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知臨 龔軍軍 夏文明 陳君軍
[摘 要]文章以課程思政為導向,結合核化生武器及其防護課程的特點,針對性地將學科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在文化育人的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優選學科文化素材、優化組織教學內容、優化設計教學過程的“三優”做法。
[關鍵詞]課程思政;學科文化;育人;課程;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7-0104-03
2016年12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新時代,將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理念貫徹到課程教學全過程,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前行、相得益彰,是高校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面臨的重要課題。
核化生武器及其防護課是一門介紹核化生武器的歷史、分類、危害、防護方法等內容的選修課,課程教學目的是使學生開闊認知視野、增強防護意識以及提升防護素質。課程內容屬于核科學與技術學科,其中積淀深厚的學科文化豐富多彩,是課程教學中文化育人的寶貴源泉;同時,選修該課程的學員專業背景多樣化,有利于開展思政教育。為此,在課程思政導向下,課題組結合課程特點,從學科文化中有針對性地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并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對文化育人課堂教學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優選學科文化素材,吸取精神養分,助益課程思政
優選學科文化素材,應當遵循教育學思想性、科學性和目的性相統一的原則。由于教學對象為軍校學員,其兼具軍人和學員雙重身份,軍校教育“為強軍而教,為打贏而學”,教學中需結合軍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特點,特別關注以學科文化的精神養分,培養軍校學員的思政素質。
(一)忠誠于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核科學家的故事充滿愛國、報國情懷。我國著名科學家錢三強(1913—1992,核物理學家)早年在法國研究原子理論,他不顧個人安危提出回國,在歸國路上遭受多次暗殺及威脅,然而,他置生死于度外,于1948年堅定回到祖國的懷抱,為我國早期核事業發展做出杰出貢獻[1]。面對“重金收買”,李四光(1889—1971,地質學家)堅決表示其歸國之心不可用金錢收買,經歷千辛萬苦,他終于踏上祖國的土地,帶回了一臺伽馬儀,為中國后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錢學森(1911—2009,空氣動力學家)頂住美國當局的層層壓力,艱難回國,為國效力,讓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至少20年[3]。王淦昌(1907—1998,核物理學家)在蘇聯核研究所時,本來能夠憑他發現的反西格瑪負超子申請諾貝爾獎,但面對祖國的召喚,他毅然犧牲小我趕回祖國;在國家需要他改變研究方向為核實用性研究時,他說“我愿以身許國”[4]。
(二)勤奮精業,終身奉獻核科技崇高事業
在條件非常艱苦、環境十分惡劣的情況下,我國在1964年和1967年分別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在成功背后,有著很多科研人員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出于保密的需要,他們的名字很長時間都不為人們所知,“誓干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1958年,國家批準核潛艇工程立項后,黃旭華(1924—,艦船設計專家、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便告別家人、隱姓埋名30年,在難以想象的困境下,書寫出壯麗的核潛艇詩篇[5]。同樣,程開甲(1918—2018,理論物理學家)隱姓埋名40年,一生為國鑄核盾,先后參與和主持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以及“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多次核試驗,為建立中國特色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做出杰出貢獻[6]。
在科研條件窘迫、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我國科學家勤奮敬業,攻克了無數難關,并在艱苦奮斗過程中孕育出了“以身許國、敢為人先、嚴謹求實”的精神。這種精神產生于我國核事業起步階段,發展于“兩彈一艇”的攻關階段,根植于每個從事核技術發展事業的人的心中。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涉核科研受到沖擊和干擾,周恩來總理務實謀劃、全盤部署、親抓核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有力推動了核事業的大發展[7]。面對西方的技術封鎖甚至破壞,鄧稼先(1924—1986,核物理學家)組建了高級理論班子,專門研究解決原子彈設計中的重大技術問題,帶領我國原子彈研制工作向前跨進一大步[8]。1959年,在外援生變的時刻,毛主席指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毛主席為化解我國面臨的核危機,下定決心要研制原子彈等核武器,體現了一代偉人“敢同惡鬼爭高下,不向霸王讓寸分”的豪邁情懷。
(三)不屈抗爭、不懈努力,譜寫人生輝煌篇章
在日寇侵華、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的艱苦卓絕的戰爭中,化學武器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當時中國相關技術落后,無法大規模生產防毒面具,人們遭受化學武器攻擊,傷亡慘重。在這樣的挑戰下,戰士們浴血奮戰,展現了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和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體現了軍人的勇為與擔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的生物醫療技術得到穩步發展。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自2020年1月起,世衛組織就一直致力于與全世界醫學研究人員進行相關疫苗的研發。我國的陳薇院士(1966—,軍事醫學家)及其團隊率先開始了相關疫苗的研究,在疫情還未得到控制的情況下,她身先士卒、深入疫區,展現出軍人的勇毅、使命感與責任,最終成功研制出重組新冠疫苗并投入使用[9]。陳薇團隊的不懈努力,不僅讓我國的疫苗研發水平始終處于全球前列,也為自己的人生篇章書寫了燦爛的一頁。
二、優化組織教學內容,關注比例構成,實現自然交融
課堂教學融入學科文化,要結合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有的放矢,要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對象的實際因材施教,要結合課程教學情境因地制宜。
優化組織課堂教學內容,是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將學科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滲入課堂教學內容,要關注思政教育元素與教學內容的比例構成,做到數量適當、結構合理、銜接自然,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核化生武器及其防護課程的主體內容結構包括核武器防護、化學武器防護、生物武器防護、核生化突發事件防護四大組成部分,課程涉及面廣且技術性強,每一部分又由歷史概述、危害情況和防護方法三點構成。課程著重培養學員的核生化防護能力,故在優化教學內容時,要重點突出防護方法的部分。同時,要結合課程思政元素特征,將其融入歷史概述中,即可通過脈絡延析和古今對比,實現思政育人。
核武器的出現是20世紀40年代前后科學技術重大發展的結果。在組織教學內容時,可加入我國核武器的發展史介紹,明確中國發展核武器是為了防御、為了防止核戰爭、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通過錢三強、李四光、錢學森等人早期為我國核技術發展打下基礎的事跡,讓學員領會“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精神。做任何事都會有困難,與其知難而退,不如迎難而上。核武器的研制所遇到的困難和相關故事可以自然地與我國核武器發展的過程銜接起來,培養學員“強核報國”的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同樣,在后續課程中對核武器防護進行介紹時,可通過有機融入我國防護技術的發展歷史故事,培養學員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責任感。
化學武器在我國歷史上對無數軍民造成了無盡傷害。如北疃慘案(1942年5月27日,河北省定縣)[10]中,日本侵略軍用化學武器對我國軍民造成的殘害,可謂罄竹難書。歷史不容忘卻,警醒世人奮起。在學習這段歷史的時候,學員會對戰爭中國人逝去的生命感到悲憤,也會為革命先烈的抗戰精神而動容。此外,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侵華日軍遺留的化學武器處置問題、化學武器類型與傷害特征等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分析日軍遺留化學武器危害的案例,介紹兩國針對遺留化學武器的多次交涉情況,讓學員了解中日雙方在國際軍控與裁軍領域的數次交鋒,對遇難者表示哀悼,向偉大的抗日先烈們表示最大的敬意。
臭名昭著的731部隊是日本侵略者在東北實施細菌戰的罪魁禍首,屠戮了無數中國同胞,令人憤懣。當時,我國國力衰微、技術落后,難以生產出有效的防護裝備,但如今,我國已經擁有一系列完備的針對生物武器的防護裝備。在生物武器及其防護的內容中,可以對現有防護裝備等內容進行介紹。
引導學員了解我國針對核化生武器或核生化突發事件的充足而完備的防護措施。學員成長在這樣和平的時代、富強的國家之中,幸福感、安全感油然而生,但作為軍人,學員應牢記使命、保持警惕,堅定為強軍報國、為國家未來更好的發展而不懈努力的決心。
三、優化設計教學過程,點綴文化育人,提升思政實效
要實現將學科文化有效融入課程教學,必須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在時機上要恰當,切實達成增色添彩的效果;在情境上要適宜,切不可生硬突兀甚至畫蛇添足。核化生武器及其防護的課程思政,必須堅持學科專業的性質不變、本位不改[11],從中挖掘其文化、價值、倫理等要素,并把握好融入的時機與情境。為達到將學科文化有機融入課程教學的目的,可將文化思政案例寫入教學大綱,將優選的學科文化素材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設計相關教學節點,更新教案和講稿。
(一)關注內容塊的引入與介紹節點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和介紹環節是吸引學員注意力、引發學員興趣的重要節點。核化生武器及其防護課程包括核武器防護、化學武器防護、生物武器防護、核生化突發事件防護四大塊內容,每一大塊內容的引入介紹都有相關的歷史發展故事,教師可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學科文化的思政融入。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在內容板塊引入和介紹節點,講好故事非常重要,而“誰來講”“怎么講”等問題可根據課堂需要靈活設計。
(二)緊盯突出內容重點、突破內容難點的節點
該課程的重難點在于如何針對核生化武器進行防護。在“如何防”的授課中,可將抗日戰爭時我國落后的防護技術與當前我國先進的防護技術進行對比;可結合高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核生化武器在全球擴散的現狀,突出講述核生化防護裝備是快速、安全處理核生化危機的前提,對于軍隊核生化環境生存及公共衛生安全意義重大。在教學內容重點和難點的講解中,可以通過相關視頻加深學員印象,或設立討論課、實踐課引導學員更好地參與其中。以實踐課為例,可組織學員分小組進行防護器材穿戴比賽,使學員通過親身體驗,更好地了解課程內容。
(三)在提煉提高、概括總結的階段,注重學科文化與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
知識和道德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每一個學科都承載一定的精神重塑和價值啟蒙功能,這一功能是通過學科文化對個體的德育涵養機制來實現的[12]。在提煉提高、概括總結階段,教師一方面要梳理出完整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學科文化與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實現價值體系的升華,實現課程思政的目的。
四、結語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實現課程思政的重要途徑,知識大廈只有建立在深厚的道德倫理的基礎上才能堅如磐石。本文以核化生武器及其防護課程為例,挖掘思政元素,整理專業知識的文化育人素材,依托這些素材完善課程知識體系,滿足學科發展規律和學員成長規律的內在要求。學科文化對個體的德育涵養機制是課程思政成為可能并收到預期效果的重要依據[13],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按照本文所介紹的“三優”法做到適時、適情、適量,可實現文化育人,切實提升文化育人實效。
[ 參 考 文 獻 ]
[1] 楊延霞.家國情懷:錢三強“原子夢”的精神力量[J].今日科苑,2018(10):41-52.
[2] 陳群.為真理奮斗:近代中國歷史演變時勢中產生的卓越科學家李四光[J].黨的文獻,2020(6):102-108.
[3] 李殿仁.學習錢學森的科學家精神[J].雷鋒,2020(11):34-35.
[4] 郭玲.兩彈一星 塵封歲月[J].小康,2021(18):48-49.
[5] 黃旭華:一生癡愛核潛艇 樂在驚濤淡功名[J].中國產經,2020(5):43-51.
[6] 熊杏林,湄玉,張方方.以身許國鑄核盾:記著名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勛章獲得者程開甲[J].中國科技獎勵,2020(10):34-37.
[7] 吳躍農.周恩來與我國核事業[J].鐘山風雨,2017(5):4-7.
[8] 馭曦.科學的歷程·人物 鄧稼先[J].新湘評論,2016(12):63.
[9] 陳魯民.“選擇勝利”的底氣[N]. 解放軍報,2020-10-27(6).
[10] 陶一笑.北疃慘案備忘錄[J].文史精華,2012(8):42-50.
[11] 孫曉青,薛秋芳,秦新強.新工科形式下“課程思政”在《線性代數》課程中的體現[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3):48-49.
[12] 葉飛,檀傳寶.德育一體化建設的理念基礎與實踐路徑[J].教育研究,2020,41(7):50-61.
[13] 田鴻芬,付洪.課程思政:高校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未來與發展,2018,42(4):99-103.
[責任編輯:劉鳳華]