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吉
(北鎮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遼寧 北鎮 121300)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人們往往對其育苗、施肥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更為重視,而對田間水分管理技術重視不足,認為只要田間有水就可以了,其實這是十分錯誤的觀念。在水稻生長過程中水分管理非常關鍵,因為水分不僅影響著溫濕度,還關乎耕層土壤內氧氣含量狀況、土壤微生物活動、肥料分解轉化等一系列影響水稻健康生長的因素,按照水稻需水規律,科學進行田間水分管理是確保水稻優質高產的關鍵,同時還可做到節水栽培,實現生態農業健康發展。
1.1 水稻需水的構成。水稻田間需水通常有生理需水和生態需水2 個方面。所謂水稻生理需水就是指為保障水稻植株正常生長、維持其生理平衡所必需的水分;所謂水稻生態需水是指為給水稻生長創造良好適宜的生態環境所需要的水分,包括調節空氣、調控溫濕度、調節養料等生態平衡所需要的水分。
1.2 影響水稻需水的因素。水稻需水量受稻株生長發育時期、土壤狀況以及氣候環境等因素影響,需依據實際情況科學進行水分管理。葉面蒸騰量、穴間蒸發量和稻田滲漏量是影響水稻田間水分管理的關鍵因素。首先,葉面蒸騰量的大小因水稻生育期的不同而產生變化,隨著綠色葉面積的增大,葉面蒸騰量也隨之增大,高峰期以后隨葉面積的減少而降低呈一單峰曲線;其次,穴間蒸發量受植株蔭蔽狀況影響,植株小、蔭蔽少時蒸發量就大,反之,在水稻分蘗盛期,植株大、蔭蔽面積大時蒸發量就小;三是滲漏量,滲漏量與水田土質關系緊密,黏重土壤滲漏量小,砂質土壤滲漏量則大。
2.1 緩苗返青期。在緩苗返青期稻株秧苗小、葉面蒸發量小,此時只需保持一定水層,保持田間土壤濕潤就能夠滿足水稻的生理需水。為秧苗創造一個溫濕度較為穩定的環境,有利于早發新根,加速返青。建議實行淺水間歇灌溉,水層2~3 cm 即可,插秧期灌溉3~4 cm,返青期則保持水層0.5~1 cm 灌溉。
2.2 分蘗盛期至拔節期。分蘗盛期至拔節生育期是水稻水分管理最重要的時期,曬田是這段時期水稻水分管理的關鍵。分蘗旺長階段適當曬田,在第10 葉露尖時開始曬田,當群體總莖數達到所需穗數80%左右時排水晾田,將封行控制在孕穗期。在水稻分蘗末期適時曬田,曬田時機和程度是技術要點。首先依據發蘗情況,遵循“苗夠曬田”的原則進行曬田;其次是依據禾苗長勢決定曬田時間和程度,當出現禾苗徒長趨勢時要早曬、重曬,反之如果禾苗生長慢、葉色較淡就要遲曬、輕曬;最后要依據土壤狀況決定曬田時機和程度,對于土質爛、泥腳深的田要早曬、重曬,對于低洼田、冷浸田要早排輕曬;由于鹽堿地曬田后容易加重滲漏,所以對于鹽堿地要采用“深水淹蘗”的辦法抑制后期分蘗,深度以10 cm 左右為宜,時間不宜太長,一般不超過10 d。在分蘗盛期至拔節期這段時期水田灌溉應采用淺、干、濕間歇灌溉方法。
2.3 拔節期至抽穗期。拔節期至抽穗期是水稻植株生長最需水分的階段,生理需水旺盛,需要滿足水稻植株營養生長、根系生長、土壤通氣等多方面的用水需求,通常這一時期選擇淺濕交替的灌溉方式,灌水2~3 cm,落干后再灌水2~3 cm,周而復返,以滿足水稻根系生長和代謝活力的需水要求,促進大穗形成。
2.4 抽穗開花期至收獲期。進入抽穗開花期,為提高根系活力和增加植株光合功能,提升結實率和粒重,采取淺濕間歇灌溉辦法,保持土壤濕潤無水層為最佳。待到進入水稻收獲季節,不宜過早斷水,通常選擇在收獲前10 d 左右撤水,低洼區稻田撤水可適當提前。
水分管理是水稻栽培種植中的關鍵環節,在水稻生長過程中起著調節空氣、溫度、濕度、養料,抑制雜草,保持生態平衡等重要作用,是保證水稻優質高產不可忽略的因素,只有依據水稻生長發育各時期的需水特點,結合水稻長勢和土壤狀況,選擇合理的灌溉方式,才能做到對水稻田間水分的科學管理,實現水稻栽培種植的豐產豐收,實現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