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綠雁
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圍繞核心素養來確立語文課程目標,并進一步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新課標為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詩詞教學也不例外。那么,如何在詩詞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幾種較為有效的方法。
新課標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組織與呈現。組織詩歌學習任務群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我們可以按照作者來組建學習任務群,從而了解李白的浪漫、蘇軾的曠達、陶淵明的恬淡、曹操的豪邁……對經歷比較復雜的詩人,還可以把他的一生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選取一兩首有代表性的詩歌進行賞析,從而全面了解詩人。比如杜甫,一生可分為四個時期:讀書與壯游時期、困守長安時期、陷賊與為官時期以及漂泊西南時期,教學時可以選擇《望岳》《兵車行》《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幾首有代表性的詩歌,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詩人在不同時期的情感,進而加深對“詩言志”的深刻體會。
總之,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靈活組建學習任務群。在組建學習任務群時,也可以根據需要補充少量的課外詩詞以輔助教學。詩詞意蘊豐富,學習任務群的組建得以讓每一次教學都有所側重,會讓詩歌教學綱舉目張,極大地提高詩歌的教學成效。
誦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有效的方式。現在語文教學,在內容與理法的探究上比從前注重多了,可是學生吟誦的時間太少,多數只是看看而已。這又是偏向了一面,丟開了一面。唯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全而不偏。吟誦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要達到這種境界,就不能簡單地誦讀,必須進行美讀,就是在有聲朗誦的基礎上調動起學習者的所有情感積累。這種方法適用于每首詩的教學,但必須在學生了解背景、理解詩意的前提下方能采用。
教學時對學生的幾遍朗誦要提出層遞性的要求。比如在教學《梅嶺三章》時,我讓學生讀了三遍詩歌,第一遍要求讀準字音、把握好朗誦節奏;第二遍要求在對照注解了解背景、理解詩意、把握主旨的前提下讀出悲壯之情;第三遍要求補充閱讀陳毅的《青松》,在對陳毅進一步了解的基礎上,讀出甘愿為革命獻身的豪邁之氣、悲壯之情。
教學詩詞時,如果逐字逐句講解,學生容易生厭,會抹殺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如果放棄講解,只讓學生去讀、去感悟,又會影響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快速提高。選入課本中的詩詞,每首都有其精妙之處,很值得玩味咀嚼,這就需要教師點撥講解,幫學生撥開迷霧,引導學生深入感悟,使其天然悟性與詩的靈性和諧貫通。比如曹操的《觀滄海》一詩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既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這十六字,寫出了滄海之大,寫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氣派。作者運用夸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只要引導學生將這四句理解透徹,學生對全詩的理解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中國古代藝術家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見詩歌這種語言藝術與造型藝術有內在的聯系。詩詞與畫都講究意境美,在指導學生為詩配插圖時,應指出,有的詩可用一幅圖表現,如《過故人莊》,可以描繪詩人與故人對飲的畫面。有的詩可用幾幅圖來表現,如《夜雨寄北》可用兩幅圖來表現,一幅是眼前之景:一個秋天的夜晚,整個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綿密,池塘水滿,詩人獨坐窗前,孤燈聽雨,面對來信,惆悵難眠;一幅是詩人想象與友人歡聚之景:詩人與友人共剪燭花于西窗之下,向友人述說在巴山夜雨時想念友人的情景。配圖時可將這兩幅圖結合起來,或以眼前之景為主,想象相聚之景;或以相聚之景為主,回憶眼前之景。
詩與音樂藝術有著特別密切的聯系。在古代,詩、歌、舞是統一的,說明了詩與歌唱藝術之間存在著共同點。詞本身就是一種配樂歌唱的文體,它最早指一切可以合樂歌唱的詩體。唐代稱當時流行的雜曲歌詞為“曲子詞”,后來簡稱為詞。選入中學課本中的詩詞,一些本身就有現成的曲子與之相配,如李煜的《相見歡》,蘇軾的《水調歌頭》,余光中的《鄉愁》等,但一些詩詞并沒有現成的曲子,這就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詩詞填入自己熟悉的可相配合的曲子中。
此法就是讓學生將詩詞改寫成散文。這種方法要經過由詩詞——圖畫——散文這樣一個過程,就是先讓學生將詩詞想象成畫面,再讓學生將想象的畫面用散文的形式描繪出來。這樣學生就不能局限于對詩詞的簡單翻譯,還要加進自己的想象,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提高寫作水平也會有一定的幫助。比如學習《關雎》時,可以讓學生想象河洲兩只雎鳩鳥鳴叫唱和的情景,想象一位美麗端莊的姑娘采摘荇菜的情景,想象一名青年男子求而不得輾轉難眠、憂思成夢的情景,想象男子在夢中彈琴鼓瑟、鐘鼓齊鳴迎娶心上人的歡樂場景。在充分想象的基礎上,把這一幅幅畫面描寫出來,再用故事情節串聯起來,一篇優美的散文就誕生了。經過文字到畫面再到文字的兩次轉化,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自會進一步加深,審美創造能力也會得到明顯的提高。
在學習詩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通過以讀導寫、以寫促讀的讀寫融合方法來提高詩歌鑒賞能力。具體說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總結出寫作方法,再運用這些方法進行仿寫、改寫、命題寫等詩歌寫作,以便學生盡快掌握詩歌的創作方法。如在學習《鄉愁》時,可讓學生用“鄉愁是……”寫一首小詩,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學習冰心的《紙船》時,讓學生每人折一只小紙船,在船上寫一首小詩,表達對朋友或親人的思念之情;學習陳毅的《梅嶺三章》時,可以讓學生以《我們不會忘記》為題,寫一首緬懷革命先烈、表達繼承先輩遺志的小詩……當學生寫好后,讓他們當堂誦讀,互相交流。對寫得較好的學生,老師及時肯定,以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增強他們主動提高創作能力的自覺性。如果老師愛好寫作,也可以師生一起創作。學生對老師的作品會非常感興趣,老師帶著學生一起寫作更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創作激情。
詩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濃縮的精華,是提高文化自信的絕佳教材,讓學生通過學習詩詞充分感受到中華優秀文化,激發其學習及創造熱情,從而提升核心素養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簡介:陜西省延安市實驗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