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敏 官信林
(1 竹山縣農業農村局 湖北 竹山 442200; 竹山縣官渡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湖北 竹山 442200)
竹山縣境內群山聳立、溪流縱橫,降雨充沛、氣候濕潤,山大人稀、植被茂密,氣候、土壤、植被、環境等自然條件非常適合各種生物的生長,是中國高香型生態綠茶之鄉、肚倍之鄉、綠松石之鄉。全縣國土面積3 586 km2,其中耕地面積58.81 萬畝(水田9.7萬畝),轄9 鎮8 鄉238 個村、11 個居委會、15.4 萬戶46.5 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0.9 萬戶42.4 萬人。
1.1 野生資源豐富。竹山縣野生獼猴桃種類多、分布廣、數量大,據調查,全縣17 個鄉鎮均有獼猴桃生長,其中以官渡、上庸、深河、文峰、樓臺、得勝等鄉鎮的二高山地區(海拔500~800 m)數量最多,面積在5 萬畝以上,產量2.5 萬t 左右。同時,竹山縣野生獼猴桃中有許多優異的種質資源,是良種選育的天然基因庫。湖北省農科院選育的著名獼猴桃品種金魁1 號,就是從與竹山縣毗鄰的竹溪野生獼猴桃中選育出來的,其產量、品質、抗性等綜合性狀,在眾多獼猴桃新品種中名列前茅,是湖北省的主推品種。
1.2 氣候條件適宜。竹山縣正處南北氣候過渡的秦巴山腹地,生態環境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全縣地勢起伏較大,南高北低,高差懸殊,海拔最高處槍刀山2 740.4 m,最低處尼姑河口海拔僅220 m。多年觀測數據顯示,竹山年平均氣溫10.2 ℃~15.6 ℃,年平均相對濕度73%,年日照時數1 650.4 h,年平均降水量905.2 mm,年無霜期252.8 d。境內山場面積遼闊,森林植被茂密,一年四季分明,環境污染極輕,許多地方小氣候與自然環境條件非常適合獼猴桃生長,是野生獼猴桃集中產區之一。特別是官渡鎮地處竹山縣南部山區,種植獼猴桃海拔適宜,山場面積較大,氣候溫暖濕潤,土壤疏松肥沃,有機質含量相對較高,生態環境良好,是最適合發展優質獼猴桃的理想場所。
1.3 產業基礎良好。隨著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竹山縣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谷竹高速”“十巫高速”相繼通車,限制水果外銷的瓶頸被打破,水果外銷逐步成為現實。加之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獼猴桃產業發展,對基地建設給予了相應政策及資金支持,推動了竹山獼猴桃產業的發展。截至目前,已建成獼猴桃基地3 000 畝,品種有金魁、紅陽、黃金果、金艷、徐香、翠香、海沃德等。
1.4 經濟效益顯著。進入豐產后獼猴桃畝產量可以達到2 500 kg,畝產值1 萬元以上,最高收入達到4 萬元以上。由于獼猴桃產品品質好,產品除銷往竹山、十堰外,還遠銷到廣東深圳等地,每公斤鮮果平均售價10 元,最高達40 元以上。
2.1 規劃布局不到位,建園選址不當。獼猴桃生長對自然環境條件及栽培管理要求較高。農戶在建園選址、改善生產立地條件等方面考慮不周,投入不足,加上品種選擇、栽培管理技術落后等原因,導致建園失敗。該縣個別基地建在海拔位置較低、地下水位較高、太陽輻射較強的地區,夏季日灼嚴重,獼猴桃產量及品質下降,果園投資回報率低,經濟效益差[1]。
2.2 投入不足,建園標準低。獼猴桃基地建設涉及深翻、抽槽、施有機肥、回填、起壟、排灌設施配套、骨架安裝等多個環節。由于實力有限,投入不足,基地建設投入及相關設施建設配套不到位,基地建設質量不高,產出效益低下。
2.3 品種結構不合理,栽培管理不規范
2.3.1 盲目引種。自發展獼猴桃生產以來,竹山縣從外地引進“金魁”“紅陽”“黃金果”“金艷”“徐香”“翠香”“海沃德”等眾多獼猴桃品種。其中,“紅陽”的數量最多,占到總規模的60%以上,其余品種占比不足40%。“紅陽”品種品質好,但潰瘍病發生重。由于潰瘍病傳染性強,危害性大,獼猴桃存在嚴重毀園風險,竹山縣官渡鎮敦江獼猴桃專業合作社已經深受其害。
2.3.2 栽植不規范。獼猴桃是雌雄異株、具有較強花粉直感效應的樹種,授粉品種的選擇對雌株果實形狀、單果質量和品質有很大影響。竹山縣大多數基地沒有按要求培植授粉樹,果園不僅雄株數量少,且栽植不規范,花粉量嚴重不足。
2.4 潛在風險大,制約因素多。除氣候條件導致的風險外,還有來自市場風險、病蟲危害等方面的影響。一是市場風險加大。市場因素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前幾年獼猴桃市場銷路好、種植效益高,各地基地建設明顯步伐加快,產品滯銷,價格下滑在所難免;近年,隨著農資價格、人力成本的不斷變化,銷售價格波動也較大。二是病蟲危害加劇。隨著獼猴桃種植年限的增加和種植面積擴大,病蟲害發生種類增加,危害程度加重,已成為威脅和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三是技術人才不足。竹山縣獼猴桃生產起步晚,從事獼猴桃研究及生產的人才相對較少,技術服務能力嚴重不足。四是產業鏈建設滯后。竹山獼猴桃主要以鮮果形式銷售,冷藏儲藏加工能力有限,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場波動風險加大。
3.1 優化區域布局。根據野生資源分布狀況,選擇氣候條件適宜、海拔高度適中、土壤條件適宜的種植區域。重點建設以上庸、官渡為中心的南部山區,以雙臺為中心的北部山區,以竹坪、大廟為中心的西部地區等3 個區域。
3.2 更新栽培品種。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繼續優化區域布局,及時更新經營主體。對于長勢弱、病害重的品種,通過高位嫁接或挖掉重栽等方式進行更新,種植在竹山適合性強的“金魁”等獼猴桃品種。
3.3 改善生產條件。一是改良土壤。采取套種綠肥、中耕施肥等措施,疏松、培肥、改良果園土壤。每畝增施有機肥料1 000 kg 以上。二是更換骨架。將過去不太牢靠的竹木結構骨架或不太標準的水泥骨架,更換為承載力強的標準骨架,并按照標準栽植。三是完善設施。重點完善果園水利設施、道路設施,確保旱能灌、澇能排、車能行。
3.4 提高建設質量。制定“十統一”技術標準,堅持高標準基地建設。嚴格按照“科學、合理、優質、高效”的原則實施系統化運作,力爭1 年建園、2 年上架成型、3 年見果、4 年進入豐產期。對現有低產、低效的“雙低”基地實施改造升級示范,使其成為優質高產基地。一是統一規劃;二是統一采購優良獼猴桃種苗;三是統一骨架制作標準;四是統一機械打窩;五是統一施肥標準(底施有機肥2 000 kg/畝);六是統一栽植密度(行距4 m、株距3 m,畝栽苗55 株);七是統一骨架搭建標準;八是統一安裝滴灌設施;九是統一修剪管理;十是統一病蟲防治。由重點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牽頭,整合資金項目,建設一個集觀光旅游、休閑采摘為一體的高標準示范基地,示范、引導、推廣、普及竹山縣獼猴挑標準化生產技術,提升獼猴桃附加值和綜合收入。
3.5 完善服務體系。竹山縣獼猴桃產業的發展必須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一是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堅持每年公開招考農業院校高學歷專業人才,充實農技推廣隊伍,確保農技推廣后繼有人;同時,采取派出去學習提升、交流合作、培訓普及等多種形式,培養一支獼猴桃產業高素質人才隊伍;加強與省、市農科院的技術合作,繼續與湖北省農科院的獼猴桃首席專家簽訂技術扶持協議,尋求更多的技術支持。二是建立災害預警機制。組建由氣象、農業、電視臺等部門技術骨干構成的技術團隊,做好災害預測預報,并制定應對措施。三是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冷藏儲藏加工能力建設,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
3.6 強化政策扶持。結合竹山縣獼猴桃產業實際,圍繞基地建設、生產管理、貯藏加工和銷售宣傳推廣等方面,研究制定出臺扶持獼猴桃產業的系列優惠政策和監管措施,適度調整優化獼猴桃產業發展政策,引導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