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興 馮定超 李 杰
(天津市寧河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天津 寧河 301500)
2007 年天津市開始落實種植業提升工程及放心菜基地建設項目,設施農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寧河區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部署,高度重視設施農業建設,結合本地生產實際,堅持梯次發展和多層次搭配,大力發展以節能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為重點,連棟溫室和改良中小棚為補充的現代設施農業,全力以赴推進設施農業快速發展。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寧河區設施農業建設成績斐然,設施建設規模迅速擴大,生產效益顯著提高,農民收入日益增加,廣大農村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但是在設施農業的發展進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必須采取措施認真解決。
1.1 設施規模迅速擴大,硬件質量顯著提高。寧河區在2007 年進入設施農業規模擴張階段,全區累計建成種植業設施5.6 萬畝(其中溫室2.5 萬畝,大棚2.8萬畝,其它為中小棚),設施建筑面積1.86 萬畝,相較于2006 年設施面積增長逾10 倍。2012 年至今設施農業進入提質階段。目前,全區已完成設施農業提升工程5 072 畝,正在進行申報程序的3 845.5 畝,涉及7 個鄉鎮18 個設施農業園區。在政策扶持和項目帶動下,寧河區設施農業由傳統的設施栽培向現代化的溫室生產發展,標準化、規范化面積不斷擴大。
1.2 設施建設布局趨于合理,實現了集中連片化發展。在種植業設施面積迅速增長的同時,寧河區注重推進產業園區的規模化、標準化發展,不斷做大做強現代農業示范園和生產基地項目。按照該區“南水、北牧、東菜、西糧”的板塊布局,基本上形成了以設施培訓中心為推廣基地,以運河灣現代農業示范園為示范窗口,以百利種苗繁育中心為供應保障,以豐臺、岳龍等傳統生產基地和潘莊、造甲、俵口等區位優勢基地為兩大蔬菜產業帶,全區各設施農業園區共同發展的產業布局。
1.3 設施產業化、組織化水平顯著提高。全區新建設施農業園區76 個。在建成齊心現代農業示范園和寧河現代農業示范園區2 個市級核心示范園區基礎上,輻射帶動小閆村設施園區、七里海蘆花香農業園區、東港村設施農業園區、苗莊鎮孟舊村芳草地設施園區、豐臺孫莊等規模較大的示范園區,形成了種養結合的發展模式,成立了以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為主的合作社。園區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設施農業園區對保證集貿市場蔬菜供應的穩定和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4 設施生產效益顯著提高。通過推廣科學的種植技術、改善種植結構、精心安排茬口,設施蔬菜產量、種植效益顯著提高。以種植西紅柿為例,每畝溫室可產西紅柿0.75 萬kg 左右,產值3.5 萬~4 萬元。在種植傳統的果菜、葉菜類蔬菜的同時,注重棚內種植杏、油桃、草莓等高附加值的水果,發展以水果采摘為特色的農業休閑旅游,涌現出了以小閆、孟舊、蘆花香、孫莊子、東港、高穩、造甲村等為代表的設施排頭兵,這些園區結合自身實際,分別采取農戶分包、個體經營、農戶入股、合作社統一管理等不同形式的運作方式,都獲得了不錯的收益。據估計,每畝溫室收入可達4.5 萬元。目前,寧河區年產各種蔬菜18.6 萬t,年產值5.5 億元,促進了農民增收,帶動了第二、三產業的發展。
2.1 設施建設資金缺口較大。從目前設施農業建設補貼現狀來看,取消了棚室建設補貼政策,對設施農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現行的補貼政策對設施農業建設補貼額度偏低,補貼政策形式單一,是落后園區改善設施現狀力不從心,新建園區擴大、提高生產能力缺乏后勁的主要原因。
2.2 個別園區出現空棚現象。目前,寧河區許多園區出現不同程度的空棚,究其原因,一是設施補貼政策有待完善,在補貼對象、補貼方式、補貼標準等方面有待調整,設施園區建設和提升存在補貼款發放滯后的現象。二是園區生產、經營成本加大,用工費漲幅較大,投入產出比降低,后續資金不足。三是園區管理方沒有生產經驗,缺乏經營管理設施農業的能力,稍遇困難就避而不前,出現建而不種現象。四是部分設施蔬菜生產基地水、電、路、環境配套建設嚴重不足,已有的老園區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功能不配套,新建設施園區配套建設滯后。
2.3 農民思想守舊,怕擔風險。設施農業基礎性投入較大,生產技術要求高,客觀上存在著經營風險。一些年齡較大的農民存在比較嚴重地因循守舊、小富即安的傳統思想,不敢、不愿投入資金搞大棚種植;年輕一代農民則對發展設施農業認識不足,認為資金投入大、技術難度高、產品銷售難,不如外出打工保險,發展設施農業積極性不高。少數鄉村干部對推廣設施農業有畏難情緒,態度消極,宣傳發動不到位、不充分,束縛了設施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