科在學生綜合素養培養中具有突出的優勢,但前提是教師必須要能夠采取相應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將語文教學的作用價值和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強化對學生的德育滲透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良好的德育素質,無論是對于個人的發展而言,還是對于國家、社會與民族的發展而言,都具有重大且深遠的影響,所謂“教書育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對于身心發育還未成熟,思想與行為還具有很強可塑性的小學生來說,更應當加強對他們的德育教育,使其能夠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人格品質、價值觀念以及人生信仰。正因如此,不論是在學生綜合素質、核心素養,還是在綜合素養教育評價標準中,都將學生的德育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要求教育、教學應提升學生的德育素質水平,促進學生成人、成才。
為此,在以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強化對學生的德育滲透。小學語文教材都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經過了精心的篩選和編排,每一篇課文都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目的,內涵非常的豐富和全面,更為重要的是其中的很多內容都和德育相關,教師需要深挖其中的德育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與引導。
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通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將個人的學習與發展,同國家、民族的發展聯系起來,使他們認識到自身的使命與責任,并樹立好自己的人生目標、遠大志向,將建設繁榮、富強的祖國和民族復興作為自身的信仰,做好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又如在《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等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重點培養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建筑文化等產生濃厚的興趣與較為全面的認識,從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心。
(二)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與習慣的培養
如前文所述,在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中,有一項是健全的跨學科能力,這其實是要求學生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與能力體系,并且能夠對各種知識、各項能力進行統整與融合。要想達到這樣的教育教學效果,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尤為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與習慣的培養,因為只是課堂上的學習和練習,學生的知識廣度、能力跨度都會相當狹窄,難以讓學生的知識體系、能力層級趨于完善,更難以讓學生有效地融合各種知識與能力。而課外擴展性的閱讀,則可以解決這一教學難題,通過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加寬廣的自主閱讀空間,滿足他們的主觀閱讀需求,開闊其眼界,提高其思維,更新其觀念,達到培養學生跨學科能力的綜合素養教育教學目標。
如《昆蟲記》《瘋狂科學》《給孩子的世界旅行書》《地心游記》《魯濱遜漂流記》等書籍,都適合教師推薦給小學生,這些書有的囊括了豐富的綜合性科學、人文知識,有的在曲折的故事情節當中,表現出了主角靈活、多變和創新的思維,與應對困境之時堅持不懈的精神態度。在教材學習之余,讓學生閱讀這些課外讀物,既能夠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又能啟發學生思維,樹立學生全面的世界觀、知識觀,對各學科知識進行有效融合,最終形成完善的知識與能力體系。
(三)開展豐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因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本質,就是為了鍛煉、培養學生的各項綜合素質、綜合能力,并讓學生進行切身的活動實踐,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認知、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形成。為此,在以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大綱,設計、開展豐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
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四時田園雜興》這一詩文的新授后,教師可以基于“田園”這一主題,帶領學生開墾一塊田地,指導學生如何整地、選種、播種、灌溉、施肥、除草,最終收獲勞動成果,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勞動創造的價值,感受到勞動的意義,并從中掌握一些農耕文化知識和農業勞動生產技能,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
在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之“各種各樣的職業”這一內容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到超市參與、學習和體驗勞動,從事超市后勤、導購、收銀,或是清潔打掃街道環境衛生的勞動,還可以到圖書館、博物館當管理員和講解員。這既能讓學生真正形成對各種職業的認知,同時也能讓他們感受到勞動的不易,更加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四)優化語文課后作業設計
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著重復化、機械化的弊端,不僅學生作業量大,而且學生的綜合素養難以得到有效的發展。時值“雙減”的實施,要求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教師應在以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為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配合“雙減”,優化語文課后作業設計,避免重復化、機械化的作業內容,增強作業的探究性,予以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和發展的空間,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
如統編版小學語文《北京的春節》一課,在老舍先生的筆下,描繪出了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不過我國各地春節都有自己一些特有的風俗,這更使得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豐富多彩。在課后的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開展春節風俗調查任務,通過采訪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等,了解自己老家春節的時候有哪些風俗,過去的時候春節是怎么過的等等。思考自己所過的春節,爸爸、媽媽所過的春節,爺爺、奶奶所過的春節,三者之間有哪些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些不同。將自己采訪到的資料信息匯總之后,再進行統一的總結和編輯,形成調查學習任務報告,在說明調查結果的同時,也要說一說自己在調查中產生了哪些個人體會。通過這樣一個探究性的作業過程,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了解會更加深刻,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時代變化給人們現實生活所帶來的影響。
(五)合理應用信息化技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幾點之外,為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還應當合理地應用好信息化技術,通過信息化技術的功能和優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因為這樣,一是能夠直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二是可以充分發揮出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經過自己的學習、探索,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
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宇宙生命之謎》的課堂教學之前,教師便可以讓學生自主預習課文,在閱讀、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之后,再在父母的陪同之下,利用計算機、平板電腦或手機等電子設備,上網檢索宇宙生命之謎的相關信息,看看當前關于宇宙生命之謎有哪些科學假說,這些假說的各自依據是什么。這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利用信息化技術檢索、篩選與獲取信息的素養和能力,從而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學生綜合素養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實踐當中,應當以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為導向,改進、優化教學策略,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下,有效地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從而促進與保障學生實現更好的學習、成長與發展。
[本文為“指向核心素養的逆向課程實踐研究”課題項目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K22YG139641]
作者簡介:重慶兩江新區巴蜀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