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摘 要:本文探討了小學音樂教育中鋼琴伴奏的實踐意義、存在問題和改善對策,旨在為小學音樂課堂的鋼琴伴奏提供參考建議。鋼琴伴奏作為教學教具之一,在音樂教育中有著重要作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課堂氛圍,但在實際的課堂運用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筆者提出了相應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鋼琴伴奏;小學音樂課堂;應用價值;兒童歌曲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0-0-03
鋼琴伴奏是指將鋼琴音色用來配合其他樂器或人聲的演奏,是一種集實用性、技術性、綜合性為一體的演奏技能。鋼琴伴奏需要演奏者具備扎實的演奏技巧和音樂理論知識,能夠適當地根據作品風格調整和聲織體、填補節奏空缺,增強作品的表現力?!读x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1]對教師的鋼琴伴奏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音樂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視奏能力和伴奏技巧,能夠準確地用鋼琴詮釋音樂中的情感表達,其中包括準確的節奏節拍、流暢的旋律、豐富的情感表現,以及完整的音樂知識,以便給學生的音樂表演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導。
需要注意的是,成人鋼琴伴奏與小學音樂課堂的鋼琴伴奏有所不同。其主要區別在于伴奏技巧的復雜程度和要求:成人鋼琴伴奏多為專業歌曲伴奏,技巧復雜,要求演奏者視正譜;而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鋼琴伴奏則更注重對小學生學習興趣和音樂審美的培養,鋼琴伴奏更多是作為一種教學手段,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即興伴奏能力。因此,小學的鋼琴伴奏不僅僅是一種伴奏技巧的展現,更是一種教學形式的展現。
一、鋼琴伴奏在音樂課堂中的實踐意義
(一)建立完整的音樂形象
在音樂課堂中,學生對歌曲的第一印象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歌曲的喜愛程度,同時也是教師是否可以順利開展教學工作的前提。小學生初次聆聽歌曲,是建立完整音樂形象的第一步,在這個階段,學生通過接觸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初步認識歌曲中的旋律、節奏、歌詞等元素,形成對音樂的感知力。教師通過鋼琴伴奏,可以更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中的節奏、速度、情感等方面,從而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鋼琴伴奏的演奏過程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視覺和聽覺上的藝術體驗,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例如,人音版六年級上冊的歌曲《趕圩歸來阿里里》是一首傳統的彝族歌曲,具有濃郁的彝族文化特色,小學生初次聆聽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通過演奏主旋律來突顯明亮、歡快的音樂特點,同時配以簡單的左手分解和弦和跳音彈奏方式,增加音樂的層次感。每個樂句的句尾處,還可以適當加入一些裝飾音增強歌曲的彝族風味,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整體音樂形象(見譜例1)。
譜例1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參與音樂課程學習的主要驅動力,小學生情感豐富、好奇心強,對趣味性的事物有著強烈的關注力。兒童歌曲旋律流暢,篇幅短小,合理地運用鋼琴伴奏可以提高學生對歌曲演唱的興趣,增加課堂的活力。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以學生為主導,開展趣味性的音樂課程活動。要“根據不同年齡學段學生的特點,為每類活動分學段設置不同的、貼近學生生活趣味的學習任務。”因此,教師必須合理有效地設計教學活動、豐富彈奏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歌曲和伴奏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高質量的鋼琴伴奏可以穩定歌曲節奏,增強音樂表現力,激發學生的歌唱欲望,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經驗豐富的教師還可以通過控制鋼琴的音色、速度,來引導學生適當地掌握演唱中的音量和節奏,豐富的音樂體驗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三)培養學生的節奏感與音準
正確、精準的音準與節奏是學唱歌曲的前提條件。在這方面,鋼琴伴奏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與其他樂器不同,鋼琴可以在任何時候隨時停下來,反復糾正錯誤的音符和節奏。這使得教師可以高效、便捷地指導學生對歌曲中的重點、難點進行針對性練習,幫助學生解決歌唱技術難點。
在訓練學生音準時,教師可以利用鋼琴演奏一些簡單的音階和旋律來提高學生對音高位置的敏感性,從而訓練學生的音準。接著教師可以奏出歌曲的旋律聲部,鼓勵學生仔細聆聽歌曲旋律的高低起伏,感受每個音符在旋律中的位置,并嘗試模仿演唱。這樣的音準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準確地演唱旋律。教師還可以用鋼琴帶領學生進行相關的身體律動來提高節奏的穩定性。例如,傣族民歌《金孔雀輕輕跳》,教師可以通過強拍跺腳,弱拍拍手的律動方式,引導學生聆聽歌曲節奏、感受2/4拍的強弱規律。
二、鋼琴伴奏在課堂運用中的問題
(一)教師對鋼琴伴奏的認知性不足
為了符合小學生認知心理上的發展,小學階段的音樂作品結構簡單、織體特點鮮明。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存在大量鋼琴伴奏織體使用不規范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教師未能充分認識鋼琴伴奏的重要性,忽視了鋼琴在音樂教學中的功能與作用。一些教師認為,鋼琴伴奏作為一種輔助課堂的教學手段可以是“附加項”并非“必選項”。與此同時,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豐富,一些教師產生了懶惰心理,不愿意再使用傳統教學工具進行授課,而是依賴于現代化教學方式,如播放視頻音樂、使用交互式白板、展示多媒體課件等,忽視了音樂教學的本質。
(二)教師伴奏設計單一
歌曲的伴奏一般由引子、主副歌、間奏、尾奏等部分組成,其中涉及音樂理論、曲式分析、和聲編配等多個方面的音樂知識,是一門結構龐雜的學問。要掌握這些知識,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專研,其學習的時間成本相對較高。現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導致了一些教師在專業知識學習上有所疏忽,缺乏對伴奏編配的深入了解。筆者以歌曲的前奏設計為例,揭示教師創編能力不足而導致的一些問題。
歌曲的前奏又稱“引子”,它起到提示歌曲速度、暗示音樂情緒的作用。由于大部分兒童歌曲結構簡單,許多音樂教材沒有提供歌曲前奏,需要教師自行設計。但是,伴奏設計的結果卻往往差強人意。首先,一些教師會采用單一的首尾句重復作為歌曲前奏,在面對風格各異的作品時,織體選用單一,限制了音樂情感的推進。其次,一些任教經歷豐富的教師,在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后,面對新時代、新課堂不愿輕易改變,在歌曲的前奏設計上仍沿用之前的編配方式,導致伴奏缺乏創新性,無法與時俱進。
(三)新進教師的經驗不足
隨著我國對中小學音樂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現中小學涌入了一批專業能力強、音樂素養高的年輕教師,其中不乏畢業于專業藝術院校的教師。但是,新進教師在兒童歌曲的伴奏編配方面缺乏經驗,因為新教師初入小學,身份開始發生了轉變,從之前的“學生”身份變成現在的“教師”身份。而他們在大學期間接觸到的鋼琴伴奏多為藝術歌曲,結構復雜、難度較大。因此,在兒歌編配上,往往會形成慣性思維,把藝術歌曲中的伴奏織體帶入兒歌伴奏中。選用復雜的伴奏織體,混淆了兒童歌曲和藝術歌曲的本質區別,忽視了兒童歌曲的伴奏適配性和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這種編配方式會給學生帶來理解上的困擾,不利于學生今后的音樂學習[2]。
三、建議改進策略
(一)編配符合兒歌特點的伴奏
在伴奏音型方面:兒童歌曲篇幅短小、結構簡單,織體編配因以簡潔為主,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音樂風格編配伴奏音型,如柱式和弦用來表現節奏性強的作品;分解和弦表現抒情性、敘事風格的作品;節奏歡快的歌曲則采用左手快速分解和弦跑動或半分解和弦來表現。作品《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是一首既抒情又具有號召力的進行曲,2/4拍,大調式單二部曲式結構。教師在歌曲編配上可以選擇左手柱式和弦與分解和弦交替的演奏形式去表現(見譜例2)。
在和弦進行方面:縱觀中小學音樂教材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兒童歌曲多為一段體或兩段體結構,其節奏較為規律、旋律線條清晰。教師編配時需避免復雜的和弦進行,特別是和弦外音的過多使用。做到去繁就簡,選用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結構清晰的簡單和弦進行。例如,人音版音樂教材四年級下冊歌曲《采菱》,該歌曲為非方整型的五句體單段體結構。在和聲編配上以正三和弦為主,第五句采用I—IV—V—I的平穩進行,最后落在dor上,以主和弦結束形成完滿終止
(見譜例3)。
可以得知,絕大多數的兒歌和弦進行都是Ⅰ—Ⅳ、Ⅰ—Ⅴ、Ⅳ—Ⅴ—Ⅰ等簡單進行,教師在選擇和弦時,需根據作品結構,調整選配方案。
譜例2
譜例3
(二)提升教師的鋼琴演奏能力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情感的藝術,人對音樂的感知,主要是通過聽覺系統建立的。它包括對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方面的要素感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聽覺感知尤其重要。這要求教師在鋼琴伴奏時充分關注學生的歌唱狀態,并及時做出一些彈奏技巧上的調整。
兒童唱歌有音調高、聲門窄、聲帶短、容易聲帶疲勞等特點,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嗓音特點調整演奏方式。例如,江蘇民歌《茉莉花》,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江南小調,采用A徵五聲調式,旋律以迂回的級進為主。教師在彈奏時可以將手指微微伸平,掌關節支撐好,以指腹觸鍵的方式將力量均勻地沉入鍵中,根據歌曲中的情緒變化做力度(強弱)上的調整,展現細膩柔和的音響效果。與婉轉悠揚的江南小調不同,蒙古族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旋律高亢悠長,具有典型的蒙古族長調的特點。因主旋律發展中出現了上行四度mi-la、下行八度la-la等大跳進音程,歌曲演唱難度較高,教師在伴奏時需要突出右手旋律聲部,指導學生找準音調、科學發聲、避免“喊唱”行為。
(三)增加師生互動,鼓勵大膽創新
小學階段是學生認知思維從具象發展到抽象發展的階段。在這一時期,教師需要抓住小學生的年齡、認知、心理等發展特征,與學生建立友好、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
首先,教師在課堂中進行鋼琴伴奏時,要和學生有眼神上的交流。眼神交流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溝通方式,可以增加師生的情感交流,這要求教師要對鋼琴鍵盤音位熟悉、彈奏區域把握準確,以便在課堂上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孩子,而不是盯著鍵盤。
其次,鋼琴伴奏作為一種教輔手段,可以結合多種教學形式,實現師生互動、高效課堂。例如,人教版小學二年級的《士兵進行曲》,小學生可以手持奧爾夫小樂器,如沙錘、響鈴、手鼓、三角鐵等,根據教師的伴奏變化即興地做出節奏、力度上的調整、感受樂曲中X0 X0的節奏律動。教師還可以將鋼琴伴奏與體態律動教學相結合,通過拍手、跺腳、捻指等動作把握節奏節拍。對于抒情性的作品欣賞,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作品《杜鵑圓舞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拿著道具“絲巾”,隨著三拍子的音樂節奏舞動絲巾,感受旋律的起伏特點。這首作品雖然是以弱起小節開始的,但從節奏中仍能感受到三拍子連綿不絕的音樂特點。
總的來說,巧妙地將鋼琴伴奏與多樣化的教學形式相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感知力與創造力,鋼琴伴奏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與實踐創新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
四、結束語
鋼琴是小學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教具之一。鋼琴伴奏是小學音樂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功,也是現代化教學手段無法代替的教學工具。合理、高效的鋼琴伴奏是進行音樂教學的前提,要將鋼琴伴奏在小學課堂中的效用發揮到極致,重視鋼琴伴奏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崔學榮.藝術課程改革的新動向·新突破·新征程——《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音樂)解讀[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7):3-13.
[2]汪怡帆.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鋼琴伴奏的特點[D].中央音樂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