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新課改教學政策中指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是一項重要的教育目標。”古詩詞中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基因,開展古詩詞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了解與傳承能力。新課改下的古代詩歌鑒賞教學需要突出以學生為主的課堂主體性,同時還要側(cè)重于語文古詩詞學習的整體性、序列性與實踐性,實現(xiàn)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性”的回歸,推動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發(fā)展。
從以往的詩歌鑒賞教學可以看出,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常常側(cè)重于備教材,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當下的古代詩歌鑒賞教學應當是基于學生學習什么、如何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等內(nèi)容。“詩性”回歸的古代詩歌鑒賞教學,教師需要依照學生學情確定教學的方法與策略,比如古詩詞基礎、學習能力、認知水準、課前預習情況、興趣等。通過對學生學情的深入了解決定教學方法,以學定教,圍繞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古代詩歌鑒賞教學,進而確保學生的學習目標。
例如,在進行關于《長恨歌》的詩歌鑒賞教學時,教師通過學情分析得知學生對任務類的學習方式較為喜歡。因此,《長恨歌》的鑒賞教學就可以通過任務驅(qū)動的教學方式開展,以此來促進學生發(fā)散思維思考,提高學生對古代詩歌閱讀和鑒賞的能力。在第一個學習任務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來搜集《長恨歌》的相關信息,洞悉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品味作者“纏綿悱惻”的藝術特征,對作者通過詩歌表達的情感和事物進行梳理,達到感悟詩人內(nèi)心情感與獨特體驗的目的。在第二個學習任務中,學生圍繞詩歌內(nèi)容分析詩人在其中傳遞了什么樣的思想和觀念,理解詩人內(nèi)心情感世界以及精神上的追求,結(jié)合古代詩歌中的“古”與“今”進行合作探究和交流,并將自己的感觸記錄、表達出來。在第三個學習任務中,學生以“長恨歌”為題,想象詩人在聽聞某些事跡之后聯(lián)想到自身的情景,并嘗試寫下自己對這首詩歌的鑒賞見解。
小組合作是以學習任務的方式而開展的一種教學模式。圍繞古代詩歌鑒賞教學開展多元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詩歌的鑒賞與探究,走出封閉的教學環(huán)境,在多元的學習模式中完成詩歌鑒賞獲得自身文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對古代詩歌的鑒賞學習興趣,進而彌補高中語文古代詩歌鑒賞教學中缺少的“詩性”。
例如,在進行關于《離騷》的詩歌鑒賞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綜合性的學習任務,通過讓學生對這首詩歌進行小組討論的方式,從詩人創(chuàng)作背景、意象架構(gòu)、詩歌結(jié)構(gòu)、語言風格等多方面來完成鑒賞學習任務,使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的討論中感受與思考不同的詩歌鑒賞思路和方法,并且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思考,強化學生的溝通。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jié)合學生學情,側(cè)重學生差異化,為學生設置梯度型學習任務,根據(jù)學生能力水平的不同分層設置學習任務。在設置梯度型學習任務時需要確保大部分的學習任務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而一些比較低的學習任務可以鼓勵基礎薄弱的學生積極參與,而較高水平的學習任務則由能力突出的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開展學習。比如《離騷》這首詩歌的小組合作鑒賞學習中涉及的查找資料、文意理解這種任務的難度比較低;而考驗學生詩歌鑒賞中對浪漫主義氛圍的營造、意向的理解、知識的遷移與歸類等任務難度比較高。小組合作下的高中語文古代詩歌鑒賞教學,兼顧了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營造了“詩性”回歸的良好氛圍。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真實、富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情境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發(fā)展和表現(xiàn)的載體。”也就是說,基于“詩性”回歸下的高中語文古代詩歌鑒賞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生動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詩歌中那“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情感韻味,進而感受到古代詩歌中蘊藏的魅力,從而實現(xiàn)“詩性”的回歸。
例如,在進行關于《夢游天姥吟留別》的詩歌鑒賞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情境,以情境的拓展來幫助學生感受到詩人的思想意境。像《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想象詩人所描述的畫面,通過創(chuàng)建想象情境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知覺。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置誦讀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吟誦中感悟與體會詩歌情感,感受詩詞意境。又或者創(chuàng)設學習任務:李白在夢境中都看到了什么?你在欣賞詩歌時能夠從中想象到哪些景象?等等。這些問題貫穿鑒賞詩歌的始終,讓學生在完成問題的過程中梳理出詩歌中的意象,進而體會其情感,為古代詩歌鑒賞的教學注入充分的“詩性”。
教學中,教師以完成詩歌鑒賞學習任務為導向,在確保學生完成了詩歌學習的基礎上,以實踐活動吸引學生興趣,促使學生在參與中感悟詩歌內(nèi)涵,進而體會到古代詩歌中蘊藏的“詩性”。
例如,在進行關于《臨安春雨初霽》的詩歌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古典詩歌班級誦讀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自行選擇表演形式,要求學生在誦讀中確保口齒清晰、情感充沛。活動可以以多樣的方式展開:班級線下表演,個人錄制誦讀音頻、視頻上傳至班級學習群進行分享與評比等。基于實踐活動開展的古代詩歌鑒賞教學,既可以提高學生對詩歌鑒賞的學習熱情,又有助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悟詩歌內(nèi)涵。
教學評價是古代詩歌鑒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詩性”回歸下的高中語文古代詩歌鑒賞教學,也需要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開展教學評價,以此來掌握學生的詩歌鑒賞發(fā)展情況,了解“詩性”的回歸進度。
例如,在進行關于《登岳陽樓》的詩歌鑒賞教學時,“學寫文學短評”是學生在本課中的最后一個學習任務,教師請學生選擇自己寫短評的方式和方法,讓學生結(jié)合《登岳陽樓》這首古代詩歌的鑒賞學習來寫一寫自己的感悟。如:岳陽樓本是一座風景秀麗、氣勢磅礴的古樓,可是在杜甫的眼里,登上岳陽樓卻只能看見自己一生的漂泊、滿腹的悲愴……
學生可對自己的文學短評進行自評,也可相互交流,隨后結(jié)合學生的自評與互評教師進行總結(jié)性評價,進而歸納學生在賞析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可取之處,在互相的評價中發(fā)現(xiàn)閱讀《登岳陽樓》時自己所沒有的感悟。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使高中語文古代詩歌鑒賞教學中“詩性”缺失的表現(xiàn)越來越明顯,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嚴重停滯。而“詩性”在古代詩歌鑒賞教學中的回歸,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tǒng)詩歌鑒賞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實現(xiàn)了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資源的相互整合,讓學生基于文學素養(yǎng)發(fā)展對古代詩歌進行鑒賞與探究,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的課堂主體性,強化了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詩歌學習興趣,實現(xiàn)高中語文古代詩歌鑒賞教學效率的提升目標。
作者簡介:江蘇省靖江市第一高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