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盾牌是我國政治安全與國土安全的堅強后盾,中國唯一的核武器試驗基地——馬蘭基地,是上世紀50年代由中國軍人在羅布泊的戈壁灘上建設而成的。在這片熱土上,一代代默默奉獻的科學家、普通官兵等多年來扎根茫茫戈壁、鑄造中國核盾牌。“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是基地官兵在長期的核試驗事業創新發展中培育形成的。馬蘭精神具備鮮明的時代價值,亦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寶貴的資源,將馬蘭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具備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擬探索將馬蘭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幾點路徑。
關鍵詞:馬蘭精神;高校;思政課教學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歷史掀開新篇章。但同時,新生的共和國還面臨著頗多嚴峻考驗,國際上,美國力圖對新中國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為加強國防建設,捍衛國家主權與安全,1955年1月,中共中央作出研制原子彈的決定。1958年9月,中國核試驗基地在新疆馬蘭正式組建。此后一代代科技人員及基地官兵艱苦創業,建立了我國精干有效的核自衛力量,打破了西方核大國的核威脅。偉大的事業孕育著偉大的精神,“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作為“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構成部分,是一代代馬蘭人用心血和汗水鑄就共和國核盾牌的精神動力。本文擬探索將馬蘭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幾點路徑,激發馬蘭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綻放新光芒。
一、馬蘭精神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馬蘭精神蘊含豐富的教育意義,契合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主題。馬蘭精神蘊含著初心與使命的踐行、艱苦創業及無私奉獻的豐富內涵,對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繼而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接續奮斗具有重要意義。
(一)堅定理想信念,鑄牢思想根基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馬蘭精神源于國家使命,一代又一代人的馬蘭人肩負使命重托,秉持著“祖國利益高于一切、黨的事業大于一切,忠誠使命重于一切。”的理想信念,來到“天上無飛鳥,地下不長草,千里無人煙,風吹石頭跑。”的新疆馬蘭基地,開創國家的核事業,靠的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正是因為擁有堅定的信念,一代代馬蘭人才能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以堅韌執著、不移其志的精神建設馬蘭。
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要立德樹人,青年時代亦是樹立理想、堅定信念的重要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強,則國家強。”“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1 ]當代青年大學生普遍缺少在特殊環境下的考驗,存在著理想信念尚未形成系統體系及意志力薄弱的情況,而馬蘭精神正是對青年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鮮活素材。學習馬蘭精神有助于激勵廣大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將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實現人生價值。
(二)艱苦創業奮斗,彰顯民族志氣
艱苦奮斗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熠熠生輝、光芒四射,為一代代中華兒女不畏艱難困苦、矢志奮發圖強提供了綿延不絕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斗”[2]。60多年來,無數馬蘭基地工作者牢固樹立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以苦為榮,自力更生,敢于攻堅、勇于創業,創造出非凡的業績。“風一吹,半碗沙子落粥里。”、“嚴冬長達半年之久,結冰期多達150多天。”“到了夏季,氣溫常常突破40度,地表溫度則在60度以上。”馬蘭基地官兵克服重重困難,在基地奉獻青春、建功立業。“艱苦奮斗干驚天動地事”的馬蘭精神正深刻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奮斗出來的”。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亦任重道遠,更需要青年大學生鍥而不舍、馳而不息的艱苦奮斗。這激勵青年大學生要以思政課學習為契機,積極主動的從馬蘭精神中汲取艱苦奮斗的力量,勇于主動的接過先輩們手中艱苦奮斗的接力棒,永葆不畏艱險的奮斗精神,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開拓者、奮斗者。
(三)忘我無私奉獻,涵育精神力量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馬蘭精神這種甘愿奉獻的精神體現了一代代馬蘭人“獻青春、獻終身;講無名、講無我;顧大局、舍小家”的可貴品質;亦彰顯了馬蘭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與“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
只為人民鑄造防線的“核彈功勛”林俊德院士,扎根大漠40余年,為祖國奉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除了決策者、科學家等實干精英外,上千名科研人員、大量普通士兵及職工如潮水般涌入大漠,匯聚成西出陽關的光榮隊伍。汽車兵、通信兵,炊事兵及衛生員等,他們與科技人員在茫茫戈壁灘上合力干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很多馬蘭基地的老兵復員后仍堅守著這段“秘密歷程”,甚至一些老兵出現相關的健康狀況時,仍不敢向醫生言明自己過去的工作[3]。 正是這無數普通的馬蘭人用無私的奉獻支撐著祖國的核試驗,他們是事業的基石,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廣大青年學生要在學好黨史、國史的基礎上,感悟黨和國家的發展,勉勵自身以青春“小我”書寫強國“大我”,貢獻青春智慧,在為國奉獻中書寫青春篇章。
二、馬蘭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探究
高校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新時代新征程的背景下,將馬蘭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利于為高校育人工作的完善與創新提供些許思路。
(一)創新高校思政課授課方式
發揮課堂教學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可采用專題式教學、情景體驗式教學、組織宣講團等來傳播與感悟馬蘭精神。
開展“馬蘭精神”專題式教學是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體系的重要途徑,將馬蘭精神的相關人物或事件融入課堂進行講述,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林俊德院士,以保證學生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受到最大程度的精神感染。在課堂中,創新授課方式,如組織情景模擬,讓學生親身投入到當時馬蘭人所面臨的艱難困苦的情景中,切身體驗馬蘭人為國鑄重器的初心與使命,真實感悟馬蘭精神的內核。
以“馬蘭精神”為主線組織宣講團,讓有信仰的年輕人講述信仰的力量,突出主旋律和思想性,使高校大學生在自我學習中,傳播馬蘭精神。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宣講團成員可以從“為什么學”“學什么”和“怎么學”等方面,講述60年前,在技術全面封鎖,極其艱難的環境中,鄧稼先和一代代平凡而又偉大的馬蘭人用心血與汗水澆灌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盛開。以啟發今天的同學們,體會那個年代、那些先輩們的心境與意志,在學習領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
(二)用好網絡平臺,提升馬蘭精神的宣傳效果
首先,可引導大學生觀看或收聽一系列關于馬蘭精神的優質作品,再憶大漠深處的傳奇故事與偉大精神。紀錄片如:《東方巨響》、《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影視題材如:《馬蘭謠》《有一個地方叫馬蘭》;音樂題材如:《馬蘭謠》《大漠深處》等,使當代大學生對當年馬蘭基地革命前輩熱血奮斗的歲月感同身受,進而激發大學生強國強軍的情感認同。其次,擴大馬蘭精神的宣傳范圍,利用互聯網傳遞的快捷性、便利性,宣傳馬蘭精神。如可立足網絡平臺,拓寬馬蘭精神宣傳的路徑。具體來說,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平臺中建設馬蘭精神專題,重點突出;另,可充分發揮各種載體的作用,開設專題講述關于馬蘭精神的微博、公眾號等,讓大學生體會馬蘭先輩們為了鑄就“國之利劍”的艱苦與辛酸,號召青年人學黨史、知黨恩、跟黨走,讓“大漠軍魂”綻放新時代的光芒。
(三)加強馬蘭精神相關口述史挖掘
思政課教師可以讓學生聚焦在新疆馬蘭核試驗基地參與“兩彈一星”事業的基地官兵,通過與基地官兵進行口述訪談,輔之以其他歷史材料,試圖呈現當時“馬蘭生活”的原貌,從而使當代大學生深刻領會“艱苦奮斗干驚天動地事,無私奉獻做隱姓埋名人”的馬蘭精神。
筆者曾采訪1990年代在新疆馬蘭核試驗基地參與“兩彈一星”事業的退役軍人,請他們講述屬于他們自己的“馬蘭歲月”。正如他們所說:“咱們這些參加核試驗的人成年累月的在這里住著,有的甚至去一線、去爆心,對身體傷害是多么大。咱們xx戰友生不了孩子的, xx有殘疾證, xx得了癌癥,把甲狀腺給鈣化了,還有每年咱們同年兵死多少啊?”。“馬蘭老兵和別的部隊老兵的區別就是馬蘭老兵退伍了身體還承受著當兵時候的傷害,輻射對人造成的傷害,這個損害可不是只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體現,目前中國研究的是三代人,俄羅斯和美國,他們已經研究到第五代人身體都受影響。” 他們說:“現在才明白那時候的口號,‘獻了青春獻子孫的真正含義。”
通過這幾次采訪,作為軍人后輩我感受頗多,也使我更加深刻地領會了馬蘭精神的內核。可見,讓大學生進行口述訪談可以更直觀、更深入的了解與感受馬蘭群體的生活狀況與真情實感,繼而激發大學生思考如何實現個人命運與時代命運的共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斗終身。
三、結語
馬蘭精神,它體現的是一種奮斗精神,一種奉獻精神,一種創新精神及一種向上精神,它是需要繼承和延續的,更需要我們這一代人不斷地注入及創新新的時代內容,這才是馬蘭精神的真正意義所在。馬蘭精神作為“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核及意蘊價值亦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鮮活素材。高校思政課教學要發揮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應積極探索將馬蘭精神融入教學實踐中。這將會激勵新時代青年大學生不忘歷史,勇于擔當,善于作為,積極傳承馬蘭人的家國情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2.
[3] 于維華.核試驗老兵守了50年的秘密[J].廉政瞭望(上半月),2014(12):56-57.
(作者簡介:盧惠,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作者單位: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