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剛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 西青 300387)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少年教育的發展,大力支持農村青少年教育事業,使農村地區辦學條件整體改善,教育質量明顯提高,但農村青少年教育仍面臨一些難題,影響到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優先發展農村青少年教育,積極開展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著力提升鄉村教育發展短板,實現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加強農村青少年教育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三觀”,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把青少年培養成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來,黨和政府重視并加強農村青少年教育工作,進一步提升青少年的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在更高程度上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因此,加強農村青少年教育對于豐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提升鄉村基礎教育水平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1 有助于農村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黨的十九大之后,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黨和國家對農村青少年教育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重視,同時也對青少年的價值觀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使青少年獲得更全面的發展。青少年社區教育是開展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與主要陣地,是社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1]。青少年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后備力量,肩負著重大的時代使命和任務,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取向,對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三觀”會產生深遠影響。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發展最重要的階段,是青少年群體形成正確“三觀”的關鍵時期,必須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為青少年灌輸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文化,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加強農村青少年教育,有助于幫助農村青少年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進一步提升科學文化水平,對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三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1.2 有助于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農村青少年教育是維系家庭、學校與社會的紐帶和橋梁,也是促進鄉村和諧與穩定的重要因素。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優先發展農村青少年教育,不僅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農村人民群眾的共同心聲。農村青少年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和后備力量,實現鄉村振興最終要依靠青少年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需要通過發展農村青少年教育來實現。加強農村青少年職業技術教育,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鼓勵青少年把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為在農村發展現代農業、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農村的青少年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要充分發揮農村教育對于人才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推動鄉村教育快速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動力。通過發展農村青少年教育,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水平,不僅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注入強勁動力,也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從而實現農村基礎教育與鄉村振興的良性互動。
1.3 有助于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當前,我們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教育必須走在時代前列,著力加強農村青少年教育,為國家培養更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讓青少年為祖國建設出謀劃策,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是擔負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使命的教育[2]。農村青少年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既要有愛國之志,也要有報國之才,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青少年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祖國的發展不斷貢獻出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對于推進國家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青少年作為黨和人民事業的接班人,必須提高青少年的政治素養,把廣大農村青少年培養成有真才實干和良好道德修養的新時代青少年,幫助他們成長為鄉村振興、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棟梁之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投身于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的教育政策逐步向農村傾斜,促進了農村教育的發展。但在農村教育發展取得進步的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當前農村青少年教育仍存在薄弱環節,農村青少年教育發展形勢不容樂觀,比如,部分農村地區依然存在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資源匱乏、教育觀念落后、辦學條件差等問題,阻礙了農村青少年教育的發展。因此,為了解決農村青少年教育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青少年必須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并給予農村青少年更大的支持和幫助,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2.1 師資力量薄弱,教師隊伍穩定性較差。在發展農村青少年教育的過程中,面臨著師資力量薄弱、教師能力不足的難題。一支穩定的師資隊伍能夠為農村教育工作提供諸多的支持和幫助,能夠成為農村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保障[3]。開展學校教育是青少年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關乎其知識獲得、能力培養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但部分農村學校由于師資力量薄弱、教師能力欠缺,使農村青少年教育難以取得顯著實效。鄉村教師作為培養農村青少年的重要角色,對青少年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部分農村地區的學校由于住宿環境差、工資待遇較低,很難留住優秀的青年教師,導致學校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有時候一個老師會同時教授幾門課程,無法真正做到“一課一師”,嚴重影響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不利于青少年學習更多的專業理論知識。此外,農村教師發展機會較少、在學校任期短、教師數量少、自身能力有限、缺乏專業性知識,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和具備專業化教育的農村教師隊伍,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青少年教育的發展。
2.2 教育資源匱乏,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近年來,國家在各方面給予農村教育政策傾斜與財政支持,但教育資源匱乏一直是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依然存在。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促進教育公平,在農村投入更多的教育經費。中國農村是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資金有限,再加上當地政府部門,出于政績考慮,優先發展其他產業,導致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不足[4]。目前,由于政府財政支出較多和農村自身籌措教育經費能力有限,導致大部分地區對農村青少年教育投入的經費較少,使農村青少年教育經費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方面,由于農村經濟水平低和教育經費投入的影響,青少年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資源匱乏、利用率不高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教育發展的前景與效果。另一方面,農村青少年教育體系的建立與發展,離不開大量的教育經費投入,經濟發展水平是支撐教育發展的關鍵,農村教育的發展也離不開一定的財政支持。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財政支出較多,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農村青少年教育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2.3 教育觀念落后,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長期以來,農村青少年教育在教育體系中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存在一些短板,和城市教育相比有顯著的差距。教育觀念作為影響農村青少年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在農村落后的教育觀念指導下,形成固化的教育模式,嚴重影響農村的教育質量的提升。近年來,國家政策更多地向農村傾斜,促進了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但是由于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對農村教育有重大影響,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完全不同,存在明顯差異,造成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和教育觀念落后等問題,嚴重影響農村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農村部分學校不重視科學與實踐課程,只注重主要課程的學習成績而輕視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實踐內容,脫離了農村青少年教育發展的實際,違背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了農村青少年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不利于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青少年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在鄉村教育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強農村青少年教育,事關國家教育的整體發展前景,有利于培育良好社會風尚,進一步提升社會文明程度。針對目前農村青少年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通過強化師資力量、整合教育資源、更新教育觀念、優化辦學條件等舉措促進農村青少年教育取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3.1 強化師資力量,建立高水平教師隊伍。鄉村教師是促進農村青少年教育發展的關鍵,必須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更好地發展農村青少年教育。教師的教學水平決定教育的質量,為了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就要從多方面給予鄉村教師更多的尊重,逐步提高老師的社會地位,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好教師隊伍,振興鄉村教育[5]。提高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關鍵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首先,要提高教師待遇,建立高水平教師隊伍。政府應該給予教師獎勵政策,制定激勵機制,對表現突出、教學業績優秀的農村教師進行升遷或調轉。其次,提高農村教師薪資待遇,落實農村教師待遇政策,吸引更多專業能力強的教師來農村任教,讓鄉村教師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最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優秀大學畢業生來農村學校任教,補齊鄉村學校師資力量薄弱的短板。另一方面,著力建設素質過硬的鄉村教師隊伍,鼓勵農村教師到城市學校進行學習交流,改進教學方法和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提升教學能力,從而為農村青少年教育提供強大的師資保障力量。
3.2 整合教育資源,增加農村教育經費投入。教育經費問題是制約農村青少年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和保障方面,政府要合理規劃教育資金,增加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利用項目投資改變農村學校教育經費短缺的情況,滿足農村青少年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政府應繼續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至少讓農村的孩子享受與城里孩子一樣的教學硬件環境[6]。為彌補鄉村教育資源少的短板,進一步改善農村教育的薄弱環節,應該從多渠道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整合教育資源,讓農村學生享受和城市學生同樣的優質教學資源,促進教育資源合理配置。農村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布局,充分利用優質的教育資源,采取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方式,為農村青少年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平臺,促進農村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3.3 更新教育觀念,推進城鄉教育融合發展。青少年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城鄉教育融合發展,從過去以城市教育為主的發展理念逐步轉變為城市與鄉村并重的教育發展理念,更好地實現振興鄉村教育的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要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7]。促進農村青少年教育的發展,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必須摒棄學習無用論的思想,在農村進行入學宣傳教育,改變農村落后的教育思想,增加農村青少年的入學率和升學率。在基礎教育階段,要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青少年認識到學習對于提升自己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性,為以后的工作和實踐打下良好基礎。為現代化建設服務是進行農村青少年教育的根本任務,鄉村教育必須為經濟發展服務,更好地適應農村發展生產、脫貧致富的需求。推進城鄉教育融合發展,重點在于大力推進城鄉教育合作,在教育理念和教學資源等方面共享、共用,打破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困境,推動城鄉教育實現一體化發展。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農村青少年教育,不僅對于當地農村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而且對于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發展進程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農村青少年教育發展存在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資源匱乏、教育觀念陳舊、辦學條件差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青少年的發展。青少年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肩負著時代的重任和使命,必須重視并加強農村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強化師資力量、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更新教育觀念、優化辦學條件等舉措為青少年搭建良好的教育平臺,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為鄉村振興教育事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農村青少年教育的發展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黨和國家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進程中,必須充分認識到農村青少年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助力農村青少年教育發展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